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1657801 上传时间:2021-08-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第七单元 14.114.1 故都的秋故都的秋 教案教案 1.理解文章运用的衬托、对比手法。 2.品味文中富有韵味的语言。 3.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 景抒情的写法。 审美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 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重点:重点: 诵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

2、特点。 难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诗文里,有很多颂赞秋的文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背诵有关秋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 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这些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

3、、情 趣和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那么, 郁达夫眼里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 散文故都的秋让我们循着作者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二、写作背景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从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 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 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 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 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 年 7 月,郁达夫

4、 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 文故都的秋。 三、三、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 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 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 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 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短篇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中篇小说出 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5、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 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四、四、题目解说题目解说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 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则是全文写作重 点。 五、层次结构五、层次结构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 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六、六、全文分析全文分析 1.郁达夫先生既然

6、这么喜欢故都的秋, 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 故都的秋呢?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明确:秋院(小院秋晨)、秋槐(秋槐落蕊)、秋蝉(秋蝉残声)、秋雨(秋雨 话凉)、秋果(秋日异果)。 2.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 鱼台的柳影等也一笔带过? 明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 “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 境与姿态, 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 “暖色” 的香山红叶, 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

7、破腰壁中,静对 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 描写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 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3.能表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它们是分别描写的, 还是通过所选 取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演染和刻画的?试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能表现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是通过所选取 的不同景物,从不同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的,而不是分别描写的。 举例分析: (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 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

8、绿的天色,听得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 体现了“悲凉”。 (2)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 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 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4.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明确: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5.简述课文的结构,文章是怎样前后呼应的? 明确:(1)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2)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

9、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3)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 无比眷恋之情。 七、中心思想七、中心思想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 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 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八、八、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1、烘托比照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 色。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 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

10、方的。下文则具体地写故都的秋 的本色。无论是漫游景点,还是“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整个故都都被秋 色装点着,真是无一处无秋意。南国怎么可以相比呢?至此,北国之秋的“清” 与“静”,可谓写得“饱”且“透”且“十足”了。 2、复沓、跌宕的手法 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秋味”这个抽象的“感觉”,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 上一些富有 “秋味” 的描写镜头, 使本来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可感触的具体物象了。 当然,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 情味上,通过“旋律”和“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和微观的认 识与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达上采取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

11、合的方 法,因情生景,借景发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 境”这个极点上,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3.排比修辞格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排比。看似信马由缰,随 手拈来,再细细琢磨, 不禁让人叹服, 实乃精心之作。 巴金先生曾说: “达夫故 都的秋 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语意畅达, 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 ” 比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作者在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这样的排比句,将“奇、有味、 更像样”三个中心词的间距拉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时渲染 了气

12、氛,感伤之情由此便散发开来。 综上所述,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写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读来如饮醇 酒,久而弥笃,这与上述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 九、补充资料九、补充资料 归纳鉴赏散文的一般方法 诵读,朗读最好,便于深入领悟语言和情感。 联系背景,便于深入理解。 分析思路结构。 鉴赏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十、总结全文十、总结全文 文章选择了五种秋景,紧扣“清、静、悲凉”来表现北国的秋味,体现了形 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五种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是受了他 苦闷、落寞、悲凉的心情影响,在景物的描写中又处处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情” 与“景”构成了“以情驭景、以景

13、显情”的关系。 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注意突出以情驭景,以 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特点。 1.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方博士到场时,整个大厅都坐满了和颜悦色和颜悦色的大学生,大家都为有机会聆听这 位科学家的演讲而兴奋不已。 B.春秋时期列国纷纷称王, 周室更不算回事, 战国时的周朝天子, 至多只能和宋、 鲁等小国的君主相提并论相提并论罢了。 C.今年,中国电脑领域的大哥大联想集团收购了 IBM 笔记本计算机制造权, 在国际信息产业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轩然大波。 D.王老师在山村小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一心扑在学生身上, 他这种好为人师好为人师的 精神深深打

14、动了纯朴的乡亲们 2.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B1922 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 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 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3“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A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 B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 C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D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 答案及解析:答案及解析: 答案:答案: 1.B 2.D 3.D 解析:解析: 1. A 项中“和颜悦色”形容态度和蔼可亲,用以描述“大学生”不恰当;C 项中 “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这里应为“引起轰动”之意;D 项中“好为 人师”指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贬义,这里望文生义。 2. 茫茫夜是短篇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必修 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1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高一)第七单元14.1《故都的秋》教案.doc)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