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2022 年高考作文最新人物素材年高考作文最新人物素材-从新青年到燃灯者从新青年到燃灯者 目录:目录: 0101 爷爷编选教材,灌注着对祖国的爱爷爷编选教材,灌注着对祖国的爱 0202 杨东莼:从新青年到燃灯者杨东莼:从新青年到燃灯者 0303 王朝闻:写新物王朝闻:写新物 拓新境拓新境 0404 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就是守国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就是守国 0505 卓嘎、央宗姐妹:有国才能有家卓嘎、央宗姐妹:有国才能有家 正文:正文: 0101 爷爷编选教材,灌注着对祖国的爱爷爷编选教材,灌注着对祖国的爱 讲述人:教育家叶圣陶孙女 叶小沫 作者:光明日报( 2021 年 06
2、月 21 日08 版) 【讲述】【讲述】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爷爷叶圣陶一直保持着非常规律的作息:上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 处理工作,然后回家吃午饭睡午觉;下午 2 点开始动手改文章,通常一直改到下午 6 点。 事务繁多的时候,他吃过晚饭还要再动笔工作。爷爷工作很忙,不是出去开会,就是趴在 书桌前写写改改。他工作的时候,全家人都不会去打搅,年幼的我由于好奇,经常安安静 静地站在书桌旁看他改稿子。 直到我读了几年书,才意识到爷爷是在编课本,我学的课本都出自他的手。爷爷还经 常把爸爸叶至善叫到书桌前,和他讨论一些课本内容的修改。父子俩经常为了一篇文章的 某句话或某个词讨论许久。 1950 年 12 月
3、1 日,人教社正式成立,爷爷被任命为社长和总编辑。他带领着为数不 多的编辑,主持修订和编撰了新中国第一套大、中、小学教材。为了让新中国的语文课展 现新面貌、新内容,爷爷满腔热情地亲自上阵创作。例如,他为新课本写了两首有代表性 的儿歌收录在高小语文课本第一册当中的国旗歌咱们的新国家,体现出 新中国成立后爷爷振奋的心境。 朱德的扁担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革命题材课文也经过爷爷的修改。爷爷的编辑 工作极其细致,他经常会对一个语句反复琢磨推敲。 1981 年,我采访了写保护益鸟,不掏鸟窝,不摸鸟蛋倡议书的 11 位同学,写了 一篇让全国的小朋友都知道的报道。爷爷把其中一个孩子所说的“全国有两万万小朋 友”改
4、成了“全国的小朋友这么多”,我才意识到,原文是我自己强加的内容,修改后才 更符合普通农村孩子的说话语气。 爷爷做了大半辈子教材编辑工作,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一直激励着我。尤其 令我难忘的是,他把对祖国的爱、对新中国成立与发展的喜悦,灌注到了他所编选的每篇 课文中。我成为一名编辑后,常常会回忆起这一切。爷爷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让我时刻 督促自己成为一名好编辑。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王美莹、靳晓燕、王斯敏、蒋新军 学术支持人民教育出版社 0202 杨东莼:从新青年到燃灯者杨东莼:从新青年到燃灯者 【大家【大家同心同行】同心同行】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人类的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
5、代的独特印 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固有使命。回望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艰苦卓绝、光辉灿烂的发 展奋斗历程,我们会发现,这是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最为息息相关的一个时期。多少仁人 志士在风雷激荡的大时代里追求真理和光明,尽一己之力,拼命地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 奉献,以坚定的信仰和坚实的态度,带动、鼓舞、影响着身边的人。在那些黑暗的岁月 里,他们用自己的力量点燃了思想之灯,照亮了周遭的世界,给渴盼光明的人们带来希 望。杨东莼,这位中国近现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著名的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和社会活动家,就是这样一位在时代洪流中不惜燃尽自己也要追寻真理与光明的实干家。 追随李大钊追随李大钊 信仰传播马
