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冲刺语文冲刺 130+必备课本知识必备课本知识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一)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一) 沁园春沁园春.长沙长沙 1、意象即融合了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景物等。 沁园春.长沙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其中万山、层林、漫江、雄鹰、游鱼、万类等意象,描写角度多样,做到了远近、高低、动静、点面结合, 将湘江秋景图丰富化、立体化、生动化。 2、“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几句话的正常语序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诗歌 的语言为了平仄、对偶、押韵、强调等需要,往往会倒装。为了凝练和灵动的需要,也常常会省略。 雨巷雨巷 1、诗歌采用一韵
2、到底、词句反复、首尾复唱等手段渲染了人类一种永恒的惆怅“失落的忧伤” ,这些 手段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性。 2、诗无达诂,对雨巷中的丁香姑娘,人们就有“理想说” “佳人说” “自我说”等多种理解。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 1、新月派崇尚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表现为整齐舒缓的节奏、跌宕起伏的逐节换韵、首尾复唱 以及一些叠音词的使用上;建筑美表现为每节诗于参差错落中见一种整齐;绘画美表现为每节诗中都包含 着一幅富有色彩和动感的画面。 2、“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这句话将“悄悄”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含蓄而有节制地将别 情推向了高潮。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1、“退”是全文的核
3、心行为,围绕“退”字,全文可划分为“待退:九死一生” “议退:君臣一心” “智退: 唯利是图” “亦退:走为上策”等四层。 2、烛之武退秦师采用了攻心术:郑既知亡(削其戒心)亡郑薄秦(引其防心)舍郑利秦(使其动 心)晋尝背秦(激其恨心)阙秦利晋(劝其死心) 。 3、文章波澜起伏,四起四落:围郑(一起)荐烛(一落) ,辞曰(二起)许之(二落) ,夜缒(三起)乃还 (三落) ,请击(四起)亦去(四落) 。 4、许多谋臣侠士都具备有大义(忠君爱国、扶弱济困) 、大勇(临危受命、临危不惧) 、大智(深谋远虑、 能言善辩)三个特性。 荆轲刺秦王荆轲刺秦王 1、易水决别是一个经典的场面描写:它既有重点人物
4、的详细描写(荆轲悲歌) ,也有面上的群体勾勒(皆 白衣冠、皆垂泪涕泣、皆瞋目) ;既有正面的人事描写,又有侧面的景物烘托(风萧萧兮易水寒) ;也有情 感的发展变化(从生离死别的悲凉到同仇敌忾的悲壮) 2、荆轲刺秦王失败有其必然性(秦统六国的趋势不可逆转,个人也不能力挽狂澜) ,也有偶然性(所待之 人未来,被催促着仓促上路;剑术疏) ,不管怎样,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永远都 是可歌可泣的。 鸿门宴鸿门宴 1、鸿门宴上波澜起伏:范增举玦暗示(一起)项羽默然不应(一落) ,项庄舞剑欲杀(二起)项伯翼蔽沛 公(二落) ,樊哙怒闯军帐(三起)项羽赐酒赐彘肩赐坐(三落) 2、项羽是文章
5、的主人公,对他作者既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一些正面描写,也采用了一些人物比如刘 邦、范增、樊哙等人的侧面烘托与对比。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还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去表现。 3、项羽与刘邦对比,一个骄矜自用、优柔寡谋,一个善于用人、隐忍多谋,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在鸿门宴 上,楚汉相争的胜负已初见端倪。不过,项羽即使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也同样会失掉天下,主要是因为 他任人唯亲、不得民心(坑杀 20 万降卒、火烧阿房宫、自立西楚霸王、背约杀害楚怀王) ,但尽管如此, 太史公还是将他列入了帝王“本纪” ,就是因为项羽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他知情重义,勇敢无畏(巨鹿之 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 、极有气节(
6、不肯过江东) 4、项羽是一个失败的政客,却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他站在云端,俯瞰众生。他的高贵与尊严是长在骨头里 融进血液中的,谁也征服不了。这样舒展的生命,这样壮美的人生,不能不让人大快大慰,大钦大敬。有 人说,项羽是因英雄而失败,刘邦是因成功而英雄。易中天说,项羽的死是高贵的,他的死具有无与伦比 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也有人说, “项羽们”用生命完美了国人心中的道德律,填补了因失败而空虚的情 感寄托,满足了集体性对生命的冷漠和对道德宗教般的狂热。 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 1、“我也早觉得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了”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这些反复在文中出现的话,往往隐伏着文 章的思路和情感所在,
