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8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第 1 19 9 课课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 教案教案 一、教学理念一、教学理念 立足于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间的有机关联,相依相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密切关注历 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与落地,将问题探究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有效渗透,促进学生深度学 习,促成学生深刻理解。就本课而言,一方面,运用时空观念,将辛亥革命置于具体时空语境下考察,引 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与社会环境之间复杂互动,建立对辛亥革命相对科学合理的价值判断及
2、意 义阐释发掘;同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史论结合、实事求是,论述历史与现实问题去探寻 历史规律,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走进历史 深处,作出较为合理的历史解释;并从中体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深沉博大的家国情怀。本课教学 立意:嬗变.转型。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资源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资源 本课属于中外历史纲要(上)专题八第 1 课,立足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上接专题 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大的时代背景,下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更与 后面专题九“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
3、革命兴起”之间建立逻辑联系,实现横向空间的互动、变革和 纵向时间的延续、启新,在历史的长时段中,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中国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中得以充分敞 现。 教学资源的运用,既体现史料实证意识,又成为历史解释的重要载体。除了用好教科书中的资源外, 还可以适当使用的教学拓展资料有(部分): 1、原始资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大总统誓词民报张季子九录等。 2、学者著述:李宗一袁世凯传、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 史统计资料选辑、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等。 三、学情分析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学过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也对孙中山人物事迹、清帝退位等有一定兴趣,能
4、对历 史现象进行一定的逻辑思考。但是,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些认知偏差,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思维深度, 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互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方位较为模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回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第 2 页 共 28 页 中国社会情势和世界历史进程,去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背景及革命价值,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反侵略、 求民主、近代化进程中,评估其意义,成为教师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时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着力引导学 生在时空的延展中构建相互关联,在历史的情境中理解发展脉络,在史料的研读中探寻嬗变价值。 四、教学目标设定四、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
5、会问题。 2、综合利用文献、地图、实物遗存等历史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 建构辛亥革命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并对此作出解释。 3、在时空背景下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并从多个层面探讨、分析其给 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五、教学重难点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既是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通过整合课程内容, 使用典型史料,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具体的国情和当时中 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的进程。引导学生在历史时空框架下
6、把握辛亥革命的意义。 围绕本课核心知识,设计 4 个核心问题,形成一个逻辑链,学生在研讨活动中,通过对重点内容、核 心概念、关键问题的理解,带动对“辛亥革命”整个学习主题的探讨和认识。 问题 1:武昌起义爆发后,为什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展如此迅猛,导致清朝顷刻瓦解? 问题 2:武昌起义时孙中山不在国内,两个多月后从美国回来,为什么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任 临时大总统时,为什么没有举行阅兵式? 问题 3:对于清帝退位和孙中山让权,你怎么看? 问题 4: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六、教学过程 导入:1912 年,也就是武昌起义爆发后的第二年,曾有一位外国记
7、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可能永远也 没有人能够完整而准确地讲述 19111912 年发生的这场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国是一个面积辽阔的国家 这就使得任何一个人想要追踪报道从去年在武昌爆发并持续到目前为止的这场革命, 而且报道准确,范围 广泛,同时还要从中得出富有政治性和国际性的见解,都是不可能的。”【英】埃德温丁格尔著. 辛亥革命目击记 0 时隔 100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回头考察这场革命,要作出“完整而准确地讲述”,似乎更加不易。这 就需要我们借助典型史料,从历史的角度,考察 20 世纪初期中国具体国情和社会状况,进而更好地理解辛 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的进程及意义。 第 3 页 共 28 页 【设
8、计意图】上课伊始,教师就引导学生,考察历史不能忽视具体的历史环境,要通过典型史料,带 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回到历史现场,理解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四方云动(一)武昌起义,四方云动 1911 年(农历辛亥年)10 月 10 日,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 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革命党人进驻这幢两层楼建筑,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 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革命运动以跳跃式态势发展,到 11 月下旬,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宣布脱离 清政府而独立。(出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
