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课时达标 (四十三 ) 1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 “ 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 ” ,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 “ 突发消息 ” 是 ( B ) A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C华沙条约组织宣告成立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解析 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是 1964 年 10 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 1964 年 10月,当时中美未建交,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故 B 项正确;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酿成古巴导弹危机是 在 1962 年,华约建立是在 1
2、955 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于 1961 年,均与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不符,故 A、 C、 D 三项错误。 2 (2018 浙江丽水、衢州、湖州质检 )2017 年 2 月 12 日, “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获得者,中科院院士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下列对新中国 “ 两弹一星 ” 事业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 1964 年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 B 1967 年 “ 东方红一号 ” 发射成功 C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 D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 解析 “ 两弹一星 ” 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故 A 项不符合
3、题意; “ 东方红一号 ” 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1970 年,故 B 项符合题意;当时核技术被西方国家所垄断, “ 两弹一星 ” 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防科技水平,故 C 项不符合题意;两弹一星的研发是在西方大国垄断核技术,并且敌视中国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结果,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3 “ 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 的迷梦。 ” 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C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4、“ 东方红一号 ” 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 “ 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 可知,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这与 “ 东方红一号 ” 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相符,故 C 项正确。 4 1988 年 9 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 “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 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 对此理解不正确
5、的是 ( B ) A奠定了 “ 科教兴国 ” 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 1995 年“ 科教兴国 ” 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故 A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故 B 项符合题意;从材料 “ 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 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 可知,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故 C 项不符合题意;从材料 “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
6、 可知,邓小平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故 D 项不符合题意。 5 1960 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 35 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 69 项,其中劳动模范有 13 项。这一现象 ( B ) 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 B体现了 “ 科技 为广大群众所共有 ” 的观念 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 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科技突飞猛进,故 A 项错误;通过 “ 中科院学部委员既有科学家也有工农大众 ”“69 项学部论文和报告中劳动模范占据了 1
7、3 项 ” 信息可知,体现了 “ 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 ” 的观念,故 B 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少数劳动模范,故 C 项错误; “ 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 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 1967 年第一颗氢弹成功 爆炸;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东方红一号 ” 成功发射。究其原因是 ( C )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D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解析 科教兴国战略是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故 A 项错误; 1959 年中苏关系恶化
8、,撤走了大量在华专家,故 B 项错误; 1964 年至 1970 年,中国与美苏两国交恶,积极研发国防科技,体现了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故 C 项正确; 1964 年,处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 1967 年至 1970 年,处于 “ 文化大革命 ” 时期,故 D 项错误。 7美国普都大学名誉教授汤 巴来伯格评价中国某科学家: “ 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 ? 他把西方国家抛到了后【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面。 ” 这段话反映了 ( C ) 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取得跨越式发展 B中国粮食产量提高,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
9、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逐渐落后于中国 解析 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故 A 项错误;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故 B 项错误; 1973 年,袁隆平研制了杂交水稻,使中国粮 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世界饥荒问题,故 C 项正确;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立于 2000 年,用于奖励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此后每年评审一次,次年年初开会公布结果并颁奖。人们曾这样形容首届获奖者之一: “ 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 。请问他是 ( D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李四光 D袁隆
10、平 解析 根据题干中 “ 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 这一信息可知,该科学成就与农业相关,钱学森是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故 A 项错误;邓稼先为著名物理学家,故 B 项 错误;李四光为著名地质学家,故 C 项错误;袁隆平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其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上亿人口的饥饿问题,故 D 项正确。 9 1977 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 11 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 “ 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11、 ”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 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解析 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 左 ” 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 “ 择优录取 ” ,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故 A 项正确; 1977 年中国还未开始改革开放,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故 C 项错误; 20 世纪 90 年代 “ 科教兴国战略 ”的提出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
12、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10 (1949 年 12 月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 “ 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 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 ( A ) A基础相当薄弱 B照搬苏联经验 C强调政治导向 D发展急于求成 解析 材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新中国教育经验缺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师资、教材不足等问题,可见基础相当薄弱,故 A 项正确。 11 1953 年,周恩来
13、主持通过了关 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A ) A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需要 B当时政治环境推动了教育体制变革 C领导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 D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 解析 1953 年是 “ 一五 ” 计划开始之时,根据 “ 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 ” 可知,教育变革服务于经济建设需要,故 A 项正确;这些决定的内容与政治环境 关联不大,故 B 项错误;此决定并不是周恩来自己决定的,故
14、C 项错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D 项错误。 12下表是 20 世纪 50 年代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D ) 院系调 整前 法学院 农学院 文学院 工学院 理学院 航空 学院 院系调 整后 建筑 工程系 土木 工程系 水利 工程系 机械 工程系 动力 工程系 电机 工程系 无线电 工程系 石油 工程系 A国家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B有计划地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C适应 “211 工程 ” 建设的需要 D适应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解析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发生变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建国后新教育中专业的调整,故 B 项错误;此时我国还没有 “211 工程 ” ,故 C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