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16-18课共3课时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655036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16-18课共3课时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16-18课共3课时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16-18课共3课时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16-18课共3课时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16-18课共3课时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24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第 1616 课课 两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教案 一、教学理念一、教学理念 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即将推开之际,我们须抛弃故往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顽疾过度重视 知识的传授而疏于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这是历史的教学和学习,甚或是考试,都始终未能摆脱死记硬背 的关键所在。这或许正是修订后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和价值所 在。因此,一种以学科素养的养成为鹄的的历史课堂,应该是理性的而非背诵的,应该是实证

2、的而非结论 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而非想当然的,应该是人文的而非说教的。倘能如此,历史学科方能凸显其存在的 价值和意义。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第 16 课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19 世纪中期,世界形势出 现重大变化,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后于此时基本完成,并于 19 世纪上半叶蔓延到美、法等国。而满清 王朝从经济、经济与文化,甚至是对外政策方面仍很顽固。在这样的背景下,鸦片战争必然地爆发了,其 结局也必然地注定了。战争结束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尽管之后许多年,国内形势 并无多大变动,但出现了一批具有经世致用之精神的知识分子,

3、他们对西方有所了解,成为睁眼看世界的 先驱者。而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造成西方第一波商品倾销难以扩大。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促使 英法等国发动了旨在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这场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 步加深,进而助推中国社会的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 笔者所在学校一所浙江省一级重点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创办于 20 世纪初清末新政中,是一所具有悠 久历史的百年名校。本校具有丰厚的人文底蕴,课程资源丰富,倡导教学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本设计针 对我校新高一学生,这些学生普遍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学科的相关知识较丰富,认知水平较高。善于思考, 长于表达,勇于展现

4、。爱好广泛,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关心国家大事,具有一定的社 会责任感与爱国心。 四、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 知识 与能 了解或掌握 19 世纪中期的中国和世界;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中国军民奋勇抵抗;第一批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内容;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将史 第 2 页 共 24 页 力事放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奠定基础。 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 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通过运用和分析历史资料,养成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5、并尝试对历史进行解释。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当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 的时候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 的时代潮流。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世 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五、重点、难点分析五、重点、难点分析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是重点。它实际上是在介绍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夕,统 治

6、中国近 200 年的清王朝已经腐朽没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还是在对外关系及文化领域,都呈现 出危机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时的世界发生了最重要的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起来,并处于 上升时期。其中英国已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到 19 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的兴衰局势已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对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分析对比,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 大背景中去考察,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原因是难点。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中国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和装 备落后、综合国力衰弱、掌握战争领导权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及

7、军事指挥失当,中国战败。但最根本 的原因还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通过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学 生更深刻地认识清朝统治集团的反动腐朽、虚骄无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 痛教训,并对学生认识当今的国情具有启示作用。此外还想通过中西的对比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更深层次的 思考认识。 六、教学过程概述六、教学过程概述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字幕与动态的马戛尔尼使华路线图,并在之后提出问题 公元 1792 年 9 月 25 日,马戛尔尼子爵带着他的船队,从英国朴茨茅斯港起航,带

8、着 600 箱礼品,还有大英帝国的信 心及其优越感,以补贺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80 大寿为名,远涉重洋,于次年 8 月抵达北京。马噶 尔尼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朝郑重的提出了通商的要求,遭到清朝拒绝。有着“十全老人”称号的乾隆皇帝在给 英国女王的国书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 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 第 3 页 共 24 页 问题:200 多年前,马戛尔尼子爵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着马葛尔尼不惜冒着生命的 危险、那么不辞劳苦的大老远来到中国? 说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学生感受

9、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 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 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多媒体呈现如下文字与问题 生产技术的革新,大机器和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推行,空前的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 英国 1770 年到 1840 年, 每个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提高了 20 倍。 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社会生产得到迅猛发展。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从 1785 年到 1850 年增加了 49 倍,生铁产量从 1720 年至 18 40 年增长了 50 倍,煤产量从 1770 年到 1836 年增长了 4 倍。 问题:请概括材料提供的历史信息。造成材料中展现的历史事实的根本推