9、的省份示意图”。) 问题:武昌起义爆发后,为什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展如此迅猛,导致清朝顷刻瓦解?问题:武昌起义爆发后,为什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展如此迅猛,导致清朝顷刻瓦解? 一方面,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而广泛的开展:组织准备,思想旗帜,前期起义。 另一方面,教师简要介绍 20 世纪初清政府实施的“新政”: 教育改革:废止了科举制,新式教育由此形成热潮,到 1909 年,全国各类新式学堂达 5900 多所,在 校学生超过 160 万,还有大量外派留学生。 附浙江部分学校的创建时间:杭州七中 1902;杭十一中 1904;杭十四中 1904;杭州惠兴中学 1904; 严
10、州中学 1901;奉化中学 1901;慈湖中学 1902;温州中学 1902;嘉兴一中 1902;海宁中学 1905;湖州中 学 1902;湖州二中 1901;嵊州一中 1905;金华一中 1902;衢州一中 1902;丽水中学 1902;台州中学 1902。 奖励实业:成立商部,颁行奖励公司章程等一系列商法。19021910 年,新建厂矿企业 330 多家, 是 1901 年前 20 年的两倍多。 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创办各种军事学堂。 但改革最终走向却与政府初衷背道而驰:想培养“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却出现了一个不同 于传统士大夫的知识分子群体;奖励实业是基于财政困难,结果不仅扩大了
11、资产阶级队伍,他们的政治要 求也超过了清王朝底线;编练新军目的是稳固统治秩序,而一部分新军不愿效忠,沿着相反方向演变。新 政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不可能维护旧的体制。皇族内 阁的出台成了导火索,使那些寄希望于改革的人们,站在了清王朝的对立面。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武昌起义炮声一响,风起云动,全国响应。革命在哪里发生,何时发生,有其偶然性, 但偶然性中,存在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学生通过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感受当时中国所面临的 社会问题,认识到:中国社会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关键点。 接着来看看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是如何应对局势的? 10 月 1
12、0 日,清政府颁诏,起用已“开缺回籍”的袁世凯。 第 4 页 共 28 页 10 月 16 日,袁世凯正式表示应诏,并提出“军事八条”,包括先拨饷银一百万两为湖北军费,但清政府 迟迟不肯应议决,直到 27 日才答应。 10 月 22 日,山西独立,陕甘总督紧急向清政府请愿,包括迅拨一百万两。度支部回应:“应俟息借洋 款交到后由臣部酌量匀拨,以资接济。至甘省协饷已分电严催迅速筹解从之。” 宣统政纪第 63 卷第 34 页) 你从上述材料中看到了哪些历史信息? 清政府在应对危局时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表明其已是焦头烂额,这也为后面其接受退位要求埋下伏 笔。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3、1、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成立 1911 年 12 月 25 日,孙中山归国抵沪。12 月 29 日,宣布独立的 17 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 大总统。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时成立临时参议院。 思考思考 1 1: 为什么是为什么是“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临时参议院”? 因战争未了,没有可能按民主共和程序制定宪法和选举法,并依法产生参议院和政府。 思考思考 2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什么没有举行阅兵式呢?: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什么没有举行阅兵式呢? 在开国大典上,首任总统举行阅兵式,展示
14、武力,造成声势,扩大影响,巩固地位,似乎是常规。可 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并没有举行阅兵式。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一 1912 年 1 月 1 日上午,孙中山乘沪宁车前往南京就职。火车到达南京车站时已经天黑。当晚 10 时,在总统府举行临时大总统就职仪式,主要内容是:宣读誓词;授受印章;发布临时大总统就 职宣言、告海陆军将士文、劝告北军将士宣言书。仪式隆重而简洁。就职仪式结束时,已是半 夜。以后几天,孙中山忙于修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临时副总统,通过国务员名单,发 布告友邦书等。 就军队而言,当时在南京的这支部队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正如黄兴所说:“各省兵卒,皆仓促招募, 编配入伍。”
15、这就不免“将异其志,卒异其系”。进入南京后,共同的任务已经完成,更是各有各的打算, 群龙无首,各行其是,没有谁能发号施令,统一整训操练。 摘编自吴讱: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没有举行阅兵式 1 材料二 早在 17 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他就发电报向袁世凯解释:南京组织临时政 府乃权宜之计,并且声明:“文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 万人之渴望。”摘编自李宗一:袁世凯传 2 讨论后回答: 第 5 页 共 28 页 (1)没有时间。孙中山从回国到当选、就职,前后只有几天时间,当时形势下没有谁考虑总统就职时 举行阅兵一事。 (2)军队原因。部队没有经过
16、统一整训操练。 (3)临时性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南北议和正在进行,孙中山从就职第一天起,就把自己定 位“临时”性。12 月底孙中山回国后,各省革命党人同意推举众望所归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立宪派和 旧官僚也认为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这个“过渡”总统非孙中山莫属。因此,南京临时政府的“临 时”,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要等待清帝退位,袁世凯表示拥护共和,有很强的过渡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什么没有举行阅兵式”问题思考,学生更接近那个 时代,进一步了解当时国情,也为后面孙中山让权和袁世凯夺取政权埋下伏笔。 2、清帝退位和袁世凯上台、清帝退位和袁世凯上台
17、 (1)清帝退位 当时国内秩序混乱,南北双方的财政危机,险恶的国际环境,迫使各方考虑停战。1911 年 12 月 3 日到 12 月 31 日,南北双方进行了多次停战谈判。“议和”、“和议”、“和平”等字眼也屡见于报端。孙中山表示“文 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 安乐,一举数善。”3 1 月 14 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 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加紧了逼宫的进程。 1 月 20 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向袁世凯提交了清帝退位优待条件。 1 月
