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2022022 年高考作文最新教育类人物素材年高考作文最新教育类人物素材-让通识教育结出更多硕果让通识教育结出更多硕果 目录:目录: 0101 让通识教育结出更多硕果让通识教育结出更多硕果 0202 一封发自渡江战役的战士家书一封发自渡江战役的战士家书 0303 新时代语言规范:稳定与发展的平衡新时代语言规范: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0404 抒写百年激越壮丽画卷抒写百年激越壮丽画卷 0505 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硬核硬核”力量力量 0606 党的人才事业:聚天下英才党的人才事业:聚天下英才 书百年华章书百年华章 正文:正文: 0101 让通识教育结出更多硕果(新论)让通识教育
2、结出更多硕果(新论) 周叶中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17 日第05 版)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未来,知识的 更迭将更加迅速,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要求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同时,各种复杂的问题需 要有更加全面的视野来进行分析和解决。因而,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成为众 多高校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自觉选择。近些年来,众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堂教学改革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并有所建树,但还需进一步深化,结出更 多硕果。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建设的 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 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 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如果说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育才”,那么通识教育的旨归则是“育人”。推进 新时代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必须牢牢抓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三个着力点。 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仅要有专业目标,也应包含人文精神,如此才有
4、利于 整个社会的进步。中国有着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襟怀、崇 德尚义的观念传统文化的人文之光烛照中华民族数千年,今天依然给予奋进新征程的 我们以温暖和力量。教育是人的教育,大学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发扬人文精神。而作为大 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理应为促进学生在人生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自我 价值实现等方面提供更多助力。 科学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离不 开科学精神的滋养。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通识教育的重要任 务之一。在大学培育科学精神,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认知方式、行
5、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等,成为尊重事实、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人,成为追 求理性与实证、探索与创新的人,成为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人。与此同时,科学精 神的培育,当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 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对于通识教育来讲,无论是培育人文精神,还是孕育科学精神,最终都应该落脚在厚植中 国精神上。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关键时期,通识教育理应结合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 革,传承
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自觉 弘扬中国精神,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等院校必须推动通识教育走深走实。坚持育人和育才有机统 一,紧紧抓住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中国精神三个着力点,以中国精神统领人文精神与科 学精神,高校教育方能使学生博学与精专统一,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为武汉大学副校长、教授) 0202 一封发自渡江战役的战士家书(节选)一封发自渡江战役的战士家书(节选)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6 月 17 日第20 版) 解放战争中,一封封红色家书,饱含着革命前辈的忠诚信仰,镌刻着浓浓人间情
7、、 铮铮报国志,记录了革命历史长卷中一帧帧充满细节的特写画面。 这是渡江大军西集团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政治部秘书袁志超在行军途中端午节夜写给 八弟的一封家书,原文 6000 多字、15 页信纸。袁志超向家人详细描述了自己渡江前后的 所见、所闻、所思,其中包括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生动细节,感情真挚、笔触细腻。2006 年,这封珍贵的“渡江来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本文节选自袁志超“渡江来信”。 编者 你就拿起这封信来去读给母亲听吧,她老人家听了心里一定很欢喜的,我现在就把我 们过江以来的许多事情捡(拣)重要的讲给你们听吧。 在四月廿一日那天,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下了命令,叫我们三路解放大军一齐过江,去
8、 把国民党反动军队消灭光,解放江南人民,建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我们接到命令后就 过江了,因为队伍成千成万的,很多,一时过不完,我们等到廿四日才渡过长江的。 廿三日这天晚上,我们冒着大雨跑了七十里路,赶到长江边,住到一个村子中,这地 方是安徽省桐城县,这村子的名字叫随河集,到长江只二里路,村旁有条河直通长江的, 我站在这河堤上顺着河面一直望去,只见白茫茫一片,问老百姓以后,(才)知道这片水 就是长江。有许多挂着白帆的船从那里开来,停在村子旁,江边驻的十七军的同志告诉 我,这许多船都是回来休息的,刚才有我们大批队伍过江去的。 这天晚上,我在灯下拿出纸和笔来要写信给你,想把许多事情告诉你,我写了一