7、再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句话也是如此。 2、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作者用了两个章节的笔墨, 这种笔法大开大合, 好处就是可以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 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爱国力量、反动势力、庸人、自己)的情况都概括进去,为纪念创设背景,渲 染气氛。 3、作为纪念性质的文章,此文堪称典范。文章首先交代写作缘由(悼念祭奠死者、呼唤警醒庸人) ,其次 记述刘和珍君(追述生平事迹、先概写再详写遇难经过) ,揭示事件意义(劝诫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 。 4、作者没有采用全景式写法来纪念“三一八”惨案,而是采用“纪念刘和珍君”的方式来纪念“三一八” 惨案,这种以点带面的特写镜
8、头式的写法,比全景式写法能更细致更深入更真切地反映惨案的各种情况, 比如请愿者的身份、形象,段政府的凶残暴烈,惨案之后人们如何深切地悼念逝者等。 5、社会参与与社会担当: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就强调“社会参与” “社会责任” 。出于社会责任感,刘和 珍君等才会去“欣然请愿” “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 ;出于社会责任感,程毅志君才会正告鲁迅先生还是 为刘和珍君写一点文章罢;出于社会责任感,鲁迅先生才会再三撰文猛烈抨击中外杀人者、警醒庸人、慰 藉真的猛士;也是出于社会责任感,毛泽东同志才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倡导“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 ,艾青才会将赞美诗呈给保姆大堰河“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9、,呈给千千万万苦难而善良的劳动人民,夏 衍才会做足两三个月的“夜工” ,经过深入调查考证,写下不为人所知的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章通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表现先生的“风神潇洒” “热心肠” 。先生的“热心肠”不仅表现在他 治学的认真严谨上(整整齐齐抄手稿) ,表现在他讲课的激情洋溢上(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于涕四交流中张 口大笑) ,更表现在他的忧国忧民上(讲箜篌引想到戊戌变法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讲桃花扇想 到当下的“国破家亡” ,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想到国家的“收复失地” ) 。先生的“热心肠”最终也影响 了学生梁实秋。 别了,不列颠利亚别了,不
10、列颠利亚 新闻采用了现实场景(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与历史背景(每一个仪式背后的历史内涵)有机融合的写 法,今昔对比,揭示了每一个仪式、每一个场景背后的历史内涵,从而增强了新闻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这句话概括了香港的百年沧桑史,暗含了今昔对比,在平实冷静的叙 述中暗含了欣喜,语言富有张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文章开头一段描绘了布热金卡美好和平的景象,并采用“这真像一场噩梦” “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等 反语,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人间地狱”的强烈愤懑,警示人们不要因为眼前的优美景象而忘记了过 去那段可怕的历史,这是一种“乐景哀情
11、”的写法。 2、本新闻突破了“零度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与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 的主要内容来写,是篇主观性很强的报道,可谓独辟蹊径,在被认为“没有什么新闻”的地方写出了大新 闻,宣扬了“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理念。 3、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种反讽的手法,表明任纳粹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 程 包身工包身工 1、这是一篇报告文学,采用了主、副两条线索,也就是新闻事实加背景材料的写法。主线是新闻的事实材 料部分,以时间线索,叙述了包身工的一天;副线是新闻的背景材料部分,补充介绍了包身工制度的来龙 去脉。这样主副线相交织,使得文章既展现了生活现象,又揭示
12、社会本质,相当于镜头与解说词的关系。 读者通过一幅幅悲惨的画面,能够发现包身工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温床 上,受到国民党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伴随着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由此,就既深 化了文章的主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2、文章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段描写了包身工这个群体。既有 对这个群体概括性的叙述,全面表现,也有对芦柴棒、小福子、一个不知名的人的重点描述,全面而深入 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 飞往太空的航程飞往太空的航程 飞往太空的航程是一篇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 时、具体、生动地给予报
