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0届高考语文3-4月模拟题分专题训练).pdf

上传人(卖家):四川天地人教育 文档编号:1545083 上传时间:2021-07-07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45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0届高考语文3-4月模拟题分专题训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01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0届高考语文3-4月模拟题分专题训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01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0届高考语文3-4月模拟题分专题训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01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0届高考语文3-4月模拟题分专题训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专题专题 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 1. (2020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人类文 明发展的动力和基石。 科学思维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科学家能够从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中去寻找规 律,发现本质,归纳概念,变混沌为清晰,变偶然为必然。艺术思维则善于把现实世界形象化、模糊化、 丰富化,艺术家喜欢用感性的方式捕捉现实的生动瞬间和个性差异,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精彩多样,追 求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感受,变点滴

2、为大海,变平淡为神奇。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认识世界的关系就好 比数码相机成像过程,科学思维犹如把丰富多彩的景色编码成简单的数字符号,记录在相机储存卡里面, 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枯燥,但它记载着纷繁生动的客观对象;而艺术思维犹如把内存卡里的数码符号转化为 图片的形象化过程,它会让无生命的数字转化成有生命活力的充满美感的图像。 在当今的艺术创作中,科学元素如影随形。一是科学领域的很多研究方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主 题。在科技时代,当代艺术家的视野有了很大的拓展,不论是航空航天、宇宙奥秘,还是基因细胞、微观 世界;无论是机械动能,还是光学电子,这些都成了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主题。二是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 已成

3、为当今艺术关注的焦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很多科技的发明和研究成果,时时都会在艺术家的作品中 找到它的身影,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家用电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人工智能,都成为艺术家的兴趣点 和关注点,成为他们艺术构思、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三是科研领域的创新突破,成为艺术实验探索的动 因和引领。艺术像科学一样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当代的影像、装置、观念等多种艺术的实验与探 索,无不是基于当代科技的革命,如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与突破。由此可见,科 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 科技时代的艺术在表现方式与方法上有三大特征。一是将科技成果和最新技术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媒介 和载体

4、,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作品形态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当今的艺术早已不仅仅承载于纸上、布上或 墙上,它还存在于屏幕之中、光电之中、虚拟现实之中,高科技的手段已 成为艺术家语言表现的重要方法和工具。二是当代艺术创作有很多正在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科学 实验的路径,来作为艺术创作和探索的方式。他们也像科学家一样,做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材料实验、 结构设计,像科学家一样尝试艺术表现的各种可能性,探索多种未知的领域。三是当代艺术的疆域正借助 于科技进步不断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为丰富,艺术边界的拓展与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摘编自张杰科技时代的艺术与教育2019 年 4 月 15 日)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

5、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有效方式,它们各具特点,相互补充,相辅相相 成,缺一不可。 B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不同,它往往把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多彩、纷繁多变的客观现象加以概括和归 纳。 C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的视野,丰富了艺术创作的主题,科学主题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 作的主流。 D当代艺术家将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路径,进行艺术创作和探索,尝试艺术表现的各 种可能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科学与艺术在科技时代的关系,侧重分析了科学对艺术的影

6、响,分析透彻,说理深 刻。 B文章采取了总分结构,依次从思维层面、艺术创作层面、艺术表现层面分析,抽丝剥茧,逐层展 开。 C文章第二段,采用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不同特征,形象生 动。 D文章在分析科学对艺术创作主题的影响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举出科技发展前沿的应用 实例加以印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往往运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善于把复杂的世界概念化、明确化、单纯化,从中寻找规 律,发现本质。 B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将越来越丰富,表现手段将越来越多样化,艺 术作品的亲历感会更强。 C由于科技与艺术的联系

7、密切,科技时代的艺术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为丰 富,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D以后的艺术家不仅要熟悉生活,还要了解科技,随着科技发展,艺术家独有的艺术思维的特征将 逐渐被弱化。 2.(2020安徽省名校高考冲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快闪是一种以创意、幽默、奇观为重要元素的亚文化活动,旨在“用颠覆性的表演震撼顺从的城市人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群”。2003 年,美国人比尔瓦斯克在纽约市区发起了首次快闪活动,随即它便乘着新媒体发展的东风魔力 般席卷全球,成为当代城市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快闪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 20 至 30

