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 墨子墨子 任务情境任务情境 儒家讲儒家讲“爱人爱人”,墨家讲,墨家讲“兼爱兼爱”。前者强调。前者强调 “亲亲亲亲”“”“尊尊尊尊”的差别等级,后者则主张爱没有的差别等级,后者则主张爱没有 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学习兼爱,要注意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学习兼爱,要注意 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分析墨子是如何论述兼爱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的, 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梳理他所论述的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 任务群一 积累基础知识 1.作者:墨子(约前468前376年),春 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 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 后长
2、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 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 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他的“非攻”思想 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 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 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 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 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 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 “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 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 用、志与功的统一。 墨子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 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其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极大, 与
3、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后学所 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我们应当摒弃。 2.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先秦,那是一个礼制崩坍、王权衰败、诸侯 纷争的时代,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极渴望安定太平的 生活环境。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了积极关注与思考,映现 出鲜明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坚决无情地揭 发当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 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3.文学常识 (1)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 述的汇编。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逻辑、科技、军事等, 堪称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墨 子原有七十一
4、篇,今存五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兼爱 非攻尚贤尚同等篇体现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该书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又 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论证时由小 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明白而严谨。中 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4.文化常识 (1)子:“子墨子”中的“子”是对墨子的尊称。 在文言文中,“子”指“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2)大夫:大夫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官阶,不 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 士三级。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 职。至唐宋尚有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3)家:大夫
5、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 的采地食邑。 (4)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 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 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任务群二 文本研习 任务一:阅读文本,理解大意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 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 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即起源的地方,由什么引起 于是。 治疗 这样。 就,表承接关系。 翻译: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
6、道 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 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这就好像 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 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 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 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 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同尝。 宾语前置。 翻译: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 混乱产生的根源。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 人与人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 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 爱君,
7、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 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 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 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 应为:臣之不孝君,子之不孝父 即使。 使动,使受损。 慈爱 宾语前置 翻译:臣下不爱君王,儿子不爱父亲,这就就是所谓说的混 乱。儿子只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 只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 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 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 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只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
8、以损 害儿子以自利;兄长只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 自利;君上只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 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 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 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 物,具此而已矣。 家 使得利。 卿大夫的封地。攻伐 纷乱之事完备齐全 名作动,偷盗,抢劫。 使动用法,使混乱,使受到侵扰 翻译: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 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
9、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 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 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 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 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 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 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 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 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 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 若其身,
10、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 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宾语前置 同无看待,对待 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形作动,制造混乱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 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 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全部相亲相爱 治理得好,太平。 翻译: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 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 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 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 待别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
11、就象自己一样, 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 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 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 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 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 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 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 人者,此也。” 鼓励 互相 憎恨,讨厌 翻译: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 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 相亲相爱就会治
12、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 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任务二:精读交流 活动1: 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 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 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 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2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答案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 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
13、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 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 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 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任务三 合作探究 活动1: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 答案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 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 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 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 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 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
14、父不慈、子不孝,兄不 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 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 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 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活动2:如何理解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答案“兼”字除了有“加倍”“广”和“全”的意思,还 有一方对另一方兼而有之的意思。“兼爱”是指一方对另一 方的付出,包含平等、博爱与相互友爱的意思。墨子认为, 要让不平等的双方彼此产生爱,必定是高贵的、强盛的一方, 将理解、宽容以及援助更多地给予卑贱的、弱小的一方,让 卑贱的一方生活处境得到改善。因此,“兼爱”的目的很明 确,
15、就是要努力做到出身高贵的爱护出身低贱的,强大的爱 护弱小的。“兼爱”实质是反映贫弱者的心声,带有鲜明的 平民色彩。 活动3:墨子“兼相爱”的学说可行吗?为什么? 答案墨子所主张的“兼相爱”是一种无差等的爱,要求人们抛却 血缘和等级差别的观念,爱人如己。用墨子的话说就是:“视人之 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要做到“兼相爱”,需要克服 人自身的很多天然局限,但是基本上应该是可行的,作为一种理想 目标则完全是值得追求的。因为“兼爱”是一种大爱。实践这样一 种学说,有助于解决社会的种种问题。像墨子说的,通过奉行“兼 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以达到“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16、”的目标,有助于社会的和谐。 学习任务群三综合拓展任 任务1: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 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答案不同意。墨子为了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除语言浅显 外,还不避絮叨。这种絮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自成一格,给 读者另外一种阅读的体味。钱振锽在名山小言中说: “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 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 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 子重复,是也。”对墨子兼爱中的重复絮叨的评价还是 很准确的。 2.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
17、自爱”“自利” 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参考示例】(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 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 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 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以治天下为事”的圣人, 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 与“自利”。 (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 “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 “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 富足。“利”在墨子那里主要是指利益
18、、益处、互利、谋利等,似乎 并无特异之处。但是,一旦将“利”与“爱”联系起来,使“利”成 为“爱”的助力佐证,而不是对立面,那么“利”就获得了非同寻常 的意味。墨子既不片面宣扬“自爱”与“自利”,也不断然否定“自 爱”与“自利”,而是讲求“兼相爱,交相利”,提倡父子、兄弟、 君臣等的互利、协调,这才是“兼相爱,交相利”的关键。 从而使“自爱”与“自利”不是狭隘的自私、计较得失, 不是应该被任意贬低、排斥、批判的对象,而是可以被肯 定、借助、拥有的现实利益,“自爱”与“自利”应该具 有更为深厚的内涵与恢宏的气势。 3.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 什么异同? 【参考示例】相同之处:基
19、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 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 “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 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社 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 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包含着安邦定国、 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 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 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 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 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 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爱的倾向性不同。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 责,不问自己的权利。 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 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整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 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 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 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 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