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 1 1 单元单元长度单位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 度单位,初步建立 1 厘米和 1 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 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 :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 1 米100 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
2、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 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
3、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 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4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4、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在建立 1 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 (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
5、、 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结果。 (3)学生同法操作,记下不同人测的结果。 (数与单位齐全) (4)思维导向: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得的长度数据不一样? (5)揭示矛盾问题: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和单位都不一样, 故量出的长度也不 同。 (6)思维导向:要想准确地量出这些东西的长度,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到的工具是尺子。尺子有很多种,课件简介。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 (2)这就是我们学生常用的尺子,叫直尺。请你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观察后汇报,课件
6、展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尺子上有很多密密麻麻的线,叫刻度线。 长些的线都对应着一个数字,从 0 到 20。还有两个字“厘米” ,这就是我们今 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补充板书:单位。板书: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 1 厘米,感受 1 厘米的长度。 (1)在直尺上找: 你知道 1 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 ,从刻度 0 到刻度 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问: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 1 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 1 厘米吗? 提示思考后得出:直尺上从刻度 1 到刻度 2
7、、从刻度 2 到刻度 3都是 1 厘 米。 感受 1 厘米的长: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 1 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 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 1 厘米有多长) (2)在生活中找 1 厘米: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 1 厘米,下面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 大约是 1 厘米? 举例: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 1 厘米? 想一想:我们的作业本里哪种格子大约是 1 厘米宽? 2、认识几厘米,感受几厘米的长度。 (1)我们知道 1 厘米有多长,那 2 厘米、3 厘米又是多长? (2)指导操作:用左手大拇指尖掐在直尺的 0 刻度线上,右
8、手大拇指尖掐在 2 刻度 线上。 (3)两指尖之间是几厘米长?0 到 3 呢? (4)小结: (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 (5)再操作:掐在 4 和 7 上,这之间是几厘米? 掐在 5 和 14 上,这之间又是几厘米? (6)小结: (末端数减始端数的得数就是几厘米。 ) (7)比划一下 10 厘米是多长?问:你的直尺是多少厘米长? 3、用厘米量。 (1)课件展示测量纸条长的方法: 两对齐:直尺与长边对齐,不能斜着;0 刻度线与纸条左端对齐。 看刻度: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 “5” ,说明纸条长 5 厘米。 (2)学生实测物体的长,并随
9、机点名回答,防止单位说错。 板书数量与单位,介绍长度表示方法:几厘米,几。 1测量自己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同桌互换纸条测量,两人结果一致? 量一量你的新铅笔和用过的铅笔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一量练习本的长边多长。 量一量你的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几厘米。 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的 12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和本领?(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 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 0 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 几,就是几厘米。 ) 五、课堂作业:五、课堂作业: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六、板书设计:
10、 一、长度单位一、长度单位 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直尺、软尺、卷尺、皮尺等) 长度单位:厘米cm 1 厘米2 厘米3 厘米7 厘米10 厘米26 厘米 1cm2cm3cm7cm10cm26cm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第第 2 2 课时课时认识米和用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 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 1 米
11、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 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问:你的哪个手指的宽是 1 厘米。 2、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启发思考:长边不止 20 厘米长,该怎么量?(在 20 厘米处做记号,再接着量, 最后加起来) 交流测量的结果。 3、学生操作:用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并把结果告诉大 家。 4、请一名小朋友用直尺量黑板的长,再请他用米尺量。问: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