6、克思主义信仰传播马克思主义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 3000 多名悲愤的学生组成了庞大的游行示威队伍,从天安门 出发,直奔赵家楼。五四运动的爆发彻底打破了动荡年代的混乱与沉闷,迅速点燃了国人 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时年 19 岁的杨东莼,一位从私塾教育辗转到北京求学的湖南热血青 年,参加了这场史诗性的运动。他立志做行动主义的“毅者”,积极参加各种学生运动。 在北大,他迅速成为了“新青年”一代的知识分子,代表着一个从政治上的爱国主义到文 化上的反传统主义之间的广义光谱。 进入北大学习之后,杨东莼一直与北大中文系的湖南老乡邓中夏住在一起。两人朝夕 相处三年,杨东莼曾说,“虽然是同学,但我
7、视他为师表”,邓中夏在杨东莼的记忆里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邓中夏)年纪比我大了五六岁。他是湖南宜章人,家里大约是一个 小地主。来北京以后,他即和家庭断绝了联系。在我的印象中,邓中夏是一个非常朴素、 勇敢和热情的人。他爱帮助别人,在同学中,他享有很高的威信。” 在邓中夏的引导影响下,杨东莼对时事政治、社会问题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 大量进步书籍。他精读了柏拉图的共和国,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孟德斯鸠的 法意,亚当斯密的原富,马克思的资本论,黑格尔的哲学等等。杨东 莼是北大图书馆的“常客”,这是因为李大钊的办公室在那,很多社会主义书籍、杂志在 那。李大钊“主持的北大图书馆成为左倾思潮的发祥地
8、”,吸引了很多像杨东莼一样渴望 追寻真理,改革社会现实的青年人。 五四运动之后,参与者逐渐分化为“谈论主义”与“研究问题”两派,杨东莼的哲学 老师胡适、唯物史老师李大钊分别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对哲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杨东莼 却坚定选择了后者。他对李大钊十分敬仰,因为李大钊身上有普罗米修斯般的使命感,让 俄国十月革命的火种最早在北大播下,是众多青年走向革命的引路人。 1920 年 3 月 31 日,杨东莼与邓中夏、罗章龙等参加了由李大钊直接领导的“北京大 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马克斯”后通译为“马克思”)的创办活动。这是中国最早出现 的、有组织有计划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1921 年
9、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北 京地区共产党组织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决定把这个“研究会”在北大校内 完全公开,并在北大日刊上刊出启事。杨东莼作为北大“马克斯学说研究会”19 位发 起人之一参与起草了发起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启事。 在李大钊的深刻影响下,杨东莼积极参加工人运动,与邓中夏深入长辛店铁路工人群 众,与平民教育演讲团成员朱务善等一起,在京绥铁路上做调查和联系的工作。到工人家 中访问,广交工人朋友,宣传革命道理。这段难忘的日子,他和邓中夏总是并肩奋战、形 影不离。 以苦为乐以苦为乐 探寻真理的曙光探寻真理的曙光 1923 年 7 月,杨东莼在长沙协均中学任教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出
10、席监誓。那 时,他与何叔衡、曹伯韩、黄芝岗等常有工作联系,但不久,他和黄芝岗同时失去了与党 组织的关系。 1924 年 3 月 7 日,杨东莼重回醴陵,担任县立中学(又称渌江中学)校长。这所学校 同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他在学校期 间,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引导支持学生组织学术团体“社会问题研究社”,研究时政,鞭 挞时弊,支持他们创办了前进周刊,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侵略、 压迫人民的罪行。在渌江中学,马克思主义像热带的藤蔓植物一样长势迅速,“社会问题 研究社”吸引了 60 多名成员,其中,左权、蔡升熙、宋时轮等后来成为中共党和军队的高 级
11、干部和著名将领。 1927 年,在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上海,杨东莼被悬赏 500 光洋通缉,在弟弟 杨人楩的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三年间,杨东莼继续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从事翻译 著述工作。他在评所谓读书运动一文中引用蔡元培的话:“我们不研究马克思决不能 懂得马克思,不懂得马克思也不配反对马克思资本论不但是一部好书,而且是十 九世纪的伟大的著作,无论赞成或反对马克思的青年,都值得一读的。” 在日本期间,杨东莼除了翻译狄慈根的人脑活动的本质(又名辩证法的唯物观) 论逻辑书简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领域中的漫游哲学的成果外,他还先后翻 译出版了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与宁敦武合译),德波林的斯宾诺莎
