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高考 2022 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课内 必修上册2、师说 【若有与课本上不相符的字,以课本为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 () 1、劝学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 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 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规。虽 () 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 () , 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嗟乎!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 吾尝终日而 ()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 其 下 () 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 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
3、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 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 之不解() , 或()师焉,或不()焉,小() 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呜 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成德,而神明
4、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 () , 其()可怪也欤!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 ()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 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牙之利,筋骨之强()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
5、也。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1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3、赤壁赋4、登泰山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 于是
6、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 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 ()循以入,道少半() , 苏子愀然(),正() 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 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
7、望夏口,东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 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8、无穷。挟飞仙以遨游,云漫() 。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 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色,而皆若()偻() 。 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
9、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 ()。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 相与() 枕藉()齐。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桐城姚鼐记。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2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重点讲解 2020 年北京高考文言文阅读及习题B.以 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以:用 晋出公
10、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以 伐四卿。 C.主何以 臣之言告二子也以:把、 将 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 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 【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 【2】 ;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 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 康子履桓子之跗,以 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 D.
11、子何以 知之以:依据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为之期日而遣之 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 必及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 ,有忧色,是非反而D.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何?”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
12、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 曰:“主何以 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 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 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 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 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B.臣子絺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
13、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2 分)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 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 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绝 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
14、之主。2 11.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 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堿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语句。(4 分)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难 必及韩、魏矣难:难免 B.而二子无喜志志:心思 C.智伯不悛悛:悔改 D.晋绝 不祀绝:灭亡 7.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欲以 伐四卿以:凭借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3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整理必修上册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的文言文知识点5.形容词用作动词
15、 【劝学】故木受绳则直 (一)通假字6.形容词作使动 1.輮: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2.有:7.数词作形容词 3.暴:用心一也 4.知:8.动词作名词 5.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古今异义(四)一词多义 1.博学:古义:1.于: 今义:(1)寒于水 2.参:古义:(2)善假于物也 今义:(3)取之于蓝 3.假:古义:2.而: 今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金:古义:(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今义:(3)终日而思矣 5.爪牙:古义:(4)而见者远 今义:(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用心:古义:(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今义:(7)锲而不舍 7.寄托:古义:(8)蟹六跪而二螯 今
16、义:3.者: (三)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 1.名词做状语(2)不复挺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1)风雨兴焉 2.名词作动词(2)圣心备焉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利: 3.动词的使动用法(1)金就砺则利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非利足也 4.形容词作名词6.之: (1)其曲中规(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积善成德(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4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4)非蛇鳝之穴【劝学理解性默写全面检测】 7.假:(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
