(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2讲.docx

上传人(卖家):四川三人行教育 文档编号:1293099 上传时间:2021-04-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87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2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2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2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2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2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19491956 年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政治:三大政治制度确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经济: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 的成熟。 科技文化:“双百”方针提出,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第二阶段:19561976 年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发展完善,“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 重破坏。 经济:1956 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 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

2、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 外交: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科技文化: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和教育事业 受到重大冲击。 第第 22 讲讲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外交 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2)职能转变:1954 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

3、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 的爱国统一战线。 深化理解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原因 (1)从共同纲领产生的条件看,由政协来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是合适的。 (2)从共同纲领的内容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3)它的许多内容为我国 1954 年宪法所沿用,为后来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标志: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规定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

4、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 年宪法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 结。 4“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法律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2)社会秩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 (3)民主制度: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 能实行。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 (2)国内环境: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 (3)国家利益:新中

5、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一边倒”。 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 17 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 年 12 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3)参加日内瓦会议 背景:1953 年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 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目的:和平

6、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 了新中国国际地位。 (4)参加万隆会议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 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各国撇开分歧,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 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 概念阐释 “求同存异”方针 (1)同: 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 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 发

7、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三、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末的外交政策 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 (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 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 年代末期, 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 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 遭到中国严词拒绝; 1960 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

8、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 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1969 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 3表现:从 50 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 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 柬埔寨、老挝、古巴等 20 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四、开创外交新局面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

9、合国的合法 席位。 (2)表现:1971 年 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背景: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 进程 1971 年 7 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邦交正常化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标志: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

10、联合声明。 (3)意义 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 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易错提醒 关于 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 (1)1971 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 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在 1972 年,而是在 1979 年。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 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

11、,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 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2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 概括地说, 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3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 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 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12、,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 针对练 1 (2018 湖北八市 3 月统考)1949 年 11 月,毛泽东在给华南分局等单位的电报中指 出:“你们必须将这种市的县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看成是团结各界人民、动员群众完成剿匪 反霸恢复与发展生产,恢复与发展文化教育直至完成土地改革的极重要的工具。”这反 映出( ) A政治协商成为统战的重要方式 B民主政策深得民心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初步形成 D中央允许地方自治 答案 A 解析 1953 年 12 月新中国开始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初步形成,故 C 项错误;B、

13、D 两项均在材料信息中无反映,故排除。 1 共同纲领与 1954 年宪法的区别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 年宪法 背景 1949 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 体与政体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 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 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

14、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 人士团结在一起。 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 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考点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一边倒”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不是指依附于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 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不矛盾,因为它的 最终目的是

15、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针对练 2 (2018 潍坊高三模拟,7)“中国领导人一直是用革命者的眼光看世界的他们 当时在给国家分类时,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在他们眼中,除苏联阵营的国家外,其 他不是帝国主义国家,就是被帝国主义或反革命势力控制的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 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A 解析 根据“革命者的眼光”“标准实际上是很具革命性的”等信息可知,这是一种革命外 交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新中国实行了“一边倒”政策,故 A 项正确。 2“求同存异”方针

16、 (1)同: 中国和亚非国家都曾遭受殖民统治; 都面临反对新老殖民主义、 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 都要求加强团结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异:中国和亚非一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3)“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3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政治制度的反映,是社会经济、 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 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里意 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反映一定阶级利益,为一

17、定阶级服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 的意识形态,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巨大促进 作用。 1全面认识“一边倒”政策及其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关系 (1)“一边倒”方针是在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下采取的,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矛 盾。 (2)在两极格局中,美国的外交孤立使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最终中苏建交,并与苏联 签订同盟互助条约,成功突破外交封锁。 (3)两者最终目的是捍卫独立和主权;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不意味着盲目顺从苏联而不维护 国家利益。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出特点及作用 (1)特点 (2)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8、、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发展和改善。 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 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 问题有密切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 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 “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

19、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的一大特点。 “一边倒”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家国情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沃土中。它谋求各国的和平共处,争取各个 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状态,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材料一 1950 年 12 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希望向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出口任何商品的个 人和公司必须申请出口许可证”。1951 年 10 月美

20、国国会通过了巴特尔法 ,规定违反禁运 条例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的国家,美国将停止向其提供援助。 中美关系史(19491972) 要求: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表现。 信息:_ 答案 物资禁运,经济封锁。 材料二 1969 年 1 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 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 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 年 6 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 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 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