12、物体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5、揭题: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 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尺,感受 1 米的长度。 (1)感知 1 米的实际长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 米,也可表示为 1m。 课件展示:米尺放大图,感受米尺的结构。 米尺的一面上有厘米刻度线,对应的数字是从 0 到 100,有 100 厘米,也就是 1 米。 米尺的另一面也有刻度线,这面是寸和尺为单位的,我们以后学,现在不管它。 学生操作:拿出准备
13、好的 1 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 想,1 米有多长? 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 1 米绳子比一比两臂张开长,看从左手指尖到 右边哪里是 1 米。 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或 1 米绳子比一比身高,看从脚底到胸前哪里是 1 米。 学生操作:用 1 米绳子比一比,课桌面长边有 1 米长吗? 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 (2)感知几米的长度: 学生操作:两人一组,用米尺,量出 1 米、2 米、3 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学生操作:点两人合作,用米尺,量出教室地面长和宽分别是几米。 (3)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再次展示米尺:米尺是 1 米长,上面有 1
14、00 厘米。 启 发 思 考: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 生 操 作:用 20 厘米的直尺量一量 1 米绳子,看看绳子有多少厘米? 小结:1 米也就是 100 厘米。 (板书并引读:1 米100 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这是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学生操作: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几条长绳子的长度。 (3)小 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 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一的 P8 第 3、4、5 题。 3 题:用新铅笔在米
15、尺上比出。 4 题:根据生活认识判断。 5 题:用卷尺直接量出黑板长,把卷尺靠在黑板前,轮流读出别人的身高。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物体的长 度或距离,还知道了 1 米100 厘米)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厘米适合表示较短的长度;米适合 表示较长的长度。 五、拓展练习:五、拓展练习:比较长短,按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1 米10 厘米40 厘米1 厘米1 米 35 厘米5 厘米28 米 六、课外活动:六、课外活动: 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学会了用米和厘米量。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 物体,用直尺和 1 米
16、绳子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认识米和用米量 工具: 米尺软尺卷尺 标注:1 米、2 米、3 米、6 米、9 米 进率: 1 米100 厘米100 厘米=1 米 1m=100cm100cm=1m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第第 3 3 课时课时认认 识识 线线 段段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 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直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 厘米) 。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7、学会量线段、画线段。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学会画制定长度的线段。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米尺、软尺、卷尺、1 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直尺,细铁丝。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小明家到学校有 4 条路,走那条路最近?为什么? 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弯的、直的东西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 究这个问题。 2、认识线段。 (1)出示:直尺、直的吸管、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 问:你觉得这些东西哪些是直的? (2)小结:像这样直直的线,有两头的,我们就叫它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几条线段后介绍: 线段都是直的。 线段的两端有两个点,表
18、示线段的端点。 3、找线段。 (1)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学生交流,说一说、评一 评。 ) (2)P5 做一做第 1 题。 (并说出判断的根据。 )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1)提出问题: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怎么量呢?点名说说,教师示范。 (2)学生操作:量一量课本 P5 上线段的长度,并标注在线下。 (教师巡查指导) 。 (3)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 0 刻度线对准线段的左端,直尺不能把线段蒙住。 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量折线。 (1)提出问题:小花画了一条这样的线, (黑板上画出折线) ,怎样测量它的长度? (2)点名回答,或启发回
19、答:这里面有线段吗?可以看成几条? (3)小结量法:分段测量,再加起来。 3、画任意线段:直尺放平,铅笔贴着直尺,从任意地方起,画至任意地方止,拿开 直尺,标注端点。 4、连接指定的两点成线段:转动直尺挨着两点,露出的差不多多,在两点之间画直 线。 5、P5 做一做第 2 题。 6、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提出问题:刚才我们画了许多线段,都不知道多长。现在我们学习画一条 3 厘米的线段。 (2)示范画法: 纸上合适的地方画左端点,确定线段起点; 直尺平放纸上,左手指稍张按住直尺,右手拿笔,从 0 刻度线处按下铅笔, 笔尖贴着直尺,往右慢慢画,到 3 刻度线停止。 拿开直尺,在线的右边标注端点
20、。 (强 调:一定要按住直尺,在画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笔尖贴着直尺, 把线画直。 ) (3)学生练习: 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5 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 10 厘米长的线段,线下标注。 同桌互查:量一量同桌所画线段是不是 5 厘米和 10 厘米。 三、巩固练习。 1、P6 做一做: 1 题:先量出那条线段的长度,再在下面画一条。 2 题:先把直尺靠上长线段,线段要看得见,让 0 刻度线与红旗下的黑点对齐, 在 3 厘米刻度线处竖着画个短线,在短线上画花。画树和气球都要从红旗开始量。 2、P9 第 6、7 题: 6 题:提示学生转动直尺或转动书本,尺线靠近,端点对齐。 看看测量的结果,发现了
