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年级第四单元五年级第四单元 【单元导教】【单元导教】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以及习作、语文园地等教学内容。其中精读 课文有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略读课文清贫。这些课文,虽然年 代不同,但是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教学时,要 兼顾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要处理好落实语文要素和课文整体学习之间的关系,同时,要 注意阅读和习作之间的联系。 分类分类 内容内容 课时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教学建议 课文 古诗 三首 2 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 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1. 古诗三首 要在学生自主 朗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的诗 意
2、的基础上,结合想象和联 想,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青山处处埋忠骨 军神 清贫 都是革命传统教育题 材类作品, 此类文本的教学要 兼顾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同时, 要处理好落实语文要素 和课文整体学习之间的关系。 3.从学生疑难处出发, 适当补 充相关资料, 增进学生的理解 和认识, 将思想教育渗透在语 言文字的教学过程中。 青山 处处 埋忠 骨 2 主要讲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在 抗美援朝的战争中牺牲的噩耗后,内 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 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 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胸 怀。 军神 2 讲述了刘伯承右眼受伤后,到德国人 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
3、,表现了他钢 铁般的意志,体现出能全身心地投入 革命, 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 清贫 1 讲了方志敏被俘后被两个国民党兵士 搜身、逼问的故事,表现了他对“清 贫”的理解,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坚定 的革命信念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 高尚品质。 习作 他 了 2 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尤其要把这个 人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 心。 借助课文片段和示例, 引导学 生体会如何将人物的内心表 现出发。 语文 园地 交流 平台 2 交流“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 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 法 结合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句子 谈自己的体会 词句 段运 用 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例句 中体会人
4、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 景进行仿写。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展 开交流 书写 提示 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做到标 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引导学生观察范例后交流、 抄 写、点评 日积 月累 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 并当堂背会。 【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 字词句:字词句:认识 28 个生字,读准 2 个多音字,会写 35 个字,会写 29 个词语。 阅阅 读:读: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 3.能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
5、神。 书面表达:书面表达:1.能选择某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 2.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 9 9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 一、课前解析一、课前解析 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 崇高精神。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 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 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
6、明时分走出篱门, 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 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为杜甫“生平 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 挚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仞、岳、摩”等 5 个生字,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 6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7、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四、教学准备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课时五、课时安排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认识“仞、岳、摩”等 5 个生字,会读“仞、岳、蓟”等 6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过程】【课时过程】 一、导语切入,引入新课一、导语切入,引入新课 教师导入: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 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不仅仅是 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出
8、示课件出示课件 1 1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 9 课古诗三首,就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心系国家命运的 情怀。现在,让我们一起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那份至诚的赤子之心吧!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 2 二、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二、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 (背 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 3 (1)我会认 仞岳(rn yu) 蓟(j)北 涕(t)泪 衣裳(chn) 襄(xin)阳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 3 指名读,教师正音 (2)我会写 仞、岳、摩、遗、巫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4 4: 教师提问:认真读一读,注意勾画的红圈
9、字,谁来说一说,怎样能记住这些字。 预设 1:仞是单人旁+刃,岳是丘+山,摩字是麻+手 预设 2:遗,遗(y)民 预设 3:巫,巫峡、巫婆。 2.再次朗读古诗。 教师引导: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相信同学们古诗也会读得更流利、更通顺了 吧!这次读的时候,请你结合标题和文中注释,想一想这三首古诗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背 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5 5 预设:内容上都与战争有关,诗人抒发的都是至诚的爱国情怀,这份情怀有边关将士的 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也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 教师引导:既然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战争中抒发诗人的爱国情怀,那么, 这节课我们就先走进