12、与辩证唯物主 义。最值得一提的是,杨东莼还翻译了摩尔根的名著古代社会。他认为,古代社 会对于学习马列主义是一部很有参考价值的书,对于原始社会的研究,更是一部重要的 著作。他与张栗原合译了此书,又经冯汉骥修改校订,在 1929 年、1930 年由上海昆仑书 店分两册出版。此后在 1935 年 12 月,又重新修订,经历史学家周予同推荐,由擅长西洋 史研究的何炳松负责,纳入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具影响的丛书“万有文库”。此外,他还 在民铎杂志上了连续发表了狄慈根之哲学思想之方向转变从自然科学的唯 物论到辩证唯物论三篇宣传辩证唯物论的文章。 这些著作和文章是他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译介、运用唯物辩
13、证法的重要体现,对 他日后进行的各种学术研究都有深刻影响。在日本留学的这段时间,也是杨东莼思想方向 的转折点,曾经梦想成为梁启超式政论家的杨东莼,成为积极实践的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 主义的布道者。在学术与政治对峙的现实环境里,他仍然是一个富有激情的理想主义者,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宣传。 投身革命投身革命 做真理思想的燃灯者做真理思想的燃灯者 1932 年年初,新桂系军阀雄心勃勃,想把广西建设成一个强大的“模范省”,提出 “建设广西,复兴中国”口号,以与蒋介石抗衡。李宗仁、白崇禧为积极延揽人才来广 西,决定创办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杨东莼出任校长。他聘请了一批知名进步人士来校 任教(这些人
14、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员、作家、翻译家)。杨东莼和他们“巧妙地利用桂系同 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在白色统治下,建立了一个小小的革命据点”,使“广西师专成为除 苏区外,当时国内独一无二的公开宣传马列主义、宣传民主思想,实行科学教育方针,学 风端正,思想活跃的高等学校”。 “一二九”运动后,杨东莼到上海参加由沈钧儒、邹韬奋等人发起组织的“上海文 化界救国会”,从事爱国民主运动。1937 年到 1948 年间,他辗转湖南、广西、香港、四 川等地参与抗战、从事教学。物质上艰难、困苦,但他乐观、坚忍,不屈不挠地把智慧和 精神的种子播撒给学生。对于杨东莼的教育效果,李宗仁曾这样训责部下:“为什么杨东 莼训练的干部如
15、此成功,你们训练的干部这样蹩脚呢?”李宗仁的话再次证明,杨东莼在 任校长时,把师专变成了培养进步学生的革命摇篮。 西安事变后,杨东莼受中共中央指派,执行对新桂系高层的统战任务。杨东莼到湖南 南岳,会见刘斐,与他同去桂林见李宗仁、白崇禧。李宗仁、白崇禧再次与杨东莼探讨对 时局的看法,杨东莼指出,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坚定的,西安事变的结果最终还是 会由统一战线来决定。 豁达刚直豁达刚直 志高才大的淳淳长者志高才大的淳淳长者 周恩来总理在不同时期对杨东莼有三个评价:一是“杨东莼在广西,力足敌十万健 儿”;二是“学识渊博,胆小如鼠”;三是“既是老革命,也是新党员”。新中国成立 后,杨东莼听从周恩来
16、总理的安排,又一次去广西,担任广西大学校长。他曾对学生说: “要一分为二,肯定优点,指出缺点。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要有什么顾虑。每个人 都有一个小袋袋,我也有一个袋袋,周总理给我的鉴定是才高、智大、胆小六个字。 我经常以这六个字来鞭策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为党和人民多做工作。” 六七十年代开展的某些所谓“学术讨论”,实际上是不讲道理的围攻批判,对此,杨 东莼十分反感。报刊上点名批判周谷城、夏衍、孙冶方,他偏偏要在各种场合大谈自己和 这些同志过去共事、交往的经历,婉转地流露出由衷的惋惜与同情。他还经常说:“不念 旧恶,在必要的条件下应该如此做;不念旧情,那就会变成独夫和天下绝物。” 在艰
17、难的岁月里,杨东莼不顾个人安危,帮助原大公报负责人王芸生、经学家马 宗霍等解决生活困难。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居室逼狭,藏书乱积,无法开展研究,杨东莼 四处奔走,替他解决了住房问题。逻辑家金岳霖重病时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只能雇板车送 医院求治,杨东莼为此大声疾呼。 到了 70 年代,年过七旬的杨东莼,仍然豁达而又刚直,经常在不同场合反驳“四人 帮”捏造的无稽之谈,在民主党派中德高望重,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杨东老”。他坚持 真理、敢讲真话的浩然正气,彰显了他的风骨。75 岁时,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自愧平 生一无长,书在手边辄浅尝;香花毒草各有趣,悟到真谛喜欲狂。五十年来走四方,处处 为人打杂忙;甘草