8、岁的青年。这一人群的社交网络最具流动性,喜欢结识新朋友,不 一味强调社交关系的稳定性,在快闪活动中,社交媒体一对多、节点式的传播特征,进一步扩大了流动性 社交的优势,使得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陌生人参与成为可能,而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机制。在大型 密集而人口异质的城市中心,年轻人巧妙地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活动策划、人员调度,可以打破城市生活 的日常节奏,打造出临时性的公共空间。 快闪类型多样,先后出现过离散型、游戏型、政治型、商业型等不同种类。其内容或是一种娱乐狂 欢,或是表达对日常生活的批判,抑或是宣传某种新观念、新产品。学者们对其评价也是态度各异。批评 者认为它肤浅幼稚,只是纯粹的社交性游戏

9、并且缺乏严肃理性的实践目标;指责它干扰城市正常秩序,增 加城市治理成本;甚至担心快闪族被未知组织者利用,从而引发社会混乱。赞赏者则认为,快闪降低了社 会参与的门槛,创造了一种平等民主的社交形式;它以戏剧化的方式重塑了人们的城市空间体验,并拓展 了公共表达的形式。 爱国歌曲快闪活动合理借鉴了快闪亚文化“情境创设”的理念和充满活力的形式,并通过有效的策划和 组织为其注入了深沉的内容和情感,提升了审美品格,展现了亚文化参与构建主流话语的无限可能。 注入意义,内容主流化。有别于快闪亚文化的无意义传统,爱国歌曲快闪活动以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为背景,是一份献给祖国的特别礼赞。所唱曲目虽多为老歌,但因其

10、爱国情感浓烈、社会普及度高,且经 过全新编排,更能直达人心,引发共鸣。活动在娱乐性、可近性上获得了青年的认同,同时也突破了理论 界对其肤浅性、破坏性的指责,以轻盈的姿态为爱国主旋律注入了清新的活力。 精心策划,形式审美化。各地的快闪都非常注意天气、场所、布景、道具、领唱人物的选择和设计, 以彰显其地域特色、历史风韵、建设成就和时代精神。活动多在人流如织的公共场合惊奇发生,以知名人 士、行业精英、青年学子富有个人魅力的独唱或互动演唱启幕。在悠扬旋律的感染下,成百上千的在场群 众从好奇驻足到自觉加入,最终发展为共情共鸣的集体合唱。主办方通过多机位抓拍、精美剪辑和专业和 声,最后完成声画语言绚丽、情

11、感逐渐开华的优雅叙事。 创设情境,行动剧场化。社会哲学家芒福德认为:“城市不仅创造了剧场,它本身就是剧场。”爱国歌 曲快闪系列活动通过艺术行为、教育主题的巧妙嫁接,在司空见慣的城市居所中创设出富有诗意的剧场氛 围,使现场群众在偶遇的“戏剧”情境中经历了一场融欣赏、体验、共情、参与于一体的审美实践。而主流 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接力传播则将剧场效应进一步扩散,形成了跨时空的情感震颤和价值认同,引发了全国 范围内一场又一场表达爱国激情的快闪风潮。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摘编自邹举、周玥青年亚文化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新情境 , 中国教育报2019 年 6 月 13 日)

12、1下列关于文中“快闪”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快闪”对城市文化具有颠覆性,使城市人群受到震撼,是一种亚文化活动。 B参与“快闪活动的主体人群不一味强调社交关系的稳定性,因而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C“快闪”可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陌生人参与,不再依赖传统意义上的组织机制。 D“快闪”因肤浅幼稚、干扰城市的正常秩序,因而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指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从多角度介绍“快闪”活动,为下文论述中心论点做铺垫。 B文章介绍了学者们对“快闪”活动的不同看法,使论证更为全面客观。 C文章后三段以平行并列结构论证了“快闪活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新

13、情境。 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分析说理、例证、对比、引证等论证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爱国歌曲快闪”活动所唱曲目必须是普及度高的富有浓烈爱国情怀的老歌,这样才能直达人心, 引发共情共鸣,获得围观者的认同和主动参与。 B“快闪”活动表面上似乎是临时的、偶然的,但依然是有策划、有组织的,“快”与“闪”的特点,也使 它难以被有效监管,因此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C“快闪”活动自身所产生的影响力还是很有限的,要想扩大影响力,还应吸引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 的加入接力传播,不断扩散。 D“快闪”虽然是一种亚文化,但“爱国歌曲快闪”活动为构建主流话语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

