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679986 上传时间:2021-08-2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28 页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人。商隐幼能为文。令狐楚镇河阳,以所业文干之,年才及 弱冠。楚以其少俊,深礼之,令与诸子游。楚镇天平、汴州,从为巡官,岁给资装,令随计 上都。开成二年,方登进士第,释褐 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会昌二年,又以书判拔萃。 王茂元镇河阳,辟为掌书记,得侍御史。茂元爱其才,以子妻之。茂元虽读书为儒,然 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德裕与李宗闵、杨嗣复、令狐楚大相 仇怨。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

2、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会给事中郑亚廉察桂州,请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员外郎。 大中初,白敏中执政,令狐绹在内署,共排李德裕逐之。亚坐德裕党,亦贬循州刺史。商隐 随亚在岭表累载。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署掾曹,令典笺奏。明年,令狐绹作相,商隐屡启陈情,绹 不之省。弘正镇徐州,又从为掌书记。府罢入朝,复以文章干绹,乃补太学博士 。会河南尹 柳仲郢镇东蜀,辟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仲郢坐专杀左迁 ,商隐废罢,还郑 州,未几病卒。 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从事令狐楚幕。楚能章奏,遂以其道授商隐,自是始为今体 章奏。博学强记,下笔不能自休,尤善为诔奠 之辞。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

3、时号 “三十六体”。文思清丽,庭筠过之。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 坎壈终身。 (节选自旧唐书 ,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 B.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 C.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D. 时令狐楚已卒/子绹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俄而茂元卒来游京师/久之不调/ 第 2 页 共 28 页 13. 下列对文中加

4、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指脱去平民穿粗布衣服,换上官员的服饰,比喻开始担任官职。 B. “博士”是古代学官名。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C. “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迁”, 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贬职。 D. “诔”和“奠”都属于祭文,“诔”多用作“上对下”“尊对卑”,“奠”则没有这样 的要求;诔文是韵文,奠文则不一定是韵文。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商隐幸得贵人助:令狐楚因为李商隐是少年俊才而深加礼敬,使其与读书人交游;王 茂元爱惜李义山的才华,把女儿许

5、配给他。 B. 李商隐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做了朝廷命官,令狐楚每年给他衣食,还让他随考核官吏 到上都任职,又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 C. 李商隐先后得到令狐楚和王茂元的赏识,又恰恰因为二人的党派之争陷入困境,被令狐 绹视为忘恩负义、品行不端之人。 D.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进入令狐楚的幕府后才开始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 他文思清丽,尤其擅写诔文和奠文。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茂元虽读书为儒,然本将家子,李德裕素遇之,时德裕秉政,用为河阳帅。 (2)而俱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 【答案】12. A13. C14. B 15. (1)王

6、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时 李德裕掌权,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2)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 为)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坎坷。 【解析】 【12 题详解】 第 3 页 共 28 页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 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子”作 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尤”表强调,前面断开;“恶”的对象是“其无行”,不要断开; “来游京师”和前面的主语不一致,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

7、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 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 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

8、 项,“迁”,一般指升职。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 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 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 B 项,李商隐在 令狐楚的幕下是担任巡官,但并非是朝廷命官。开成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脱去布衣担任秘 书省校书郎。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 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素:向来,平时;秉:把持,掌握;用:起用; 为:担任;恃:依仗;为当涂者所薄,被动句;当涂者:当权者;坎壈:坎坷,困顿。 参考译文: 李商隐,字

9、义山,怀州河内人。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令狐楚出镇河阳,李商隐以所作文 章投献他, 当时二十岁还不到。 令狐楚因为他少年英俊, 深加礼敬, 让他和读书的诸生交游。 令狐楚镇守天平、汴州,让李商隐跟随他为巡官,每年给他衣食,让他随考核官吏到上都。 开成二年,才中进士第,脱去布衣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补任弘农县尉。会昌二年,李商隐又 以书判中拔萃科。 王茂元镇守河阳,起用李商隐为掌书记,得侍御史。王茂元爱惜李商隐的才华,把女儿嫁给 第 4 页 共 28 页 他为妻。王茂元虽然读书为儒生,但原本是武将的后代,(加之)李德裕平时待他就很好,当 时李德裕掌权, 就起用他担任河阳主帅。 李德裕和李宗闵、 杨嗣