13、道的新闻体裁。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生动性、完整性、评论性。这篇通讯的 导语部分是前三段,先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景,再具体说明“神五”的发射时间、地点和意义。 接下来是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史的航程。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当我们怀着感激之心面对生活时,我们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人性的美丽,才能逐渐培养对生活的敏感。 心灵的触动,可以表现为情感的共鸣,也可表现为理性的思索。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首先要发掘感动点、 关注细节,其次要提炼素材、发掘素材的意蕴,再次要整体构思、注意好详略。 记叙要选好角度记叙要选好角度 角度即视角,也就是记叙者站在什么位置来看记
14、叙对象。记叙的角度有三种:第一人称视角(真实自然, 但表现受限) ,第二称视角(亲切抒情,但必须配合第一人称一起存在) ,第三人称视角(客观灵活,但缺 乏亲切感) 。注意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时如果还有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就叫“全知视角” ,如果没有人物心理 活动的刻画就叫“半知视角” 。三种视角可以综合应用。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就先用“你”直抒 对大堰河的深情,再用“她”客观地表现了大堰河的品格和对她的同情。视角交换使用时要注意过渡和交 代。 写事要有点波澜写事要有点波澜 社会事物是复杂的,具有多面性和多变性,再加上“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读者心理预期,因此写人叙事上 就要写出一点波澜来。常见制造波澜
15、的手法有:扣人心弦悬念法、节外生枝误会法、出奇制胜巧合法、出 人意料陡转法、曲径通幽抑扬法、烘云托月铺垫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为表现人物和主题服务, 不能哗众取宠。 朗诵朗诵 朗诵有利于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能有效地培养语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朗诵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通过朗诵,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作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朗诵具有文学性、艺术性和表演性。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二)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二)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 1、文章将“荷塘月色”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巧妙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先写“月色下的荷塘” ,再写“荷塘上的月色” ,这样主 景和副
16、景互换位置,就能将景物写得格外细腻。 2、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并适当采用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对偶等修辞、远近高低动静虚实 正侧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动词形容词量词叠音词等炼字)来突出之,才可使景物形象生动。文 中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路上就有暂得超脱的淡淡的喜悦和不得超脱的淡淡的哀愁,随之荷 塘景物也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飘渺的光色,使得文章意境有一种哀而不伤哀而不伤(感情适度有节制)的中和之美。 3、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拟人比比喻更形象生动,就是因为比喻只是甲像乙,毕竟“隔”了一层,而拟人却是甲直接具备乙的动 作情态,比如“有袅娜地开着的”这句拟
17、人就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比喻要更生动逼真。文章采用了 一些通感手法。通感其实就是感觉之间的互通,比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这句,除了采用比喻之外,还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嗅觉“清香”转化为听觉“歌声” :既写出 了月夜下荷香的若有若无、清淡飘渺,也烘托出了月夜的宁静;同时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也显 示出一种用语的新奇活泼;而且“清香”和“歌声”两个优美意象的叠加,就使得句子的意境更优美。 4、月色和声音都是难写之物。作者在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就采用了正面描写(主要是比喻:月光如流 水,静静地泻;月光如小睡,云遮月时别有风味;月光与月影的交织如名曲的
18、旋律,十分和谐优美)和侧 面烘托(荷叶荷花的烘托,写出月光朦胧恬静;黑影倩影的烘托,写出月光的轻盈荡漾)相结合的手段, 并以侧面烘托为主。 5、江南采莲图与前文的荷塘月色景相得益彰,一实一虚,一静一动,一形一神,拓展了散文的意境,深得 散文真味。 故都的秋中第 12 段议论“秋的深味”也是如此。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与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一样,是全篇的文眼。文眼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文眼可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提挈全篇, 奠定基调。文章有文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 2、故都的秋的“清” (色之清淡,人之清
