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考点 11.11.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 (二)(2020全国卷 IT14、15)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 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2、,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解析】选 A。这是一道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 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 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读懂诗
3、歌 一定首先注意诗歌的标题,“奉和”为做诗词与别人相唱和,可知,是皮日休先给作者写诗,作者唱 和,可见皮日休没有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信。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 分)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 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诗歌首联写道“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期”,约会,对于因为病情和朋友爽约,未能写 诗的遗憾,颔联“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作者虽然在教书,但是对外面的春色充满了 向往,从尾联“但医沈约重瞳健,不
4、怕江花不满枝”,从注释可知,沈约的眼疾都能医好,那么您的 病一定也能治好,那时江花满枝,一切都会变好。 答案: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 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2020全国卷T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黮闇:蒙昧,糊涂。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 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5、的一项是(3 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解析】选 B。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 意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 一确认,得
6、出答案。B 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分析不正确。首联第二句“行藏终 欲付何人”的意思是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之后他们的一切又要不自主地委之他 人,任其摆布,任其剪裁了,对于这一点他们是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故选 B。 15.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 分) 答: 【命题立意】题目要求回答王安石读史中所阐述的道理,引导学生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 辨,切忌盲从。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析】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所揭示的先贤们的悲哀表现了他深刻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历 史典籍并不能真实完整地表现先贤的是非成败,历史记载和历史真实之间存
7、在差异,很多都 是“糟粕”。对于我们而言读史要有怀疑精神,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而 不能毫无保留地兼收并蓄。 答案: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在 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白话诗歌 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可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啊,而他们的事迹最后会由谁来记载呢?当 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说纷纭,更看不清历史真相了。 史 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中画出人物的精神一般难。有限的记 载怎能把古代圣贤的思想完整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总有些人就是死守典籍,不肯醒悟。 (二)
8、(2020全国卷T14、15)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 得他很妩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人看见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述,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
9、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命题意图】所选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苦笋的形象和魏征的典故表达珍惜、锻炼人才 之意,体现出当下国家、社会对青年的关注与期待。核心素养方面着意于审美鉴赏及文化传 承。本题侧重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析】选 C。诗人吩咐儿童不要过多取食苦笋,不是因为它吃起来口感苦涩,而是希望苦笋 可以多经受些风雨的磨炼,长成参天苦竹,成为栋梁之材。诗句暗含对人才爱惜之意,C 项是对 诗歌的错误解读。 15.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命题意图】本题
10、侧重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析】首先,审读题干可知,诗歌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本题要求分析苦笋与魏征二者的 相似之处。然后,品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 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 四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 “苦节”是与生俱来的风骨。 “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 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 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著名谏臣魏征,“我见魏征殊 媚妩”一句用典,是写唐太宗对敢于直言进谏的魏征包容、欣赏的态度。综合以上解读,从外部 特征来看,苦笋的
11、“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 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其言行有 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媚妩”,苦笋性 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 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答案: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 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易错提醒】 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 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
12、,通过叙写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 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品格。 “借物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 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 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托物言志”常常是作者受生活的启发,托物寓意的结果。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咏志。 它常常是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对生活的独到 感悟提炼升华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如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
13、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笔下竹石如画,但作品传递给我们 的却是竹子的精神立场坚定,不折不挠,顽强抗争,蕴含着诗人的人格力量。而“借物抒情” 则是作者从自己的情感出发移情于物的结果。 “托物言志”之“志”必须是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自然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自 然万物各有其形态色彩性质功用等自然属性,艺术家把对事物的独到发现和感悟提炼升华, 使之与所要表现的某种意义相契合,这样就把自然属性很自然地转化为某种社会属性,使该 物具有了象征意义。 如,狮子象征刚强,是由狮子曾作为兽中之王的勇敢特性延伸出来的;青松 象征崇高,是由其耐寒而常青不凋的特性延伸出来的;莲花象征高洁,是由其出淤泥而不染
14、的 特性延伸出来的可见,是事物的自身属性触动了人的心灵后,被人们不断强化才有了象 征义的。 “借物抒情”之“情”则不是事物本身固有属性的延伸,是人从主观感受出发,通过移情而 赋予该物的。 “托物言志”之“物”通常只安排一个核心事物,辅以他物衬托。而且,“托物言志”常诉诸理 智,歌咏事物的品格,使人进而联想到具有这种品格的人。 “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 志向、情趣、爱好、愿望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以莲为中心事物,辅以菊花和牡丹 的衬托,歌颂君子的高洁品格,批评逃世避祸者,鄙弃趋炎附势者。三种花虽各具意义,但歌咏 莲花才是核心。 “借物抒情”之“物”则通常安排多个事物,其间并没
15、有主次差别,作者一并赋予它 们以人的情感。而且,“借物抒情”多诉诸感情,抒发作者的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 悲伤等情怀。 (2020新高考卷T15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本题共 2 小题,9 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 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 【注】把:握,执。岘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 襄阳高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
16、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和思想情感等。 【解析】 选 B。 “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理解,诗人想到在此战乱时期, 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不是为“离别”而心惊神伤。 “面对离别,诗人还 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 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