10、复、 令狐楚相互间仇怨很深。 李商隐既然替王茂元干事,李宗闵党很鄙薄他。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的儿子令狐绹为员 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尤其嫌恶他无品行。不久,王茂元死了,李商隐来游京师,但 朝廷久久不给他安排职务。正碰上给事中郑亚任桂州廉察使,聘请他为观察判官、检校水部 员外郎。大中初年,白敏中执掌朝政,令狐绹在内署,共同排挤李德裕,并将李德裕逐出京 师。郑亚因为属李德裕党,也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随郑亚在岭南多年。 三年入朝,京兆尹卢弘正奏请李商隐为掾曹,让他管草写笺奏。第二年,令狐绹做了宰相, 李商隐几次上启陈说内心的苦衷,令狐绹不予理睬。卢弘正出镇徐州,李商隐又跟随去任掌 书记。后辞

11、去徐州府职又入朝,以文章干谒令狐绹,于是补他为太学博士。正遇河南府尹柳 仲郢镇守东蜀,用他为节度判官、检校工部郎中。大中末年,柳仲郢因为擅自杀人被贬官, 李商隐也随之罢废,回到郑州,没多久也就病死了。 李商隐能写古文,不喜欢讲究对仗。在令狐楚幕中任职。令狐楚能写章奏,于是就将他的写 作经验传授给李商隐,从这时起他才写今体带对偶的章奏。李商隐博学强记,写文章时下笔 不休,尤其擅长撰写诔和祭奠之辞。他和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同时齐名,当时号为“三 十六体”。文思清丽,温庭筠超过他。但(他们)都不能坚守节操,仗着自己的才能,(行为) 怪异偏激,被当权者鄙薄。(因而)得不到有名官宦的推荐,终身(仕途)

12、坎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 ,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 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 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 ,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 初,修元史 ,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 时议礼 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 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 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

13、易去。安南 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 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 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 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 第 5 页 共 28 页 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 几,命主京畿 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

14、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 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节选自明史曾鲁传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 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B.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 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C.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 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D.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

15、/鲁索其文视 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经 :儒家典籍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 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 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 具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C.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 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D.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 城周围千里的地

16、域称为“王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五经 ,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 体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 第 6 页 共 28 页 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C. 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 文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

17、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 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 (2)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答案】10. A11. C12. B 13. (1)曾鲁因为“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 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 (2) (曾鲁)凭借文章才学在当时闻名。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领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 保卫家乡。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

18、能力。 解答此类题, 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 顶真修辞等等。 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此题中, “历”意思是“逐 一,逐个”,是副词,在句中修饰“举”,是“举”的状语,所以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BD 两项;“鲁”指的是曾鲁,是“索其文视之”的主语,如果“鲁”放在前一句中,那么就变 成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这与事实不合,应该是拜祭常遇春,所以“鲁”应放在后一句 中,这就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

19、代的一些称谓、 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第 7 页 共 28 页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 项,“于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错误, 应该是定都南京应天府。 故选 C。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 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 项,“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

20、的诗歌, 也深得皇上赞赏, 皇上认为他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 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错 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的是“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 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由此可知,破格提升官职是后来的事。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 翻译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 赋分点: “以”, 因为; “犯”, 冒犯; “其”, 代词, 自己

21、的; “讳”, 名讳; “辞”, 推辞;“就朝”,上朝;“下阶”,降低一个品级;“不之许”,宾语前置句,应为“不许 之”,“许”,同意,答应。 (2)赋分点:“以”,凭借;“帅”,率领, ;“乡曲”,家乡;“以文学闻于时”是一省 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在翻译时要体现出来,省略主语“(曾鲁)”须补出,状语后置要还原 它的位置。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 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 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 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

22、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 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 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 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 意译。 第 8 页 共 28 页 参考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 ,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 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 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 逆的道理。

23、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洪武初 年,撰修元史 ,召曾鲁为总裁官。 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曾鲁请 求归乡, 适逢编修归类礼书, 又留用了他。 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 曾鲁在众人中扬言道: “某 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 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 开平王常遇春去世, 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 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 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称藩却 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 讨伐,派使者入朝进

24、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副本审 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 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 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 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 拜曾鲁为中顺大夫、 礼部侍郎。 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 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 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为文已能引起人的 感叹,曾鲁又能如

