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届高考政治备考:中国共产党 100 周年 一、【热点背景】 1921 年,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 焕然一新。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以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中 国人民谋幸福,也展现出计利天下的国际胸怀。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 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 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救国是根本前提;兴 国是重要基础;强国迎来光明前景。 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简单地说,革命、建设和改革。
2、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1949),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 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 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 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迄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 民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 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形成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制度,使中国赶上 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历史实践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 必由之路:中国道路;力量源泉: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 100 周年华诞,是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 化新征程,开启“十四五”规划第一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众志 成城,克服挑战,坚定向宏伟目标奋进,并在世界舞台上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 担当。 1921红船初心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
4、中国共产党人 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 力。 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 50 多名党员,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 时的 448.8 万名党员,再到 2019 年底的 9191.4 万名党员,百年历程 中,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薪火相传、接续奋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 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2021建党 100 周年 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永远保持建党时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 的赤子之心,中国共产党将永远年轻! 人民至上、克服挑战谋求幸福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坚守为人
5、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中国 共产党成立 99 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不懈奋斗,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中 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时光进入 2021 年,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筑起抗疫钢 铁长城,谱写了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的战“疫”篇章。 只争朝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中国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全球减 贫事业做出重大贡献。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 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和合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
6、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 奋斗的政党中国始终把自身发展寓于世界发展潮流之中,秉持人类命运 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经济严重衰退等挑战面 前,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抗疫、共克时艰, 促进世界经济稳定,推进全球治理,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 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世界带来信心和力 量。 二、【理论链接】 1.政治生活 (1)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 决胜全面小康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 (2)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7、不断完善党的 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决胜全面小康的方针政策。 (3)中国共产党要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决战脱贫攻坚放在突出 的战略位置,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5)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6)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
8、稳定和谐;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7)坚持党要管党,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凝聚力,发挥 党总 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 (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 先锋 模范作用。 (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宗旨意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 民的 理念,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文化生活 (1)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 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 影响。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 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
9、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 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 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文化力量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 和国家的历史中。 性质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 行动。中国共产党特别注意把先进的理论与自己从事的实践结合起来,强 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既重视党的理论、政策和人们的观念及时反 映实践和时代的变化,又重视先进思想和精神产品对人们实践的引导作用, 便势所必然。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 关系 文化与经济
10、、政治相互 影响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给予经济和政治以重大的影响。(文 化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 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 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B、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 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C、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
11、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 济 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交融 A、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B、世界范围内的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 的重要内容。(措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抵制西方敌 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A、承认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又要看到文化具有自 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 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的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属品。 B、文化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
12、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 会的发展。(注意:并非所有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齐抓。 (3)文化与综合国力 一般意义上:文化在当代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特殊意义上:文化对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进程中,发展中 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和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13、(地位)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 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4)党的先进性本质特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 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这个人类历史 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作指导;以人类历史最美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的 实现为最高纲领,又立足于现实提出了最低纲领的推进目标和任务;始终 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阶级基础, 同时也不排斥其他阶层中的先进分子;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 己的根本宗旨,使自己获得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回顾中国共产党 100 年奋
14、斗历程,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引领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壮 大,最终成为执掌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并引领我国各族人民排除万 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和走向强起来节节胜利,根本的 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 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如此,在根 本上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 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促进新的先进文化创造。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
15、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 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 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 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事实上,外国人也跑到我们这里寻找素材、寻找灵感,好莱坞拍摄的功 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 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 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
16、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 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 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 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 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17、(以下简称建 议)。建议首次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指出 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 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刻正确认识并处 理好部分与整体、短期与长期、实与虚的关系,为文化兴盛发展提供正确 的前进方向。 一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 局中的关键一环。文化建设是政治文明的“指路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坚实保障,先进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政 治文明提供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8、文化建设是建设 和谐社会的“黏合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国 人民齐心协力共建文明中国和谐社会提供了明确的前进方向,让全体社会 成员凝心聚力朝着同一个方向目标努力。 二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一直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持续迸发,社会价值也更加 多元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面临各种低俗文化和不良思潮带来的严峻挑 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眼前放眼未来,准确把握当前文化建设工作面 临的难题怪题,有效解决当务之急的同时彻底根绝隐患,做到短期效益和 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是实与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
19、有的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伴而 生。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虽是无形的存在,但其在国民教育中日 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已经构成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较量的 重要内容。正确把握文化建设实与虚的关系,就是要重视文化内在蕴含的 不可触摸、不可或缺的力量,将文化工作落到实处,避免文化建设过程中 出现形式主义,杜绝“文化形象工程”泛滥现象,着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深入人心、化入心田,秉持实干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切实增强我 国文化软实力。 3.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 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解放思想、与时 俱进,创
20、立了科学理论,开辟了发展道路。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 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创立了科学理论,开辟了发 展道路。 (3)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 展的观点看问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 与习近平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不断发展的。 (4)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 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伟大复兴,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掌握和遵循社会发展
21、的客观规律,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领导中国 人民艰苦奋斗,一步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能够取得一个个 的胜利,不断前进。 (5)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体现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 (6)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为实现“中国 梦”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量变 与质变的统一。 (7)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在一代代中华儿女的艰辛探索中正逐步变为现 实,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2、。从中国 国情出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 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 程。 (9)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与时代 变化发展的实际,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 民夺取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1)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坚持一切 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1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人民的利益是我们自己 最高的价值追求。 三、【
23、考向预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公式:性质地位宗旨治国方略与 执 政方式执政理念具体意义 (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 的 根本利益。 (2)是由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最高政治领导 力量 的地位决定的。 (3)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 的。 (4)是落实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体 现。 (5)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体现。 (6)某件事的具体意义。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公式:领导核心作用宗旨治国方略执 政 方式与理念领导方式党的建设政党制度 (1)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 范作用)。
24、(2)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4)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5)加强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6)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7)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 3.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什么关系?公式:党的地位性 质、宗旨基本执政方式二者关系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先锋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我国法律是党和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依法治国就是要保障广大人 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是依法执政。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 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只有坚持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