14、我们的 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情境,开拓了新思路。 3.(2020福建省高三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 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在 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积累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 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 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已融汇成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如总结红色

15、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搜集红色文化遗存,建 设红色文化场馆,出版红色文化书籍,组织大型纪念活动,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拍摄红色文化影视作 品,等等。现在,这一切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警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 红色文化精神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有的将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 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感受和体验。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 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

16、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而实际是损害了英雄形象。有的将 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 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甚至捏造一些革命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把低俗的内容混杂在高尚红色文化 精神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例如,把个 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似乎雷锋、焦裕禄这些英模人物生活在改 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这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 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历

17、史、红色 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意义,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形象感染力、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在理想信念教 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 (摘编自金民卿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的优秀文化。 B红色文化精神内涵丰富,有时代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 C“焦裕禄精神”加入锐意创新的现代元素后,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D红色文化建设中

18、,英模人物形象要高大、完美,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聚焦红色文化,先阐释概念,再分析问题,最后指出传承的意义。 B文章列出建设红色文化的举措,是为了论证红色文化传承系统已形成。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着重论述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D文章末段立足于当代教育,论述了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尊重红色文化历史,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B福建举办“坊巷春晓福建革命历史述略展”,体现了对红色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C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

19、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D在当代理想信念教育中,红色文化内容越新奇,形式越新潮,就越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4.(2020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用“传世之心”创作经世之文 艾斐 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决定了文艺创作的多姿多彩。但不论作者写什么和怎样写,都必须具有真体 验、真感悟、真情韵、真心境。也只有这样,才能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 性,并使原状的粗粝生活升华为纯正的思想,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和情感依托,乃至世代奉为经典,遂成 “传世之文”!不过,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

20、,那就是真情实感的投入,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洞悉与深刻理 解,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因为 任何的文艺创作,本质上都是创作者在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社会生活的内涵之后,所形成的艺术化了的精 神产物,而绝非只是对社会生活的表象化描摹与单纯的素材堆砌。 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黄帝内经原本是一部医学著作。可就是在这样一部医书中,对“心”的解释却 是:心者,情志、意欲也。这种解释,显然超出了生理和物理意义,上升到精神层面了。由此可见,历来 的文艺创作,虽然表面看来往往都只是对客观的人、事、物、象的叙说,但实质上却都是创作者之“心”的 流露和“情”的抒发,

21、只不过是作者借了人、事、物、象的“壳”,并将“心”和“情”藏匿在壳中隐形罢了。 事实上,但凡能够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就无一不是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 的共振、与大众之愿的耦合。没有这个前提条件和基本要素,作品就无法扣人心弦。唯以心志与情愫之真 诚,方能淬炼出文艺佳构与艺术杰作,这是铁定规律,具有普遍性,不仅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 作,而且也成为创作主体在艺术实践中所必须遵奉和恪守的精神圭臬与美学法则。举凡真切而艺术地反映 生活变迁、描画时代风貌、表现历史律动和社会变革的文艺作品,都是通过作者感情燃烧、心志沸腾所形 成的。对于任何真诚的文艺创作而言,其创作者必定都会捧出

22、一颗真诚的心来结构每一篇作品,并因此而 每每耽溺于其中、陶醉于其中、融化于其中,乃至完全与作品中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了。像柳青之于改 霞、梁生宝和梁三老汉,赵树理之于小芹和小二黑,周立波之于亭面糊、邓秀梅、刘雨生,路遥之于孙少 平和孙少安,陈忠实之于白鹿原上的众乡亲,早已是心融意契、情深似海了。 古往今来,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必然是倾注心血的作品。对于作家艺术 家来说,笃定恒心、倾注心血,自当是“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的题中之义。因为文艺作品中的传世之心, 主要是通过创作主体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的真诚与忠诚来实现的。没有这个前提,那就无法 对事态人心有深切的认知和