25、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 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 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 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 以居处子也。 ”复徙, 舍学宫之傍。 其嬉游乃设俎豆 揖让进退。 孟母曰: “真可以居吾子矣。 ” 遂

26、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 ,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 以予之?”此之谓也。 第 9 页 共 28 页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 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 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何以异于织绩而食, 中道废而不为, 宁能衣其夫子, 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 男则堕于修德, 不为窃盗, 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 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27、孟子既娶, 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 孟子不悦, 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 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 也。妇人之义, 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 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 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 之道。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 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B.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

28、是不免于厮役 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C.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 无以离于祸患也 D. 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 无以离于祸患也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B. “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包括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 。也可指中国古 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一礼、乐、射、御、书、数。 C. “妾”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 的谦 称,类似于男人自称的“仆”。 第 10 页 共

29、 28 页 D. “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舅姑”“公 姥”。选文中“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 11.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 孟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 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出走了。 D. 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2)女则废其

30、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 【答案】9. D10. D11. C 12. (1)孟母见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 迁住在集市的近旁。 (2)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男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他)不是去做小偷, 就是被俘虏、被奴役。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断句时首先要仔细 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划线句 翻译 是: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 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

31、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本题 根据关键词“以”“则”“是以”“今”“是也”的意义断句。“立名”,树立名声,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C;“是以”,因此,后面是结论“树立名声”与“动则远害”是并 列结构,中间断开,排除 A。 第 11 页 共 28 页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 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 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 知识的积累。本题中,D 项,“婆婆与儿媳母亲的

32、相处之道”错误。“姑母之道”指的应是 “婆婆与儿媳的相处之道”。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 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 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 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 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本题中,C 项,“在家里”错误,不是在家里,而是在内室, 孟子也不是离家外出,只是没有进入内室。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 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 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33、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非也”,判断句;去,离开;舍,动词,住;“傍”通“旁”。 (2)“所食”, 生活的技艺,指纺织等;“不为则为”,不是就是。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 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 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 辨句式。 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 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别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

34、了说道:“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 第 12 页 共 28 页 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集市的近旁。孟子又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 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就再次把家迁到一个 学校的旁边。 孟子所嬉戏游历的, 才是祭祀礼仪、 作揖逊让、 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 孟母说道:“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 子长大成人,学了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六艺(的学问) ,最终成就了儒家大 师的大名。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 啊,我拿什么来赠送给你呢?”说的就是这件事啊

35、。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 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就用 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孟母说:“你荒废学 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多问才能增长知识。因此平时 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 且难于避免祸患。 这和依靠织布而生存有什么不一样的呢?假如中途废弃而不做, 哪能使她 的丈夫和儿子有衣服穿并且长期不缺乏粮食呢?女子若失去她赖以生存的技艺, 男子若 对修养德行懈怠,那么她

36、(他)不是去做小偷,就是被俘虏、被奴役。”孟子听后害怕,自 此, 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作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做 母亲的法则。 诗经上说:“那美丽的女子啊,我拿什么来向你禀告呢?”说的就是这件 事啊。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进入内室,他的妻子裸着身体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于是离开 不再进去。他的妻子向孟子的母亲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自己 的房里可以不遵守。现在我在卧室偷懒,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是把我当成客人了。 做女人的规矩,有不住在别人家里(的说法) ,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于是孟母叫来孟子 对他 说:“从礼节说,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

37、里边,这是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 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屋子,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 别人的尴尬的时候。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用礼节责怪别人,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 于是孟子道歉,挽留他的妻子。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如何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 第 13 页 共 28 页 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俞通海,字碧泉,其先濠人也。父廷玉徙巢。元末,盗起汝、颍。廷玉父子与赵普胜、 廖永安等结寨巢湖,有水军千艘,数为庐州左君弼所窘,遣通海间道归太祖。太祖方驻师和 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亲往抚其军。 通海为人沉