10、王昌龄的从军行,一起来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吧!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6 6 三、解读从军行诗题,介绍作者三、解读从军行诗题,介绍作者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标题中加“歌”“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如长 歌行十五从军行秦妇吟等。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从军,就是参军。从军行,共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本诗属于第四首。 关于作者,你们有了解的吗? 教师板书:(从军行 王昌龄 唐代)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请你自己读一读课件上关于王昌龄的介绍,看看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背 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7 7 预设 1:我对王昌龄的人生经历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
11、他的一生多在贬谪中度过,命运 比较悲惨,最后还被人暗杀了。我很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预设 2:王昌龄在诗歌方面成就很高,他最擅长写七绝,被人称为“七绝圣手”,好厉 害!还得知,他喜欢写边塞诗,是他诗歌作品中最有名的。 教师板书:(七绝圣手) 教师小结: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文章幸”呀!一个人(诗人)当他面临 着国仇家恨的时候,当他的心中充满着巨大痛苦的时候,他的才华书写出的诗句往往就充满 着崇高的感情,往往就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而更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从而产生恒 久的艺术感染力。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先结合注释来疏通从军行的大致意思,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诗 人的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这
12、首诗,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魅 力。 教师板书:(时代背景 个人经历) 四、朗读从军行,疏通诗意四、朗读从军行,疏通诗意 1.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古诗,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诗大 致的意思。(背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8 8 时间 5 分钟。学生自学 3 分钟,小组里交流 2 分钟。 全班交流。 2.学习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教师提问:谁来试着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读完 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9 9 预设 1:边塞一带
13、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 相对。 预设 2: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这些景物都是边塞特有的风光,是戍边将 士们生活和战斗的地方。 预设 3:从“暗”体现了战士们心情的沉重和紧张,给人一种压迫感。一个“暗”字不 仅写出了边塞的风光特点,更道出了边境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压抑的心情。 预设 4:从“望”体会到战士十分思念家乡的亲人,却不能回家,所以遥望家乡。战士 们渴望建功立业, 期望早日退敌还乡,这“望”里包含了将士们的多少乡愁、责任与艰辛, 还有他们的期待。 预设 5:整体上来说,这两句诗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受。 教师板书:(青海 长云 雪山 苍凉 悲
14、壮) 教师引导: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前两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 你的理解会变得更加丰富。 预设: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 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教师小结:很好!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 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教师板书:(典型环境 ) 3.学习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教师提问: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试着结合注释,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一说诗句中作者 又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15、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010 预设 1: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 就绝不返乡。 预设 2: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艰苦的特点;百战,则写出时间之长,战斗之频繁, 道出了战争的艰辛;穿金甲,写出了战士边塞生活的艰苦;终不还,写出了战士誓死卫国、 打败敌人的决心,体现了他们浓浓的爱国之情。 预设 3:除了写边塞风光,还写出了战争的艰辛、环境的艰苦、战士的决心等。 教师点拨:请你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 预设:语调高昂,语速加快。 教师小结:是呀!正如同学们所读出的。金甲尽管磨穿,戍边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 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
16、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 豪壮的誓言。壮哉! 教师板书:(黄沙 金甲 环境艰苦 战争艰辛 战士坚定) 五、领悟诗意,深化主旨五、领悟诗意,深化主旨 教师提问:在疏通诗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资料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 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111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212 预设 1:(资料一的观点是豪言说)全诗的主旨在最后两句,理解为:诗人以戍边将士的 口吻发声,代他们立下的豪言壮语。尽管边塞黄沙遍地,环境恶劣,将士又历经百战,铁甲 磨穿。但只要楼兰不破,未获全胜,就发誓永不回还。所以说,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 裹尸、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
17、神。 预设 2:(资料二、三的观点是苦语说)本诗是诗人代戍边战士诉说在恶劣的环境下,频 繁的战斗中内心所产生的怨言苦语。尽管战士黄沙百战、铁甲磨穿,也尽管他们思念亲人、 渴望还乡,然后只要楼兰不破,战士们终将还乡渺茫、希望成空。因此说,本诗突出表现的 是战士极度厌战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王昌龄早年投身边塞,并写了 大量的边塞诗。入仕后,再无出塞赴边的行径。唐代文人,多有赴边的经历,目的在于杀敌 报国、扫净边尘,也为立功疆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那么王昌龄借助这首古诗,到底 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313
18、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预设:尽管塞外边境乌云密布、雪山暗淡,也尽管将士黄沙百战、铁甲磨穿,以及远离家 乡、时间漫长,但是这些忠勇的将士们灭敌信心毫不丧失、报国之志不曾消磨。恰恰相反, 他们的决心和意志在大漠风沙以及血雨腥风的洗礼中更加坚定和刚强。 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赞成豪言说悲中有壮志。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裹 尸、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414 教师板书:(豪迈气概 忠勇精神) 教师引导:现在请你带上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试着背诵一下吧! 六、课下作业六、课下作业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515 【教学板书】【教学板书】 王昌龄 唐代 七绝圣手 时代背景与个