23、深邃的发掘,当然就更不可能掐准时代的脉动、滤出生活的本质、切中人心的 向度,而是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仅仅捞取和表现一些生活的“渣滓”与人性的“浮层”,而其在本质上却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的内蕴。 (选自 2016.10.10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以艺术的方式和美学的韵律还原社会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创作者就不得不要有真体验、真感 悟、真情韵、真心境。 B 黄帝内经虽然只是一部医学著作,但对“心”的解释却与一般的词典解释不同,不仅仅只是生理 和物理意义的解释。 C能传世的文学名著与艺术佳构,都是

24、作者之心与历史之脉的交融、与社会之潮的共振、与大众之 愿的耦合,这已被事实证明。 D作者若对生活、对时代、对社会、对祖国无真诚与忠诚,其创作必会远离生活、时代、历史和人 的内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真正的文艺作品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深刻体验和深切领悟之后的艺术化了的精神产物,并不是 表象化的描摹社会生活。 B在文艺创作中,作者常会借助人、事、物、象的“壳”来体现其“心”和“情”,这在写作中已经是一条 铁定规律。 C赵树理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小芹和小二黑两个人物进行塑造时,会耽溺于其中,甚至完全与作品中 的情境和人物一体化。 D作家艺术家能通过笃定恒心

25、、倾注心血创作出传世之作,所以他们在其作品中才能揭示出生活的 本质,也拥有“传世之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的,但这种社会生活是粗粝的,要想使之升华为纯正的思 想,就需要创作者有真情实感的投入。 B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及的作者必须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心境与情愫是作 者创作出“传世之文”的必然前提。 C创作者拥有真诚的心志与情愫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创作,是包括创作者在内的所有人 在生活中必须遵循和恪守的美学法则。 D好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呈现出无穷的魅力,关键在于这些文艺作品有内涵,创作者在 这些文艺作品

26、中倾注了自己的一腔心血。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5.(2020广东省云浮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开篇学而中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此句“弟”通“悌”,指出了孝与悌是为人的 根本。“本立而道生”,生生不息的人道,其根源在于孝悌。孟子则进一步提出“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从人伦关系和人伦次序来说,“孝”一般是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孝敬,指的是上下两代人的纵向人伦关系, “悌”指的则是兄弟姐妹间的横向人伦关系,“一纵一横”所形成的“十字形”的人伦构造,无疑是中国人伦关 系的重要构造,悌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具体体现为三个“有利于”:

27、 其一,有利于个人的修养成才:悌作为对兄长的敬爱,与孝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将对兄长的敬顺扩大 至父母便成了孝。同时,维持兄弟姐妹关系的和睦本身也是孝的一个方面,“兄弟睦,孝在中”。义与悌更 是紧密联系。“义之实,从兄是也。”义为行事得宜,分寸得当之意。幼弟对长兄的得当行为正反映了义的 内容和要求。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做好它,仁义礼智便能顺其自然,唾手可得,故孟子说“尧舜之 道,孝悌者也”。 其二,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与团结: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在家庭内部确立了普遍认同 的同辈兄长核心和井然秩序。弟弟要时刻为兄长考虑,日常中尊敬顺从兄长。兄姐要用“友”回报“悌”,关 心爱护弟妹。在

28、孝悌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崇尚同居共财,甚者有十世同居,几千人吃一口大锅饭,而不闻 争吵之声。即便兄弟成年后分家,悌友的思想也为财产划分添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分家之后各支仍旧相 互扶持,荣辱与共,兄姐弟姐之间的悌德成为家庭家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重要因素。 其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悌德明确长幼秩序,强调长幼两者各守其道,各安其分。与强调父子关系 的孝相结合,培养出每个人的伦序意识与伦理关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用悌道来侍奉 尊长,在法治不健全和政权不下乡的社会中,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今天,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道的“四

