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8 页 【新教材】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 的植被与土壤 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节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植被的概念: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植被的分类:自然植被,例如: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 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 (一)主要植被 1.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1)热带雨林 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纬 10之间)、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植被特点: 全年旺盛生长,呈深绿色,植被种类丰富、垂直构造复杂,无明显的季相变化 上层乔木树干高大、常见板根、茎花
2、等现象。 木质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的气候区:非洲刚果盆地、亚洲马来群岛、南美洲亚马孙平原 特殊地区有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中美地峡 2)热带季雨林 分布:热带季风气候区(10N2326N 之间大陆东岸) (只分布在亚洲) 气候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炎热干燥;全年气温高,旱、雨两季分明 植被特点:群落结构较复杂,乔木存在上下分层,有部分种类旱季无叶,有板状根、茎 花;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比较发达,林下灌木稠密,种类丰富。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南北纬 2535之间的大
3、陆东岸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降水丰沛;冬季低温,降水较少 第 2 页 共 8 页 植被特点: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群落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状根植物,没有茎花现象。 地理分布:亚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我国南方地区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 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分布:地中海气候区(南北纬 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气候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植被特点:群落结构相对较简单,只有乔木和灌木,少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耐旱 性强,具有厚的革质硬叶,一般株高较矮、树干粗壮,树皮的木栓层特别发达。 5)温带落叶阔叶林 分布气候
4、特点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区 (35N55N 之间的大陆东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海洋气候区 (南北纬 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多雨 植被特点: 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有明显的季相变化:春季萌叶抽枝;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季叶色 转黄,树叶凋落;冬季则完全无叶。 地理分布:亚洲东部沿海、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地区 6)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 分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50N70N 之间的大陆) 气候特点:夏季温和、短促; 冬季寒冷、漫长。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 植被特点: 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树叶
5、为针状,抗寒抗旱。 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群落结构简单。 地理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纬度较高地区) 注意:南半球相同的纬度由于没有陆地,不存在该植被 2.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第 3 页 共 8 页 1)热带草原 分布: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 热带草原气候区(南北纬 10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植被特点: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 的群落外貌。 2)温带草原 分布:温带草原气候区(3050的大陆中部/中纬度大陆中部)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 植被特
6、点: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 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3.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1)热带荒漠 分布:热带沙漠气候区(回归线30之间的大陆内部、西部) 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少雨 植被特点: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有些非旱生的短 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力沙漠中的花海。 2)温带荒漠 分布:温带沙漠气候区(中纬度大陆中部)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稀少 植被特点: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的植被。植物的叶面积缩小和退化,具 有适应高温、干旱的特征 第 4 页 共 8 页 植被
7、的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 (二)植被与环境 大尺度 影响因素: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以及二者的组合状况 植被的变化: a.从赤道向两极,受热量的影响,气候呈带状分布,受气候影响,植被也呈带状分布(纬度 地带性) b.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随水分条件的变化,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 荒漠。 (经 度地带性) 中尺度 影响因素:地形 植被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 象。(垂直地带性) 第 5 页 共 8 页 第二节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 1.土壤的概念: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组成 矿物质:矿物
8、养分的主要来源 第 6 页 共 8 页 有机质: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和空气:两者随外界气候条件此消彼长,并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3.成土因素 (1)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 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在不同的成土母质中,风化物颗粒大小不一。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 粒较少;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 粒较少。 类 型 成分通气 性 透水 性 蓄水 性 保肥能力对农业的影 响
9、 砂 土 砂粒占优势,大孔隙 多、毛细管孔隙少 强强弱弱(而且有机质易 分解) 易耕作 壤 土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 粒的比例适中 良好良好强强理想的土壤 质地 黏 土 黏粒占优势差差强强(有机质分解缓 慢,易积累) 质地黏重, 不 易耕作 第 7 页 共 8 页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2)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温暖湿润的气候,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如 南方红壤较为贫瘠 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
10、质的保存。如我国东北地区肥沃的黑土。 降水:水分充足有助于土壤内的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水分对土壤也有淋溶作用。 风:其他条件一定时,风力增强,可加速岩石的物理风化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地形 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垂直的分化 陡峭山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壤;平坦地区,发育深厚土壤。 阳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但蒸发大、水分状况比阴坡差 迎风坡:水分状况比背风坡好 4.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青藏高原):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湿热环境(大部分南方地区):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西北地区):土壤水分少,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东北地区):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5.土壤的剖面 有机层:有机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 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