19、人经历 从军行 前两句:青海、长云、雪山 典型环境 苍凉、悲壮 豪迈气概 忠勇精神 后两句:黄沙、金甲 环境艰苦、战争艰辛、战士坚定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目标】 1.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 6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过程】【课时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与内心的孤独以及马革裹尸、 誓与大唐共存亡的坚强决心和忘我的牺牲精神, 也感受到了诗人王昌龄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0、1616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诗中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爱国之情。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717 二、详析秋夜将晓出篱二、详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门迎凉有感 1.1.解读诗题,简介诗人解读诗题,简介诗人 教师提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共计 2 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本诗选 的是其二。将晓:快要天亮。篱门:竹子或树枝编的门。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所以, 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818 教师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预设:诗题的意思:秋夜的黎明,推开篱笆门感到一丝凉意,心中有感,作诗抒怀。 教师追问:你们知道陆游吗? 预设 1:陆游
21、,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预设 2:我们学过他的古诗:游山西村示儿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919 教师板书:(宋代 陆游)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朗读古诗,疏通诗意 (1)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教师引导:现在请你读一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的时候,注意认准字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开始读吧!(播放背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020 预设: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
22、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播放背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121 时间 5 分钟。学生自学 3 分钟,小组里交流 2 分钟。 全班交流。 (3)学习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教师提问:谁来试着说一说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意思?读完 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222 预设 1:我仿佛看到了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高耸入云霄 青天的景色。 预设 2:读完这两句后,我感受到一股劈空而来的气流,气象万千。山河本来是不动的, 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23、。 预设 3:一句写黄河,一句写华山,代表着奇伟壮丽的北方山河。然而,大好河山,陷 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 教师点拨:请你读出这种壮中有悲的感觉来。 教师小结:是呀,诗的前两句要是与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就会更有力地显示出诗人盼 望恢复祖国山河的焦灼心情,从而使得前两句对“三万里河”“五千仞岳”的描写成为一种 典型环境。而这种典型环境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的闪耀,其中也包孕着对南宋朝廷 偏安妥协的严厉斥责。 教师板书:(三万里河 五千仞岳 山河沦丧) (4)学习后两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师引导: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后两句的画面,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加入进去,
24、你的理解会变得更加丰富。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323 预设 1:我觉得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预设 2:我仿佛看到了金兵在抢老百姓的东西,看到了宋朝老百姓在呼天喊地,眼泪都 哭干了的情景,还看到了金兵的马蹄踩到了黄河边,踏在华山上,他们无情地侵占了南宋的 土地。 预设 3:我仿佛听到了一连串的马蹄声由远而近向我奔来,听到了老百姓声嘶力竭的哭 喊声,还听到了金兵残忍而得意的笑声。 预设 4:我觉得这里的泪是痛失亲人的泪;是老百姓失望的泪、气愤的泪;是对金兵充 满仇恨的泪;是期盼祖国统一的泪。 教师点拨:请你读出这种复杂的情绪,既有满腔的悲愤,又有热切的期待。
25、 教师小结:是呀!这一群群遗民,被金兵践踏。老人、妇女、孩子相继倒下,哀鸿遍野, 生民涂炭,这是何等的悲惨呀。 3.领悟诗情,深化主旨 师:在疏通诗意、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背景资料想一想:诗人写这首诗想 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播放背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424 预设 1:诗人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统一的热切期盼。 预设 2:诗人以遗民之口表达自己的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希望引起南宋统治者的警 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预设 3:诗人忧国忧民,难以入睡。就在这样一个秋夜,陆游因为大好河山的沦丧而痛 苦;因为中原百姓的悲惨而同情;
26、更因为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而悲愤。 教师小结:诗人终究是希望、失望终不绝望。是呀,就是这样的一位老者,在罢归山阴 故里之后,在秋夜将晓篱门外,还依然守望故土未收复的情景,不得不让人敬佩啊!让我们 带着这些复杂的情感再来诵读这首诗吧!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525 教师板书:(满腔悲愤 热切期望 尚未绝望) 三、略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略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引导:如果说山河沦丧激发起诗人的满腔悲愤,这是一种炽热爱国之情的话,那么, 收复失地,让诗人“喜”,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爱国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626 教师引导:在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首古诗。前
27、两首古诗,是老师带着大家学习的。 杜甫这首古诗的学习,老师相信你们能自己学会。同学们,要想理解古诗的意思,我们先要 怎么做呢? 预设:读准字音,弄清字义 1.读准字音,弄清字义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727 预设 1:多音字。裳,chang2,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古 人一般上衣下裳,有时“衣”和“裳”也可以泛指衣服。现代汉语的“衣裳”指的是衣服, 这里的“裳”读轻声“shang”,和古代汉语有别。 预设 2:古今异义词。河南河北:古义“河”在古代专指黄河,河南河北指的是黄 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青春:古义春天