21、什么:长方形对边相等(一样长) ,正方形四个边 都相等。 7 题:先激发兴趣,让学生两手握书,伸直手臂,看起来右边竖着的长一点;再 把书横过来,伸直手臂看看,感觉上面那条长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 怎样量一条线段的长度,怎样画线段。 ) 五、板书设计:认认 识识 线线 段段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第第 4 4 课时课时练练习习课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对长度和长度
22、单位的感受以及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比较长短。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熟悉事物的长度来判断长度单位。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 3 厘米的线段。 2、比一比,按从短到长排列: 10 米1 米5 厘米10 厘米1 厘米50 厘米 3、说一说前三节课我们曾经量过物体的长度。 食指宽(1)厘米食指长(3-4)厘米中指长(5)厘米 新铅笔长(20)厘米一步距离(50)厘米桌面长边(60)厘米 米尺长(1)米教室门宽(1)米黑板长(4)米 教室长(9)米,宽(6)米篮球场长(28)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P7 例
23、8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在直尺上比出 13 厘米) 要学生比划出 13 厘米,想一想,旗杆可能只这么长吗?那肯定是 13 什 么? (3)还可以怎样想? (用熟悉的事物已知的长度来比较,例如:直尺是 20 厘米,新铅笔长 20 厘米, 米尺 1 米,身高 1 米多,教室长 9 米) 三、巩固练习: P7 做一做(用熟悉的事物来比较判断;防止题意理解错误,而用直尺在图上测量) 四、题型练习:指导完成 P9-10 第 8-11 题。 第 8 题: (1)理解题意:判断单位对不对。 (2)提示思考:用熟悉的事物联想每个长度分别有多长。 26 米(篮球场长边 28
24、 米) ; 50 厘米(课桌面长 60 厘米) ; 3 厘米(食指长 3-4 厘米) 6 米(教室宽 6 米) ; 8 米(教室长 9 米) ; 10 厘米(直尺的一半长) (3)然后判断事物长度表述是否正确 第 9 题: (1)理解题意:先估计;再量一量,选择正确的答案画勾。 (2)引导估计,然后学生测量、判断。 (大门比 1 米宽,房门比 1 米窄) 第 10 题: 看图理解题意,再提示思考:说得对不对,要看他们测量、读数、计算对不对。 逐一引导判断,并引导说出正确说法。 第 11 题: (1)看图理解题意: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乌龟,提出数学问题) (2)怎样思考?点名回答,在学生回答的
25、基础上引导思考。 (乌龟爬的是线段,几厘米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 (图上还有蚂蚁的路线,提出数学问题肯定是问什么?) (它爬的路线是折线,可以看成几条线段?怎样测量?怎样计算?) (3)小结:测量多条线段时要标注长度,防止忘记了。 五、单元小结:本单元结束了,你知道了什么?或学到了什么? 1、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 (说一说为什么) 2、知道 1 厘米和 1 米有多长。 (比划一下) 3、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1 米100 厘米) 4、知道用厘米和米表示事物的长度。 (例如) 5、比较长度的大小时,单位要化统一才能比,不能用数字直接比。跟元角分一样。 六、课堂作业。 七、板书设计: 用熟悉事
26、物的长度来比较判断 食指宽 1 厘米食指长 3-4 厘米中指长 5 厘米 直尺和新铅笔长 20 厘米一步距离 50 厘米桌面长边 60 厘米 米尺长 1 米教室门宽 1 米黑板长 4 米 教室长 9 米,宽 6 米篮球场长 28 米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100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以内的加减法(二) 一、单元教学分析:一、单元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 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 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 以及相关应用。
27、 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 100 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计算,并说明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 10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三、单元教学重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四、单元教学难点:在熟练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 五、单元教学措施:五、单元教学措施: 1、依托小棒的操作理解算理算法。 2、以讲解、模仿、自主应用的方式学习竖式笔算,逐步提高熟练程度。 3、结合具体情境和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8、 六、课时安排:六、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4 课时 2、两位数减一位数4 课时 3、解决问题2 课时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 课时 整理和复习 1 课时 第第 1 1 课时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正确列竖式。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教学过
29、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 P11 主题图,故事化情境 2、了解图文数学信息: 二(1)班是 2 个老师带着 35 个学生; 二(2)班是 2 个老师带着 32 个学生; 二(3)班是 2 个老师带着 37 个学生; 二(4)班是 2 个老师带着 34 个学生; 二、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提出问题,引导分析问题: 要解决什么问题? 知道了什么? 怎样解决?(就是把学生数和老师数加起来) 2、列式待算:352 三、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用小棒来算:拿出小棒,数出 35 根摆好。以前我们接着把 2 根小棒摆在 35 根 的右边,今天起变成摆在 35 的 5 根的下边,
30、与 5 根对齐。数一数,是多少根? 2、引出新知:以前我们用小棒算出或者口算出来后就直接写得数,今天起,我们 开始学习写竖式,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 3、引导列竖式笔算: (1)竖式怎么写?拿算术本,写 35+2=的横式,然后学着老师的样子写,注意空格。 像摆小棒的样子:在横式加号下格分两格写 35。 在十位 3 的下面前一格写加号,2 没有十位就空着,再 在 5 的下面写 2,个位 5 和个位 2 对齐。 然后在2 的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等号。 (2)竖式怎样计算? 先算个位,527,在 2 下写 7。 再算十位,上面十位是 3,下面十位没有就是 0,3 加 0 得 3,得