29、海之内皆兄 弟”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以一颗友好善意的心来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建 立融洽的社会关系。如今社会上出现的许多人情冷淡的现象,正是因为对陌生人缺乏兄弟般的热情,而习 惯用冰冷的利益衡量人际间的关系所致。将悌道贯彻于社会中,不仅能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推动社 会更好的进步与创新。 当然,我们需要正确辨别与对待悌道,在重视与弘扬悌道的重要价值与作用的同时,也不能走向极 端。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之一,不能是占据人的存在的全部或主导层面的人伦关系。 摘自丁成际悌之道(光明日报2020 年 3 月 21 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0、 ) A子女对父母的孝和兄弟姐妹间的悌“一纵一横”地组成了中国的人伦关系。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B悌对于“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的强调,确立了兄长核心,使兄弟相互扶持,荣辱与共。 C在当今社会中,用悌道来侍奉尊长,孝、悌思想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局稳定。 D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悌道面对所有熟人和陌生人,在此基础上能建立融洽社会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以论语和孟子的话说明了“悌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中的重要地位。 B文章采用层层递进的思路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悌文化在中国人伦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C文章联系社会人

31、情冷淡的反面现实,论证了悌文化为现代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思路的观点。 D在论述悌文化的作用与重要性的同时,文章也指出在弘扬悌道时也不能走向极端,具有辩证的思 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兄弟睦,孝在中”,对兄长的敬顺扩大至父母便成了孝,因此,“悌”与“孝”联系紧密。 B孝悌作为个人修养的核心,只要做好了孝悌,就能顺其自然地做到仁义礼智。 C今天,传统的熟人社会逐渐被陌生人社会所取代,“悌”的对象也应该由兄弟姐妹扩大到陌生人。 D因为悌道只是人伦关系中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在弘扬悌道时走向极端,效果会适得其反。 6.(2020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

32、完成下列小题。 孝是最为重要且影响最深的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生活方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孝道仍 然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不过,传统孝道精华与糟粕并存,这需要我们在正确 地批判分析的基础上,推 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要求子女在物质层面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这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规定。但在儒家看来,仅做到这一 点还不够,对父母的孝还必须要做到“敬”,即对待父母应时刻保持恭敬的 态度。无论是物质方面的“养”, 还是精神层面的“敬”,都以顺从父母的意愿为标准,但父母的意愿未必正当,传统孝道的践行还应有更高 层次的道德考量。当父母的意愿不正当 时,要用温和的方式去劝谏父母,从而避免让父母

33、陷于不义。传 统孝道不但体现于父母生前,还涉及父母去世以后。孔子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子女不但在 父母生前要对其以礼敬养,父母去世后还要以礼安葬、以礼祭祀。生养、死葬、祭祀, 在这三个环节都合乎礼制的要求,才算是实现了完满的孝道。 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产生于古代宗法社会。它是维系古代家庭、宗族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道德规范。近 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传统孝道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受古代专制等级制度的 长期影响,传统孝道被融入了大量维护专制、压抑人性的腐朽 因素。这集中体现于“三纲”教条中的“父为子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纲

34、,并通过二十四孝等通俗读物流传。传统孝道的畸形化与父权的绝对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近现 代以来对传统孝道的批判,起到了削弱旧道德对国人的思想束缚、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而对于传统 孝道本身而言,这些批判实际上也有助于推动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创新与发展。 但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社会,传统孝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能因为传 统孝道在历史演变中曾经绝对化、畸形化,就否定传统孝道本身,而应该将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与其种种 具体要求区分开来。只有从其根本精神着眼,才能对传统孝道的价值做出正确的评价,也才能根据时代变 化对传统孝道进行创新与发展。应当说,传统孝 道基于最自然的人伦天

35、性。所谓“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 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对儿女有养育之恩,儿女自然能产生对父母的亲爱与感恩之情。这种亲爱 与感恩之情,亦 即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源与基础。有孝心则有孝行;如果无孝心,即使行为再符合孝道 的规 定,也不是真正的孝。因此可以说,孝心是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就孝心而言,传统孝道拥有 符合 当代价值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 对于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但对于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与表现形式则没有必要拘 泥。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因时损益、与时俱进的传统。我们可以根据当前的社会现实对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 进行必要的损益和变革,不断探索传统孝道的新的实现形式。这既

36、是传统孝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 发展的需要。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是为了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而把握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也正是为了创新和发展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对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其目的是探索传统孝道 在新时代的新实现形式,而不应削弱或违背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 (摘编自杨俊峰传统孝道的批判继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孝道的根本精神需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 B物质层面的赡养是基础,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对其恭敬。 C“三纲”教条的制订使传统孝道出现了压抑人性的元素,阻碍了社会发展。 D出于孝道自身发展和时代

