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的建立与巩固的建立与巩固 单元概览明要求 【时空坐标】 【单元特征】 1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 历了三种社会形态, 即原始社会的出现、 发展与解体, 奴隶社会的形成(夏)、 发展(商)、 鼎盛(西 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 (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 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 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分
2、封制遭到破坏。 (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社会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 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 学上, 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 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2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公元 220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2)
3、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 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第第 1 课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目标展示定方向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 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 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 问题 导引 1旧石器时代的含义、代表性遗址、生活特点。(史料实证) 2新石器时代的含义、特点、代表性遗存及各遗存的分布位置、特
4、征。(史料 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 原始社会的组织的演变历程, 比较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不同特点。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新石器时代晚期部落的基本特征。(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5夏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地位、政治特征、夏文化遗存、灭亡时间。(时 空观念) 6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特点、势力范围、灭亡时间。(时空观念,历史 解释) 7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政治制度及其特征、灭亡时间。(时空观念,历 史解释) 8商周时期经济的特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历史 时空 基础必备探新知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1)含义:指以_打制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5、(2)代表遗址:距今约 170 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 70 万20 万年的_北京_人。 (3)特点:从事_渔猎_和采集,过着_群居_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_用火_。 2新石器时代 (1)含义:指距今约 1 万年前进入的以_磨制_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点 已经大量使用_陶器_,开始从事_原始农业_,饲养_家畜_,生活逐渐稳定。 遗存分布广泛,奠定了_多元一体_的发展基础。 (3)主要遗存及其特征 时间文化遗存分布位置特征 距今约 70005000 年前 _仰韶_文化 黄河中 游地区 典型器物是_彩绘陶器_,以_粟_为 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_河姆渡_文化长江下游 居民种
6、植_水稻_,并且掌握了_养蚕 缫丝_技术 距今约 5000 年(新石器时 代晚期)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代表器物是_黑陶_,胎壁薄如蛋壳, 被称为“蛋壳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都出土了精美的_玉器_,并且出现较 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3中国原始社会的组织演变 (1)阶段演变:原始社会的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 时间:_旧石器_时代晚期出现。 特点:_生产力_低下,氏族成员共同_劳动_,成果_共享_。 (3)父系氏族社会 时间:_新石器_时代晚期出现。 特点:社会_贫富分化_与不平等开始出现,_部落联盟_出现;_私有制_产生, 阶级分化
7、日益明显,_权贵_阶层出现;人类即将迈入_阶级社会_的门槛。 【拓展】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 【特别提示】中国的原始社会按生产力标准大体经历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按社 会组织形态可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大阶段。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 (1)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_黄帝和炎帝_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 (2)五帝中的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之间通过“_禅让制_”继 承王位。 (3)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有 专家认为其具备了_国家_的初始形态。 【特别提示】早期国家起源的标志 金
8、属器具使用、贫富分化产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现、礼制的初步形成等是早期国家起 源的突出标志。 2我国最早的国家夏朝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_2070_年,禹建立。 (2)地位:我国最早的_奴隶制_国家。 (3)政治特征 _世袭_制代替了_禅让_制;_夏王_是最高统治者。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_聚族而居_;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_直接_统治,对其他地方主要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4)夏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_二里头_遗址。 (5)灭亡:约公元前_1600_年,被商汤所灭。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 王位世袭制:夏朝确立,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
9、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_前 1600_年。商朝都城多次迁移,后定于殷,故称殷朝。 (2)建立者:_汤_。 (3)特征 文化: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甲骨文是商人刻 写的_占卜记录_,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经济:殷墟遗址出土了许多_青铜器_,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政治:商朝国家机构完善。_商王_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_尹_及各类事务 官;国家的管理实行_内外服制_,_内服_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_外服_指商王 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4)商朝势力范围:东到_大海_,西及_陇山_,南跨_江汉_,北至_燕山_。
10、(5)灭亡:公元_前 1046_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经过牧野之战,商朝灭亡。 思考: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提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没有能力对大部分地区实行直接统治;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 统治的最佳方式。 2西周 (1)建立时间:公元_前 1046_年。 (2)建立者:_周武王_。 (3)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 (4)政治制度:西周实行_分封制_与_宗法制_。 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作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 方的政治统治;宗法制解决了_统治阶级内部_在_权力_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5)灭亡:公元前 841 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
