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西南大学[0279]中国教育史大作业辅导资料.doc

上传人(卖家):2021 文档编号:1450466 上传时间:2021-06-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6月西南大学[0279]中国教育史大作业辅导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 类别:网教2021 年春季 课程名称【编号】 : 中国教育史 【0279】A 卷 大作业满分:100 分 一、大作业题目:一、大作业题目: 5 个题目任选 2 个题目作答,需要展开,每题 50 分 1、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2、试析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3、试析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4、试析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办学特色及其意义 5、试析王守仁对教育作用的分析。 注:按照答题要求选择了第一二小题进行了回答。 1、 试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

2、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 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 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 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 人。 ”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 、 “得民心” 。他说: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 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 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 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

3、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 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 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 ,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 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 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 2 -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 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 “父子有 亲,君臣有义,

4、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 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以伦理道 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 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 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 ,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这四个 “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 “善端”是

5、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 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 ,就会成为小人、 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性是人 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 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这就是说, 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 ,而后天习得者为“伪” 。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 上是“伪”而不是“性”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 较孟子的“良知” 、 “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

6、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 差异,孟子主张“内发” ,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 。 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 ,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 倡“学” 。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 , 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上,孟子将其视为“存养” 、 “内省” 、 “自得”的过程,把它看 成是发扬人天上的善性过程,唯心主义的倾向较重;而荀子把教学过程看成是闻见、 知、行三个环节,更可贵的是强调学是要落到实践上,充分反映其唯物主义的思想, 具有较多的客观性。 以上就是孟子与荀子二者在教育

7、思想上的相同与分歧的分析,应该说,二者都有 值得我们吸收、发扬的可贵之处,对于他们各自的缺陷,我们应该取长补短,借鉴吸 收。 2、 试析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答: 一、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 文章的第一句话为: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他认为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 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是不能成为有才智的 人的。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 。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当时社会 上轻视教师,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指出: “古之圣人,其

8、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这种批判是很深刻的。 二、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师说指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仅用十一个字,就把教师的任务概括 得很全面。 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 二是授业,即讲授诗 、 书 、 易 、 春秋等儒家经典; 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三者的地位摆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疑。三者中以传 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之。他认为只有完成这三方面任务,才配称做教师。实践证明,在 - 3 - 任何社会里

9、,乃至今日,作为教师的任务,都不外乎这三个方面。只不过由于历史时代不 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是 很明确、科学的。 三、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他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他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他认为可为师者,不在于其 年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师其“道”也。由于 他把“道”作为衡量和选择教师的根本标准,因此他要求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对

10、“道”有 坚定的信念。这个认识是很深刻的。 四、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认为,师与生的关系,是以“道”和“业”来衡量的。谁先有“道” ,谁有专“业” 学问,谁就是教师。教师不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他说: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 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的这 句话,提出了师生关系的有创见的三个论点: 第一, “弟子不必不如师” ,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在某些方面强于老师、超过 老师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学生不能自卑,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

11、这是孔子“后生可 畏”思想的发展。 第二, “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能求全 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做老师的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也要向学生学习,在业 务上要学而不厌,精益求精,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思想的发展。 第三,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因此, 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有专长的,做学生 的应向老师学习,同时学生在老师启发教导下,也在不断提高,在某些方面会有独到之处, 或有专长。因此老师也要向学生学习。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师生关系要“不耻为师” , 即“相互为师” ,也包括“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思想。 总之,韩愈的“师论”是相当开明而有创见的,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文化教育事业的 继承、发展,它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对于我们今天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 师生关系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年6月西南大学[0279]中国教育史大作业辅导资料.doc)为本站会员(2021)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