10、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说明:学生通过概括材料提高对文字信息的归纳能力,并通过对事实了解明白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生 产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由此深刻理解“工业革命导致的英国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是英国渴望打开中国大 门的经济根源”这一历史结论。 多媒体呈现图片与问题多媒体呈现图片与问题 问题读图,说出你能观察到的鸦片战争前英国侵略扩张态势。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说明:通过读图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意识,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感受“中国处于山雨欲来 风满楼之时”这一历史场景。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如下字幕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同时呈现如下字幕 马哥尔尼带着遗憾和失望回国,临行前记下了对中国的最后印象:

11、中华帝国是一艘破旧的摇摇晃晃的 巨大战船,一批有能耐的警醒的值班军官有幸在过去的 150 年间使其设法浮于水面,并以其巨大的身躯和 外表吓住邻居。但是任何时候只要一位无能的人碰巧的掌握了船上的指挥权,那么这艘船的风纪和安全就 第 4 页 共 24 页 会荡然无存。它可能不会马上沉没;它可能会象一艘失事的船一样漂浮一阵子,然后在不久的将来在岸边 撞成碎片。但它永远不可能在旧的底板上重建起来。 说明:这一部分起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从同一故事贯穿本课的探究过程;二是营造一种强烈的反差,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兴趣。 师生共同探究学案上如下几则材料与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学案上如下几则材料与问题 材料一材料

12、一 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獗,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自京师始,概 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 问年岁?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 问题根据材料一,你能简单的描述出龚自珍生活年代(17921841)的一些情况吗? 材料二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 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摘自乾隆帝 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之国书,1793 年 问题根据材料二,当时中国人的什么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与其对外政策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

13、通过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分析,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诸多方面认识到中 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师生共同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 注 0 表格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社会状况对比表 中国英国 社会 经济 状况 主流经济 形态 封建自然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经济 资源状况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市场原料相对不足 其他土地高度集中、经济凋敝经济状况良好 政治 与 社会 状况 政治状况专制统治黑暗腐败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财政状况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家财政运转良好 军备状况装备陈旧军备废弛装备先进海军强大 阶级关系异常尖锐农民起义缓和,工人斗争以和平请愿为主 对外政策

14、严格限制对外交往积极进行殖民扩张 思想观念闭目塞听虚骄自大开放、积极、自信 社会性质君主专制封建国家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第 5 页 共 24 页 问题基于上表内容,立足于 19 世纪初期的时代背景,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说明:表格与问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填写表格内容得出问题的答案,认识到鸦片 战争前中英两国社会状况的差异,一方面规定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规定了战争结果的必然性。 师生共同绘制本课内容逻辑关系示意图,如图师生共同绘制本课内容逻辑关系示意图,如图 多媒体画外音,同时在屏幕上呈现如下文字多媒体画外音,同时在屏幕上呈现如下文字 如果说在 1840 年以前,中国人还可

15、以靠对天朝上国神话的信仰和祖先光荣的回忆,维持一种不可一世 的虚骄心理的话,那么,1840 年以后,神话被打破了。仅有 2000 万人口的小小岛夷居然就这么打败了拥 有 4 亿一千万人口的中华帝国,所获得的不仅仅是单纯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社会制度上的 优势。 毫无疑问,来自西方的强大挑战给古老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在惨烈的残酷的血腥的现实面 前,中国人开始艰难的学步。危机与反抗、变革与因循、学习与反思、继承与扬弃所有这些,渲染着其 后 100 多年中国近代的历史画卷。 七、教学设计评价七、教学设计评价 这是一堂比较成功主题探究课,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在

16、新课课堂教学过 程中的成功应用。 本案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核心,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和学案的导学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历史思维能力、养成一定的历史感,并在此基础上感知历史课所独特的实证精神。 毫无疑问,中学历史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非简单的应试教育,这一点已成为当前学 术界和老师们的共识。问题在于,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能够既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利,又能照顾到现实的 考试制度因素,这对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还在于,惟其如此, 第 6 页 共 24 页 方能在新课程理论与日常教学行为之间架设一条便捷的通道。我力图在本案中做到这一点