19、闲) , “静” (环境、心境的宁静) , “悲凉” (颠沛流离、饱尝风霜 的心境之秋的折射) ,足以说明一切景语乃情语。围绕这三个特点,文章着重写了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 秋雨图、秋果图等五幅画面。 3、文章不写北平那些大景点的秋,却只写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秋,一是因为大景点太热闹,不易写出新意, 二是平平淡淡的平民秋景中才可挖掘出特殊意味,体现出作者审美趣味的生活化、平民化。 4、本文是函索坐催催出来的急就章,却写得优美流畅,佳词妙句俯拾皆是,可见平素的功底。一些意象造 语典雅美丽,比如“柳影、虫唱、飞声、蓝朵、落蕊、残声、秋潮、凉雾”等词。 “江南,秋也是有的;但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20、,天的颜色显得淡”等句,从内容看,写出了江南之秋的特点;从语言看,动词 “凋” “来” “显” 、形容词“慢” “润” “淡”都运用得十分贴切,包括三个“得”字的使用,还起到了舒缓 节奏的作用,而且“慢” “润” “淡”三字还押韵,有一种音乐美,而且句式都是短句,显得轻盈荡漾;从 修辞来看,还运用了排比,排比显得有气势,有抒情性。 囚绿记囚绿记 1、散文大多有物线、情线两条线索。 荷塘月色行踪是物线, “颇不宁静”是情线; 故都的秋 “清、静” 是物线, “悲凉”是情线; 囚绿记 “绿”是物线, “向往光明和自由”是情线。 2、本文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其中“绿”就象征着烽烟四逼的北平中永不屈服
21、于黑暗的人民。托物言志就 是一种象征,它跟比喻不一样;比喻是用于单个句子的,而象征是运用整个篇章的,其象征什么是需要体 悟出来的。托物言志时,往往还会涉及比喻、拟人的手法。比如“我幽囚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植物 是多么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 氓氓 诗经中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恋曲,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 思,雨雪霏霏”的离歌,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的军谣诗经中多采用赋比兴的手法。 “赋”是 直陈其事,多带有排比性的叙事,如氓中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决绝的叙述, 采薇中的“薇亦作止” 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的叙述; “比兴
22、”往往是“甲像乙,甲亦引出乙” ,比如“于嗟鸠兮,无食 桑葚”既用斑鸠贪吃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也用斑鸠贪吃桑葚引出下边女子对不幸婚姻的叙述。采用 比兴的手法,在结构上可避免平铺直叙,也有暗示作用,让线索似断实连,还有过渡的作用;在内容上可 激发联想,鲜明形象,丰富意蕴。 采薇采薇 1、诗歌塑造了一个思乡之苦和爱国之情纠结在一起的戍卒形象。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既强化了 戍卒与日俱增的思乡之苦,也一咏三叹,使行文富有旋律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情景交融,形象蕴藉:离别时,春光烂漫,杨柳依依, 仿佛亲人难舍的手,前途未卜,我心伤悲,是乐景哀情;回来时,大雪
23、纷飞,路阻且长,饥渴难当,百感 交集,家事难料,步履踉跄,是哀景哀情。且“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还构成今昔对比,让人不胜其 悲。 离骚离骚 1、抒情主人公因抱有“鸷鸟不群” “方圜不同” “异道不安”的理念, “九死未悔” “溘死不为” “体解未变” 地“好修” ,好美德与美政(蕙纕、揽茝、修服、步兰皋、驰椒树、制芰荷、集芙蓉、高余冠、长余佩、佩 缤纷、芳菲菲) ,而他遭逢的时俗却是“工巧” “改错” “追曲” “周容” ,群小(众女)又“嫉” “谣诼”他, 君主(灵修)又“浩荡”而“不察” ,因此他只有“离骚”了,只能“独穷困乎此时也” 。 2、离骚多用比兴手法,正如东汉王逸所说的“善鸟香
24、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君” 。对于屈原抱石沉江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心理脆弱,或主张他隐忍待发,楚材晋用,应该 明白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尚节操只有在君王能帮他 力排众议下才能得以保持,如果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又不想随波逐流的话,那么他就只有死路一条。 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股凛然正气,正是由屈原、文天祥、谭嗣同们的死继承下来的。 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 1、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和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变为“牛郎织女” ,变 为“双飞蝴蝶” ,变为“相鸣孔雀” ,变为“血泪沈园” ,这些深入人心
