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清文本的写作思 路。 2、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 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 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朱自清 字佩弦,号秋实, 现代作家,学者,民主 战士。 主要成就:诗、散 文、古典文学研究。其 名作选入中学课本的有 春匆匆背影 绿威尼斯 荷 塘月色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写于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年7月。此时,正月。此时,正 值值“四四一二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 曾参加过曾参加过“五四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
2、自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 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 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 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 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课文分析课文分析 一(一(13)夜赏缘起夜赏缘起“心里颇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 二(二(46) 漫步荷塘漫步荷塘“另有一番样子另有一番样子” 荷塘月色图荷塘月色图 月色下的荷塘 水墨荷叶图 荷塘上的月色光影素淡图 荷塘四周月色蝉唱蛙鼓图 三(三(710)回到现实回到现实 “到底惦着江南到底惦着江南” 明
3、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出家门出家门 小煤屑路小煤屑路 观月下荷塘观月下荷塘 赏荷塘四周赏荷塘四周 不宁静不宁静 寻宁静寻宁静 暂得宁静暂得宁静 失宁静失宁静 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喜悦 v荷叶荷叶 v荷花荷花 荷香荷香 荷波荷波 荷韵荷韵 田田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袅娜 羞涩羞涩 明珠明珠 星星星星 美人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闪电 凝碧凝碧 脉脉脉脉 比喻比喻 拟人拟人 通感通感 形态美形态美 动态美动态美 静态美静态美 素淡 宁静 荷塘上的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
4、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 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荷塘的四面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灯光 树上蝉声 水里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艺术表现手法艺术表现手法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 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1、通感 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 荷叶 白花 (荷花) 清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渺茫的 歌声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 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2、比喻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 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 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 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叠词 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 塘美景图,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 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 畔,虽然自我陶醉了,感受到一种“难得偷来片刻逍 遥”的淡淡的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的 哀愁。 课文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