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孙红松 文档编号:1338433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第第 8 8 课课 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 教案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 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 :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难点难点 :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课前准备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

2、课 幻灯片展示岩石、树木的年轮、三叶虫化石图片表现“时间的脚印” 。 二、二、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陶世龙(1929-) ,生于四川安岳。1949 年开始创作科普文章,主要从事自 然科学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研究。参与主编了科普创作 科技写作 科普创作 概论和黄河文化 部分作品结集为揭开大地的秘密 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三、三、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 ,既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一篇很好的事理说明文。 它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在岩石上。这些岩石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变化和生成,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留下了时间的踪迹。

3、 四、文题解读四、文题解读 标题中的“脚印”指痕迹、 印迹。 “时间的脚印”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迹, 是本文的说明对象。标题是从高士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来的,运用拟人的 修辞,生动而形象,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与阅读兴趣。 五、检查字词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腐 蚀 (sh)浑 浊 (zhu) 山 麓 (l)刨 刮( bo) 海枯 石烂(k)楔 形文字(xi) 粗 糙 (co)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掸:用掸子或别的东西轻轻地抽或拂,去掉灰尘等。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装置:机器、仪器或其他设备中,构造较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部件。 烘烤:文中指阳光照射使岩石变热。 腐蚀

4、: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砂砾:沙和碎石。 山麓:山脚。 沟壑:山沟。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六、层次结构六、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 :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 :文章主体,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第一层(5-21) :讲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5) :讲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层(26-29) :介绍化石帮助我们认识历史。 第三部分(30、31) :写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

5、七、全文分析七、全文分析 1、分析文章标题“时间的脚印”的作用。 解析:本文标题用形象的说法使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 2、文章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诗,有什么作用? 解析: 引用诗句作题记, 把时间拟人化, 既照应了题目, 又开启下文, 引出说明对象; 形象地暗示了时间每走过一个时代都会留下踪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能够吸引读者。 3、第 4 段介绍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为什么? 解析:示例一;没有偏离。从写作思路看,由前面写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 到“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之后再从比较的角度,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 的”,所

6、以没有偏离主题。 示例二:偏离了主题。上文介绍人们已经想到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 日历等,那么,北京故宫的“铜壶滴漏”应该放在上文,不必插在“岩石能记录 时间”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之间,删除这段内容行文上也很自然紧 凑。 4、分析文章第 5 段的作用。 解析:第 5 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概念,并引出下 文岩石是如何记下时间的。用设问设疑,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5、文章第 12 段“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解析:这一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 动形象地说明了冰河对

7、岩石的破坏作用之大。 6、阅读第 714 段,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岩石的毁灭。 解析: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地面上和地下的 生物、人为因素等。 7、分析文章第 19 段“根据计算,大约 3000 到 10000 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 厚的岩石。 ”中的“大约”能否删去? 解析: “大约”一词不能删去,删去“大约”就表示确切的时间,与事实不符, “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 密性。 8、赏析文章第 19 段“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 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8、解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岩石比作书页,并用“躺”来表现岩石的状 态,准确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9、分析文章第 28 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解析:第 28 段中列举“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化 石能“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 10、赏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解析: 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不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 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人们找寻地下的宝藏。 八、合作探究八、合作探究 1、从课文中可以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作者 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

9、 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 解析: 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 石生成打基础、做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 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 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更具体、更全面、更科学。 2、本文有许多运用拟人化写法的语句,举例说明拟人手法的运用在本文中所起 的作用。 解析:本文有许多运用拟人化写法的语句,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 爬来了”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

10、成的 躺在最下面”等等。这种写法,一是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 来亲切有味;二是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得所写的内容给读者留下鲜 明强烈的印象。 3、文章采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来进行说明? 解析:文章开头在引用高士其的诗时间伯伯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由设 问句一问一答,领起全文说明的内容。接着作者又用设问句“岩石是怎样记下时 间的呢” 引入, 再从岩石形成的过程和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踪迹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倒数第二段对上文进行总结: “瞧!大自然给我们保留了多好的记录这里不 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明认识岩石中“时间的脚 印”的意义,即增加知识,找寻地下的

11、宝藏。 九、本文主旨九、本文主旨 本文以生动、准确、严密的语言,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 的各种方式以及人类读懂大自然的这种记录的重要意义。 十、文本特色十、文本特色 1、内容丰富,结构灵巧 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展现“时间的脚印”,内容十分 丰富。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作者更是精心安排结构。 首先,作者很注意用不同层次的例子: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 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 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迹。 其次,作者很注意用过渡性的句子。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从 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12、等,这些过渡性语句,突显了文章的 脉络,使文章结构清晰明了。 2、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文中有很多语句耐人寻味,准确精练。如“时间是没有脚的”,将时间的抽 象性和人们对它的无可奈何生动地写了出来;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这里并没有说“作用”是破坏性的还是建设性的, 这种含蓄的表述可以从两方面 来理解:从对自然的影响上看,这种“作用”当然是一种“破坏”,但从人类自 身的生存发展来看,这种“作用”又是不得已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宽宥的。 另外, 这篇文章中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使语言生动形象,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十一、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十一、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点拨 古代主要计时单

13、位古代主要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时一天分 12 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时辰的起 点是午夜。 古今计时对应: 子时 23:00-01:00 丑时 01:00-03:00 寅时 03:00-05:00 卯时 05:00-07:00 辰时 07:00-09:00 巳时 09:00-11:00 午时 11:00-13:00 未时 13:00-15:00 申时 15:00-17:00 酉时 17:0019:00 戌时 19:00-21:00 亥时 21:00-23:00 如“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当日行到申牌时分,寻得个客店里歇 了” “当日直到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饭走” ( 智

14、取生辰纲 )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 为“更” 。 一更是 19 时至 21 时,戌时。 二更是 21 时至 23 时,亥时。 三更是 23 时至次日凌晨 1 时,子时。 四更是 1 时至 3 时,丑时。 五更是 3 时至 5 时,寅时。如“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 “可怜夜半虚前席” (李商隐 贾生 ) ,夜半即三更; “是日更定矣” ( 湖心亭看雪 ) , “更定”即一更,20 时左右。 课后训练课后训练 任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 炎

15、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2、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 的“躺”在最下面。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 答案:1、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 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 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 2、用“躺”形容岩石的生成状态,拉近了说明对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读来亲 切有味,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 效果+情感”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要把人 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 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8课 《时间的脚印》 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孙红松)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