25、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大多会采用一 个浪漫主义的结尾,这样的收尾,能为文章增添亮色,说明美好终将会战胜邪恶,寄托了人们追求恋爱自 由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 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赏析:从服饰到容颜到姿态作了夸张性渲染 性地铺排,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兰芝的美,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她想将最美的形象留给丈夫,也想向婆婆 暗示自己的无辜与坚强,同时为下文众多的人提亲也作下了铺垫。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 1、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开头采用“芙蓉” “兰草”等意象衬托出抒情
26、主人公形象的高雅和感情的 纯洁,为全诗营造出清幽美好的意境,同时乐景衬哀情,为下边相思苦情做了铺垫。古人常会折柳采花相 送,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生活情调简朴美好。 2、 “还顾望旧乡”的主人公可能是男子,也可能是女子。如果是男子,就有可能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 是他在涉江采芙蓉,他在“所思” ,他在“望旧乡” ,他在“忧伤” 。如果是女子,就有可能是一个留在“旧 乡”的女子,是她在采芙蓉,想寄给那个“在远道”的男子,她边采还边在想象那个男子也在“还顾望旧 乡” (这叫“推己及人”法,从想象对方也在思念自己着笔,更能体现自己的相思) ,从而发出了“同心而 离居”之叹,这样通过
27、想象虚实结合,就更拓展了意境。 短歌行短歌行 1、诗歌四句一节,逐节换韵,又两节为一层,逐层推进。全诗“忧”与“思”的情绪循环往复,既忧人生 短暂,大业未竟,又思贤才到来,一统天下。 2、诗歌采用了一些典故,化用了四处语典“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 野之苹”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和一处事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采用典故,总的来说会有语言简练、 含蓄蕴藉、文采斐然、突出意旨的作用。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1、诗中的寻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为何能透露不寻常的美呢?就是因为这寻常景中融入 了诗人闲适安静愉悦的心情,是诗人精神田园的外化,因此透露出迷
28、人的光辉,这是情景交融的化境。诗 人的语言平淡自然,写景叙事多用白描,却平中见奇,淡而有味。 2、对待陶渊明的隐居我们需辩证看待。一方面,他的辞官归隐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可以让人洁身自 好,保持精神独立,人格尊严;但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就不能消极地靠“独善” 和“归隐” ,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失意之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就会回 归“陶渊明” ,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 用以
29、保护自己人生出入的自由, 而“平 淡自然”也成了他们心中最高尚的艺术境界。 兰亭集序兰亭集序 1、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在我国古代,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 认为道德仁义远较生命个体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而 道家对死亡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局限性,但道家最终采用自然混沌的理 想境界消解了生死差别,又显得太消极。而东晋的王羲之,也执着地探索了人生真理,他认为“一生死” 是虚诞的, “齐彭殇”是妄作的, “死生亦大矣” ,死就是死,死了万事皆空,不可能复生,生就是生,生就 要奋发有为,不可混沌度
30、日。因此他努力地为字为文,以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2、本文叙兰亭雅集,悟人生要义,其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从乐“良辰美景”到痛“美好易逝”到“悲死 生亦大” ,而且行文也一破当时的骈俪藻饰之风,采用骈散结合、自然清新的语言书写。 赤壁赋赤壁赋 1、本文是苏子与客月夜泛舟赤壁时一次关于生命、宇宙思考的对话。其情感同样有一个变化过程:赏美景 而乐,闻洞箫而悲,叹须臾而哀,说不变而喜,去烦忧而笑。其中的主客问答既是赋体本身特征,也可看 作是苏子本人悲观面与乐观面的矛盾斗争。苏子认为万事万物的变与不变、须臾与永恒、得与失等都是相 对,与其为这些无所谓的事烦忧,还不如尽情地活在当下,活在眼下
31、的清风明月里,超然物外,随缘自适。 这种想法虽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的味道,但对刚刚从牢狱中走出来被流放到荒僻黄州的苏轼来说, 已属难能可贵。 2、苏轼曾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又中年丧妻,可谓命途多舛,但他并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也没有 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就是因为他在人生顺境时能够以儒家思想积极入世,辅君治国,经世济民;在遭遇 逆境时又能以佛道思想出世,超然物外,随缘自适,去顺其自然地适应现实,化解苦闷,因而他便成了人 生的不倒翁,成了“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这样的修为,也使得他的文境和人境都邈不可攀,这也可看作一 种“穷而后工”的现象。 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 1、王安石的这篇游记与一