9、张就 再也写不下去了,原因是我疲劳得很。 第二天一早起来,跑到江边,这时有十多条帆船靠岸排着,天气很阴沉,下着蒙蒙的 细雨,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水。对岸的树看起来很小,要往东西望,就望不到边的, 船夫说这地方的江面是四里路宽,我们上了船,静静地在水上走着,十多条船一齐开,船 头上的水打着船板,泼啦泼啦地响,在岸上看江面还不算宽,船一到江心,就看出江面是 很宽了。 我就和水手谈起话来了,我问他第一批队伍是怎样过的。他说:“廿一号下午,太阳 还没有落,许多解放军就来了,船是早已预备好了的,大炮都架在船上,机关枪架在船 头,岸上也架满了大炮,一阵风把船推开江岸时候,机枪大炮就打起来了,这时候耳朵只
10、 听见轰轰地响,啥也听不见了。” “敌人在那边也打枪打炮的。”他指着船帮上的一个洞说:“这个窟窿就是被国民党 军队打的。” “以后呢?”我问他。 “以后敌人没等你们上岸就逃走了,你们人一上岸就追。我开船回来的时候,是带了 七个俘虏回来的。嘿,我一辈子也没见这样多的军队,过了四天四夜都没过完。” 我告诉他:“这些队伍不过是一小部分,有几百万人都在一齐过江呢!” “嘿!”水手伸伸大拇指说:“我是和同志们第一批打过去的!”他对参加作战,觉 得很光荣。 船有四十分钟的工夫就到对岸了。南边岸上敌人挖了许多战壕,修了许多地堡。在这 战壕、地堡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坑,那都是被炮弹炸的。田里的麦子像用镰刀割了
11、一 样,还有的烧焦了,也都是炮弹炸的。从这上面看,当时我们的炮火,打得敌人头都抬不 起来的。 一过江,走了两天,就到山里来了。走到贵池县的南边,老百姓因为不了解我们是什 么队伍,他们听了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所以都跑掉了。我们在路上走了五六天,就没见到 一个老百姓,他们都跑到山上躲起来了。 这些老百姓因为不了解我们,跑到山上去逃难。胆子大的硬着头皮回家,进家一看, 队伍一个没有了,东西一点也不少,烧的草吃的米还留下钱。他们看了又惊又喜,想不到 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的队伍,于是回到山上把所有的人都叫回来。 我写这信的时间不早了,就此搁笔吧。今天是端午节,你们在家很热闹吧?我现在又 兼作指导员的工作,所以
12、更忙一些。 新中国就要诞生,希望你还是多学习文化,以后好多为人民服务,就是在家帮助种 田,也别忘了读书。 这信你可转寄给五姐、七哥、七姐看。 祝你进步! 母亲健康。 父亲健康。 0303 新时代语言规范:稳定与发展的平衡新时代语言规范: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作者:刁晏斌光明日报( 2021 年 06 月 20 日05 版) 主持人语主持人语 2020 世纪世纪 5050 年代,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了汉语规范化热潮,社会上普遍树立年代,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了汉语规范化热潮,社会上普遍树立 了规范意识。规范就是使语言符合一定的标准,使语言表达通顺、连贯、得体。从此,我了规范意识。规范就是使语言符合
13、一定的标准,使语言表达通顺、连贯、得体。从此,我 国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改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系,普遍开设现代汉语课,现代汉语学科开始迅国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改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系,普遍开设现代汉语课,现代汉语学科开始迅 速发展。不忘本来初心,借鉴吸收外来,守正整合创新,更好面对未来。今天我们纪念速发展。不忘本来初心,借鉴吸收外来,守正整合创新,更好面对未来。今天我们纪念 语法修辞讲话发表语法修辞讲话发表 7070 年,希望能够再次唤起大家对语言规范的重视,更好维护祖国年,希望能够再次唤起大家对语言规范的重视,更好维护祖国 语言文字健康发展。语言文字健康发展。 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马庆株(南开大学教授)
14、语言要维持正常的交际功能并保持自身活力,就必须在稳定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而 前者主要表现为规范以及对规范的遵守。所以,对于语言及其运用而言,规范的作用与意 义巨大。 笔者在现代汉语史研究中,曾经以语法为例,将 1949 年以前的早期现代汉语归纳为纷 纭复杂、同义形式多、“超常”现象多等几个特点。而这些特点基本都与当时语言使用中 “无法可依(没有明确的规范)”和“有法不依(局部规范得不到很好落实与遵守)”有 直接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运 动。其标志性起点就是人民日报于 1951 年 6 月 6 日刊登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 言,为语言的纯洁
15、和健康而斗争!,以及连载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今 年恰逢社论及讲话发表 70 周年,此时我们非常有必要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 语言规范工作的得失,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新时代语言规范的意义和价值。 统观 70 年的语言文字规范工作,一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 突出的问题。后者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即两个极端的表现:一是规范过度,二是规范缺 失。二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在一定程度上给语言规范工作以及不同时期和阶段的语言使用带 来一些问题。 所谓规范过度,就是坚持刚性标准,对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进行要么规范、要么不规 范的二元对立划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语言的习用性及发展性。至于
16、规范缺失,则更多地 表现在“文革”及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社会语言文字使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甚 至失控,比如繁体字回潮、影视字幕错别字盛行、网络语言“侵入”自然语言等。 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得出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语言规范实践中“管”与“放”不能 失衡,应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而这应该成为语言规范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内容之 一。 近些年来,在充分反思以往语言规范理论及实践得失的基础上,人们的规范观取得了 巨大进步。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由刚性观到柔性观,二是由静态观到动 态观,三是由一元观(只注重语言规范)到二元观(语言、言语规范并重),四是从不同 角度建立了语言规范的层次观,五
17、是建立了为语言用户服务、提高其“交际值”的语言规 范价值观。 上述规范观的进步已经在当下的社会语用中体现出来。比如,2003 年和 2020 年两次 疫情中相关指称形式的产生和使用状况,就是规范得失的两个典型案例,其中颇多值得总 结与反思之处。 贺国伟在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一书中谈到,2003 年春天,当媒体正式使用“非 典型性肺炎”后仅两天,各地报刊就开始以“非典”作为正式使用的缩略词。笔者也在 现代汉语史一书中就人民日报所用的“非典型(性)肺炎非典典/非”等做过 调查。2003 年 2 月 11 日出现“非典型肺炎”,次日出现“非典型性肺炎”,而“非典” 的初现时间是 2003 年 4 月