31、数十位处写 3。 352 的得数就是 37,37 写得与 35 的数位对齐。 (3)最后在横式后写上得数。 (强调这步一定不能忘了。 ) 4、交换加数:235 怎么列竖式笔算?(过程略,防直接口算先在横式上写得数) 5、在算术本上把以上两式各学写 2 遍,边写边读。 教师逐个巡查。 6、再试一试: 列竖式计算 408 (过程略) 四、巩固练习:P12 做一做。 1 题:引导第一式的书写和计算,强调不忘横式最后写得数。 学生独立完成后两式,教师巡查。 2 题:引导编题,带单位列横式,然后指导竖式的书写和计算。 五、拓展认识: 用竖式笔算可以算很复杂的算式,例如:425153(讲解竖式书写与计算过
32、 3 3 5 5 2 2 3 35 5 + +2 2 3 7 程)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 竖式计算作用很大,可以算很复杂的加减法。 今后我们做加减法时就要有四步:看横式,写竖式,竖式算得数,横式写得数。 七、课堂作业。 八、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笔算:列竖式计算 3 5 2 3 7 35 +2 3 7 课后反思: 第第 2 2 课时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笔算的书写和计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竖式计算: (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 344725342495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2)班一共多少名学 生?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 ) (3)列式待算:3532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动手操作,探究
34、新知。 1、用小棒来算 3532: (1)摆小棒: 先拿 35 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 3 捆右边 5 根。再在下面对应摆 上 32 根,3 捆与 3 捆对齐,散的 5 根与散的 2 根对齐。 (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是 7;整捆加整捆的,是 60。得数是 67。 2、引导列竖式笔算: (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我们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 (2)竖式怎么算: 先算个位,52 得 7,在得数区个位对齐写 7; 再算十位,33 的 6,在得数区十位对齐写 6; 得数就是 67。最后在横式上写得数 67。 3、再试一题:列竖式计算 5740(引导书写和计算的过程) 4、小结:写
35、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四、巩固练习:P13 做一做 1 题:看小棒写横式,再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算得数。 2 题:注意书写顺序:看横式,写竖式,算竖式,横式写得数。 五、补充练习:P15 第 1、2 题。 学生在算术本上抄题,完成笔算,注意空格。 (教师示范两例,余自主完成,巡查)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会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的方法,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数位对齐,并 从个位加起) 七、课堂作业:练习册 八、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 3 5 53 3 2
36、26 6 7 75 5 7 74 4 0 09 9 7 7 十十 个个十十个个 3 35 55 57 7 3 32 2 4 40 0 6 67 79 97 7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第 3 3 课时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理解进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小棒
37、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列竖式计算: (点名演板,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 34449572223042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多少名学 生?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求两个班一共多少人,就是把两个班人数加起来。 ) (3)列式待算:3537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加数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用小棒来算 3537: (1)摆小棒: 先拿 35 根小棒摆在桌上,左边 3 捆右边 5 根。再在下面对应
38、摆 上 37 根,3 捆与 3 捆对齐,散的 5 根与散的 7 根对齐。 (2)算小棒:散的加散的,57 得 12,捆 1 捆余 2 根; 整捆加整捆的,3 捆加 3 捆再加进位的 1 捆,得 7 捆。 得数是 72。 2、引导列竖式笔算: (1)尝试自主探究:昨天是模仿什么写竖式的?谁能模仿小棒的摆放写出竖式? 点名试一试,并问为什么这样写。 (2)竖式怎么算: 先算个位,57 得 12,向十位进 1,个位写 2。(小 1 写在横线十位下或得数十 位处均可); 3 35 5再算十位,33 得 6,再加进位过来的 1,十位得 7。 37得数就是 72。 7 72 2 3、比较总结:讨论比较:例
39、 3 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例 3 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4、尝试练习:P14“做一做” 。 前 2 式引导进位的书写和十位相加,末式引导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以及进位。 三、巩固练习。 1、P15 第 4、6 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 2、P14“思考题” 。 (1)结合实例说明题意:18、27 有什么特征? (2)启发思考:有这种特征的数还有那些?照样子写几个。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在笔算加
40、法时要注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3 35 5 + + 3 31 17 7 7 72 2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第 4 4 课时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进位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
41、程: 一、复习巩固。 1、列竖式计算:点 4 名演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后集体订正。 563562354294848 2、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和进位)笔算方法。 二、题型练习。 1、P15 第 3 题。 (1)了解文字和表格信息。 (2)根据问题在问号后列出横式,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 2、P15 第 5 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题的书写和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书写和 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 3、P16 第 7 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P16 第 8 题。 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然后把得数卸载横式下面,最后比多少。 教室巡视