18、22 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 1 月 26 日,段祺瑞率北洋将领 46 人联名电奏,要求“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当天, 反对清帝退位的强硬派良弼在住宅门口被革命党人彭家珍炸伤,不久死去。 1 月 29 日,隆裕太后召开御前会议,在各种压力和不可逆转的形势下决定“逊位”,以取得革命党人 的优待条件。 2 月 10 日,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根据袁世凯提出的方案决定了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 2 月 12 日,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名义发的逊位诏书盖印发出,统治中国 260 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摘编自程为坤:清帝退位记 4 思考:概括清帝退位的方式。 以
19、和平方式实现权力让渡,没有发生全国性的大规模武装斗争,也没有发生较长时间的拉锯战。清王 朝的垮台,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借助袁世凯的力量逼迫清帝退位的,“以和平收革命之功”。 第 6 页 共 28 页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细节,一方面认识到清帝退位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进步意义,另一方面,感受 到能用较小的代价,“以和平收革命之功”,符合实际利益。 (2 2)袁世凯上台)袁世凯上台 清帝退位后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南京参议院选 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 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 时大总统
20、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思考:对于孙中山的让权,你怎么看?思考:对于孙中山的让权,你怎么看? 孙中山让位,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一方面,这是革命派为争取袁世凯推翻清政府统治,最终接受 南北议和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看到,革命党人胜利虽快,却缺乏争取彻底胜利所需要的力量。南京临 时政府成立后,财政窘迫,四处借贷,四处碰壁,不仅无法支付进军北京所必须的庞大军费,连维持政府 的周转也艰窘异常。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孙中山让权问题的讨论,呼应了之前“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什么没有举行 阅兵式”问题,由于做了较多铺垫,学生能从当时中国国情和实际困难着眼考量,而不是简单否定孙中山 做法,批
21、评革命派的局限性。辛亥革命是在革命条件尚不充分,但清王朝已经一触即溃的情况下,革命党 人前仆后继,背水一战,以退求全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之首创伟业,可谓 20 世纪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四)辛亥革命的影响(四)辛亥革命的影响 1、阅读材料,结合史实,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阅读材料,结合史实,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 1912 年 3 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阅读部分内容,思考其 对于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方面的贡献: 第一章“总纲”: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
22、临时大总统副总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章“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 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补充出示钦定宪法大纲中两条内容: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 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请学生将其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章第一、二条比较,说说两者区别。从中进一步看出从专制 到“民主”的进步,体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变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一个国家的全部法 律中具有最高权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 第 7 页 共 28
23、页 (2)从 “臣民”到“公民”的变革:昭示了人民应有的民主权利。 (3)按三权分立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防止专制独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灭亡和民主共和 政体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的一座丰碑。 政治上: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清王朝,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几千年来国体的一次根本性 改变。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起点。 材料二 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了,把自秦始皇两千多年以来的帝国变为民国,就否定了整个皇 权体制,也触动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个大跃进。从此,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谁敢帝制自
24、为就成了人人讨伐的对象,谁还拖着辫子、 抱住老皇历就成了可耻的封建余孽。陈旭麓: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 5 思想上: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活动,但都失败,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张謇任实业部部长,张謇颁布以奖励实业为中心的一系列 法令、条例;主持拟定发展实业的一系列计划、方案。无论是他主持制定的法令、条例,计划、方案,还 是其他振兴实业的活动,都着眼于发展私人资本,体现了张謇的“商办官助”思想,即对私人资本鼓励、 扶植、保护,允许它们自由发展。 私权得到保护是私人资本发展的重要基石。辛亥革命以后,梁启超等人先后任司法部长
25、,制定了 重视和保护私权的立法和政策。这个变化使境内的私人投资增长,也使境外的华侨回国投资的人数比过去 增多,投资额比过去加大,投资的地区与行业比过去广泛。 赵德馨:一次成功的革命 6 经济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四1912 年 3 月 5 日,时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文中描述民初中国社会 的革故鼎新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阳 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社会风俗上:促进了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 总结:从现代化角度考察,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在时空背景下,进一步