18、 5 日。2003 年 4 月 18 日,新的组合形式“抗非典”出现,接下 来很快就产生了两个完全同义的简缩形式“抗典”和“抗非”,此外还有类推而生且完全 同义的“防非”和“防典”。这两组四个简缩形式都有很高的使用频率。且不说“非典” 这一简缩形式的理据是否充分,以及后来又半路杀出个 SARS 及其音译形式“萨斯”等而造 成的一实多名,仅就意思完全相同的“抗典”与“抗非”“防非”和“防典”并存并用这 一点来说,显然就存在语言规范工作的迷失与缺位。 再看 2020 年,从最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到定型化的“新冠肺炎”,在极短的时 间内就完成了包括专家阐述、网民发声、权威机构最终确定这样一个完整
19、的规范流程。比 如,从旗帜鲜明地反对污名化的命名,如“武汉肺炎”,到正面论述“新冠肺炎”简缩形 式的学理依据,以及预测进一步的合理发展(有可能再进一步简缩为“新冠”)专家 学者在命名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彰显了语言规范工作的作用和功效。最 终,人们看到的结果是,既不存在一实多名,也不存在一名多实的情况,总体而言堪称完 美。 由此产生的一个认识是,在新时代的新背景下,语言规范依然有其巨大的意义和价 值,简而言之有以下几个要点: 其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对语言产生了许多新认识,比如认为它是一种重要资 源,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文化进步、个人发展,由此决定了对语言健康与正确使用 的
20、更大、更多的现实需求,这就对语言规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之具有更大的价 值。 其二,在互联网时代以及融媒体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社会语言生活日趋多元,语言使 用状况愈加复杂。由此,语言规范的必要性、重要性日益突显;同时,如何认识规范,怎 样确定以及贯彻、落实规范,也成为必须着手进行的紧迫课题。 其三,当今现实语言生活及语言运用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与语言用户规范意识淡漠 甚至缺失,以及有关部门认识错位与管理不到位甚至缺位等因素直接相关,在这种情况 下,语言规范工作必须直面现实,勇敢担负起匡谬正俗的职责,更好地为语言用户及其交 际服务。 (作者:刁晏斌,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0
21、404 抒写百年激越壮丽画卷抒写百年激越壮丽画卷 24 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即将播出 作者:光明日报( 2021 年 06 月 20 日02 版) 新华社北京新华社北京 6 6 月月 1919 日电日电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中央宣传部联合中央党史 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社科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央档案馆、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摄制 24 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 将从 6 月 20 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该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 历史的重要论述,坚持正确的
22、党史观,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史论结合,全面展现一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反映党团结带领人民以“敢 教日月换新天”豪情让中华大地发生的沧桑巨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 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据了解,该片突出“政论情怀、故事表达”的风格,运用宏大叙事与微观刻画相结合 的手法,注重挖掘新鲜素材和感人故事。摄制过程中,工作团队修复和披露大量珍贵影像 资料,部分使用超高清 8K 拍摄技术手段,并到 12 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拍摄,为广大观众全 面了解和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 0606 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硬核硬核”力量力量 就“强师工
23、程”实施访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作者:本报记者 靳晓燕光明日报( 2021 年 06 月 20 日04 版) 乡村振兴必先振兴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日前,北京师范大学在中西部部分 省份启动“优师计划”,为实施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基础教育高素质师资。北京师范大学 发挥教师教育优势,着眼破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难题,探索实施“强师工 程”,推出系列“组合拳”。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 引导师资留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引导师资留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记者:记者:“强师工程强师工程”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背后有怎样的考量?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
24、队伍建设,背后有怎样的考量? 程建平:程建平: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跟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关。应该通过提升 中西部教育水平来促进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教育不平衡带动解决其他方面的不 平衡。 去年 9 月 22 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 上,我非常荣幸代表北师大第一个发言。当时我汇报了正在酝酿中的“强师计划”,建议 在“十四五”期间,联合全国 10 所左右的知名师范大学,为 832 个脱贫县定向培养基础教 育领域教师。如果每校每年为 1 个县定向培养 1 名师范生,十余年后,每个县就会有百余 名的高水平教师,这将整体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此后
25、,教育部、发改委等有关部 门多次到北师大调研,且教育部于今年正式启动了“优师计划”专项招生工作,明确由部 属师范大学和地方师范院校承担招生及培养任务,为 832 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域 中小学定向培养一批优秀教师。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高水平教师,是 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性举措。 北师大专家团队在 20 多个省份 100 余个县调研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虽取得 了很大进展,但县级及以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与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欠发达地区的教 师“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实现既“招得来、下得去”,还 “留得住、教得好”,必须要有