17、。我从学科角度 出发,在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求真思维和实证精神,展现历史学科的厚 度、穿透力、洞察力和人文魅力。 历史教学长期以来,“以本为本”的影响甚大。这一局面必须改变。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 程标准明确规定:“历史教科书呈现方式应多样化,为师生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空间,有利于 学生的探究学习”。从重视过程的教学观来考察,教材不过是一类非强制性的文本而已,绝非唯一的文本。 任何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教材。既然如此,我在本案中较多的引入了一些历史材料,并采 用多种手段呈现了一些诸如文字、图片和影音等资料,也是对教材改革的一种尝试,希望能对进入新

18、课程 有所助益,做一些铺垫。改革不是革命,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也同样如此。唯其如此,方是一种 实事求是的治学、教学态度。 注0本表格通过投影呈现。 由于学生对英国情况不甚了解, 以及对中国情况的叙述并非按照表格的条目次序之设置表达出来, 故表格中宋体字部分为无须学生填写的内容,需填写的内容则根据学生的叙述灵活呈现在屏幕上。 第 7 页 共 24 页 第第 1717 课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案教案 一、教学理念 法国年鉴学派大师马克布洛赫曾说:“千言万语,归根结底,理解才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 在世界各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中学

19、历史教学普遍贯穿“理解”意识。新世纪以来,我 国的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化,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的培育日趋重视。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从历史学科的特质 出发,把握历史“理解”的核心元素,基于“理解”地设计教学活动和展开理解性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 历史的理解能力和涵养理解意识,对当前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设计旨在从理解历史的联 系、理解历史多元性、同情地理解历史、建构历史解释和形成理解意识等不同的理解角度与水平展开,从 而促进学生历史理解意识与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分析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 患与救亡图存中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太平天

20、国运动、洋务运动、19 世纪后半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中 日战争以及 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内容上基本覆盖了 19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 上承鸦片战争的余音,下联 19 世纪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农民起义。起义波及 16 个省,延续 14 年,对中国近代 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综观其波澜壮阔的历程,可谓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在运动中出现的天朝田亩制 度反映了中国农民阶级的一种理想追求;而资政新篇则体现出当时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 真理的一种探索。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几临灭顶之灾。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 比一次严

21、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尽管洋务运 动最终没有实现“自强”和“求富”的目标,但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一小步,体现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寻 求国家出路的探索。洋务运动期间,西方国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并加速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于 是引发了中国的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新政”后的第一次正面对决,黄海海 战是甲午战争中中日海军主力进行的一场大规模较量,其结果是日军掌握了黄海的制海权,从而对战争进 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甲午战争对整个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撞击,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节点。战 争暴露了清政府的虚弱,并引发了列强对中国掀起

22、瓜分狂潮,从而给中国带来了空前的民族危机,这又极 大地震撼了中国人,进而形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三、学情分析 第 8 页 共 24 页 本节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初中时学习过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 甲午战争等历史事件,因而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由于高一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对认识列强侵华对中 国社会的影响和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设计中,我通过故事讲解、文本的解读和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 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

23、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 局限性。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及教科书的叙述,本课的目标包括: 1.通过教师基于时间序列和空间要素的历史讲述与分析,学生能够构建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 争、洋务运动、19 世纪下半叶的边疆危机、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2.通过对故事的探究、材料的分析和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够概述 19 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的主要事迹以及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所作出的努力,并能够认识其时代局限性。在此基础 上培养

24、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以及了解历史材料研习的基本方法。进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并学习近代先进中国 人为国家富强、民族自立而奋斗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主要史实与影响。 2.教学难点: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六、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内容涉及 19 世纪下半叶在中国社会发生的众多历史事件,教学任务相对繁重。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有所选择地“择取”历史事件展开“点线”教学,“点”指的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 指的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19 世纪下半叶的边疆危机、 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事件

25、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 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从小学到高中,同学们都有过多次考试的经历。那么,如果考试失败,你会怎么办?怎么想? 第 9 页 共 24 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述:清代有很多人参加科举考试,指望获取功名,出人头地。广东花县 有个农家子弟,叫洪秀全,家里其他人都务农,供养他一个人念书,指望他光宗耀祖、改变家境。他从 14 岁就参加秀才资格的考试,考不上就再准备,隔几年就再考。1843 年洪秀全第三次考试失败,得了一场重 病;病好后,洪秀全再次参加考试,但又失败了。从此,洪秀全