26、理解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把辛亥革命放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考察 第 8 页 共 28 页 辛亥革命打倒帝制,实现共和,中国成了亚洲首个实行民主共和制国家。1912 年,实行民主共和制的 国家只有法国、美国和中国。从近代化发展角度看,当时国际社会中,作为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首先推翻 帝制,对近代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2)把考察视野扩展到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中,你有哪些新的启示? 辛亥革命之前,联系辛丑条约,思考: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清王朝考虑的是什么? 那个政权是否还能够依靠?这实际上就是当年辛亥革命亲历者们最直接体验到的一个感受。辛亥革命之后, 前
27、面我们已经分析了这次革命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的现代化,都起到了为 中国进步启动闸门的作用。 2、“双十节纪念,纪念个什么呢?双十节纪念,纪念个什么呢?” 1921 年 10 月 10 日,梁启超在天津学界全体庆祝会上讲演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自觉觉些什 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这回革命,历史上看来,是有空前绝大的 意义为什么要纪念这个意义?为要我们把这两种
28、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别要忘 记。 摘引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7 站在百年后的今天来看,可以肯定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而且是 20 世纪以 来中国一系列新气象、新变化的起点和基础。辛亥革命所强调的主题统一、主权和国家强盛以及民主 和社会正义的理想,构成了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新传统。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如何分析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这是本课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依据典 型史料,基于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实际,从多个视角考察,如从现代化角度考察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将其放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考察,扩展到中国历史的长时段中,阅读梁启超和胡
29、锦涛有关辛亥革命的纪念 讲演或讲话,体会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七、教学评价设计七、教学评价设计 我提供了两道课后作业,供学生选择其中一道思考作答: 第 9 页 共 28 页 1.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几十次的改朝换代,每一个旧王朝的灭亡和新王朝的建立,几乎都与经济的严重破 坏和人口的大规模死亡相伴随。辛亥革命则不同。在辛亥革命进程中,虽然也有战事带来的局部地区经济 的破坏(如汉口、汉阳),但地区小,为时短暂,程度也不严重。从全国来看,在各地起义结束后经济立 即就转入了发展,而且比辛亥革命前发展得更快(见表)。 赵德馨.一次成功的革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5). 根据材料,结合所
30、学,你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 10 页 共 28 页 材料一材料一 1912 年元旦的 申报 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标语字把民国的“国”改写为“囻”。 宋军申报的兴衰 材料二材料二(1912 年)2 月 13 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遂 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纪录 材料三材料三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娥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 所当致力的即在些事。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申报庆祝的 1912
31、年元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国 政治怎样的发展趋势?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你对孙中山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设计思路【设计思路】两道作业可任选其中一道,体现选择性;围绕本课核心重难点知识展开评价,如通过第 1 题问题的设置,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所激起的产业精神高涨、制度变迁带来的影响, 特别是政府鼓励私人经济发展的政策,也看到辛亥革命作为 20 世纪中国式的“光荣革命”,给当时中国经 济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梯度,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质量水平层次性,如第 2 题,分一定的梯 度
32、:其中第 1 问属于水平一、二,第 2 问属于水平三、四,通过作业,呼应所学,温故而知新。 八、板书设计八、板书设计 第 11 页 共 28 页 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入 20 世纪初的中国历史现场,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段 历史的认识,更多还是属于有所知道但有一定隔膜的状态,习惯性地易于站在今天的视角去分析认识。 2、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联系,将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置于由过去、 现在和未来三者构成的价值时空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以关注。 (二)未来的解决思路 1、可以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本课相关资料的收集
33、整理,在师生共同研读史料、研讨交流过程中,加强 学生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体现了新视野带来的对传统历史问题的新解释和新认识。进而突出学 生提取史料关键信息、建构时空关联、探寻因果关系等活动的逻辑性,促进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 点解释历史的能力。 2、更好地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观察 20 世纪初期中国具体国情,体验当时人们所处的历史背景, 感受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进程,体会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那一代革命者的艰 辛付出和博大情怀。通过细节钩沉,史事叙述,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透过纷杂表象,对史 事作出合理解释,建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从历史
34、发展的角度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 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意义,并逐步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 3、尝试通过课后拓展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一百年多年来,对辛亥革命得失成败考察中,占主导地位 的观点的变化,并初步了解个中原因。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变化很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关键原因是:评论者 与辛亥革命的利益关系不同,视角不一,评判标准不同;随着历史前进,时代主题变更,人们评判视角随 之变化。事实上,不同时代的先进者只能提出那个时代人们可以提出的任务。以后人才能承担和提出的任 务去要求前贤,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苛求。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那一代人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 这为后代奠