17、查对诗句的理解以及对诗人情感的把握。 【解析】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峨眉在蜀地,代指诗人分别的地方,而岘首在襄阳,是友 人要回的故乡。诗人用了“地阔”“天高”形容两地,是说两地距离遥远,山高水长,经此一别,不知 何时才能相见。又逢战乱,一别两人存亡不定,那种不愿分离之情见于言外。 答案: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 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二)(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920 题。(8 分) 秋 江 送 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
18、,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 秋江送别 突出;而 送柴侍御 突出, 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概括评价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解析】理解诗歌情感要抓住诗歌中的情景关系,秋江送别 “互相望”可见与友人的依依不 舍,“已觉山川是两乡”更添离别的伤感;而送柴侍御 “一道同云雨”的肯定,“何曾是两乡”的 反诘,耐人寻味,“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见作者的达观。 答案:感伤达观 20.前人评送柴侍御 “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 者写法的妙处。(6 分) 答:
19、【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的能力。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任务指令:通过比较两首诗的后两句,分析送柴侍御的“翻 新脱妙”。答题时抓住“新”“妙”两字,确定赏析点,比如从意象运用、抒情手法等进行分析,最后 还要落脚在表达效果上。 答案: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 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 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 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
20、诘收尾,余韵悠长。 【方法点拨】 读懂诗歌的“密码” 1.标题。有的标题会透露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甚至是情感,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 家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 2.作者。诗人的经历必然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比如杜甫的“作客”,苏轼的“黄州”,李清照的 “南渡”等。 3.注释。惜字如金的试卷中诗歌注释绝对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它往往会交代相关的背景, 或者重要的典故。 4.情语。诗歌中直抒胸臆的词句,可以引领学生快速地把握情感,读懂诗歌,比如柳永雨 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送君不觉有离伤”。 5.景语。借景抒情是古代诗歌最常用的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是
21、 读懂诗歌的关键,比如杜甫的“春风花草香”,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14.(2020天津卷T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 分) 纪村事 唐韦庄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 酿酒迎新社, 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注归。 注饷田:到田间送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 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 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 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自然与人文
22、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 (2)“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 (2 分) 答: (3)“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 分) 答: (1)【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鉴赏能力。 【解析】选 B。这是一道综合考查的题型,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多方 面。B 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中的“农闲”“慵懒”错误,本诗描写的应该是农 忙季节,“雨多庭果烂”,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农人无暇打理庭院的果树,“稻熟渚禽肥”, 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联系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中的“酿酒”“砧
23、”和结尾句的注释 “饷田: 到田间送饭”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颔联是为展现农忙时节农家人的劳作做铺垫。 (2)【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解析】首先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 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点明意境氛围特点:繁忙、充实、安宁、祥和。最后 总结效果:百姓安居乐业,是一幅优美的田园生活图景。 答案: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 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 (3)【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析】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同意不同意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
24、充分。思维角度有: 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 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点:同意或者不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 色分析其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数声”与“一声”相比次数多,更能体现乡村的热闹;“一声”则更能 体现乡村的安静。 答案:不同意。 “数声”好。 “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 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 “一声”好。 “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知识拓展】 1.赏析炼字的角度。 (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
25、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 于它能用最少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意、暗指意与双关意等。赏析时,考 生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 (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既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 考生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它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看是否精准而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物、景的特点。诗歌语言往往一字一词就能生动 形象地描摹出客观对象的特点。考生赏析字词,就是要看他怎样准确而形象地揭示人、物、 景的特点。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一个“打” 字用得极好。 “打”这个外部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
26、公内心对黄莺鸣叫冲断自己美梦的怨怒, 向读者敞开了她无比思念远戍辽西的夫君的内心世界。一个“打”字便让一个生动活泼、娇憨 纯情的妇人形象跃然纸上。 2.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020江苏卷T9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910 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
27、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 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9.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解析】学生们要在通读通识的前提下,对诗歌做出正确理解,并且要抓住关于“常州”的诗句, 正确翻译,加以概括。 答案:由“田畴薄” “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 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 10.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 分)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
28、力,涉及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 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译文:客居常州,踪迹已为陈迹,为了传播民谣民俗记载州民之事。田地荒废,丰收无望,厨传仍 旧丰盛,百姓生活贫苦。经常担心劳苦之人没有可居之处,又希望人才得到重用。嘱托的话语 说不完,分别在即内心惆怅,最美的还是这春天的景色。 答案: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 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
29、之情。 【知识拓展】 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着类似的情感。 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从用典入手,典故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 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释。 送别诗常见意象、情感及技巧 一、常见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 景物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 二、常见情感 送别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 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1)依依不舍的留恋、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2)分别之后的孤寂、凄凉、沉重、落寞; (3)情深意长的勉励、安慰、鼓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4)通过对别后情境的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切、担忧、祝福、嘱托之情,很少有豪 迈之情。 三、常见技巧 直接抒情、以景结情、情景交融、比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