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4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卖家):小豆芽 文档编号:1654387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4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4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4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4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4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第 5454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 物之性” ,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 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 物之关系的延伸表达而已。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 路径递减。对人的爱

2、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 呢?他们的做法是: 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其道德地位自然低 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的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张 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 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 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

3、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 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 材料二: 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 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地球上本无人 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 45 亿年,产生生命已有 42 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 300 万年,这是科学事实。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 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 同体的讨论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

4、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 分。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马克思曾经指出: “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 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 地球史便进入“人类纪” ,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代。随着文明的发展,今天作为自然界之产 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能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 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地球要延续,人类要延续,这是文明的思 维。地球能否延续,人类能否延续,这是文明的忧患。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浮在无 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5、。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 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 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 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善待地球就要 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 物多样性一旦丧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

6、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地球 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 材料三: 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 ,把环境危机的原因归咎于自然界本身。但 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 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节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然结果。人 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需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资库,任意 掠夺和浪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 ,肆意弃

7、置生产和生活的 废弃物品。到头来,人类意欲征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罚。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 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 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认识 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 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 目性的意向活动。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进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 律的了解。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

8、 节制的耗费上。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 “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经验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 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重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 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 宰者的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

9、爱,主要表现在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 为爱人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哺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量支持,二者互为依赖,互为支持, 才有了今天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 “善待地球” “掠 夺和浪费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仅负有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责任,还必须具 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智慧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 猎是有其天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

10、的“生命共同体” ,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 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的力量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 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 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 分)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B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 C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 D “君子之

11、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4 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 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4 分)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请结合以上材 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 分)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书院山的乡愁 一座山的个性,往往由古木、名刹、奇石、秀水等有品质的事物构成,或某一物特立 不群,或物与物相融共生。比如,潍坊南部有一座叫书院山的山,山上生长着两株古老而神 奇的银杏树。 书院山的得名,源于春秋时期一个叫公冶长的书生在这里筑庐定居,设坛

12、讲学,书声 震林樾。书院山也有许多故事传说,在崇德尚美的生命场域上,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 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记载“公冶长解禽语,闻南山有死人,往。一老媪亦往,死 者为其子也。遂报官。吏以公冶长为凶,系狱。后公冶长又闻鸟语,知有粮车偾于涂路。告 于官,遂得释。 ”公冶长,一个奉老母于堂、听觉与鸟类世界浑然无间的读书人,把从鸟群那 里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四处寻子日夜悲啼的老婆婆,结果公冶长反被视为嫌犯,他用鸟传来的 信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从此公冶长识鸟语的本领和他的德行美名远扬。 对于公冶长的那次遭遇,孔子说: “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孔子以其女 妻之。书院山的生长,是从一雄一雌两株银

13、杏树的落户开始的。相传,树苗是孔子看望爱女 时带来的,并与公冶长夫妇一同栽植在书院前。自此,一个人的书院和另一个人的美好祈愿 在山中扎根发芽,扎根的是耕读传家、崇德尚美的儒家文化,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 两株树最初呈现的是勃勃生机,当它们生长千年、耸入云霄,就具有了灵性,延伸到精神的 领域。两千多年以后,这两株银杏树被称作“同心树”和“幸福树” 。 东雄西雌,两树相距 7 米多。在株高 30 米的高空,两株银杏的枝杈彼此靠拢,像是长 在了一起,长成一个东西 28 米、南北 25 米的硕大树冠。尤让人眼窝发热的是,雄树基部有 3 株子树身姿挺拔,这太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说到生活细节,那

14、就更有趣了。雄树开花早,落叶也早,像个手脚麻利的勤快人。雄 树先花后叶,先是短枝的顶芽基部爆出许多草绿色的花芽。顶芽处当然是叶的领地,叶芽刚 冒出嫩尖尖,雄花就齐刷刷地开放了。雌树花叶同放,花期比雄花晚三五天,叶腋内单生, 花形宛如瘦瘦的火柴梗,不细看,以为是叶柄。银杏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如跳扇子舞; 在短枝上簇生,如群蝶翩翩。 银杏的叶又和百草的叶不一样。霜降杀百草。霜降以后,登临书院山看看就知道了。 登山的石阶犹如一架天梯,直抵山顶。如羁鸟归巢,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 暮春盛夏,两株古树葱茏苍翠,与众多植物相融。秋天,太阳像一把大火,把禾苗烧 成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这就叫金秋。