17、的中心论点,即“”。在后面又阐明了学 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1)善假于物也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这句话印证了这句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话。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 (4)因求假暂归 表达的思想一致。 (5) 假以雄权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 8.疾: 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韩愈师说中“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 (2)君有疾在腠理 中的“
18、,”观点相同。 9.绝:(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句是:“,。” (3)以为妙绝(口技)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也不能够再使 其恢复原
19、状的原因是“”,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 是:“,。”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 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 11.一: 变化的两句是:“,。” (1)用心一也(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 (2)骐骥一跃 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13
20、)荀子劝学中“,”,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 (五)特殊句式 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变人的秉性。 3善假于物也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两个比喻进行论证,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6)劝学中“”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6輮以为轮 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
21、、行为无过的原因。 7輮使之然也 (17)荀子劝学篇中作者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现象而想到的能 8无以至千里提高君子学养的方法是“,”。 (18)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5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19)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40)荀子的劝学中,“,”这一结论,说的是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 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
22、习。 (2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无过错。(41)荀子善于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他在劝学中用“假舆马”“假舟楫”等有力地 说明了“,”的观点。 (2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42)荀子劝学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 ”。 (22)荀子劝学中指出君子应广泛学习,且不断反省自己才能没有过错的句子是“,”。 (23)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举木材经过墨绳量过并加工能取直和金属制品在磨刀石 上磨过会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来打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这一做人的道理。 (43)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
23、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 (24)荀子劝学中“,”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重要意义。 (25)强调整天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 (44)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 的概括性的句子是“,”。 (26)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同殆”。荀子在劝学 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27)荀子的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看法的句子是:“,”。 (28)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的对比,从其亲身体验中揭示这样一个道理: 空想不如学习。 (29)荀子在劝学中用“”,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24、阔的比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 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 (30)荀子的劝学中,作者通过“,”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得远”的道理。 (31)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 (3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招手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 是:“,。” (33)荀子在劝学中,用顺风呼喊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 是:“,。” (34)荀子在劝学中,用车马助行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 是:“,。” (35)荀子在劝学中用行千里路作比喻,表达成事需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 (36)用借助船只能够横
25、渡江河的比喻,阐明借助和利用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的三句是: “,。” (37)荀子劝学连用多个比喻,论证君子如能广泛地学习且每天省察自己,就能做到 “”;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四组比喻,说明“”,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已。 (38)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本性并非与众不同,而能成为君子,是因为立于善于借 助学习以获得各种知识的道理的两句是:“,。” (4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 则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46)荀子在劝学中,用积土成山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47)古人在举例论证的时候往往比较喜欢把“山”与“水”并列使用
26、,荀子的劝学一 文 也不例外,作者为了论证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在举完“山”的例子后,又用“,”这一例 作了补充。 (48)荀子在劝学中,用积水成渊的比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49)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 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圣心备焉”可见。 (5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如果“,”,那么就能达到“圣心一备焉”的境界。 (5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 句是:“,。” (5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
27、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53)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54)老子道德经说“千里之行”要“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以“千里”为目标, 从反面强调“积累”重要性的句子是“,”。 (55)荀子的劝学中,“,”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 须一步一步地积累。 (56)荀子的劝学中,“,”这两句从反面揭示了江海之大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 成的道理,通过此例论证积累的重要性。 (57)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39)“”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