18、一味价诚贱,汤头歌诀不能忘。” (作者:周洪宇,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东莼大传作者) 0303 王朝闻:写新物王朝闻:写新物 拓新境拓新境 王朝闻先生是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也是有卓越 贡献的雕塑家和艺术教育家。在 70 余年的艺术、学术生涯中,他出版了数十部著作,字数 接近千万。他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著述,关注文艺创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 际,把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融为一体,文字亲切随和,很切合艺术工作者和读者的诉求。 王朝闻,原名昭文,后来取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句中的两个字更名 “朝闻”。1927 年至 1930 年在成都求学期间,青年王朝闻开始
19、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写 过剧本和中篇小说。在杭州国立艺专学习时,他创作了木刻三等车厢并送到上海参加 “春地美术研究所展览会”,获得鲁迅先生关注。1935 年,他根据鲁迅小说伤逝编绘 了木刻连续画噩梦,第二年在全国木刻展览会展出。 全面抗战开始后,他放弃学业,参加“浙江流动剧团”,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投身抗日 斗争,先后在浙江、湖北、安徽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画过大量抗日宣传画、连环画和 漫画。连环画姆妈等作品,曾石印散发于群众之中,并发表在武汉漫画杂志上。 后来,他到成都艺专任教员,任成都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战生活的 连环画、速写和文学作品。反映战地服务队生活的文学作品二十五个中
20、间的一个和连 环画民族战士中的一幅囚徒,先后刊载于七月杂志。 1940 年,王朝闻奔赴延安,先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工厂做雕塑,后在美术系任 教。在此期间,他为延安中央党校大礼堂创作了大型毛泽东浮雕像,该作品虽已被胡宗南 军队捣毁,但作为解放区美术的代表作之一,它已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不灭痕迹。 回顾王朝闻的生平,他首先是艺术创作的实践者。在他 70 多年的艺术生涯中,雕塑创 作是很重要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王朝闻为毛泽东选集创作了毛泽东浮雕像,为中 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圆雕刘胡兰民兵等作品。这些人们熟谙的作品,都已进入 新中国美术经典的序列。 1948 年冬,他同华北大学师生一起在良乡待
21、命时,做出雕塑民兵草稿。1949 年年 初,进入北平参加接管北平艺专。后来北平艺专和华北大学美术系合并为中央美术学院, 王朝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副教务长,为全校讲授文艺理论和创作方法课,又在雕塑系 教创作课,兼任人民美术主编。毛泽东选集封面上的毛泽东浮雕像,即为此时所 作。 二二 1941 年,王朝闻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文艺短论再艺术 些,以鲜明态度反对美术作品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这是他转向文艺学和美学的标记。 他投身理论研究,首先是基于革命文艺事业迫切发展的需要。到 1949 年春,他开始在进 步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等九家报刊陆续发表美术评论,十个月内接连发表文章 50 余篇
2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产生了很大社会影响。这众多文章于 1950 年结集成新艺术 创作论一书。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继影响深远的新艺术创作论之后,王朝闻又接连出版了新 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喜闻乐见隔而不隔等文 艺论著。他的评论对象以造型艺术领域为主,也出入文学、戏剧、电影、曲艺、民间文 艺、摄影等领域。他切入的视角独特新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艺术创造和审美欣赏为 一体,尤以生动的文风、独特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而为读者喜闻乐见。他的理论发现,源 于直接的艺术创造和间接的审美经验,富于实践品格,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原理,体现 了明敏的鉴赏力,因而能在新中国的文化艺术界和美学界产生广泛
