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https:/ http:/ iihnzhfy9718773.shtml https:/ https:/ 部 编 版 必 修 下 册 第 八 单 元 第 1 5 课 作者:王安石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 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 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 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 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 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的观点一一驳斥。 导入 目录 壹壹 贰贰 叁叁 肆肆 知 人 论 世 初 读 文 本 研 读 文 本 思 考 探 究 目录 C O N T E N T S
2、王安石 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人,文学家、政治家。 作品集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两度为相,进行变法革新,强调“权 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因其极为固执, 人称“拗相公”。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作者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内外交困,社会矛 盾空前尖锐。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开 始实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强烈反对。时 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 长信,抨击新政,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 恢复旧制。王安石作了回信,信虽然简短, 但逐一驳斥了对方的责难,辩明了司马光 所指责自己的多条罪状,批判了土大夫们 因循守旧、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表明变 法是正确的,
3、自己要坚持改革的决心。 背景探寻 目录 壹壹 贰贰 叁叁 肆肆 知 人 论 世 初 读 文 本 研 读 文 本 目录 C O N T E N T S 思 考 探 究 解题 “答”:答复、回复 “司马谏议”:指司马光。谏议:官职。因为当时的司 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所以在此称之为“司马谏议” “书”: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 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本文题目的意思是“回复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不 能误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第1段】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
4、也。 某:自称。| 启:写信说明事情。| 蒙教:承蒙指教。这里 指接到来信。| 窃:私。私自。这里用作谦词。| 君实:司马 光的字。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游处:同游共处, 即同事交往的意思。| 操:持,使用。| 术:方法,主张。 “也”表判断。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 君实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 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 缘故啊。 疏通第1段 疏通第1段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强聒(gu):硬在耳边哕嗦,强作解说。聒:语声嘈 杂。 略:简略。 上报:古义: 写回信。今义:向
5、上级汇报 辨:同“辩”, 分辩 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能被 (您)理解,所以只是很简略地给您回信,不再逐一 替自己辩解。 疏通第1段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chng)念:再三想想。|视遇厚:看重的意思。 视遇:看待。|反覆:古义:书信往来。今义:多次 重复|卤:同“鲁”,粗鲁。| 具:同“俱”,详细。 |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连词,表结果,所 以 |冀(j):希望。|见:第一人称代词,我 后来又考虑到君实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 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 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原谅我吧。
6、 疏通第2段 【第2段】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 名实:名义和实际。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问题),特别 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的关系明 确了,天下的根本道理也就清楚了。 疏通第2段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 致天下怨谤也。 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结果,所以。 以致: 古义:因而招致。今义:连词表结果,以致于。 以,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怨谤:怨恨,指责。 现在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 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 朝中的反对意见,
7、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疏通第2段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 侵官;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人主:皇帝。这里指宋神宗赵顼。| 议法度:讨论、审定国家的法令 制度。| 修:修订。| “于人主”作状语后置。| “于朝廷”作状语 后置。|以,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有司:负有专责 的官员。| 为:判断动词,是。|举:推行。|为:介词,替,给。 |辟邪说:驳斥错误的言论。辟,驳斥,排除。| 难(nn):责难。 | 壬(rn)人:佞人,指巧辩谄媚之人。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
8、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 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 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生事扰民;替国 家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 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疏通第2段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多:作定语后置 固:本来。 前:预先。 至于天下对我的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 本来预先料到它会这样的。 【第3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恤(x):关心。 同俗自媚于众:指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 以:介词,把。 为:动词,当作。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
9、且过(已)不是一天(的 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 (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 疏通第3段 疏通第3段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上:皇上。这里指宋神宗赵顼(x)。| 乃:却。| 抗: 抵制,斗争。|之:代词,指上文所说的“士大夫”。 |“ 何为”:介宾前置,“为何” |汹汹: 古义:大吵 大闹。今义: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因而)皇上想要改变这种(不良)状况,那么我不去 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 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 (对我)大吵大闹呢? 疏通第3段 盘庚之迁
10、,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商朝中期的一个君主。商朝原来建都在黄河以 北的奄(今山东曲阜),常有水灾。为了摆脱政治上 的困境和自然灾害,盘庚即位后,决定迁都到殷(今 河南安阳西北)。这一决定曾遭到全国上下的怨恨反 对。后来,盘庚发表文告说服了他们,完成了迁都计 划。事见尚书盘庚。 胥(x) 怨:全都抱怨。胥:皆。 “者,也”:表判断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 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 疏通第3段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 悔故也。 改其度: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度(du)义:考虑是否合理。度:考虑,这里用 作动词。 是:这里用作动词
11、,意谓认为做得对。 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 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疏通第3段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 为:名词,作为。 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 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 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 疏通第3段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 知。 一切不事事:什么事都不做。事事,做事。前一“事” 字是动词,后一“事”字是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作法。为:动词,做。 所敢知