26、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持。我们想把“强师工程”做成一个从 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的全周期教师队伍建设项目,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培养 优秀师资,引导师资流向和留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推动欠发达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 展,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教育“硬核”力量。 一揽子统筹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一揽子统筹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 记者:记者:“强师工程强师工程”是一揽子方案。北师大此前已发布是一揽子方案。北师大此前已发布“志远计划志远计划”“”“启航计划启航计划”等等 相关举措,这套相关举措,这套“组合拳组合拳”在学校原有政策基础上进行了怎样的整合升级?在学校原有政策基础上进行了怎样的整合升
27、级? 程建平:程建平:自 2014 年起,北师大启动实施“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发掘选树和奖励一 批教育战线上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实施“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广泛建立提升教 师育人能力的学校共同体。2020 年,学校又启动实施“四有”好老师“志远计划”和“启 航计划”。今年,我们提出“强师工程”,是在这些已有项目基础上整合创新、形成合 力,具体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是继续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招收培养定向就业师范生。去年,北师大首次设立“志 远计划”,按照“省来县去”原则,为当时尚未摘帽的 52 个贫困县定向培养教师,首批录 取了 147 名学生,这批学生毕业后将在县级中学任教不少于
28、6 年,振兴当地基础教育。今 年,教育部正式开展“优师计划”,北师大积极响应,在“志远计划”成功经验的基础 上,有计划地实施“优师计划”,逐步推进招生规模向 832 个脱贫县所在省份扩展,助力 乡村振兴国家战略。 二是强化终身支持和帮扶,继续筹资实施“启航计划”。去年,学校通过实施“启航 计划”,构建“奖励-跟踪帮扶”的全过程就业帮扶机制,到县级及以下基础教育领域就业 的人数相比于以往近乎翻倍。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提高帮扶政策的精准性,加大奖励力 度,重点对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一线任教的毕业生进行专项奖励,并为他们职后 的成长发展持续提供各类支持,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服务终身”。 三
29、是深入落实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现有的线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难以满足我国 教师队伍的能力和学历提升的迫切需求。学校将面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探索“线上+ 线下”“能力+学历”培训模式,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打造教师培 训提升体系。 四是系统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进一步发挥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 同创新中心、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新型智库的作用,对 832 个脱贫县的基础教育 进行跟踪监测、评价、深入研究和把脉诊断,为国家精准开展教师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和决 策参考。 五是创新形式做好公益行动和奖励计划。“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已实施 6 年, 目前在“中国好老
30、师”网络平台进行全体教师注册的中小学校 6600 余所,注册教师 44 万 余人,我们会继续把这个广大教师互帮互助的成长共同体建设好。同时,为进一步弘扬 “四有”好老师精神,学校计划面向“优师计划”毕业生和扎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从教的 校友开展“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并依托该奖励计划,深度挖掘人物事迹和故事开展宣 传,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引领师范院校共担使命培育引领师范院校共担使命培育“四有四有”好老师好老师 记者:记者:“强师工程强师工程”在教师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下一步,北在教师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下一步,北 师大计划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
31、多力量共同参与?师大计划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力量共同参与? 程建平:程建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基础教育领域,在师范大学的发展中表 现一样突出。高等师范教育质量的提升,不只是“双一流”学校要办好,而是每一所师范 大学都要办好。部属师范大学要发挥引领作用、主动担当作为,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 省属师范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接下来,我们希望以“强师工程”为抓手和纽带,与全国各地各级师范院校加强信息 共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构建师范院校命运共同体,共同贯彻国家战略和整体部 署,扎实做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定向培养和精准培训,让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 教师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在“强师工程”的体系下,我们还将整合更多资源、探 索更多路径、形成更好机制,综合发挥教育“扶智”的关键作用,以教育帮扶打通区域人 才发展的“神经末梢”。我们期待全国部属、省属师大联合起来,组成“精锐部队”,共 同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出思想、谋战略、育良师,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成教育强国 贡献更大力量。 (本报记者(本报记者靳晓燕)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