21、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 有利地位”。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尼克松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信息:_ 答案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 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材料 朝鲜战争于 1953 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 1954 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 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 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 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

22、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 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 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观点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 原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为了打破西方国 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角度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角度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答案 角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表明中国外交从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 转变(从“革命外交”转向“和平外交”)。 角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材料 1972 年 2 月,尼克

23、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 月 28 日,中美双方在上 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 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 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要求:分析材料,论证说明为什么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 点”? 论证:_ 答案 在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就解决了阻碍中美关 系正常化的一个关键问题。该公报的发表使中美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 常化;此后

24、中美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30 新中国初期的法制建设 2016 年 卷,31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2018 课标全国,30)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 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 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答案 C 解析 C 对:根据材料“1956 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 矛

25、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A 错: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B 错:新政权的组建工作 是 1949 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这与题目时间不符。D 错: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目时间不符。 2(2016 课标全国,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 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

26、封锁 答案 B 解析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 B。A 项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全方位外交”出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 排除 C;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排除 D。 技巧点拨 解答这类试题要用“此消彼长法”。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上升实际上 意味着中苏贸易额的下降,从当时中苏关系考虑。 3(2015 海南单科,25)19711978 年,我国共援助 37 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 470 个项目, 超过 19551970 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 16 年总和的

27、109%。这 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19711978 年,我国共援助 37 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 470 个项目”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向第三世界国家积极进行经济援助,提高我国 的国际地位,故 D 项正确。 1(2019 开封模拟)工业化是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和转型的时期。欧 美国家在该阶段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结果是社会的阶级与群体斗争的加剧,甚至引发社会冲 突和动荡。鉴于此,新中国在该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

28、和重点是( ) A选择并实施协商民主制度 B先恢复经济,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 C依法治国,巩固改革的成果 D确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 A 解析 “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工业化阶段的开始,该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 方向与重点是选择并实施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缓解社会各阶级和党派的矛盾,故 A 项正确; B 项是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排除;C、D 两项是改革开放深入时期政 治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均排除。 2(2018 四川全国卷冲刺演练一,30)1956 年 8 月 1 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 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

29、可以不代表党中 央的意见, 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 人民日报 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 ” 这一表态( )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答案 A 解析 人民日报是党报,材料中“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 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故 A 项正确。 3 (2018 哈师大附中模拟)1950 年1956 年, 中国出口总额由 5.5 亿美元上升到 16.5 亿美元, 进口总额由 5.8 亿美元上升到 15.6 亿美元。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 B

30、改善了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 C 解析 新中国建立实现民族独立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出口总额变化无关,故 A 项错误;1950 年到 1956 年,新中国没有改善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 边倒”的外交政策,中国的进出口是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交往,故 C 项正确;社会主义三 大改造的完成是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与进出口总额的变化无关,故 D 项错误。 4(2018 百校联盟全国卷 4 月联考,30)1961 年 2 月 8 日,毛泽东接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 时说,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但是“只要在互不干涉内政的

31、原则下,是可以拆掉的”。这说 明当时中国外交( ) A开始对外谋求“求同存异” B有意打破中法间意识形态的束缚 C旨在摆脱苏联外交的影响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 答案 B 解析 不是开始对外谋求,与材料中“1961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冷战背景下,意识形态 上一个是社会主义, 一个是资本主义, 与材料中“中法之间存在一堵墙”相符, 故 B 项正确; 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与材料中“中法之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面临 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与材料中“1961 年 2 月”不符,故 D 项错误。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 重庆模拟)1949 年新中国

32、成立。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 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 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 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 A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C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答案 A 解析 材料在重大节日突出“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使之“合法化、神圣 化”,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故 A 项正确。 2 (2018 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 31)新中国成立伊始, 政务院在 共同纲领 指导下颁布了 社 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 , 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

33、”的管理体制。 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 治动机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答案 A 解析 对社会组织实行“分级登记”办法,有利于对本辖区社会组织的管理,从而确保政策 的统一性、执法的统一性,这样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政权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故 A 项正确。 3(2018 安徽 A10 联盟最后一卷,31)1952 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 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 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 ( ) A建立了

34、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 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 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 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 答案 C 解析 题干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不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法律 教育,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旧中国的法律体系,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 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新中国的政治,故 C 项正确;奠定了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的文件是 1954 年宪法,故 D 项错误。 4 (2019 宜宾模拟)新中国成立初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 1954

