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3 讲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一、先秦时期的思想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私人讲学, 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 (4)评价(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 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2、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 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 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图示明史 百家争鸣 2先秦诸子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影响 儒家 孔子 (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 治者“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首 创私学, 被后人尊称为 (2)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至圣” 孟子 (1)政治: “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 (2)伦理:
3、主张“性本善”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时期成为诸子百 家中的蔚然大宗 荀子 (1)政治:“仁义”和“王道”,以德服 人;“君舟民水”。 (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 道家 老子 (1)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2)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3)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开创道家学派 庄子 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 的自由 道家思想 得到发展 法家 韩非子 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 理论 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 集大成者, 迎合了建立 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发 展趋势 教材补缺 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
4、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 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 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 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 (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 “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 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
5、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 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选修 4) 1背景 (1)春秋时期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 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 人际关系紧张。 (2)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2内容 (1)政治 礼:主张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己 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 府向百姓收重税。 中庸:为恰当地协调礼与仁的关系,提出中庸思想。 (2)教育 教育对象:“有教
6、无类”,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力。 教育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人”“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 下。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教学内容: 诗 书 礼 乐 ,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3影响 (1)对中国 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古代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 中国两千多年。 (2)对世界 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先秦时
7、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夏朝:出现历法夏小正 ,商朝改进为“殷历”。 (2)春秋战国:使用硫磺和硝石,为火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战国:出现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天文学家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 的位置。 2汉字 (1)起源: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2)成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3绘画 (1)分类:以题材的不同,可以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在表现技法上,分为 工笔与写意。 (2)成就 远古时代: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 战国时期:帛画人物龙凤图 人物驭龙图 。 4文学 (1)诗经 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收录了
8、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影响: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楚辞 创始者:屈原。 特点:以南方民歌为基础,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感情。 代表作: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 特别提示 先秦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1)创始性。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 流派的开创等方面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2)综合性。先秦时代的诗歌、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从原始歌谣到诗经 、楚辞都是如此。 (3)实用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
9、体现社会 变革的实用性。 (4)随意性。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日益下降,逐渐名存实亡,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分裂的 政治局面为思想的活跃和言论的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 考点一 “国学初露”先秦儒学的形成 1仁和仁政 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 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2礼和礼治 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礼 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
10、,从而规范 社会秩序。 针对练 1 (2019 潍坊一中月考)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为鲁人, 日常操鲁语,唯于诵诗 、读书 、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 ) 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 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雅言是正言,即官方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孔子操鲁语,但在诵读 诗 书和执礼时,必使用周的官方语言,这表明孔子对周天下一家的认同,故选 D 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其他诸侯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故 A 项错误;儒家思想也可以通过其他地 方语言传播,故 B 项错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 C 项与史
11、实不符。 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 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 的利益。 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政治 特征 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 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
12、不是对 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伦理 特征 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经济 特征 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 制,要重义轻利 教育 特征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他创办私学, 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 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 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 考点二 “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 1士 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 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
13、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2“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 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 其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治国理念上 儒家主张“仁政”“德治”, 反对严刑峻法;
14、 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等等 在社会伦理观上 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 恶”; 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而无不善也”, 后天的教育 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等等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 关系上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人定胜天; 而老子和庄子则主 张顺应自然;等等 在人生态度上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 强调社会责任; 道家则主张“逍遥”的 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 阴阳家主张“天命观”;等等 在社会成员关系上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针对练 2 (2018 湖南十三校一联)儒、墨、道、法四家学说在春秋
15、战国时期虽然互争长短, 各树一帜,但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如( ) A推动改革,重建社会秩序 B追求治国之道和理想人生 C追求平等,维护地主利益 D强调和谐,建立理想社会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四家学说虽然互争长短,各树一帜,但它们都追求治 国之道和理想人生,故选 B 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改革,故 A 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 君主集权统治,并非追求平等、和谐,故 C、D 两项错误。 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 (1)儒家思想 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为“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 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
16、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 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 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 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 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 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 主张不能适应
17、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 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 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3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 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 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 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
18、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 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 想来源。 唯物史观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 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 广阔的历史舞台, “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材料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 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 中说: “民惟邦
19、本, 本固邦宁。 ”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 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不同内涵。 信息:_ 答案 利民;民贵君轻;尊重民意;君舟民水。 材料 韩非子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 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 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 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
20、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 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 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 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要求:分析材料,论证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论证:_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盛行;诸侯国要想能够存立,就必 须加强集权,改革图强。韩非子主张法律为君主服务、限制臣民的私利,为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追捧。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
21、利益不同:儒家代表 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 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 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 具体问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 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 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 发现问题:过去的历史科研教学在探讨百家争鸣时过多关注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相
22、异之处, 对诸子思想的相通性没有足够重视。 思考: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 响? 试答:_ 答案 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社会问题, 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 影响: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 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 全国卷考题统计 年份 考题 2018 年 卷,24 墨子对古代科技的记载 2017 年 卷,24 先秦时期汉字的演变 2015 年 卷,24 儒家思想 1(2018 课标全国,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