23、影响。 1961 年,王朝闻着手组织全国美学界骨干编撰高校文科教材美学概论。为此,他 多次到北京大学等高校组织座谈会,了解教学上的需求和青年学子的兴趣。历经多年努 力,由王朝闻主编、包含众多美学家辛勤努力的美学概论于 1981 年出版。此书至今已 印行几十次,影响遍及几代学子。 在“红学”研究上,王朝闻也有重要成果。1980 年完成的论凤姐,基于对极左思 潮之下种种形而上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辨,独辟蹊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以王熙凤这一 人物为轴心,阐幽发微展开层层递进的研究。由此,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发现。 论凤姐出版后获得各界高度关注,众多评论认为,这一著作不仅有关“红学”,更是 一部系统
24、阐述文艺美学的论著,是难得的有感而发和有理论创见的新成果。 在改革开放后的 20 多年中,王朝闻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研究趋向深化和系统化。这一 时期他的研究重点,落在探讨审美关系中的审美特征特别是对审美主体心态的辨析,所关 注的客体也不再停留于一般的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他更注重对审美关系和理论规律的揭 示,从艺术欣赏和审美心态的角度切入,阐述思考和发现。这 20 多年间,他关于艺术审美 特性与现实审美关系的著述,有开心钥匙再再探索不到顶点了然于心 审美的敏感似曾相识会见自己审美谈审美心态雕塑雕塑等。 1952 年,王朝闻由中央美术学院调往中宣部文艺处工作。1953 年再调至中国美协,主 编美术杂
25、志,受中央文化部委托,参与筹组民族美术研究所。自此,他的工作关系一 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 王朝闻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建设有着独特贡献。1953 年,文化部任命黄宾虹任中国艺 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当时称“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王朝闻任副 所长并主持日常工作。当时所内有专职人员 20 人,兼职人员 16 人。王朝闻依靠王逊、郭 味蕖等专家,着重展开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研究中国绘画史与绘画理论;第二,研究 中国绘画技法;第三,组织创作活动。这一批为新中国美术学学科和民族绘画发展奠下学 术基石的前辈,在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史上写下了斑斓的一章。 20 世纪 80 年代,王朝闻担任中国艺术
26、研究院副院长,美术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 生导师。这一时期,他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主编了中国民间美术全 集14 卷、中国美术史12 卷、八大山人全集5 卷。这些规模庞大的著述汇聚了学 界成果,代表着当代中国学术领域的前沿水平。在庞杂的行政工作和社会活动间隙,王朝 闻仍抓紧学术研究和写作,晚年推出了东方既白一身二任趣与悟谐断简残 篇复活的复活神与物游吐纳英华石道因缘等著述。1998 年,汇集 了他 60 多年间主要著述的 22 卷本王朝闻集出版。此后,他仍继续推出新的著述。 1990 年 12 月,笔者陪同王朝闻先生到广州出席纪念黄遵宪书画艺术展览座谈会。他 在会上发言说,黄遵宪
27、所说的“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很能代表他“足以自立”而 且“具有明显的辩证色彩”的美学观,主张写“古人未有之物”、拓“古人未辟之境”, 更是体现了艺术上的独创性,“这对于当代艺术家的自我创造而言,也具有示范的意 义”。其实,王朝闻所强调的,未始不可以作为他的自况看。 三三 1985 年,笔者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在王朝闻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学业,得 以亲炙导师风采。他是如何指导青年学子的呢?有一次,他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研究生 部学刊写了一段“导师的话”,文字不长,却很能说明他的想法:“俗话说:师父领进 门,修行在个人。我给研究生做导师的想法,和这两句话的内涵相通。在我看来,研究生 的成
