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1689802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1《老子》四章 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6-1《老子》四章 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6-1《老子》四章 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6-1《老子》四章 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6-1《老子》四章 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6-1 老子四章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学习以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等的关系,理 解老子的辩证哲学。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老子凝练精妙、如歌如诗的语言。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传承其中的积极、优秀之处。 学法指导 1.利用课下注释、工具书并结合语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理解老子的思想。 3.辩证分析道家文化在当时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高考导航 1.先秦诸子散文在高考语文北京卷、浙江卷等试卷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合

2、乎语 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2.“加强自我修养”“尊重自然规律”等话题是近几年高考语文写作题的命题 方向。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 要求。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先秦诸子中,有一个人,很有神秘感,传说他母亲怀了八十一年的身孕,才 从腋下产出他。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在周王室 担任过守藏室史(管理藏书的官员) ,后来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 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骑青牛过函谷关时,在函谷府衙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 言道德经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便出自此书。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作品(详见配套 P

3、PT) 老子(生卒年不详) ,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 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做过周 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 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著有老子 (又称道德经 ) ,传世本共八十一章。其书是否为老子所著, 历来有争议,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老子 五千言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 源。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 ,下篇道经 ,不分章,后

4、分为 81 章,其中 1-37 章的道经在前,38-81 章的德经在后。 道德经以哲 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 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 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 道德经的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 种修辞手法,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 【作品简评】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 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5、 魏源 2.背景 老子生活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周朝式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 位,不断发动战争。残酷的战争让老子目睹了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室史, 他提出了一系列治国安民的主张。 老子一书所述的内容便反映了他的思想和 主张。 3. 老子思想 老子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的核心是朴素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老子强调“谦虚” “ “不争” “柔弱” “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 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历史观上, 老子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道本思想道本思

6、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缔造、成就了天地万物。但道成就天地 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出于无意作为,完全是自然而然。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 ) ,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 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 称为“天地之始、 万物之母、 众妙之门” 。 (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 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 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 “

7、不自生,故能长 生”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辩证思想辩证思想 对立:老子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 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 统一: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 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转变: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 道之动” 。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 壮则老, “兵强则灭” 。 量(质)变: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

8、,需要 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的本性即是自然。 出于对自然的推崇,老子也很推崇素朴和稚拙,认为“大巧若拙” ,赞美婴 儿“含德之厚” ,主张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 。 古朴、稚拙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人们普遍的赞颂,与此 对立的华艳轻浮,历来为人们所蔑视,这一倾向即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4.解题 四章选取了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和第六 十四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思想。 三、初读文本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 正是因为

9、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 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 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 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 “有”能给人带来便利, 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 不远;经常自我表现反而名声大不起来,经常自我夸耀反而没有功劳,自以为自 高自大反而不能被认可并获得尊重。用“道”去衡量这些行为,可以说都是多余 无用的,大家都讨厌这些行为,所以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认识、了解他人叫作聪明,而认识、了解自我才是真正的明智。

10、能够战胜别 人可以说是有力量的,而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懂得满足是富有的,勤 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对付, 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消解,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 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 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施以强有 力的统治,往往会把事情弄糟;想要掌控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因此,圣人不 妄自作为就不会招

11、致失败,不妄图执掌一切就不会丧失一切。人们做事情,总是 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遇失败。只有在事情快结束的时候仍然像刚开始时那样保持 谨慎的态度,才不会把事情弄糟。因此,圣人往往追求别人所不追求的,从不重 视稀有难得的货物。圣人总是学习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 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四、研读文本 【文化常识】古代马车的各部分名称 01 车后部 (1)轴,是一根大圆木,负责承担车载的重量,两头穿车轮。轴中间粗, 两头细,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轮转动,车轴则不转动,而是跟车体固定在一起。 (2)轮,圆形,安在车轴上可以转动使车行进。通常用火烤木料后輮成弧 形拼接而成

12、。车轮的边框,叫辋(wn) 。 (3)毂(g) ,车轮中心的圆木,呈纺锤型,中有圆孔,使轴可以穿过,表 面有一圈榫眼,用来插辐条。为了保持行车平稳,防止转弯时车辆侧翻,毂一般 会做的很长,来提供足够的支撑面,有时还会在外面套一个金属套。 (4)辐,连接辋和毂的是辐,也称辐条,即车轮中一根根的木条,可支撑 轮圈。车轮的辐条有多有少,一般为 30 根。 (5)舆,车厢,通常为长方形,人所立之处。 “舆”的左右两边立的栏杆和 木板,叫輢。 (6)軎(wi) ,车轴两头的圆形金属套。车轴的两端露出毂外,末端套有 青铜或铁制的轴头,防止轮子在转动时飞出。 (7)辖,车轴两头垂直穿入軎的金属条,防止軎脱落