12、:愿意领教的。知,领教。 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 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疏通第4段 【第4段】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rn)区区向往之至:意谓私心不胜仰慕。 这是旧时写信的客套语。 不任,不胜,受不住, 形容情意的深重。 区区:古义:谦词,用于自称。今义:指小或少。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目录 壹壹 贰贰 叁叁 肆肆 知 人 论 世 初 读 文 本 研 读 文 本 目录 C O N T E N T S 思 考 探 究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
13、法 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 研读文本 4.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 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 5.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谤)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 是辩别是非的原则 ) 6.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 法? 人“习于苟且” ; 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欲变此” 研读文本 研读文本 7.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 指什么事?
14、“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辟邪说,难壬人”。 研读文本 8.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 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 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9.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 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 “(变法)
15、以致天下怨谤也(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致谤) 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 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 理足气盛,毫不枝蔓。理足气盛,毫不枝蔓。 目录 壹壹 贰贰 叁叁 肆肆 知 人 论 世 初 读 文 本 研 读 文 本 目录 C O N T E N T S 思 考 探 究 思考探究 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 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 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 其非凡的胆略。 “
1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 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 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 的勇气。 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 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 思考探究 作者在本文中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是如何驳论的?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 针对司马光“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 难,作者先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 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
17、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的论说逐点驳斥。这样,“侵官、生事、 征利、拒谏”便成为无中生有之说,司马光的论点就失去了成立的基础。 接着,王安石没有否认变法所招致的“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 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进而顺水推 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 士大夫而已”的例子,进一步反驳。这样,王安石就从现实和历史两个 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 为奇。 思考探究 王安石在批驳了司马光的观点之后,为什么又宕开一笔, 说“某知罪矣”? 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
18、方是责备自己 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 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 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 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 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 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 以对。 思考探究 如何评价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表现? 观点一:王安石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表现出了“三不足” 的大无畏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 明了他的进步思想。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 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两个大臣的个人政见之争,但它更是中国
19、11世 纪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的缩影。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 书是这一场斗争的生动速写,是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王 安石在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 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 观点二: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把反对意见一概斥为 “邪说”,把持不同意见的人一概贬为“壬人”,虽然行文痛快, 但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有失偏颇。所以明人茅坤说:“荆公之愎 而自用,所以自误。” 文本特色 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其批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试结合课文 具体分析。 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借助论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20、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 明不是自己独断专行,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 指出这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 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 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 可悔故也”。这里以盘庚迁都的典故表示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 而改变立场,既委婉地反驳了对方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 的坚定决心。整个反驳是明确而有力的,言简意赅。 文本特色 古代驳论文之典范 (1)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作为书信体议论文,本文首要特点是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本文首先交代 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
21、层深入;最后 表明态度,不失酬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堪称古代驳论文的 典范。 (2)有的放矢,反驳有力。 本文逐一反驳司马光的指责,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表明了作者 推行新法的决心。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用了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外,其余部分紧紧扣 住五大弊端进行驳斥。此外,其反驳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文中有“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这样的直接反驳;有“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 之于有司,不为侵宫”这样的举出根据的反驳;还有“盘庚之迁”这样的举出史实的 反驳。这些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定决心。 (3)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 这篇文章的语言柔中带刚,态度委婉而坚决,这样的辞令符合答复指责性书信的特点。 同时,本文驳斥司马光指责的语句言简意赅、不容置辩、干净利落。如面对保守派的 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坚持改革的决心。 部 编 版 必 修 下 册 第 八 单 元 第 1 5 课 作者:王安石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