28、 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58)钱大昕著有十驾斋养新录,其书题目出自荀子劝学“,”两句。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6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59)荀子在劝学写到,“骐骥”是一种很善跑的骏马,但它一次跨越也不够人的十步远,【师说】 与之相反的是“,”,通过正反对比说明坚持的重要性。 (一)通假字 (60)荀子在劝学中,用骏马、劣马正反对比设喻,论述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四个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 ”2.或师焉,或不焉。 (二)古今异义 (61)荀子的劝学中,“,”这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做事情要有
29、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 (62)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 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63)荀子劝学中的比喻句“,”,论述如果学习者能做到持之以恒, 即使是再艰深的知识也可以学会。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5.吾从而师之古义: (6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 6.今之众人古义: (65)荀子劝学中写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句子是“,”。7.小学而大遗古义: (三)一词多义 (66)荀子在劝学中,用雕刻为喻,正反对比,论述
30、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四个句子是: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 ” (6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 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3)吾从而师之 (4)吾师道也 (68)荀子在劝学中,用蚯蚓为喻论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五个句子是: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69)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0)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例证是:“,。” 3.道(1)传道
31、受业解惑也 (71)荀子在劝学中,用螃蟹为喻反面论述学习不能浮躁的五个句子是: (2)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 “,。” (3)道相似 也 (72)劝学一文中,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其“”是态度浮躁不专一所致。 4.惑(1)惑 之不解 (73) 荀 子 劝学中蚯蚓“,”,是因为“用心一也”,而螃蟹“” (2)于其身 也,则耻师 焉,惑矣 是因为浮躁、不专心。 (3)惑而不 从师 (7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这是因为它“”。 (四)词类活用 (75)荀子在劝学中以蟹为喻,从反面论证学习用心专一重要性的句子“,”。 (76)劝学中,作者将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2、和“蟹六跪而二鳌”,然而 1.吾师道也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2.吾从而师之 (77)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无“”,却能“上食埃土,3.而耻学于师 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7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之为师,而“_,_,_”。 (五)特殊句式 (1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
33、是: 1.判断句 “_,_?”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4)韩愈师说中“_,_ ”两句,表明学者不管 师 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15)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择师的标准是: (1)而耻学于师 _,_,_,_。 (2)师不必贤于弟子 (16)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 _, 3.宾语前置 _ ”的择师准则。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7)韩愈在师说中对如何择师提出了独到见解,他表明选择老师的标准与地位、 4.被动句 年龄无关,而应该是“_,_ ”。 不拘于时(介词“于”
34、表被动) (18)韩愈师说中“ _,_”写出了正确的择师标准。 【师说默写全覆盖】 (1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_ ”一句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重要的是:“_,_”。 以士大夫对待孩子和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 (20)韩愈在师说中用“_,_”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 存 “_”的糊涂做法。 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2)在韩愈的心目中,老师的职能应该是如师说中所说的:“_, (21)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_”。 _,_,其中,“久
35、”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 (3)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_,_。” (22)韩愈在师说中用“_,_”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 智 (4)韩愈在师说中说明教师职责的句子是“_,_”。 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5)“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是一致的。 (23)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反问句说明每个人都会有疑惑的句子是: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_,
36、_”。 “_”。 (7)师说中韩愈认为人生来都有疑惑,因此,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24)韩愈在师说中“ _,_,_”古今对 比, “ _,_,_ ”。 批判了当下人们不良的学习风气。 (8)师说中,韩愈认为,学者若不肯择师求教的话,其结果是“_, (2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造成如今“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除了“圣人才 _”。 智超出一般人还能虚心拜师求学”外,还包括如今的一般人“_, (9)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 _”。 “_,_”。 (26)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10)韩愈的师说中,
37、作者说明了自己择师的标准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年纪比自 “_,_”的错误态度。 己大的、懂得道理 本来 就比自己 早的 ”这一类人,还包 括“_,(27)师说中能够回答“愚人之所以为愚”的语句是“_,_”。 _”。(28)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 (1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他”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成自己不从师产生了这样反差极大的结果:“_,_”。 的老师,其前提是“_”。(29)本文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 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38、: (12)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8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_,_,_。的 心 理 原 因 , 指 出 他 们 不 愿 意 相 互 学 习 的 借 口 是 : “_ , (30)韩愈的师说中,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 “_,_”。 _”。 (46)韩愈师说中有的人嘲笑他人从师,除认为彼此“年若道同”不必从师外, (31)师说中韩愈认为当时有些士大夫为自己的孩子挑选的老师只是“ _ ”, 而不是他所说的“_ ”。 还有“_,_”的心理在作怪。 (47)
39、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 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_ , (32)师说中,韩愈指出“_,_”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 _”的尴尬局面。 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33)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即“彼童子之师,_,_”,指出自己所说的“师”不是指教小孩学习文章断句 的老师。 ( 48 ) 师 说 中 ,士 大 夫 之 族 以 地 位官 职 为 借 口 拒绝 从 师 学 习 的 语 句 是 “ _ ,_”。 (49)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学习的原因时,除了他们