13、。辖一般用青铜或铁 制成,呈扁平长方形,长约三四寸,俗称销子。 (8)轸,舆的底座和架子,由四根方木组成,有点类似现在的床架。古人 会用皮条等编织成网状绷在轸上,仿佛绷床,上面再放置垫子,褥子一类。不但 舒适,还能缓震,减轻车载疾驶或磕碰时造成的颠簸。 (9)轼,车厢前部的一根横杆,便于人驾车中倚靠或扶握,以保持平衡。 02 车前部 (1)辕,车厢前架牲畜的木杆,另一端与轴相连接。辕亦被成为辀, “马 车称辀,牛车称辕;单根称辀,两根虽装在马车上,亦多称辕” ( 中国古独辀马 车的结构孙机) ,可曲可直。 (2)衡,车辕前端的横木,便于使拉车的牲畜始终在一个水平线上前行。 (3)轭,驾车时正好

14、卡在牲口脖子上的部件,双轭装在衡上,以衡与辕的 交叉点为中心,分别固定在左右两段的中间。轭一般为人字形,底部两端向外卷 曲,方便固定在马颈处。 03 车附件 (1)銮,纯粹的青铜装饰,也称銮铃。内部的铜丸会在马车行进中发出响 声, 诗大雅韩奕中就有“百两彭彭,八銮锵锵” ( 百辆车队闹攘攘,串 串銮铃响叮当)的记载。 (2)轫,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必须先将轫木拿开,车子 方能转动。所以启程又叫发轫。 另外,古代车舆上可以有盖子,用一根木棍支撑,形似大伞。盖为车所专用, 舆中可以铺席,车席叫茵,后来也泛指一般的席垫。据说古时妇人之车,往往在 舆的四周加上帷。后来车盖被取消,在帷上加

15、了顶(类似现代的车篷) ,叫作幔, 又叫幰(xin) 。 【四章大意】 第十一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论述了“有”与“无” 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无”的用处。 第二十四章从反面强调了一个人立身处世应谦恭自守,急于表现和贪功冒进 是没有好结果的,因为它不符合大道与大德的根本,它只会使我们遭受挫折和失 败,只会给我们带来不幸和痛苦。 第三十三章论述个人品行修养。一个能“自知” “自胜” “知足” “强行”的 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 “死而不亡” ,是说虽然人的身体消亡了,但人的精 神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道之人是长寿的。 第六十四章阐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

16、“九层之台”“千 里之行”分别是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由小变大、 积少成多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预先谋划,提前准备, 慎重对待,有始有终,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第十一章】 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 点。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明确:比喻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3. 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 ,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 ,其中 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 “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17、。“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 “有”作为实体, “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 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 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0 章) 。 4.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 的作用;只会利用“有” ,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 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 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 。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第二十四章】

18、1.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3. 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 、 “跨者不行”相同。 “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 “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 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跨”即越过,阔步而行, “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 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

19、凡是急躁 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4.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的含义? 明确: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是说偏执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察,自以 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因为“自见” “自是”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 是错的,他们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只依赖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 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 相得不到彰明。 5. 怎样理解本章中“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含义? 明确: “自伐” “自衿” ,是自夸自己的功劳,认为自己最能干,好胜好强, 好大喜功,一有点成绩就自鸣得意。

20、这样的人,到最后终究为大家所抛弃,连性 命都可能被丢掉。 6.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 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才最适合 【第三十三章】 1.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强调人要“自知” “自胜” “知足” “强行” ,加强自我修养。 一个能“自知” “自胜” “知足” “强行”的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 “死 而不亡” ,是说虽然人的身体消亡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有道之人是长寿的。 2.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 “胜人者与

21、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 胜者境界更高? 明确: “知人者” ,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 ,知人 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 ,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 ,凭借内在意 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 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 “胜人”固然可贵, 对内的“自知” “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

22、 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探究内涵】 “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 与与需求; 更要看清自己的和缺点和不足, 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 全面了解自我, 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 “自胜者强” 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 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 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 :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 足,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真正的富有并