28、长和成就,要靠他们根据自己的志愿和兴趣等特殊条件,对某些专业性问题作创造性 的探索。导师的工作,主要在于因势利导,对研究生在观点方法方面给予帮助。” 他的“导游”方式,常常不是在黑板前正襟危坐给学生们上课。有时,他指着自己客 厅里的古董或民间工艺品聊天,一下便谈到中外艺术史或民间美术审美特征之类的话题。 有时,他随手拿起一本新出的书籍或杂志,话题会延伸到当时学术界许多热门的论争。他 善于深入浅出,在不经意之间便能指出许多论题的症结。有一次,上门拜访导师,几个学 生看到他新近在书柜里摆出了一块洁白光滑,如同一枚巨大鹅蛋的卵石,忍不住好奇问问 来历,他因此兴致勃勃地谈了 20 多分钟,从卵石的来龙
29、去脉,说到对称、比例、审美心理 等一连串问题。记得那天,他头上戴的是一只传统的维吾尔小帽子,连带双手比比画画, 生动幽默的谈吐引得我们忍俊不禁。笑声之后忽然明白,导师已经把几个重要的美学问题 阐释过了。就这样,研究生期间的“课堂”常常都在先生的客厅里,这对学生们实在是一 件乐事。朝闻先生有时宛如一个天真的孩童,高兴起来连说带唱,会来一段川剧或京戏, 比画几个舞台动作。他说:“我把你们当朋友。” 王朝闻“导游”的教学方式,更多是用了因势利导的办法。作为导师,作为德高望重 的长者,他从来不曾要求自己的学生照搬他的学术观点,反而鼓励学生“突破”他的见 解。他一再建议我们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取美
30、术史论领域的某一方面钻深钻透, 力争拿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尚记得,在几年学习期间他多次说到,在学术上要有自己的 发现、自己的观点,要紧之处在于有所“突破”。这个“突破”,也正是他指导研究生修 业的根本要求。殷切期望“青”能够胜于“蓝”,这是他的大家风度。 王朝闻是一位富于实践品格的美学家,也是一位具有真知灼见的文艺理论家。他一生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把全部光和热都献给了文化建设事业,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树立 起一座学术丰碑。其美学思想和学术建树,影响了几代文学艺术工作者,也是当今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值得重视的学术资源。 (作者:梁江,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
31、中国美(作者:梁江,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广州美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 术馆原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所长)术馆原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所长) 0404 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就是守国王继才、王仕花夫妇:守岛就是守国 作者:邱冰清光明日报( 2021 年 06 月 22 日04 版) 【奋斗百年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数风流人物】 近日,电影守岛人在全国公映。影片取材于“人民楷模”王继才同志的先进事 迹,深情讲述王继才、王仕花夫妇 32 年如一日守护开山岛的真实故事,表达了夫妻情、父 子情、战友情,立体呈现“守岛就是守国”的家国情怀。 王
32、继才生前是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1986 年 7 月 14 日,有军人情结的 王继才,瞒着王仕花,接下了到开山岛值守的“苦差事”。一到夜晚,狂风袭岛,劈头盖 脸。在他上岛前,来过 4 批 10 多个民兵守岛,最长的只待了 13 天。 8 月 30 日,王仕花登上开山岛,搜寻她“失踪”的丈夫,结果只找着一个胡子拉碴、 满身臭气的“野人”。“别人都不守,我们也不守!”王仕花对丈夫说。 开山岛离陆地有 12 海里,是祖国的海上东大门。小岛只有两个足球场大,战时是兵家 必争的黄海前哨、战略要冲,必须得有人值守。“要走你走,我决定留下!”王继才把妻 子送上了船。 不到一个月,王仕花辞掉教师工作
33、,把女儿托付给婆婆,带着包裹,又上岛了。从 此,他守着岛,她守着他,直到王继才生命的最后一息。32 年,一口水窖、三只小狗、四 座航标灯、数十棵被吹歪的苦楝树、200 多面升过的旧国旗,构成他们的守岛岁月。 王继才夫妻俩每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岛上升起五星红旗。 没有人让他们升旗,王继才却认定,在这座岛上国旗比什么都重要:“升起国旗,就 是要告诉全世界,这里是中国的土地,谁也别想欺负咱!” 一次,台风来袭,为了护着国旗,王继才一脚踩空滚下 17 级台阶,肋骨摔断了两根, 可他手里还紧紧抱着那面国旗。他说:“守岛这么多年,开山岛就是我的家,如果哪天真 出事了,就把我埋在岛上,让我一辈子陪着国旗!”