15、庄稼既获,如薄雾似轻尘的银霜出场了,银杏叶 却奇迹般地由绿转黄,满树黄叶竟如春天初绽的鹅黄。书院山绚烂起来,仿佛被聚光灯一打, 书院山成了大地的中心。树上的黄叶像许许多多的鸣鸟挤在一起,热烈、繁华。也有许多叶 子轻轻袅袅地飘落,落在树下,犹如金色的浪花,跳跃。看银杏换衣服,犹如目睹准备盛装 出行的女子,细心地画了眉毛眼影,缓慢地描了嘴唇两颊,一笔一画秋黄冬凛。 银杏叶是一个个金黄的没有污染的色块,如同夏天的麦浪。此地的乡民对金黄的植物 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或研叶为末,和面做饼;或捣敷外搽,人们以药用的方式表达着对银杏 的珍爱,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 : “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

16、泉安 流不响。 ”如今的书院山依旧保留着古代的美。到处鸟语花香,到处是识鸟语的人群。布谷布 谷,收麦种谷。识鸟语的现代版是遵从自然的秩序,以此安排农事,规范生活,达成人与自 然的水乳交融。也有青年男女将红丝带系在银杏枝条上,以树为媒,天地作证。也有研学的 学生身着汉服,在两株古树旁正衣冠,行拜师礼,鞠躬礼毕,净手,然后齐声诵读弟子规 , 追随着两千年前的琅琅书声。 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或守望故土,或终老还乡, 古树高扬的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此地乡民种地如绣花,教子如磨玉,耕读之乐犹如 山中欢快的鸟鸣,响在天地之间。 (取材于刘学刚同名散文有删改) 6下列对

17、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某一物特立不群形容物或人特立独行,不同凡俗。 B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比喻此地崇德尚美的传说之盛。 C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比喻知音、知己的志同道合。 D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形容叶子摇曳、飘动的样子。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段孔子认为公冶长“可妻也” ,是因为他既有“奉老母于堂”的美德还有“识 鸟语”这样的一技之长。 B.文中既引用公冶长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使 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C文章第段中“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 ” ,是指攀登的

18、艰苦更能体现人们对温暖 的家园、心灵的憩所的渴盼。 D文章第段中“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 ,体现了书院山百姓践行着我国古代“天人 合一”的哲学思想。 8文章题目“书院山的乡愁”意蕴丰富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6 分) 9作者说“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 ”生活中像“书院山”这样的地方有很多,请 任举一例,说说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社会生活简析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5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 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

19、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 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 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 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 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 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 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一句话,文学批评当下面临 的最大问题就是批评家作风浮躁,缺乏求

20、真务实的精神。 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 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理家才能和作 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 神价值的追求。 批评家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 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 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对西方思潮在 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 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

21、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 ) 材料二: 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 美潮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 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 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 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 。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 “我忍不任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 给一部作品,一本书、

22、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 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而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时候也把它创造。 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 ”可以说,他梦想中的文 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 这就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学批评的追求 具有共通性,无论中西。 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 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 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 去探索和追求,同时

23、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 ) 材料三: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 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 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 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 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 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 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

24、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 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 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 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文学批 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 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 ,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 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希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 的读后感。 因此,有

25、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 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 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 使得文学批评家自身也怀疑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文学批评处境尴尬。 B批评家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其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丧 失了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C材料一指出批评家在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面前自愿堕落,可视之为材料二中指出 的文学批评的“寄生”缺陷。 D 材料三认为批

26、评家不应该完全放弃理论训练, 所以批评家对中外文艺理论要全部吸收, 开拓新的理论视野。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是文学批评重建与作家、读者 之间良性关系的重要途径。 B能进发出想象火花的文学批评应该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也是中西方世 界在文学批评上的共同追求。 C有思想的文学批评可以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这也意味着文学批评必须超越其 批评对象,去探究人类新生活。 D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既要对阅读怀着极大的热忱,又要不 断地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 3下列文学批评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

27、二观点最好的一项是() A评杜甫诗语言特点:与盛唐诗“音律宏畅,辞采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 象”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 B评南宋诗人忧国情怀: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 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 C评红楼梦主旨思想:宗旨为悲金悼玉,悲,痛恨意,金,指金人,玉指明朝, 红 楼梦是隐悲金悼明的史实。 D评雷雨创作手法:受到了古希腊“命运悲剧” 、莎士比亚“性格悲剧”易卜生“社 会悲剧”等西方戏剧观和创作方法的影响。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文学批评应该“以思想为中心”还是“以读者为中心”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

28、现代文阅读 II 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炉火 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 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 一点跃动的灯火, 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 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他们也许是稚 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 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 留着劳作留

29、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 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真 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 是陈迹象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 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 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 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

30、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 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 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 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 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 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 终于越过斗室,走 向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 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

31、解, 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 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 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 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那场令人 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 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纵论时事的诸子;想起提出“百家争鸣”的 稷下学宫;想起那些互不谦让、口齿锋利、 “日服千人”之士。 物质主义盛行的时刻是远没有那样的气势的。一种 无所不在的萎靡只会把人的精神向下 导引,进入尘埃。