35、立了继续前进的新基石,开启了完成新时代任务的闸门。对于这一问题的拓展思考,有助于学 第 12 页 共 28 页 生在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特别关注评价的视角与标准:依据典型史料,基于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实 际,从现代化角度考察,在时空背景下理解其历史意义,洞察本质,立足今天,面向未来,使学生从中体 会到辛亥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第 13 页 共 28 页 第第 2020 课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教案教案 一、基本情况分析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6、因为北洋军 阀统治时期距离现在比较近,关于这段历史的专业书籍和野史小说特别多,被拍成影视剧的内容也特别多。 学生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 但是,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到的小说和影视剧大都存在夸张和戏说的成分,尤其是对于北洋军阀黑暗的 统治方面,学生存在的认识误区特别多。作为历史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本清源,为学生提供更科学的 解读,让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得到更多的启发。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是内容含量超大的一节课,讲述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其实任何一个方 面都可以作为一节课单独学习。 2 从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来看, 本节课重点要讲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政治上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37、 二是从经济和文化方面认识这个时期上升的转机,其中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文化上的新文化 运动都是本节课的重点。 3本课对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可以做淡化处理,只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做更 多的展开。对于经济和文化方面向上的转机,虽然非常重要,也不可以面面俱到,一定要详略得当、突出 重点。 二、本课设计理念二、本课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历史的学科核心素养。本课通过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讲述,充分体现 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大力弘扬唯物史观。在讲 述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并增加一些关键性名词的解释
38、,来体现对历史学科核心 素养的培养。 2 教学结构 一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历史的沉沦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发动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北洋 时期的政局。 第二部分:上升的转机经济上短暂的春天;社会生活上出现新气象;文化上新文化运动。 第 14 页 共 28 页 三、教学目标设计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其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 史的水平,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
39、历史发展的规律,往往在历史沉沦的时候也蕴含了向上的转机。让学生在学 习本课内容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对中国近代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危害;也认识到 当历史到达谷底的时候往往也蕴含了向上的转机和希望。 四、课堂组织教学四、课堂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革故鼎新,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建立 了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玩弄反革命的两面手法,最终窃取了政权,建立 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 第第 2020 课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北洋军
40、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历史感念:什么叫北洋军阀?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历史感念:什么叫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 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 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 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从 1912 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 1928 年张学良东北“改旗易帜” 结束,我们这节课涉及到的主
41、要是到 1919 年五四运动以前的这段历史。本节课可以分为两个篇章来讲:历 史的沉沦和向上的转机。首先,我们来看篇章一 :历史的沉沦 篇章一:历史的沉沦篇章一:历史的沉沦 这个篇章主要讲了四个问题: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发动护国战争。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北洋时期的中国政局。 第 15 页 共 28 页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设问设问 1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是如何一步步扩大自己权力的?: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后,是如何一步步扩大自己权力的? 1 1、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1)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在
42、自己的老巢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说 明国民党在定都问题上受到挫折。随后袁世凯一步步展开了大权独揽的活动。) (2)1913 年 11 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袁世凯解散国民党,打击了自己的政治敌人,进一步扫清 了大权独揽的障碍。) (3)1914 年 5 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将责任内阁制改为总统制。 (规定了总统有像皇帝一样大的权力, 使袁世凯的权力大大增强。) (4)1914 年底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这样就使得袁世凯 可以无限期的掌握最高的权力。) 2 2、对外:出卖国家利益、对外:出卖国家利益 1915 年 5 月 25 日,袁世凯被迫签订了“中日