28、;今义年轻时美好的时光。 教师板书:(多音字:裳 古今异义词:河南河北 妻子 青春) 教师引导:好!字音字义,我们都读准确、弄明白了,相信古诗也会读得更流利、更通 顺了吧!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做什么呢? 预设: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教师提问:下面请你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一说这首诗大致的意思,并谈一谈自己读完 古诗后的感受?(播放背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828 时间 5 分钟。学生自学 3 分钟,小组里交流 2 分钟。 全班交流。 预设 1: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 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
29、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 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 预设 2:读完后,我觉得诗人有些发狂,“喜欲狂”,使我体会到了诗人忽闻捷报、急 于返乡的喜悦之情。 教师追问:那诗人“喜欲狂”表现在哪儿呢?请你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说。 预设 1:我认为诗人的“喜欲狂”的表现在“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哭啊! 预设 2:我认为诗人的“喜欲狂”的表现在“漫卷诗书”,诗人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 也无心伏案读书了。多么反常的举动! 预设 3:表现在“放歌、纵酒”,诗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 预设 4:我从“即从、穿、便下、向”这一系列行为中,我体会到了使人狂想返回家。 教师小结:是呀!本诗
30、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可以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 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教师板书:(涕泪满衣裳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即从、穿、便下、向) 3.领悟诗情,深化主旨 教师提问:既然如此如此疯狂,那么,为什么诗人会“喜欲狂”呢?现在请你结合诗歌 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播放背景音乐)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929 预设 1:原因在于作者七年的颠沛流离,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有亲人不能相聚, 想想那种心酸就会浮现眼前,这一切都让他感受悲伤难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终于盼 来了战乱结束。他喜极而泣,欣喜若狂。 预设 2:他想到
31、了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收复失地不还家,才 换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他这份喜欲狂里,有着对将士们忠勇的决心的敬佩啊! 教师小结:是呀!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心系家国的诗人。当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 法抑制住内心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 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你们真棒!这是同学们自己领悟到的。现在请你带上你的理解,带 着你的情感,试着背诵一下吧! 教师板书:(心系家国)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总结古诗三首 教师引导:我们说这三首古诗,都表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 的责任担当。你还记得林则徐
32、说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吗?现在学习 完这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所学的古诗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030 预设 1:这句话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是王昌龄以戍边将士的口吻为大唐发出的那一声 洪亮地呐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预设 2: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是陆游罢归山阴故里之后,在秋夜将晓篱门 外,守望故土那份悲愤与期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预设 3:这份责任是杜甫听闻“收蓟北”后的一连串的反常举动,“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教师小结:是呀,这背后都是那一颗颗心系家国的拳拳爱国之心啊!正是“天下兴亡, 匹夫
33、有责”。 2.拓展爱国诗词 教师引导:其实,在我们国家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还有许多像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 这样的具有家国情怀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131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3232 3.升华主旨 教师总结:是呀!不管诗人们身处哪个时代,遇到何种境遇,那份家国情怀是不会改变 的。他们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中,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正是这样,才汇集成中华 民族辉煌五千年的文化长廊,浸润着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好,下课。 【教学板书】【教学板书】 三万里河、五千仞岳 山河沦丧 满腔悲愤(失望)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热切期望 (宋陆游) 尚未绝望 遗民、胡尘 泪尽
34、、望(又) 多音字:裳 古今异义词:河南河北、妻子、青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涕泪满衣裳 心系家国 喜欲狂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即从、穿、便下、向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古诗三首 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五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 “责 任”,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尝试运用动作、 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 担当。 在本课的讲授过程中,我能适时地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并加以讲解,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大意。如补充诗人的个人经历和背景资料,使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 解古诗的意思
35、。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我还能有意识地 去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的力量,去理解诗意,去体会诗人的感情。如“遗民泪尽胡尘里”这句, 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在你读完这句诗后,你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从而加 深对本诗所表达的家国情怀的理解与认识。在感受到诗人的复杂情感后,我又用朗读的形式, 让学生把这种复杂的情感试着读出来,再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达到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熟读 成诵。 “诗无达诂”,在遇到学生对诗的理解有争议的情况下,我能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的形 式,并补充相关资料,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过,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知识积累和对事物的判断力的还不足,还需要老师给予更符合他 们年龄阶段的理解层次,不要作超出他们接受能力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