11、政暴虐,引发“_国人暴动_”;公元前 771 年,西北游牧民族_犬戎_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3商周的社会经济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_井田制_是基本土地制度;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 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青铜_农具极少。 (2)手工业:_青铜铸造_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大量的青铜器 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概念阐释】(历史解释)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井田 名义上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 和责任。 史料探究释疑难 主题一中
12、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一我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2 页 探究 1:据史料一,中国古人类遗址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 1:古人类遗址在中国境内多地并存,以中原地区分布最为密集。 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生存空间比较大的区域。 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凸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 【拓展】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农业种植、手工业产品具有明显地域差异,文明演 进凸显渐进性。 主题二遗存考古凸显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料二大汶口发掘的 133 座墓葬中,陪葬猪头的少者一二个,多者三五个,最
13、多达 14 个。四川大溪文化遗址发掘的 74 座墓葬中,有的墓没有随葬品,而有的墓葬品却达 58 件之 多,有座墓中死者还头枕一支大象牙。 中国古代史吕克勤主编 探究 2:据史料二,说明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的史料价值。 提示 2:随葬品多少与种类的差异表明大汶口文化 已产生了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现象,社会已经有了明显分化,部落中已产生了权贵阶层, 也可能产生了阶级压迫现象。 【拓展】遗存分类 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人类活动留下 的痕迹等;遗物指遗留下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物及装饰品等。 主题三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特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史料
14、三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镰数量最多,另外还有 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 基础上大量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羊等,可谓“六 畜俱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 夏代的中国经济 史料四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探究 3:据史料三,概述夏代中国经济的历史信息。 提示 3:奴隶制经济繁荣,农业是当时主要生产部门,工具主要是木、石、骨等质地,粟、 黍是主要农作物,家畜饲养业发展,六畜俱全。 探究 4:据史料四,指出西周实行的政治制
15、度及特点。 提示 4:分封制。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拓展】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特征 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构成了早期政治制度的 主要内容。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部族色彩。 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带有神秘色彩。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随堂训练测达标 1(2021天津滨海新区)如图是 1975 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 14000 年的鹿角铲, 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 45 度的刃口, 然后再加以磨制。 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A)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 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 C会种植和栽培
16、水稻 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解析根据“再加以磨制”可知,该远古人类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 A 项;根据一 件工具无法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排除 B 项;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长江流域的河姆 渡人,这件工具出土于贵州,无法说明当时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 C 项;D 项结论根据一 件工具无法得出,排除。 2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 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D)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解析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说明出现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反映当时阶级分化 明显,故 D
17、 项正确;A、B、C 三项体现的是公共现象,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明显,排除。 3(2021湖州)论及稻作起源地,我国学者自 1954 年以来已形成五种观点:一、起源于 云贵高原;二、起源于华南;三、起源于长江下游;四、起源于黄河下游;五、多中心起源。 下列文化遗存中能佐证第三个观点的是(D) A大汶口文化B仰韶文化 C红山文化D河姆渡文化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 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 7000 年前),D 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 代文化,A 项排除;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 约在公
18、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3000 年,B 项排除;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 距今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C 项排除。 4(2021聊城)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 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 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蜀、夏两地(B) A手工制作先进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D礼乐制度完善 解析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类似的文物,说明两地之间 存在文化联系甚至是双向的互动,故选 B 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手工制作的先 进,排除
19、 A 项;仅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无法说明经济的繁荣发达和礼乐制度的完善,排除 C、 D 两项。 5(2021洛阳)殷人在祭祀祖先过程中,直系祖先、旁系祖先、未列君位的兄长以及女性 祖先之间并无明显的尊卑之别,但到西周以后,这些祖先之间却产生了嫡尊庶卑、君尊臣卑、 男尊女卑的观念。这一变化最能说明西周(B) A克己复礼的思想逐渐形成 B宗法制度的进一步强化 C嫡长子继承制度开始确立 D尊鬼敬神文化气氛浓厚 解析由材料“西周以后,产生了嫡尊庶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的观念”可知,这种 等级实质上是宗法等级的外在表现,说明宗法制度进一步强化,B 项正确;“克己复礼”是孔 子在礼崩乐坏之后提出的政治主张,
20、该思想出现在春秋晚期,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明确说明 嫡长子继承制开始确立,C 项错误;D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6(2020江苏高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 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 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C)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解析“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 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表明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 的作用,说明这一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故选 C 项;材料内容表明江西新干出 土青铜农具,但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的结论,排除 A 项;“更无使用之痕 迹”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 的结论,排除 B 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 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