38、毅。治军严而有恩,士乐为用。巢湖诸将皆长于水战,而通海为最。从克宁 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吕珍兵暴至,诸将欲退。 通海曰:“不可,彼众我寡,退则情见,不如击之。”乃身先疾斗,矢下如雨,中右目,不 能战,命帐下士被己甲督战。敌以为通海也,不敢逼,徐解去。由是一目遂眇。 友谅大举围南昌,从太祖击之。遇于康郎山,舟小不能仰攻,力战几不支。通海乘风纵 火焚其舟二十余,敌少挫。太祖舟胶,友谅骁将张定边直前犯太祖舟。常遇春射中定边,通 海飞舸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得脱。而通海舟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低舰,兜鍪尽 裂,仅免。明日复战,偕廖永忠等以七舟置火药,焚敌舟数百

39、。逾二日,复以六舟深入。敌 连大舰力拒。太祖登舵楼望,久之无所见,意已没。有顷,六舟绕敌舰出,飘摇若游龙。军 士欢噪,勇气百倍,战益力。友谅兵大败。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 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湖水路结衢友谅不敢出,居湖中一月,食尽,引兵突走,竟败 死。是役也,通海功最多。师还,赐良田金帛。 从徐达平安丰,又从克湖州,略太仓,秋毫不犯,民大悦。围平江,战灭渡桥,捣桃花 坞,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 挥涕而出。翌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

40、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 湖/水路结衢 B.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 湖/水路结衢 C.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 第 14 页 共 28 页 湖/水路结衢 D. 师次左蠡/通海进曰/湖有浅舟/难回旋/莫若入江/据敌上流/彼舟入/即成擒矣/遂移师出 湖/水路结衢 11. 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

41、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 祖。 B.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 “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 卒, 在 礼记 中指大夫的死; 另外天子死称“崩”, 诸侯死称“薨”, 士死称“不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俞通海擅长水战,深受太祖信任。他归顺太祖之后,太祖喜出望外,高兴地说“天赞我 也!” B. 俞通海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在胥口作战中,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结果被敌军射中右 眼。 C. 俞通海忠心耿耿,临危不惧。太祖在康郎山遇险,俞通海奋不顾身

42、,全力营救太祖脱险。 D. 俞通海治军严明,关爱百姓。在攻克湖州和攻取太仓以后,秋毫无犯,当地百姓十分欢 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方驻师和阳,谋渡江,无舟楫。通海至,大喜曰:“天赞我也!” (2)从克宁国,下水阳,因以师略太湖,降张士诚守将于马迹山,舣舟胥口。 【答案】10. C11. A12. A 13. (1)太祖正在和阳驻军,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 天帮助我呀!” (2)跟从攻克宁国,攻下水阳,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停船于 胥口。 第 15 页 共 28 页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

43、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 后句的主语。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 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舟”作后句的主语,“入江”“据敌” 两种做法,中间断开,“彼舟”作后句的主语。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时并没有“深受太祖信任”,太祖高兴是因为俞通海有水军千艘。

44、【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 注意“方”译为“正在”, “师”译为“军队”, “舟楫”译为“船只”, “赞” 译为“帮助”, “从”译为“跟从”, “克”译为“攻克”, “略”译为“平定”, “舣舟” 译为“停船”。 参考译文: 俞通海,字碧泉。他的祖先是濠州人。他的父亲俞廷玉搬迁到巢湖。元朝末年,盗匪起于汝 州、颖州。俞廷玉父子和赵普胜、廖永安等人在巢湖安营扎寨,拥有千艘战舰兵力的水军部 队。他们多次被庐州左君弼困窘,派遣俞通海悄悄地从小道归顺太祖。太祖正在和阳驻军, 谋划渡过长江,缺少船只。俞通海来到,太祖非常高兴说:“上天帮助我呀!”太祖亲自前 往安抚他们的军队。 俞通海为人沉着刚毅,治

45、军严明而有恩德,士兵乐意为他所用。巢湖各将都擅长水战,而俞 通海是最好的。 跟从攻克宁国, 攻下水阳, 乘机用水军平定太湖, 在马迹山收降张士诚守将, 停船于胥口。吕珍军队突然来到,诸将想退。俞通海说:“不可以后退,敌方多我们少,后 退的话,那么我方情况就被暴露了,还不如攻击他们。”于是通海自己先带头迅速战斗,对 第 16 页 共 28 页 方箭下如雨,射中他的右眼。不能作战,他命令手下士兵披上自己的盔甲监督指挥作战。敌 人把督战的士兵当作通海了,就不敢逼近,慢慢地退兵离开了。俞通海从此一只眼睛失明。 陈友谅大力举兵围攻南昌。俞通海跟从太祖攻击敌人。在康郎山相遇,因为船小不能仰攻大 船,太祖军