32、般的游记不同,它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它不重在记游,而重在说理,前面的记 游仅仅是后面说理的一个铺垫和引子而已,因而前边的记游也会因后边说理的侧重而详略不同。 2、作者在游记中阐述了“尽志无悔” “深思慎取”的道理。他认为要想达到“非常之观” ,实现人生的远大 理想,成就人生的伟大事业,就必须具备“志” (坚定的志向) 、力(充足的体力、不懈的努力等) 、物(客 观凭借)的三个条件,其中“志”是最重要的,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 础。而且在治学过程中,对一些传闻材料不可不深思慎取,务实求真,千万不可轻信盲从,以讹传讹。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3、1、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针对当时北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劝学生抱定宗旨、端正学风,砥砺德行、束身自爱,敬爱师友、改善校风,劝老师改良讲义,只列纲要, 迫使学生潜修,计划学校筹集款项,添购新书。 2、作为一篇就职演说,其在演说的针对性、演说的逻辑性和演说的语言感染力上给我们以启发。 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在马克思墓前讲话 1、悼词是在为逝者举行的追悼会上所作的讲话或文章,用于对逝者的哀悼。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 点明悼念对象,介绍其生前简历、逝世时间、原因、享年等;二是扼要地介绍逝者生前的事迹,突出其对 社会的贡献,恰如其分地评价其一生;三是对逝者表示哀悼,
34、并勉励生者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来纪 念逝者。因此悼词往往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 发展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 用的、革命的力量,因为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马克思认为我们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写景要抓住特征写景要抓住特征 写景要抓住景物自身特征(由物种、地域、时令决定的) ,要用心观察,如实描摹,妙用修辞,绘形传神, 还要抓住情感特征(由修养、心境、情趣决定的) ,要
35、融情入景,提升意境。 学习描写学习描写 描写包含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景物等的描写,描写可以使客观事物有形、有声、有色地再现在读者 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善于抓住特点,要带有情感色彩。 学习抒情学习抒情 抒情要有真情实感;要有寄托,可以跟记叙、议论结合在一起抒情,也可以借景抒情,托物抒情;在语言 表达上,可适当地运用排比、设问等手法增强抒情效果。 学习虚构学习虚构 虚构要有明确的目的,还要以真实为基础。 演讲演讲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情感,收到打动、 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演讲时要努力做到
36、:第一,对观众的心理反应要敏感,并运用适当 的语气和体态来缩小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第二,演讲内容要充实、新颖,逻辑结构要 清晰连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使听众产生共鸣。第三,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感情要充沛,张弛 有度,表达流畅而抑扬顿挫。第四,要根据演讲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技巧。比如演讲者可以用 不同的引入语巧妙入题:或讲故事引发听众思考;或制造悬念,扣住听众心弦;或以激情导语引入,激发 听众的感情,等等。第五,要善于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调听众的情绪,使演讲成为与听众的情感交流 和心灵对话。第六,要调整好心态,克服怯场心理,放松心情,充满自信,要根据演讲的内容,把
37、握好演 讲的情感基调,能针对听众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当的演讲主题。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文人作品、外来文化。涉及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政治军事、 礼仪习俗、衣食住行、植物动物等文化。运用成语要避免望文生义(危言危行、细大不捐) ,谦敬错位(蓬 荜生辉、鼎力相助) ,张冠李戴(汗牛充栋、秦晋之好) ,褒贬失当(雨后春笋、趋之若鹜) 。 修辞无处不在修辞无处不在 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包括语音修辞(叠 韵、双声、叠音、押韵、平仄、对偶、排比、顶真、反复、回环等) ,词语
38、修辞(炼字,比喻、拟人、借代、 比拟、夸张、双关、通感、仿词、婉曲等) ,语句修辞(倒装、整散、长短、反问、设问等) 。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1、古代贵族男子称氏(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祖先的字) ,妇人称姓,贱者有名无氏。 2、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节日,或者是宗教上的(圣诞节、复活节) ,或是节令上的(春节、元宵节、 中秋节、重阳节) 。节日的风俗除了单纯自然原因外,还有民众心理上的因素。孔子说,百日之劳,换来的 不过是一天的快乐,这是上天赐予的恩泽,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啊。有张有弛,才不会觉得生活单调。 3、中华民族具有显著的土著特点,中华大地是黄色蒙古人种的故乡