23、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 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 失“自知” “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 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 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 学会心态淡泊, 知足的人才能 获 得内心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 “知足常乐” ,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 符合。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 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 动越不能

24、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 【第六十四章】 1.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章阐述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 之行”分别是以“毫末” “累土” “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由小变大、积 少成多的道理。 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预先谋划,提前准备,要依靠自然规 律,始终保持慎重,有始有终。只有从小事做起,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 才能成就大事业。 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2.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 ,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故不积跬步,无

25、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 ,虽然“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老子则主张“无为” “无执” ,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 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 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 稍有松懈, 常会造成前功尽弃、 功亏一篑的结局。 【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 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 “自胜” “知足” “强行” ,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 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

26、 “无为而治” 。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 了老子的观点。 五、拓展探究 1. 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 “无”?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无”让“有” 发挥作用。 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 才有了车子的作用; 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 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2. 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这一章主要讲“自然”的道理。自然是顺道而行,不自己妄为。急躁 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样不会取得相 应的成果,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不 自以为是, 不好高骛远, 以

27、一颗平常心去去面对, 方可长久。 一个人有了 “自见” 、 “自是” 、 “自伐” 、 “自矜”的心病,一定要及时反省,反省后要自我改正。 3. 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明确:要做自知、自胜、自足、强行的人。在老子看来, “知人” 、 “胜人” 十分重要,但是“自知” 、 “自胜”更加重要。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 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 貌,与大道“复归” ,从而“死而不亡” 。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 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4. 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明确:这一章

28、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 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 “合抱之木” 、 “九层之台” 、 “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 是从“生于毫末” 、 “起于累土” 、 “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 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 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 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 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 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29、。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 情了。 5. 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明确: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告诫我们, 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 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 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

30、置和心态,了 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 之明。 6. 写法赏析 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老子善于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善于从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道理。 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 “车”“器”“室” 三种常见的事物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 “有” 和“无”的对立统一,相依相生。 善用逆向思维 老子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难。 句式运用独具一格 老子一书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同时又注重整句与散句相结合, 句式整

31、齐之中又富于变化。选文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也 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磅礴;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等整齐的句式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启迪;散句的运用, 使句式富有参差变化之妙,使语句有起伏顿挫之感,使文章的抒情更加自由而充 分,说理更加明晰而透彻。 7.课堂总结 老子四章选文,表现了老子的思想主张,涉及修身养性、治国理政。 辩证分析“有” “无”的关系; 告诫我们不要“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不可急躁冒进; 提醒我们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重在修

32、身; 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理,要慎终如始。 文中不少经典语句,至今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我们要 在新的时代中辩证思考,取精华弃糟粕,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修养。 8.本文节选老子中的四章内容,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明确: (1)辩证地看待事物。第十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启示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 重视“无用之用”。 (2)人贵在自知。第二十四章对为人处世提出了建议“自见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固执 己见,更不能自我夸耀。第三十三章又明确提出了“知

33、人者智,自知者明”,并 认为“自胜者强”,告诉人们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3)成功需要慎始慎终,持之以恒。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做准备,开始后要 注重坚持,结束时要慎终如始,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第六十四章通过列举“合抱 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事例,强调“慎始”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诫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 业。 9. 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 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 明确: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 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

34、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 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 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 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 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10.在老子中,几乎通篇都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 观点一: 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合理的竞争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亚当斯密曾说: “一种

35、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 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亦就愈有利于社会。 ”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 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坏的竞争则会造成人与 人之间的冲突甚至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动荡。区分竞争的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 其是否符合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要求,以此为标准,儒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符 合“礼” “义”标准的“君子之争” ,区别于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 。 我们应提倡“君子之争” ,拒绝“小人之争” 。 观点二:过度竞争导致无序。 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战争是这样,经济发展 是这样,人的生活也是这样。人类进行军备竞

36、赛,导致核武器泛滥成灾;人类进 行太空竞赛,导致太空垃圾的“乌云密布” ;而人类的物质占有竞赛,已使地球 不堪重负我们回过头来,应再听听老子说的“知足之足,常足矣” “多藏必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时刻提醒自己要在规范和约束下进 行有序竞争。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 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未病” ,病要在未得时医治,等显现出来已 经晚了一步。主张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主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处理 问题,治国理政,要学会“下先手棋”等。 老子讲“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 乱”就是这个意思。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 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即便 形势很好,我们仍要保持清醒头脑,能敏锐发现问题的苗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2014 年 4 月 1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语文 > 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6-1《老子》四章 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