43、民四条约”。袁世凯通过出卖中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日 本对其称帝的支持。 资料补充:中日民四条约是袁世凯政府与日方因二十一条谈判多次最终确定的修正案,由袁世凯 政府签订的关於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於山东之条约等条约。中日民四条约实际上 是“二十一条”的最终版本,与“二十一条”的内容有所不同,因为在民国四年签订而得其名。 在通过出卖国家利益,取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后,袁世凯真正走向了称帝之路。 设问设问 2 2:袁世凯是怎么一步步复辟帝制的呢?:袁世凯是怎么一步步复辟帝制的呢? 3.袁世凯称帝: 1915 年 8 月,袁世凯授意他的宪法顾问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鼓吹“中国如用君
44、主 制,较共和制为宜”。后来,在袁世凯的示意下,杨度等人组织筹安会,大肆鼓吹复辟帝制。 1915 年 10 月 6 日,参议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在六七百名军警的武 力胁迫下,各省代表 1993 人全部投票赞成君主立宪制,并写了“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的 拥戴书。) 第 16 页 共 28 页 拥戴书 1915 年 12 月 12 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并以 1916 年为洪宪元年。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全国人民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护国运动。 二、人民发动护国战争二、人民发动护国战争 设问设问 3 3:护国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最终结果如
45、何?:护国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最终结果如何? 1、背景: 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 伐袁世凯。 袁世凯的称帝行径,更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2、表现: 1915 年 12 月 25 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注意这里 “护国”护的是中华民国。 护国 三杰: 唐继 尧 蔡 锷李烈钧 第 17 页 共 28 页 云南起义之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布独立。(云南起义能够得到 很多省的响应,说明袁世凯称帝不得民心,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结果:
46、在四面楚歌当中(袁世凯的老部下冯国璋和段祺瑞也不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袁世凯于 1916 年 3 月 2 2 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袁世凯复辟帝制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失败了,最后悲惨的死去。那么如何评价袁世凯的功过是非呢? 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陷入了军阀割据和混乱的局面。(展示北洋军阀派系图) 设问设问 5 5:军阀割据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军阀割据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三、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1、原因: 是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决定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使军阀可以在一个地区闭关自 守。 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决定的。
47、袁世凯病死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失去了统治中国的共同代理人。 2、表现:军阀割据与混战(表格梳理相关知识) 派系代表人物控制区域依靠国家 直系江苏、江西、湖北英、美 皖系晥、浙、鲁、闽日 奉系日 滇系云南、贵州英、美 第 18 页 共 28 页 桂系陆荣廷英、美 晋系阎锡山日 北洋军阀内部主要分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了 河北、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了安徽、浙江、福建、山东、 陕西各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在日本的支持下,占据了东北三省。此外还有,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 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了云南和贵州两省;以陆荣廷
48、为首的桂系,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了广西、广东两 省。还有控制山西的军阀阎锡山和控制徐州的军阀张勋。整个中国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各派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大战、直奉军阀混战,导致了北京政权实际 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 在袁世凯后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围绕着政权北洋军阀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四、北洋时期的中国政局四、北洋时期的中国政局 设问设问 6 6:“府院之争府院之争”是怎么发生的?是怎么发生的? 1、“府院之争” 背景: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 祺瑞重新召开了被袁世凯召开的国会,但是在如何确定国会的
49、权限时,与继任大总统黎元洪产生了很深的 矛盾。 表现:1917 年 5 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设问设问 7 7:张勋又是怎么复辟帝制的呢?最终结果如何?:张勋又是怎么复辟帝制的呢?最终结果如何? 2、张勋复辟 背景:1917 年夏,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 表现:张勋首先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然后拥戴清废帝溥仪,恢复宣统年后,黎元洪被迫躲入外国使馆。 张勋的复辟活动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段祺瑞见利用张勋驱逐黎元洪的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在天津 组织讨逆军攻入北京。 结果:张勋战败,溥仪再次退位,复辟闹剧仅 12 天就迅速收场了。段祺瑞以再造共和
50、的功臣自居,重新 担任国务总理。 设问设问 8 8:段祺瑞重新担任国务总理之后段祺瑞重新担任国务总理之后,公然破坏公然破坏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拒绝恢复国会。孙中山号召孙中山号召 人民掀起了护法运动。护法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最终结果怎样?人民掀起了护法运动。护法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最终结果怎样? 3、护法运动 第 19 页 共 28 页 原因:张勋复辟失败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的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 理。但是他公然破坏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表现:1917 年 8 月,南下的 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选 举孙中山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