26、对科举失望,决心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并 曾写诗言志,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等待风云齐聚会,飞腾六合定坤乾。 洪秀全龙潜诗(引自关于编选洪秀全“述志诗”的一点意见,历史研究1978 年第 12 期) 思考:洪秀全是怎样一个历史人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用故事形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 生体会受科举考试失利打击的洪秀全决心不再看经书,不再考科举,甚至要自己将来开科取士的心态变化。 同时让学生体会洪秀全其实从小就是一个有一定志向的人,为后续讲述太平天国的历史做好铺垫。 【学习任务】 1.导入学习任务一: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哪些新的时代特

27、点?导入学习任务一: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哪些新的时代特点? 情境呈现:太平天国运动的形势图。 洪秀全科举考试失利后,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并以此聚合民众,于 1851 年发动 了金田起义;1853 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并定都于此。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迅速腐化,争权 夺利,进而导致了 1856 年的内讧事件,从此由盛转衰,1864 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的 攻击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问题设计:太平天国运动历时 14 年,影响中国 16 省,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那么,它与中国历 史上的农民运动相比,有何新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历史比较是历史学习的

28、常用方法,并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由于时代的因素, 太平天国运动中有受外来宗教影响的因素以及提出过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革命文献。 情境呈现:阅读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料。 材料 1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亩产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丑各半”,互相 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凡十六岁以上的男女每人一份,数量相同。十五岁以下的减半。 又有调剂之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丰荒相通”,“以丰赈荒”。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 处不饱暖也。”天朝田亩制度 第 10 页 共 24 页 材料 2 (东王杨秀清等上天王奏章)“弟等细

29、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 粮纳税”。东王杨秀清等奏请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本章 问题设计: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实行怎样的土地制度?当时人民会普遍欢迎吗?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信息的基本能力与方法,体会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 级的一种理想与追求,但也有平均主义的缺陷。 材料 3 资政新篇是洪仁玕 1859 年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扼要介绍了英国、 德国、法国等国的发展和特点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主张与 外国平等来往通商。 陈红太平天国运动的教学设计(载历史教学2009 年第 9 期) 问题

30、设计: 资政新篇追求什么?是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吗?在当时有没有实施的可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有矛盾之处,一个是要发展资本 主义,一个是要实行平均主义;而且资政新篇的出台,与洪仁玕在香港的生活经历有关。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体会资政新篇集中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道 路的迫切愿望;也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构想。 2.导入学习任务二: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效有哪些?又有怎样的缺憾?导入学习任务二: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效有哪些?又有怎样的缺憾? 情境呈现:阅读相关历史资料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汉族官僚的政治地位不断上

31、升,逐渐形成了湘、淮官僚集团。而且,在第 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统治阶级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并对时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材料 4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呑噬之计。 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问题设计:李鸿章对时局是如何认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洋务运动背景的分析与了解,感受当时清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的局面。为后面讲解 洋务运动的有关内容做好铺垫。 材料

32、5 第 11 页 共 24 页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 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问题设计: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人提出了怎样的应对之策?其目的何在? 设计意图:通过对当时洋务派官员有关言论的分析与理解,认识他们发起洋务运动既有对内镇压人民 反抗斗争的考量,也有对外争取权益的目的;在此基础上体会当时历史人物的心境与抉择。 当时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中央有奕为代表的一批官僚,主张学习西方 的科学技术,被历史学家称为

33、“洋务派”,他们向西方学习的系列举措,被称为“洋务运动”。 情境呈现:洋务成就图与相关历史材料 洋务运动涉及的领域和范围比较广泛,大体而言,其核心和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在 这个过程中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军事工业有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 器局等数十家,民用工业有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河北唐山开平煤矿等。一类是创置科技、 文化、教育方面的种种近代设施。如培养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培养军事人才的福州船政学堂,并建成 了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洋务派的这些行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以江南制造总局为例: 材料 6 自 1867 年至 190