40、认为彼此年 龄相仿、闻道相似之外,尚有“ _ ,_ ”的顾虑。 (34)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 (50)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当时士大夫对于从师学习普遍存在“ _ , 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 _ ”的错误观念,使得传统的从师风尚在当时社会不能恢复。 “师”,有其独特含义,并与那些教孩童的老师进行对比,以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既不是指各级官 (51)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 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的句子是:“_,
41、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_ , _,_”。 _!” (35)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 (52)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 其子“_ ”,对自身“ _”。 “_,_”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36)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 (5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 _ ” 对孩子“_ ,_ ”。 的事例加以论证。 (37)韩愈的师说中,与“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 (54)
42、韩愈在师说中举孔子的话“ _,_”来论证“圣 “_,_”。人无常师”的观点。 (55)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_, _, (38)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 _,_,_。 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不明智的结果就是:_。 (56)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由此得出基于“闻 (39)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决疑惑的现象给予了 “_,_”的评价。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是“_,_”。 (40)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57)韩愈师说中的“_,_”
43、与荀子 导致的结果是:“_,_”。 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 (41)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 人的观点。 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_,_”。 (58)在师说中,韩愈提出新的“师道”思想,其中“_, _” (42)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老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 两句指出老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 嘲笑;而广大各行各业的人,即“_,_”。 (4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 这与韩愈师 说中“ _,_,_ ”所描述的士大夫对从师的
44、态度是一样的。 (4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_,_, _,_。 (4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有些“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 (59)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从师为例得出了“_, _” 的结论,这也是作者对新的师生关系的概括。 (60)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印证了这句 话。韩愈师说中“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9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61)师说中“ _,_”打破了老师的神圣地位,强调应该辩证地古义: 看待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今义:
45、(6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3.凌万顷之茫然 原因是:“_,_”。古义: (63)韩愈在师说中,用“ _,_ ”解释了学生不一定要比今义: 不上老师以及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更贤德的原因。4.望美人兮天一方 (64)韩愈在师说中用“_,_”两句阐述了“学生可以赶上甚古义: 至超过老师” 的理由。今义: (65)韩愈在师说中论述了弟子、老师在学问方面的特点,“ _, _ ”(三)一词多义 两句交代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具体原因。1.东(1)顺流而东 (66)在师说中,韩愈用“_,_”两句阐明了“师生懂得道理(2)东望武昌 有先有后,
46、技能各有研究与擅长”的主张。2.望(1)七月既望 (67)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2)望美人兮天一方 _”。3.下(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68)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_ ”,点出李蟠的(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文章爱好,而“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4.如(1) 纵一苇之所如 (69)韩愈的师说中,先后通过一个被动句和一个状语后置句写出李氏子蟠能遵行古人(2)如诉如泣 从师学习的风尚的句子是:“_,_”。 5.白(1)白露横江 (70)韩愈在师说中说明自己因为赞许李蟠“_”,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不知东方之既白 赠给
47、了他。 (71)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_, _ ”。 (72)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_,_”。 (73)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 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6.歌(1)歌窈窕之章 (2)歌曰:“” (3)倚歌而和之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赤壁赋】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一)通假字 2.名词用作动词。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山川相缪 (2)下江陵 3. 举酒属客 (3)顺流而东 4.举匏樽以相属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侣鱼虾而友
48、麋鹿 1.徘徊于斗牛之间 4.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义: (1)舞幽壑之潜蛟 今义: (2)泣孤舟之嫠妇 2.白露横江 高三语文 2022 一轮复习第10页北京一轮复习学案 2022 用新教材新高考新课程-必修上册 5.形容词用作动词。7. 赤壁赋中, “,”两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 (1)正襟危坐不易觉察地缓缓移动的状态。 (2)不知东方之既白8. 赤壁赋中“,” 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描写了月亮从 (五)特殊句式东面山上升起,漫步于星斗之间,舒缓而优雅。 1.判断句9.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
49、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10 . 赤壁赋中描写完月出美景之后,接着写月下江面的景象是:“,”。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11.赤壁赋中用“,”两句写出了江_上水光与月光水气浑然一体 2.倒装句的景象。 (1)状语后置句12.赤壁赋中,作者以“,”两句表现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的潇洒惬意。 (2)宾语前置句13.赤壁赋中“,”两句写 诗人任凭-叶小舟随意飘荡在宽阔的江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面上,
50、超然悠然,怡然而乐。 (3)定语后置句14赤壁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诗人泛舟江上的两句是:“,”。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15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 3.被动句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16赤壁赋中“,”两句写泛舟江上,如同驾风飞行,任意遨游, 4.疑问句不去想到什么地方停止。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17赤壁赋中“,”两句写泛舟江上,心旷神怡,飘然欲举,像长出翅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膀,超脱人世升入仙境。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18.赤壁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