39、。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是今天中国 人的共同祖先。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一起发展成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三)高中语文经典篇目阅读写作知识梳理(三)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 1、前五回的序幕作用:交代了木石前盟、贾府人物、贾府环境、社会背景、全书总纲。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林黛玉来到贾府与众人见面。以林黛玉的行踪、见闻为线索为视角介绍贾府人物,描 写贾府环境。情节有一次小高潮即初见凤姐,最高潮是初见宝玉。 3、贾府环境与“别家不同”表现在外观宏伟、布局考究、陈设华贵、仆从如云、礼仪繁复上。 4、人物出场方式各异。贾母直接出场,她是黛玉最亲的人,她出场可以带动一
40、大批女眷出场。王熙凤是先 声夺人、众星捧月式的出场。贾宝玉最后出场,是前文做足铺垫渲染后单身直入地出场,而且安排他两次 出场:第一次出场黛玉看宝玉,惊怪面熟;第二次出场宝玉看黛玉,笑叹面善。这样就写出了两人的心灵 感应。两位舅父不出场,可以避免重复。 5、文章不断切换视角,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写意与工笔交错,同时也可反映出观察 者的性格。如众人看的是身体,凤姐看的是容貌,宝玉看的是神韵。 6、塑造贾宝玉形象采用了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结合的手法,先抑后扬。 祝福祝福 1、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称视角相结合的叙述角度和倒叙的结构 方式来展开情节。
41、2、小说采用让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倒叙写法,既能设置悬念有利于吸引读者引发读 者深思,也造成浓厚的悲剧气氛,从而奠定全文冷峻悲凉的基调。 3、小说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么一个封建思想浓厚、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封闭保守落后、人们冷漠自私 麻木的小镇中来演绎,寓示着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里。 4、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被践踏被迫害被鄙视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形象。鲁镇的人们以封建礼教为 刀枪,自觉或不自觉地虐杀了她。 5、小说之所以“祝福”为题,一则祝福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二则祝福是小说的典型环境,三则增强了文章 的悲剧性。 6、小说之所以选择“我”这样一个有新
42、思想、有正义感、同情弱者但又软弱无力潜意识想逃避现实矛盾的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叙述人,一则“我”可作见证人,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二 则因为只有“我”这样的人才能审视出鲁镇人们的麻木冷漠和祥林嫂的悲剧,同时通过“我”这样的人都 在逃避,就更突出了祥林嫂的不幸。 7、小说通过画眼睛手法突出了祥林嫂的遭遇。从“顺着眼”的善良安分到“眼角带着泪痕”的遭受打击到 “直着眼、瞪着眼”的精神麻木到捐门槛后的“分外有神”到不让参与祝福的“失神”到行乞时的“间或 一轮” ,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 老人与海老人与海 1、桑地亚哥是一个百折不挠、坚强不屈
43、、永不言败的勇敢、刚毅、坚强的硬汉子形象。他与鲨鱼进行了五 个回合的搏斗。 2、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从世俗的眼光看,桑地亚哥 也许是一个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子” ,是一个无论在怎么样艰苦卓 绝的环境里,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的勇士,是一个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的 人,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老人的生命价值已经在追捕马林鱼、与大海、与鲨鱼的抗争 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人生的道路是艰难的、充满坎坷的,不要向困难和厄运屈服,只要自己以一颗自 信的心勇敢顽强地去迎接挑战,他就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
44、者。 3、小说中有大量的内心独白来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斗争,丰富了人物的形象。 4、行文具有海明威特有的简明、清新、干净的电报式风格: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 、没有过 多的描写、多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多用鲜明生动的动词、意境含蓄凝练。 蜀道难蜀道难 1、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意味,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中三次出现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叹蜀 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样一咏三叹,不仅强调突出了主旨,而且形成了回环往复 的音乐美,形成了全文的咏叹基调,每一次咏叹出现就标志着诗意的转换和抒情的深化。 2 2、诗歌开头诗歌开头就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