34、4 年,沪局共生产 14 种火炮 742 尊,后膛装弹的步枪 65300 支,炮弹 160 万发,子弹 860 万颗,地雷水雷 1500 个,火药 667 万磅。从 1868 年到 1875 年,沪局共造铁壳蒸汽动力炮船 16 艘,最大的 2800 吨级,装备铜炮 26 尊;小铁壳船 5 艘,最小的 145 吨级,还有舢板船 30 艘。 王尔敏清季兵工业的兴起p50-56 问题设计:通过上述数字,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以历史资料的形式,体会江南制造总局的军工生产为清军的近代化所做出的贡献。在此基 础上,感受洋务运动的历史成就。 材料 7 江南制造总局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原因是企业采用衙

35、门式管理,将官场级别移植到企业企 业设总办、会办、提调若干,每换一位总办,就要带来一批心腹人员,陈陈相因,有增无减。 任世江课程“点线”解析p262 材料 8 大冶路远,照料不便,若建于汉阳,吾犹及见铁厂之烟囱也。 余世存非常道:18401999 的中国话语p76 第 12 页 共 24 页 问题设计:洋务运动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存在哪些隐忧?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理解洋务运动的问 题主要有:一是未触动旧体制,是布新而不除旧;二是长官意志决策经济,常常造成重大失误。如汉阳铁 厂的选址问题,购置炼钢炉的问题等。进而体会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

36、备是主动的,学习经营管理和 西方现代制度等方面是被动的。 3.导入学习任务三:了解导入学习任务三:了解 19 下半叶的边疆危机,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下半叶的边疆危机,理解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情境呈现:19 世纪下半叶中国的边疆危机图。 正当中国在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洋务新政,迈出近代化一小步的时候。西方列强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 命,并受民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推动,加紧了对外殖民扩展的步伐。外国列强利用中国的衰弱,在 中国的边疆地区和朝贡国进行蚕食,严重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1864 年新疆地区发生内乱,随后英、俄势 力相继介入;1875 年清政府命左宗棠入疆平乱,并促成清政府在 18

37、84 年在新疆建省。新疆危机刚刚解决, 法国入侵中国藩属国越南的问题便出现了,并于 1883 年引发中法战争,期间先后发生福建马尾之战和镇南 关大捷,最后于 1885 年签订越南条款,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占领。 在当时中国的藩属国中,朝鲜的地位最为重要,与清政府的关系也最为密切。清朝时,朝鲜每年四次 派遣贡使前往清朝,另外还有许多小规模的遣使;有清一代,有 500 多个朝鲜使团到过北京。但从 19 世纪 后期开始,日本势力介入朝鲜,并引发了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的一场重要决战就是黄海海战。 情境呈现:阅读甲午战争的有关资料 材料 9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 项目参战舰艇火炮(门)总

38、吨位总马力兵力舰船损失伤亡情况 中方10 艘大:173 小:149 31366 吨46200 匹2054 人5 艘沉没1200 人 日方12 艘大:268 小:257 40849 吨73300 匹3630 人5 艘重伤300 人 根据戚其章走进甲午编制 问题设计:表格中的数据反映出“黄海海战”结果如何?为何中方处于这一境地?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数据分析,让学生意识到黄海海战中中国军队在兵力、舰队吨位和马力上处于 劣势,这是海战未达预期目的的重要原因。 材料 10 第 13 页 共 24 页 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 是不明乎大小

39、之势矣。 申报(1894 年 7 月 28 日) 材料 11 既设海军,必全按西法,庶足不(以)御外侮。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著书立说,无微不至。 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券也。 盛宣怀档案资料甲午中日战争 问题设计:上述资料从哪些方面揭示了甲午战争的失利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分析与解读,了解当时清政府在战争中自大轻敌的心理状态以及当时清政府虽 然已经认识到建设海军的重要性,却没有认识到制海权对国防的重要性,没有用近代军事思想管理和训练 海军。日本海军全盘学习西方,海军制度健全,而清朝海军衙门的五大臣没有一个懂海军的,也没有海军 参谋部,

40、“管带”的名称就说明清朝用旧军制管理近代舰队,加之军队腐败,导致了战争的失利。 战争失利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如下: 清政府承认朝鲜国独立自主,不再向中国朝贡;向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 半岛;开放重庆、苏州、杭州和沙市为商埠;日本臣民可在中国开设工厂,从事工业和各种制造业。 问题设计:马关条约中哪一条款日本意图最终没有实现?为什么?你认为马关条约哪些条款 对中国危害极大?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马关条约内容分析,使学生了解由于三国干涉还辽,所以辽东半岛最终没有割 成,但日本乘机又勒索了 3000 万两赎辽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