35、年 9 月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 都得到了确认。这是因为三大政治制度( ) A具有人民性、民主性特点 B有利于建立联合政府 C体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答案 A 解析 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对人民、民主党派和少数民族权利的尊重,故 A 项正确;依 据材料时间“1954 年”可知,此时人民的追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建立联合政府,故 B 项错误;依法治国执政理念的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三大政治制 度,不是单纯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5(2019 太原联考)根据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 权要以不违背我

36、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采取特殊政策和 灵活措施。这表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 A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B强调权利与义务统一 C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要以不违背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为前提”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是中 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行使自治权的前提,不是强调权 利与义务统一,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符合国情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享 有一定的自治权利,不是高度的自治权利,故 D 项错误。 6(2018 成都模拟)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37、“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 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 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外部 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 策、协商决策 上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 ,它反映了我国( )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中五年规划的决策类型和方式逐渐民主化和集体化、程序化,反映了社会主义 民主的逐步发展,故 C 项正

38、确。 7(2018 晋城一模,14)据统计,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例, 1950 年仅为 25%,1953 年上升到 76%。这一变化( ) A是“一边倒”政策影响的结果 B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C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完成 D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贸易额从 1950 年到 1953 年呈上升趋势,可知是 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故 A 项正确。 8(2018 燕博园高三综合能力测试,31)英国在 1950 年初承认了新中国,这是因为一方面英 国在华商业利益集团基于上海、香港的现实利益,成为推动英国政府

39、的压力集团;另一方面, 英国政府认为中共与苏共区别很大,可以通过外交手段,防止中国彻底倒向苏联。下面表述 正确的是( ) A说明该时期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战略 B表明中国政府承认英国在华企业特殊利益 C说明了英国政府参与“一五”计划的兴趣 D表明新中国对外的根本政策是“独立自主” 答案 D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就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包括苏联,正 是这一政策使得英国考虑经济与政治的利益,才率先承认中国,故 D 项正确。 9(2019 潍坊模拟)1956 年,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和世界上一切国家, 包括美国在内,建立友好关系。这一外交政策提出的背景是我国

40、( ) A提出了“另起炉灶”方针 B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C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解析 1953 年中国提出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凡愿意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中 国均愿意与之建交,这符合材料内容,故 C 项正确;1956 年,中苏关系开始出现一些分歧, 但中国依然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到 60 年代中苏关系全面恶化才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 策,故 D 项错误。 10(2018 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质量考评,31)1955 年 12 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 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 。1956 年 6 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

41、输 出橡胶的禁令。1956 年 8 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出现这些现 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B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 C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D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 答案 B 解析 “一边倒”外交方针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而泰国等国并非社会主义国家,故 A 项错误;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会后与更多如泰国等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 关系,故 B 项正确;C 项说明经贸往来的必要性,但不是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一特定时期与泰 国等国经贸往来加强的主要原因, 故 C 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薄

42、弱, 故 D 项错误。 11(2018 石家庄模拟)就 1970 年的第 25 届联大会议,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 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 向支持北京。”这说明( ) A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美国对华的冷战思维在加强 D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答案 B 解析 影响外交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 合法席位是因为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 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故 B 项正确。 12(2019 菏泽模拟)在一份公报中有这样的

43、表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 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 系。这表明( ) A中美关系终于实现了正常化 B中美关系正经历严峻的考验 C中国已经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中美正在寻求正常化的道路 答案 A 解析 1978 年 12 月,中美双方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 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与材料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 唯一合法政府”相符,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从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 常化,故 A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 洛阳模拟)

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 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 宪党则是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 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 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 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 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 立法来监督

45、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的确是具 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 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 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 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 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 己的权力,均为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 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 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

46、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 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答案 (1)特点:党派分化组合多变;政党林立,政治倾向大抵为激进和保守两派;国民党力 量强大,立场激进;政党政治形式上活跃,但任何政党都未进入国家权力的核心;受执政者 打压,政党政治的实践以失败告终。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临时约法颁布,确立责任内阁制;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结 构与阶级关系多样化的影响。 (2)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意义:为社会各界的利益表达提供

47、了 制度保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平台;为执政党提供坚实的民意基础。 14(2018 石家庄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 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 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 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 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 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

48、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 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和平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 (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 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 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在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 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 70

49、 余年 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 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 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 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 (示例二)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 论述:1949 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 新中国政权的封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 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 1955 年亚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其他资料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0高中 通史 历史)第九单元 第22讲.docx)为本站会员(四川三人行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