45、,在叹词“噫(y)吁(x)嚱(x)”的前 呼后拥中,在实词“危、高”无以复加的渲染中,给全诗奠定了一个强烈咏叹的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 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3 3、诗歌写山高路险诗歌写山高路险,既有正面描写,比如“高标、百步九折、扪参历井”等,更多的是夸张性的侧面衬托, 比如“六龙回日、黄鹤不过、猿猱愁攀、以手抚膺”等。 4 4、本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本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色彩的三个特征是强烈的抒情,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因为诗 人热情的咏叹,所以飞流惊湍、奇峰险壑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大胆的想象表现在诗人其实 并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蜀道之难之险全是诗人想象出
46、来的,尤其是还采用了很多神话传说比如“蜀王开 国、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更添了蜀道的神秘色彩。而大胆的夸张在诗中更是比比皆是。 杜甫诗三首杜甫诗三首 本课的三首诗,都是写于“安史之乱”后,都是诗人晚年流寓夔州时,都是写于秋天,都表达了悲秋中的 漂泊感,都抒发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和身世的感慨,诗风都沉郁顿挫。可以说诗中的悲秋,不但是不但是 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可用一首小诗表达: 流寓到夔州,独思在深秋。家国身世恨,都入漂泊中。 秋兴八首秋兴八首 (其一(其一) 【秋
47、兴触景思故园】【秋兴触景思故园】 形象为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诗眼为诗眼为“故园心故园心” 。名句为。名句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最突出的,最突出的 表现手法为情景交融:表现手法为情景交融: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整个巫山巫峡之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 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闷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危急。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怨朝廷】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怨朝廷】 形象为王昭君。诗眼为“怨” ,借古来咏怀(既讽今又伤己) ,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 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对比:去与留的对比去与留的对比、生与
48、死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 “青冢青冢”与与“黄昏黄昏”的对比的对比。首联先声夺人先声夺人,用 群山万壑奔赴奔赴荆门山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烘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诞生的惊天动地。 登高登高 【重阳登高忧家国】【重阳登高忧家国】 形象为秋江景色,诗眼为“悲” :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名句为“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将对偶对偶、叠音叠音、视听结合融合其中视听结合融合其中更添其悲,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无遗。最突出 的表现手法为情景交融:首联两句出现六个意象,好像六个特写镜头,仰观云天秋风,俯察江水洲渚,动 静结合,视听结合,勾勒出了一幅严秋肃临天下的生动图画。 “猿啸哀”和“
49、鸟飞回”两个细节,简直就是 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形象写照。 琵琶行琵琶行 1、内容思路内容思路:从时间时间角度: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 琵琶青衫湿;从音乐音乐的角度:送客闻琴、应邀弹琴、感言弹琴。 2 2、叙事详略叙事详略: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写琵 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 3 3、音乐描写音乐描写:唐诗中以描写音乐著名的诗篇,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李颀听 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等。但无论是体制规模,还是细微程度
50、,都比不上白居易的琵琶行 。音乐 难写,就如同写“月光”一般。诗歌同样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段来写。正面描写表现为采 用大量的比喻(如急雨、私语、珠玉、莺语、冰泉、银瓶、铁骑、裂帛)和一些拟声词(如嘈嘈、切切、 间关)等进行描摹,侧面烘托表现为用听乐人的情绪(主人忘归客不发、别有幽愁暗恨生、东船西舫悄无 言、满座重闻皆掩泣)和气氛的渲染(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衬托乐曲强大感染力。 4 4、景物描写:、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如“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