42、,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 5、P16 第 9 题。 要求:在练习本上列竖式计算,再把得数卸载横式后。 教室巡视,找出部分同学计算较慢和错误的原因。 6、P16 第 10 题。 可利用卡片改成竖式,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7、P16 第 11 题。 (1)了解图文信息。 (2)引导解决(1)小题: 求什么?怎样列式? 列竖式计算,横式后写得数和单位。 (3)引导解决(2)小题: 理解题意:买两样或三样,可以在 50 元以内或刚好 50 元,但不超过 50 元。 有序思考:从飞机开始,按顺序组合,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飞机和汽车、飞机和火箭、飞机和船; 汽车和火箭、汽车和船; 火箭和船
43、引导口答:可以买()和() ,或者()和() 三、课堂小结。 两位数加两位数,有的同学能很快口算出来,就不用笔算。口算不出来,就用笔 算。 有些题目要求列竖式笔算,就必须列竖式笔算。 四、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第 5 5 课时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鼓励学生探索算法,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结合情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笔算方法,能熟练列竖式计
44、算。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362336503628 2、小明有 16 张卡片,小红有 9 张,小明比小红多几张?小红比小明少几张? (课件提示分析)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 北京举办了 2008 年的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取得金 牌第一的好成绩,请看统计表。 (课件展示) 2、读统计表,了解数据。 3、提出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课件展示) 4、列式待算:3623 5、观察算式特点,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三、探求新知。 1、教学例 1:5622 (1)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摆 36 根小
45、棒,减去 22 根,怎么减的?(课件展示) (2)竖式计算。 (课件展示) (3)思考: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2、补充教学,P18 做一做。 (1)课件引导完成。 (2)小结各式算法。 3、在算术本上学习列竖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P20 第 1、2 题。 第 1 题:在书上完成。 第 2 题: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笔算。 四、课堂小结。 学了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2、个位相减得 0 写 0,十位相减得 0 不写。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46、第第 6 6 课时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学习习惯和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掌握退位方法,理解退位点的意义,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小棒、课件 2-5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68104157125178 116128105137189 2、列竖式计算: (点名演板
47、,余下人在算术本上做。先巡查,后订正) 34446313738 45378289990 二、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式待算: 1、课件展示:承接单元主题图信息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2、引导分析: (1)要解决什么问题? (2)怎样思考?(就是求 51 比 36 多多少,用减法。 ) (3)列式待算:5136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个位减个位的情况,板书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用小棒来算 5136, (知道退位是什么回事。 ) 2、引导列竖式笔算: (1)自主书写竖式,与课件对照。 (2)竖式怎么算 先算个位:个位 1 减 6
48、不够减,就从十位退 1, (在十位数头上打个点,相当于从 十位上借了个 10。 )用 11减 6 得 5。个位写 5。 再算十位:上面的 5 被借走 1,只剩 4。4减 3得 1。十位写 1。 3、演示:从十位减起怎么不方便。 4、教学例 3: 观察算式和竖式,引导思考: 个位:0 减 4 不够减,从十位退 1 后,个位要算几减几? 十位:从十位退 1 后,十位要算几减几? 5、讨论比较:36-23=51-36=50-24= 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总结: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两位数。 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都要从个位减起。 不同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6、在算术本上学习
49、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P19 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 集体订正,纠正典型错误。 2、P20 第 4、7 题。 (在算术本上抄写横式,列竖式计算)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 五、课堂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5 51 1 - - 3 36 6 1 15 5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第 7 7 课时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一)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一) (总第 11 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50、、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能熟练地分辨退位和不退位,能熟练列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45344534594539 963596696909658 2、小结笔算法则: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是要从个位加起; 三是如果个位满十,向十位进 1。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一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二是要从个位减起; 三是如果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