23、,对杠 杆原理、 声音传播、 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 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 C 解析 C 对: 墨子中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 播”“小孔成像”的记载或论述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体现了 劳动人民的智慧。 2(2015 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 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
24、古为政治目标 答案 C 解析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 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故 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 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 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 3(2016 海南高考,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 A 解析 “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的品质
25、,并由此成为民族品德,故 A 项正确。 1(2019 绵阳一模,25)孟子 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 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反映了孔子( ) A经世致用的修史观念 B会通古今的历史视野 C秉笔直书的勇敢精神 D高尚的学术道德修养 答案 A 解析 针对春秋战国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为维护等级秩序,孔子作春秋 ,体现了经世致 用的观念,故 A 项正确。 2(2018 重庆名校联盟联考,24)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 礼”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 是遵循道德的结果。据此可知,他们
26、都强调( )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 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等思想;孟子认为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 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可知,孔子、孟子以及荀 子三位思想家都注重道德修养在个体价值中的重要作用,故 A 项正确。 3(2018 武汉 4 月调研测试,27)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 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 )
27、A墨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答案 A 解析 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符合墨家思想主张,故 A 项正确;董仲舒思想 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 B 项错误;朱熹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 C 项错 误;李贽思想与“主张尚贤、尚同”无关,故 D 项错误。 4(2018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一模,24)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 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 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 可以说明( ) 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 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 C百家
28、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 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 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 客观背景,故 A 项正确。 5史学家吕思勉在先秦学术概论中提到:“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诸家皆专明一 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 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两者对道家思想高度肯定的主要依据 是道家( ) A哲学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B“无为而治”的理念影响深远 C对世界本原进行了深刻探讨 D经典著作充
29、满了中国人的智慧 答案 C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辩证法思想,故 A 项错误;“无为而治”在封建社会不是主流思想,与 材料中强调道家思想地位不符,故 B 项错误;道家思想是古代思想中最早涉及世界本原的思 想,故 C 项正确;古代诸子学说都是智慧的结晶,D 项体现不出道家为文化之源的特点,排 除。 课时作业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 湖北华师大一附中押题,24)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 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 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30、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解析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要求人要有高度的道德自觉,并且关注人 伦亲情,故 D 项正确。 2(2019 商丘模拟)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 与易也。”这说明孔子( ) A主张实行礼治,反对法治 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 C主张变法革新,积极入世 D主张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 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并未出现法治,故 A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对自身修养的要求高低,故 B 项 错误;C 项表述与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相符, 故 C 项正确;
31、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属于比喻,故 D 项错误。 3(2018 河南中原名校联盟考评,24)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 重大决策, 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 孟子要离开齐国, 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氛围的宽松,故 A 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 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受排斥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 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 C 项错误;材料“向孟子问政”“
32、尽量挽留”,反映出 当时士阶层在政治上的活跃,社会地位凸显,故 D 项正确。 4(2019 邢台月考,2)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 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 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二者( ) 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关注的社会群体不同 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 D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 答案 D 解析 孔子、墨子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是相同的,故 A 项错误;B 项 不是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儒墨两派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才是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 同的根
33、源,故 B 项错误,D 项正确;C 项不合题意,排除。 5会意法是我国古代一种造字法,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 意义的造字法。“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学派是(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B 解析 道家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与材料中反对人为,追求无为 相符,故 B 项正确。 6(2019 合肥模拟)“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 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 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
34、结构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政治经济学原理不难得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我国古代基本立法思想 和价值取向的必然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故 A 项正确。 7(2018 菏泽模拟)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 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 笞,子多善,用严也。”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 A无为而治 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 D严刑峻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意为明君懂得这些, 所以不培养仁爱之
35、心而加强威严之势。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而材料主张“有为”,故 A 项错误;儒家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材料只强调“法”的作用,故 B 项错误;儒家孟子主张礼 乐仁政,与材料强调严刑峻法不同,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 故 D 项正确。 8(2019 桂林、北海、崇左三市模拟)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 画策 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 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 A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B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C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D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答案 C 解析 材料“仁者能仁
36、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说明儒家在教 化上的不足,故 C 项正确。 9(2018 齐鲁名校冲刺模拟,25)史记 儒林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 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 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最可能是( ) 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 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 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 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 答案 D 解析 材料说明儒家经典主要源于今山东附近,焚书坑儒主张打压儒家文化,故 A 项错误; 西汉罢黜百家能够体现儒学的正统地位但不能改变儒家经典的起源地,
37、故 B 项错误;汉代关 中地区的经济最为发达,故 C 项错误。 10(2019 四川高考模拟信息押题卷,24)下图是汉字“日”“月”在甲骨文中的不同写法对 照表。商代甲骨内容多为“卜辞”,文体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据此,我们可 以判断( ) A中国的古代文字从此已基本定型 B字体婉曲、厚实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 C它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 D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答案 D 解析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发展成熟的标志,但并未定型,小篆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字基本定 型,故 A 项错误;B 项是隶书的特点,故 B 项错误;C 项是草书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据材 料中“日”“月”二字的不
38、同写法可以看出, 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故 D 项正确。 11(2018 甘肃一模,1)商朝青铜器上铸有动物纹饰,商代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 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富。这说明商朝青铜器( ) A由民营手工作坊生产 B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 C是商朝政治神秘色彩的反映 D只用于祭祀等重要活动 答案 C 解析 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官府垄断了工商业活动,故 A 项错误。题干强调“与祖先或神 灵沟通”, 而非“沟通天地”, 故B项错误。 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与祖先或神灵沟通”“庇 护权力和财富”体现了商朝政治的神秘色彩,故 C 项正确。 12(2019 临沂模拟,2)
39、诗经和“楚辞”分别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奠基 之作。若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两者应分别列入( ) A经部、集部 B经部、史部 C子部、集部 D经部、子部 答案 A 解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到了汉 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属于经部。“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并且是中国文学 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属于集部。故答案为 A。 二、非选择题 13(2019 保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 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
40、家都信奉社会秩序, 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 最终的和平。 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 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 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自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 合整理了他对于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 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 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 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
41、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 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 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 因此, 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 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沈联涛外儒内法 (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 答案 (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 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 (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 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
42、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 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 14(2018 湖北华中师大质量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 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 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 与“独善其身”互补
43、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 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 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 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 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实行“仁 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 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 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