37、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探索传统孝道新的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釆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论证。 B文章引用论语阳货中的句子,旨在证明孝道对促进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C文章既论述传统孝道带来的消极影响,也论及其对当下的意义,具有辩证色彩。 D生活方式在改变,但孝道仍有其重要价值,这是主张批判继承传统孝道的前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A即使按礼制进行死葬、祭祀,但如果在其过程中缺少孝心,那也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孝。 B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与反思,既有助于传统孝

38、道本身的创新,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为适应中华文化与时俱进的特点,我们在继承传统孝道时可以进行大胆的损益和变革。 D批判传统孝道的具体要求和把握其根本精神,二者相互作用,我们应重视二者的联系。 7.(2020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以“明德”作为思想的聚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指出大 学的宗旨在于明“明德”。 历代的学者对“明德”概念做出不同的解释,东汉儒者郑玄释为“至德”,唐代经学 家孔颖达释为“光明之德”,清人唐文治释为“君德”。这些阐释看似不一,但是都反映出“明德”与先王政教 之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结合“明德”思想的历

39、史发展轨迹和大学文本来看, 大学中的“明德”思想实 际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 其一,“明德”指理性的政治美德,“明明德”就是要彰明、弘扬这种美德。从大学中的阐发来看, 从政之人要心怀仁爱百姓之心,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君主和百官应以义制利,不以个人私欲损害百 姓的利益和福祉;君主百官要做到内心公平中正,一言一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 大学中将“明德”指向 “明政之德”,是对早期“明德”传统的继承。“明德”最早出现在金文中,指承自先祖、以威仪和勤政为主要 特征的政治品格。在国语 左传 康诰等早期文献中,“明德”也多次出现,用以颂扬古代圣王的美 好德行。在这些文献中,“明德”常与“幽昏”无礼”等词

40、对举而出现,凸显出“明德”是辟邪、淫佚、荒怠、 粗秽、暴虐等非理性的政治品性的对立面。 其二,“明德”也指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就是通过教育和自明,使人所本有的光 明德性得以显明。 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乃“明政之德”的传统进行了继承,但同时对“明德”的主体和“明 德”之“德”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在西周及更早的时期都是推行王官之学,早期的“明德”具有着鲜明的贵族 性,但是在大学中,“德”不再被认为是君主、官员、贵族所独享,而是属于所有人。对“明德”的主体 进行扩充,一方面体现出人文秩序的构建、社会良好德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进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也是 对教育普遍化的倡导。孔子提出“有

41、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以来,儒家一直为推动平民教育和为更广阔的阶层 争取文化权利而努力。 大学丰富了早期“明德”之“德”的内容,在政治之德外,将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也 纳入“明德”范畴中。孝、慈乃人伦之德,与国人交而应有之信乃公共美德,这些美好的德性是人人内在皆 有且应该彰显之德。 大学中强调人伦道德和公共美德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要修政德、行政德,首先要 明人伦、讲公德。 大学中也强调“自明”的重要性,言“克明峻德”的关键在于自我澄明,在自我澄明的基 础上辅之以教育,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从两个层面明确大学中“明德”的旨趣,

42、有助于深入把握大学的核心要义。 大学中的“明德” 所指是丰富的,其中既包含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又包含“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教育理想。 大学指出.“明德”的前提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明德”的目的在于齐家、治国、平天 下。 大学立足于推广普遍的人文教育、弘扬责任精神面“明明德”,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明德”基 础。新时代的植根塑魂,还需传承大学中的“明德”精神。 (摘编自莫医铭中的“明德”旨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至今对大学中“明德”说法的诸多解释均与先王政教存在密切关系。 B理解“明德”思想的含意需要结合历代学者的看法和大学文本中的

43、表述。 C从早期的理解来看,“明德”指人人皆有且应该彰显的人伦之德及公共美德。 D 大学中“明德”的旨趣丰富,指仁爱谦谨、以义制利、公平中正等政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前人对大学中“明德”的不同阐释引出了如何理解其旨趣的论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心部分从两个层面对“明德”包含的内容进行阐释。 C文章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大学对早期的“明德”主体和“德”的内容的扩充。 D文章末段阐释了传承大学中“明德”精神对于新时代植根塑魂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聚焦于“明德”,体现出儒家对于选贤任能、政通人和的政治诉求以及对教育普遍化的倡