34、 开山岛是座石头山,上面没水、没电、没粮,只有几间破营房。当地人说,在上面活 着都很难,更不要说守。夫妻俩没有退缩。没有水,他们喝水窖里攒下的雨水;没有电, 他们晚上点蜡烛;没有粮,他们在岛上种菜、捕鱼,让大女儿在岸上当“补给队长”,不 时买点东西托渔民捎来 岛上的家在倔强坚持,岸上的家也在苦苦支撑。王继才夫妇在岛上,三个孩子只能留 在岸上。一个夏夜,蚊香点燃蚊帐,三个孩子差点被烧伤。得知消息,王继才心如刀绞, 但他咬了咬牙,依然没有下岛。对他们来说:守岛就是守国,守岛也是守家。 没有人命令夫妻二人要一直守下去,但他们一次也没有提出过要离开。那 30 多年里, 曾有过许多诱惑和机遇。走私犯要与
35、王继才平分利润,蛇头对他威逼利诱、拳打脚踢,他 没有动摇;岸上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改革开放让周边的人们都富起来了,他们没有离 开 一年又一年,守岛,从“有期限的任务”变成了“终生的使命”。 2018 年 7 月 27 日,积劳成疾的老民兵王继才,倒在了开山岛的台阶上。王继才被追 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 年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王继才、王仕 花夫妇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在他倒下的地方,妻子王仕花和新来的民兵们仍在坚守。 42 岁的颜兵是第三批守岛民兵之一。“王继才守岛卫国的感人事迹在我们当地影响很 大,让我深受触动,于是报名守岛。”颜兵
36、说,在岛上体会到了王继才夫妇在岛上生活的 孤独和寂寞,是他们内心的担当、坚持才完成了长达 30 多年的坚守。 自 2020 年 11 月 2 日上岛,每当国旗升起,颜兵都深刻感受到“守岛就是守国”的含 义所在:“要踏着王继才的脚印,学习他爱党爱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把开山岛守好。” (新华社南京(新华社南京 6 6 月月 2121 日电日电记者邱冰清)记者邱冰清) 0505 卓嘎、央宗姐妹:有国才能有家卓嘎、央宗姐妹:有国才能有家 作者:白少波光明日报( 2021 年 06 月 22 日04 版) 【奋斗百年路【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数风流人物】 6 月的西藏隆子县玉麦乡,迎
37、来一年之中最美的时节。海拔 5000 多米的日拉山冰雪消 融,通往玉麦的公路宛如一条丝带,盘旋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载满“朝圣者”的旅游大 巴、越野车络绎不绝。 盘山路不知拐了几道弯后,世外桃源般的边境小镇跳入眼帘。“家是玉麦,国是中 国”八个大字,诠释了我国西南边陲这一新兴旅游胜地的红色魅力。 玉麦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1991 年,玉麦第一次进入人们视野。当时,只有 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 3 个人生活在那里。父亲是退休的乡长,卓嘎是新任乡 长,央宗是唯一的乡民。 历史上,玉麦人口最多时有 20 多户、300 多人。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 高原各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大多
38、数人不堪忍受玉麦的闭塞和生活的艰苦,陆续迁出,去 更好的地方生活。 玉麦有多苦?卓嘎、央宗说,下雪时封山半年。下雨更让人发愁,看着满山都是绿 树,青稞撒到土里却长不出来。 一家人只能以放牧为生。今年卓嘎 60 岁,央宗 58 岁,回忆起过往,忍不住落下泪 水:“我们的母亲和妹妹就因为在牧场上生病,治疗不及时才去世的。” “你们为什么不搬出玉麦,到更好的地方生活?”这样的问题,姐妹俩被一次次问 起,她们也曾动过这个念头。但是,父亲桑杰曲巴的倔强和坚守,影响了姐妹俩。 “我们吃的这点苦,算不上什么!多少人牺牲生命才换来西藏和平解放。”桑杰曲巴 的话,姐妹俩铭刻在心。 卓嘎、央宗每天的生活都在凌晨四
39、五点开始,牛群要在天亮前赶上山吃草。等到夜幕 降临,牛铃声再次在牧屋边响起,忙碌的一天才结束。这样的生活,数十年如一日。 除了放牧,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升国旗。站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桑杰曲 巴告诉姐妹俩,“这就是国家,有国才有家”。 姐妹俩也像父亲一样,把忠诚镌刻在心头:“玉麦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再苦 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 正是在这平凡的岁月中,凝结出不平凡的精神。边境上卓嘎、央宗姐妹放牧的身影, 告诉世界这里不是“无人之境”,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姐妹俩的坚守,也换来玉麦的“蝶变”。1995 年,玉麦告别“三人乡”的历史,1999 年玉麦人口突破 20 人,2009
40、 年突破 30 人。进入新时代,玉麦乡接入国家电网,告别缺电 历史;道路变得更宽了;无线网络覆盖全乡;在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事迹的感召下, 越来越多群众搬进了玉麦。 卓嘎、央宗姐妹守护着这片神圣国土,谱写了爱国守边的时代赞歌。姐妹俩先后荣获 “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七届“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 姐妹俩看着玉麦一年比一年好,感到无比欣慰。更令人骄傲的是自己的儿女也成为新 的守边人。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陆续回到玉麦。索朗 顿珠说:“作为有知识的年轻人,更应义不容辞地投身家乡建设,继承前辈的精神,做新 一代神圣国土守护者。” “卓嘎、央宗姐妹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玉麦乡党委书记胡学民说:“我 们将继承和发扬爱国戍边光荣传统,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把玉麦建设成更美好的家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