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届届新高考新高考语文语文卷作文评析:在宏大叙事视野下的学科认知情境卷作文评析:在宏大叙事视野下的学科认知情境 真题回放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17 年 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 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 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 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
2、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 800 字。 作文题评析作文题评析 乍看 2021 年全国卷的作文题,的确让人有点意外。缺少了“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和“班级读 书会”的空间语境,也没有“入学的高一新生”和“本校同学”的言说对象,更没有“发言 稿”“主持词”“演讲稿”的文体限制,不像是近一年甚嚣尘上的“情境作文”,感觉更像十几 年前高考常见的材料作文。 在“立德树人”的大教育环境下,“宏大叙事”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作文的材料中。全国新高 考卷,是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宏大语境;全国甲卷是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 历程,直指现在轰轰烈烈
3、开展的“四史教育”活动;全国乙卷追求理想给当代青年的启示,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是不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偏离了课程标准的“以具体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 内容”高考命题建议呢? 其实,并没有偏离,产生这样的理解,一定程度上是对课标的简单解读。 2020 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情境作了较为明确的分类:语文实践活动情境 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这在前几年的所谓“情境 作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很多研究者用“社会生活情境”取代“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忽略了 “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
4、境”,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也对一线作文教学产生了误 导。为此,本文侧重从“学科认知情境”角度,针对全国新高考卷作文题展开论述。 2020 新版课标明确指出“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过程 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假如我们的考生,只会贴上“又红又专”“德艺双馨”和“全面发 展”之类的标签,就把语文课等同于政治课;假如把体育的重要性从奥运会讲到校运会,那就是 “室内体育课”的内容这样的文章怎么可能得高分? 为此,对于作文的“学科认知语境”要做一个范围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审题认知,构思 认知和“个人认知带入”三个方面。 01 审题认知情境审题认知情境理清关键词
5、理清关键词 一篇好的论文,阅读关键词基本就能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同理,审题立意时,厘清关键词, 也能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材料的主旨。参考论文写作的习惯,要求从材料中提起关键词,并 按照由大到小来排序。 以 2021 全国新高考卷为例,提起的关键词和位序是: 体育功效强弱变化 为此,确定写作的基本立意: 1.体育的功效,能强身健体,更能坚强意志品质; 2.身体的强和弱的相对性; 3.弱势群体不要自卑,通过锻炼可以转化。 高考的当天,看到某老师的下水作文如水飞扬,让水飞扬,借“转化”的话题,谈“上 善若水”, 以水的三种形态来说明辩证法, 来暗示中国之崛起, 这就是脱离了首个关键词“体育” 的话
6、题,当属于离题的作文了。 0 构思认知情境构思认知情境巧用巧用“鱼骨法鱼骨法” 日本工程大学教授、管理学大师石川攀先生提出一种寻找事件原因的思考方法,因形似鱼骨 而得名“鱼骨法”。在高考作文构思时,如果能巧妙地运用“鱼骨法”,并能进行自我校正,当 能有效避免偏题的现象,并把论证引上深入。 还是以 2021 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为例。 第一步,鱼头部分要体现观点,并能对核心概念进行初次校正。第一步,鱼头部分要体现观点,并能对核心概念进行初次校正。 例如六国论,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可谓石破天惊,但破绽百出,作者 马上做出概念的校正,把核心概念修正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7、的观点。 如果考生是扣住“体育之功效”来行文,那么鱼骨就要体现“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两个关 键词;对概念进一步修正,“体育不仅对个人有利,更能增强国家民族的凝聚力”。 以“强和弱可以转化”作为核心话题, 提出“将自身的强大惠及他人”的观点就已立意高远, 再以“将自己的微小化为力量与他人的命运相接”加以校正,以扶轮问路者如史铁生、高歌狂进 者如刘易斯的范例,在体育的大话题下突显“强和弱”的辩证关系清晰。 第二步,形成鱼骨主骨架。第二步,形成鱼骨主骨架。 以体育构建强身之本,铸就坚定之志,凝聚民族精神。 第三步,形成正面支架。第三步,形成正面支架。 鱼骨 1:体育能健全个人的体魄,羸弱的霍元甲通过
8、习练“霍家拳”成为一代体育宗师。 鱼骨 2:体育能锻炼人的意志品质,青年毛泽东冬天“到中流击水”成就领袖人格。 鱼骨 3:体育能凝聚民族精神,荣高棠和女排的第一次夺冠,“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 号。 第四步,形成反面支架,即对反对方的回应。第四步,形成反面支架,即对反对方的回应。 鱼骨 1: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吗?钟南山是短跑冠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武汉市游泳第 一名。 鱼骨 2:是不是锻炼越多越好?中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老龄人步行不超过 6000 步。 鱼骨 3:没时间锻炼怎么办?鲁迅的名言时间是挤出来的;周总理办公间歇的乒乓球锻 炼。 第四步,摆正鱼尾,提出方案。第四步,摆正鱼尾,提出方
9、案。 鱼尾一般是修正鱼头提出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注重“内卷时代”的体育精神, 年轻猝死的现象的警示。 “鱼骨法”示意图如下: 0 个体认知情境个体认知情境增强增强“代入感代入感” 在“四史教育”“五育并举”和“弘扬传统”的宏大语境写作,看似话语权开放,不受文体 和时空的限制,这些话题在教科书中反复涉及,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缺少切肤 的体验则很难有独到之见解。部分思维较为活跃的考生,分析问题条条是道,但一旦解决问题时 往往又是“德育为先”“劳逸结合”“全面发展”等空话套话,并不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整 篇文章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漂浮感。话题类似、感受一致、分数趋同,这也几乎
10、成为“宏大叙事” 写作的一个通病。 究其原因,除了中学生缺少社会实践外,从写作教学的专业角度来分析,还在于写作学科认 知情境研究的缺失,学生不知道如何把个体独到的体验运用到写作中,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增强写 作“代入感”,教师也缺少这方面的认知,无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 按照分类,“代入感”的话题,应该属于个人体验情境,但是,一旦进入写作辅导的范围, 也应该作为一种写作知识的系列,所以,笔者把它归入“学科认知情境”的范畴来讨论。 首先,“代入感”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上个世纪初期,在“东亚病夫”的耻辱称号面前,霍 元甲、叶问这样的武林高手打败西洋武士是全民的期许;在建国初期,国人在温饱线上挣扎,体
11、 格孱弱,因此毛主席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在当代,考试压力大,全民 “内卷”拼名校、拼分数,提出“五育并举”正当其时。 其次, “代入感”有其个体的差异性。 青年毛泽东肩负救国救民的使命, 冬天“到中流击水” 野蛮其体魄,现在提倡这种锻炼方法,显然不恰当;假如你是学校篮球队的队员,提坚持锻炼一 小时的口号未免矫情,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训练之余,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把训练的题材转化为作 文的素材;假如你是一位学科竞赛选手,劈天盖地的题海让你根本没有时间锻炼,你提出跟大课 间和眼保健操要效率的话题,会引发师生的共鸣;假如你是一位“内卷”严重的学生,各种补习 班占据了你的课余时间,你的“家庭谈判术”和“劳逸平衡法”也许就是“治世之良方”。 总之,放下架子,拒绝标签,敢于说“真话”,善于说“人话”,写作的个性就得以彰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