44、 导。 B 大学中的“明德”首先指理性的政治美德,与国语 左传 康诰等早期文献的记载一脉相 承。 C清代诗人孙枝蔚春木诗之四中说:“愿崇明德,以娱高年。”其中的“明德”与大学中的“明 德”含义相同。 D理解大学中对“明德”的途径的阐述,有助于当代青年学子厘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努力学 习,成为栋梁。 8.(2020河北省衡水市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 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

45、和文化自信。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大量的各类历史文物遗存,启示我们去认识敦煌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 在古代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佛教文化的昌盛,不仅体现在中国大乘佛教的各个主要思想 宗派的相互促进和发展,传译、抄写佛经以及开窟造像、举行法会等正统的宗教活动的频繁和规模,也体 现在敦煌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岁时节庆和娱乐活动中所反映的几乎无时、无处不在的佛教文化印迹。同 时,道教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也以它所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多神崇拜的思想方法存在于古代敦煌。另 外,其他外来宗教如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等,也在特定的民

46、族文化圈内畅行其道。敦煌文化这 一现象的价值在于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和睦相处。 敦煌文献中还有大量非汉语文献,许多是已经消失的“死语言”,如回鹘文、于阗文和粟特文等。这些 文献对于相关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其与汉文文献以及多种宗教的共处、交流本 身,展示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开放和包容并蓄。在这样文化基础上的文化昌盛和博大精深,是文化 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文化昌盛的因果逻辑,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取向,应该具有很强的启示 意义。 敦煌文学作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世文人诗文的抄本,属传统的文人士大夫的正统文学作品;一类 是以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缘起故事、俗赋、曲子词

47、、白话诗等为代表的俗文学作品。特定意义上 的“敦煌文学”显然是指敦煌特有的俗文学,它鲜活、明快,具有浓郁的宗教、生活气息。鸿篇巨制维摩 诘经讲经文 ,已经孕育了后代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雏形。 敦煌的文学艺术体现着兼收并蓄、自信创新的恢弘气度。敦煌壁画题材极为丰富,壁画绘制积极汲取 相应时代最先进的绘画技法和理念,于线条和色彩的腾转挪移中紧扣时代脉搏,深涵经义意蕴,致使画作 美不胜收。在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的今天,敦煌壁画就成为我们认识中古时代中 国绘画史的重要依据。在南北朝时期,传自西域的画法逐渐被中国的画家所吸收,画史记载北齐画家曹仲 达画人物衣纹稠叠如出水之状,被称为“曹衣

48、出水”。南朝张僧繇曾采用“凹凸法”在南京一乘寺绘制壁画。 曹、张的画法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在敦煌早期壁画中十分流行。其中展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 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我们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撑。 (摘编自樊锦诗保护传承敦煌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佛教在敦煌宗教文化中始终占据着主要地位。 B敦煌文献中的大量非汉语文献,因为属于“死语言”,对于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很大。 C“敦煌文学”中的俗文学包括讲经文、变文、词文、话本等多种体裁,极具研究价值。 D曹仲达的“曹衣出水”和张僧繇的“凹凸法”

49、,正是传自印度和西域的画法。 更多学习资料关注微信公众号:乘风语文 (资料来源于网络)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述结构,具体分析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财富。 B文章以习总书记讲话开篇,同时作为全文中心观点,既高屋建瓴又提纲挈领。 C文章第四段举出维摩诘经讲经文 ,旨在论证敦煌文学的兼收并蓄自信创新。 D文章基于“古为今用”的逻辑前提,重点论述了敦煌文物遗存、文献等两方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敦煌,各种宗教都大体和睦相处,表现了敦煌文化的自信自由、包容并蓄。 B因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代中原画家作品大都失传,敦煌壁画

50、更显珍贵。 C敦煌曲子词属于特定意义上的“敦煌文学”,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作品没有关系。 D我们进行今天的文化建设,应该认真总结发扬古代敦煌的经验,扩大国际文化交流。 9.(2020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 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 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 忠恕的佩觿 、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 结果。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我认为,从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012020届3-4月模拟题分类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学生版)(2020届高考语文3-4月模拟题分专题训练).pdf)为本站会员(四川天地人教育)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