41、的危害性一是赔款,赔款 使日本真正尝到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加快了整个日本国家战争机器化的速度,也令清王朝财政破产。二 是割让台湾,使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长达 50 年之久,对中国海防、海疆产生严重威胁。马关条约签订 后,台湾人民发起了反割台斗争,体现了台湾人民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决心。 此外,马关条约还充分暴露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硕大的中国败于蕞尔小国日本,引发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狂潮。 4.导入学习任务四:了解导入学习任务四:了解 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情境呈现:19 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形势图。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后,德国提出需要一处海军基地作为酬劳,中国

42、拒绝了这一要求。1897 年,德国借 口传教士被杀,强占了山东胶州湾。受此鼓舞,俄国借口保护中国不受德国侵略,强行占领旅顺、大连, 第 14 页 共 24 页 并于 1898 年迫使清政府签约租借。不甘落后于德、俄两国的英国强租了威海卫和新界,并将长江流域划为 势力范围。日本趁机将福建划为势力范围;法国强租了广州湾,并在云南、两广建立势力范围。 问题设计:19 世纪末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陷入何种境地?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地图的演示,使学生能够体会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清王朝面临被 分割的威胁。同时,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投入到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中去,进而促进了中国内部的维

43、新运动。 八、教学评价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 现中国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 1895 年然而,这 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 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 的出现。”P679680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 1895 年发生的什么事情“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结合 19 世纪中国的史实说明其原因,并 指出 1895 年后的中

44、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反应? 注重分层类评价,具体包含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能够理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 世纪后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 时序关系,并能初步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局限。 第二层次,能够理顺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 世纪后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 时序关系,并能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局限, 初步体会先进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层次,能够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 世纪后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历 史上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分析,并能较全

45、面地运用唯物史观描述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 础上较为全面地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局限, 感受和涵养近代先进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第四层次,能够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 世纪后期的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等历 史上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分析,并能联系中外历史史实全面地运用唯物史观对事件进行因果分 析;在此基础上全面地理解中国社会各阶层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局限,并感受和涵养近代先进中国人的 家国情怀。 第 15 页 共 24 页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本设计力图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史料,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9 世纪 下半年的

46、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对华的瓜分狂潮等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较为深入、 具体、生动的展示与讲解;以近代先进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为主线,通过 故事的讲解、材料的分析和问题的设计与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各个 阶层在寻求国家出路并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以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深化学生对这段历史的 同情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力,并体悟近代先进中国人的爱国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2.本设计在内容结构上注重体现历史发展的逻辑,鸦片战争后的被迫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太平天国 运动有受西方的影响,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内忧外患的局

47、面实际是促成洋务运动的重要因素;但是, 由于洋务运动向西方的学习活动局限于器物层面而未能触动旧制度,使得甲午失利,并引发列强对中国的 瓜分危机。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备课和设计是创作的过程,描写的是课堂的这片天地。创作需要天赋,但天赋不是唯一的门槛。 它首先是一种境界,一种格调,一种灵魂的搏击和生命的燃烧。 第 16 页 共 24 页 第第 1818 课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案教案 【教学理念】【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 点。借助史料教学,问题探究、合作学

48、习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 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水平考试的不同层次为依据,开展课堂教学和教 学评价,推动学生的个体发展。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是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 与救亡图存的第三课内容,主要包括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内容,上承甲午 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下联 20 世纪初的辛亥革命。 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除了带给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外,还唤起了中国社会具 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以康有为、梁

49、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虽因顽固派的阻挠等原因未能挽救民族危亡,却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 剧,义和团运动举起“扶清灭洋”的旗号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帝斗争。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列强发动了八 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义和团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 分中国的图谋,避免了中国社会在肢解中沦为殖民地,但民族战争的失败又急速地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 民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的高一学生,对应的是核心素养和学业水平素养水平 1 和水平 2。通过初中学习,高一学生

50、 已经对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几个事件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清晰。本课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 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的要求是: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的 努力和存在的局限性。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第 17 页 共 24 页 1、通过基于时间序列和空间要素的历史讲述与分析,能够构建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16-18课共3课时教案.doc)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