32、人没有能力向上仰望开阔的星空,没有能力与宇宙间的那种响亮久远的声 音对话。当每个人心中的炉火渐渐熄灭之时,就是无比寒冷的精神冬季降临之日。这种寒冷 将使人不堪忍受。当有人怀念炉火之时,往往已为时过晚了。 但火种总会贮藏在一些特殊的角落里,它们远未熄灭。它们即便是在最寒冷的时候还仍 然在那儿默默地燃烧,酿成一片炽烈。那是心中的火,不灭的火,是生命之火。没有什么力 量可以绞杀生命的火种。正是这火种,最终给人类带来光明。生命之光即是永恒之光。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开篇点题“那是多公好的声音” ,因为炉火不仅能带给人身体的温暖,伴随炉火的 阅读更能给人以精

33、神温暖和希望。 B.作者笔意纵横,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用大量笔 墨真实刻画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 C.文章通过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时代人们轻 物质,重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之情。 D.文章题为“炉火” 。却在文章最后不止一次提到“火种” ,火种是生命之火,最终给人 类带来光明,将炉火的意义升华。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还正确的项是()(3 分) A.文中引用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的事例,既证明“纵论天下有着无限力量,又证明 精神追求是一个世界共同的话题。 B.“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 ”比喻生

34、动,引人退想, 触及历史民族精神,厚重而深远。 C.文章先抑后扬,通过赞美贫寒年代的人对知识和真理的探求,批判了现在人们在追逐 物欲的过程中对精神之火的忽视。 D 文题“炉火”不仅充当线索串联内容,而且以小见大,象征对知识、真理的渴求,炉火 的失去就意味着一种文明的失去。 8.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 分) 9.第三段明明是在写一场精神会餐,为何要对辩论的青年们进行外貌描写呢?请结合文章 简要分析。(6 分)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答案与解析 (第(第 5454 练)练) 基础题组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 (3 分)C(A.理解

35、概念有误,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 所有人一视同仁” 。B.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 “才有了” 。原文“地 球可以没有人类” ,说明对地球而言, “人类的力量支持”绝非必要。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 和主宰者” ,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 2 (3 分)B(是相同的。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应和谐仁爱,其“尽 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是尊重了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 ) 3 (3 分)D(材料二观点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D 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 的话,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 4.(4 分)材料二

36、,立足科学事实,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展 开论述。 (2 分)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2 分) 5.(6 分)了解自然。加强对自然规律的了解,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尊重自然。 爱护动物,尊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遵 循自然规律, “杀伐以时” (控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 可)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 C是比喻夫妇情笃和好。 (3 分) 7. A “ 识鸟语”错误,主要原因是公冶长对老婆婆的善举,体现了

37、儒家仁者爱人的仁 爱思想。 (3 分) 8. 书院山是儒家文化良好传承之地(1 分); 是追求温暖的家园、 心灵的憩所的幸福之地(1 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地(1 分);有着认真有序、精细有度的生活方式(1 分)。表现作 者对书院山文化的眷恋和赞美(1 分),呼吁人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构建精神家园(1 分)。 (意思对即可) 9.举例适当(1 分),人文精神(1 分);结合社会生活谈现实意义(3 分)。 能力题组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 I 1C 2C 3B 4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论证 充分透彻,有说服力;论证语言简洁平实中不乏生动

38、形象,富有逻辑性。 5示例一:以思想为中心。 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 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 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 示例二:以读者为中心。 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重塑公信力。 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 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II II 6. B.解析 B 项“用大量笔墨真实刻画了炉火熊熊燎动的画面”错,文中主要写的是抽 象的“炉火”。“再现了多个特殊的时代年轻人伴

39、着炉火读书、辩论的场景”中“年轻人” 错,十九世纪俄罗斯杰出人物并没有提及该特点。 7. C.解析“先抑后扬”表述错,前后应该是一种对比。 8.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连“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都描写的相当到位, 表现出一种青年的年轻和希望。描写和议论结合,哪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 相称的评价表现出来的是-种赞美之情。 向式上整散结合, 灵活而富于变化。既有“言辞 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的整句,也有“春寒一扫而光, 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 着白汽”的散句。( 每条 2 分,答对两条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9.呼应前文,说明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通 过外在的贫穷和生活的艰难,反衬出他们对精神追求的执着,表达赞美之情;和“那些为另 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形成对比,突出青年们的高贵和自尊;为后文“今天再没有那 样的炉火了”的感慨做铺垫,批评今天的人们对物质的过分追求。( 每条 2 分,答对三条即 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高考专区 > 一轮复习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第54练)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小豆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