46、奋力作战差点支持不住。俞通海乘风放火焚烧敌船二十多艘,敌军稍稍受挫。太 祖的船搁浅被围困了,陈友谅的骁勇的将领张定边径直向前冲,进犯太祖的船。常遇春射中 张定边, 俞通海乘飞舸前来援战, 船只飞速驶来, 带动湖水急涌而至, 太祖的船只得以脱险。 而俞通海的船又被敌方巨舰压住,兵士都用头抵住敌舰,头盔全咧,才勉强脱险。第二天再 战,俞通海偕同廖永忠等把七艘船装上火药进攻敌舰,焚烧敌船数百艘。过了两天,俞通海 又派六艘战船深入敌方。敌方联合大舰船奋力抵抗。太祖登上舵楼远望,很久都没有看到什 么,料想俞通海的船只已经沉没了。过了一会儿,六艘船绕过敌方的舰船出现,飘飘扬扬如 游龙。军队欢呼,勇气猛增百

47、倍,作战更加奋力。陈友谅的军队大败。太祖军队驻扎在左蠡, 俞通海进言说:“湖水很浅,小船很难周旋,不如进入长江,占据敌方的上游。他们的船进 入,就立刻可以擒拿了。”于是就转移军队驶出湖,在水边和陆地构建栅栏。陈友谅不敢出 来。在湖中停留了一个月,粮食用完,陈友谅带兵突围逃跑,最终失败死去。这场战役,俞 通海军功最多。军队回京,赐予良田金帛。 跟从徐达平定安丰,又跟从攻克湖州,攻取太仓,秋毫无犯,百姓欢悦。围攻平江,大战灭 渡桥,直捣桃花坞,中流箭,伤很重,回金陵。太祖驾临他的府第,问道:“平章知道我来 探问伤情了吗?”俞通海不能说话。太祖挥泪而出。第二天死,时年三十八岁。太祖哭吊非 常悲哀,随

48、从的官员卫士都感动流泪。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919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苏子瞻,智慧夙成。喜读书,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辄变体,书法遂工。髫年, 便有论著。父明允,大以为佳。 年二十,侍明允,偕弟子由至成都,谒张安道。安道倾注甚,致书欧阳永叔。永叔见明 允及子瞻、子由文,甚喜,极力推挽,声名大起。明允卒后,子赡判官告院,与王介甫议论 不合,出 为杭倅(cu) 。于时兄弟散于宦途,离合之感,从此始矣。 仕杭三年不调。改知彭城,约子由会于之澶濮(chn p)之间,相携至彭城,宿道遥 堂。时兄弟一别,遂已七年。子由念风雨连床之约

49、,不胜离合之感。子瞻则谓宦游相别之日 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无容凄怆也。然而乡思益深矣。子由留百余日而去。 第 17 页 共 28 页 移知湖州,是年,言事者以到任谢表 为谤,并摭(zh)生平诗辞,以为怨望。遣中使 追摄,赴诏狱。有司移各州取所留诗,杭州供数百首,名曰“诗帐”。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 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哲宗立,子瞻以礼部 郎召还,子由相继为侍从。弟兄聚首,友朋凑集,文酒赏适,雅道大振。 而元丰诸臣章惇辈,皆会于朝。子由疏其奸恶,惇大怒。于是子瞻贬岭外 ,子由贬筠,四学 士相随斥去。当事者犹谓罪大罚轻,复谪子瞻至儋州

50、,子由至雷州,了不相闻。 元符三年,子瞻北还中原,子由亦由雷还许。初,子瞻已定居阳羡,子由有书来促归许。 念老境庶几,不欲作两处,遂决计从江溯汴,于陈留陆行至许。会舟中皆伏暑,又念子由近 亦穷用,不忍累之。遂复归阳羡,还旧寓。未几,疾甚,数日而终。子由闻之,伤悼不欲生。 (选自袁中道次苏子瞻先后事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 托狱卒遗子由/狱吏不敢/隐遂以上 B. 子瞻知/不免因自叹曰/命途舛薄遭此/荼苦我死/易耳/乃竟不得一见吾子由乎/因赋二诗 托狱卒遗子由/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其他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