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从文:生时落寞,死后荣光 2019-07-27 沈从文:生沈从文:生时时落寞,死后荣光落寞,死后荣光 读沈从文的后半生有感 要说现在不知道沈从文先生的,估计没几个。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他 就是“国民作家”。如果他还活着,在网络上一定是“大 V”;如果他还单 身,并且年纪还不太大,说不定还是无数未婚女青年心中的“国民老公”。 虽然逝世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他的边城仍高居畅销书榜单,他的文学 成就也得到了中外学界的认可。如果你在知网查询中国现当代作家,关于 沈从文的论文数量也非常可观。 但是,这些都是他死后的荣光。生前,他是如此的寂寞,甚至寂寞 到诺奖评委马悦然向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核实沈从文逝世的
2、消息时,大使 馆的文化参赞竟然从未听说过沈从文这个人!马悦然说:“作为一个外国 的观察者,发现中国人自己不知道自己伟大的作品,我觉得哀伤。”今 天,我们在津津乐道边城时,有几个人会想到如今备受推崇的沈从 文先生,生前竟然如此的“默默无闻”? 他活着的时候,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可谓被“边缘化”的作 家。他与儿子小虎虎曾有过一段对话说:“爸爸,人家说什么你是中国的 托尔斯泰。世界上读书人十个中就有一个知道托尔斯泰,你的名字大家 可不知道,我想你不及他。”不知道是谁评价他是“中国的托尔斯泰”,应 该是真正懂得他的人吧。可当时的现实的确是没什么人知道他。直到逝 世时,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十分有限。不
3、独如此,沈从文的后半生作 者张新颖写道: “沈从文去世了,国内的新闻却奇异地没有声音。五月十三日,中新 社电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地发了条消息,十四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用 了这个消息;十四日文艺报出现了五十个字的报道。十六日,上海 新民晚报编发了一篇报道根据的是香港消息;十七日,新民 晚报刊出林放著名报人赵超构的文章迟发的讣文,表达 对新闻秘不发丧的强烈质疑。巴金在家里一连几天翻看上海和北京的 报纸,找不到老友的名字。直到十八日,新华社才发了简单的报道。” 好吧,国民未曾知,官方亦冷漠。 可是,“奇异”吗? 这样的结局,其实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就连当时在学术 界,对他的评价也大多以批评为主,很
4、少有正面肯定的,更何况是官方 的新闻报道?为什么会这样?请看下面学术界对他的评论: 作者有意识地把在长年天灾人祸、地主压迫下的残破雕零的农村, 写成丰衣足食、山明水秀的优美田园(如:“黔小景”、“边城”及其 他),把过着猪狗生活的劳苦人民,写成是享尽人间温暖、无忧无虑的 桃源中的人。作者从本阶级利益出发,尽量掩盖了地主与农民间的尖锐 矛盾。他很少写地主,偶尔写之,也是被美化了的,那么温文尔雅,俨 然是与农民同甘共苦的大善人。他笔下的农民也没有反抗的意识,成了 没有理想,没有羞耻、麻木不仁的动物。在“丈夫”中作者更其卑劣的把 农村妇女出卖肉体的不幸,描写成为有利可图的职业。不但“能够每月把 从城
5、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留在乡下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 而且到后来还会“象城里做太太”一样的“大方自由”。年青的丈夫们则心 情舒畅地到船尾后仓,含着烟筒“看河中景致取乐去了”。这种歪曲污蔑 受苦难的下层人民的作品,连篇累帙,不而足。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 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年 07 月第 1 版,第 288 页 “作者从本阶级利益出发,尽量掩盖了地主与农民间的尖锐矛盾” 沈从文的祖父曾为贵州提督,因厌倦官场斗争,辞官归隐;其父向往 辛亥革命,参与革命军攻打凤凰城之役,后到北京与同党密谋刺杀袁世 凯,事败亡命关外。就因为这一点,而把沈从文当成了潜伏的地
6、主? “他笔下的农民也没有反抗的意识,成了没有理想,没有羞耻、麻木 不仁的动物”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笔下“哀求不行、怒其不争”的农民 吗?为什么鲁迅先生写了,就是“民族脊梁”,沈从文先生写了,就要被 批评? 一看这些话就知道,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重意识形态、社会价值的 文学批评视角!好吧,看到这些,我们就该明白,他生时的落寞其实是 受时代的影响。在那样的时代,从不改造自己的沈从文能“善终”已然不 错了。 个人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显得那是那么的渺小。 (胡适先生不是也有一样的遭遇吗?李慎之先生去世前曾预言:20 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 世纪是胡适的世纪。果然,现在不知道胡适的, 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喜欢文
7、学”。) 对沈从文来说,这些都无关紧要了。他的作品卖得再好,他也拿不 到一分钱;他的名气再高,他也领受不到粉丝们的尊崇。他生前就不慕 名利,虽然冷清,却也坦然。还好,他是一个喜欢沉默的人,沉默为他 保留了后半生的体面。他安安静静地离开人间,而他的文字则化作春 雨,温润了读者的心田。一九九二年五月,沈从文魂归故里。在面对沱 江的听涛山上,有一座五彩玛瑙石做的墓碑,沈从文的一半骨灰就洒落 在这里。这座墓碑的正面写的是: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可是,有几个人愿意为了理解他,而“照我思索”呢?而“照我思 索”,又能认识到人的什么?世殊事异,今天,我们真的能读懂沈从文 吗? 生时落寞,死后荣光,这样的艺术家、文学家太多了。都说性格决 定命运,“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从文让人,然 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