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含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zip

相关 举报
  • 【精】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含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
    • 13植树的牧羊人.ppt
    • 《植树的牧羊人》mp3音频朗读(女声).MP3
    •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原卷版).doc--点击预览
    •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解析版).doc--点击预览
    •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学生版).doc--点击预览
    •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教师版).doc--点击预览
    •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 (满分:70 分 时间:45 分钟) 一、基础积累一、基础积累(20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慷慨(ki)帐蓬(pen)刨根问底(bo) B.呼啸(xio) 应征(yng) 不毛之地(mo) C.微薄(bo) 干躁(zo) 沉默寡言(gu) D.酬劳(chu) 坍塌(dn) 生机勃勃(b)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迷人的春天慷慨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 分)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 100 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 1913 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5.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2 分)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2 分)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7.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4 分)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 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那是在 1913 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 B. C. D.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 稿而写的。 二、综合性学习二、综合性学习 (13 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 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 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树人” 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 年来,共计植树造林 1 060 亩,铺就了一条 长达 3 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 5 个行政村 2 000 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的同时 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煞是好 看。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3 分)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4 分)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 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 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 字以内,语言得体)(4 分) 4.请为材料三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 分) 三、阅读理解三、阅读理解(27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 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 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 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 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 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 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 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 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 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 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 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 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4 分)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从描 写角度)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从修辞角度)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 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 分) 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坎布里亚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郡,以盛产绵羊著称,这里也是英国羊肉出口的重要源地之一。 1986 年 4 月 26 日,距坎布里亚 1 800 英里之外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事件。一个星 期后,英国政府才了解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得知其辐射量相当于 400 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英国政府开始担心下雨,因为一旦下雨,核放射物便不会飘浮在英国的上空,而是直接落在英国的土地 上。他们尤其担心核放射物会落在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上,形成沉淀物,然后流渗到低处的泥土里,被青草吸 收,最后被羊吃进肚子里。 一个由英国最顶尖的核专家组成了评估团,迅速来到坎布里亚郡。专家们通过反复取样和调研,最后得 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结论核放射物将在 3 个星期内全部消失,不会渗入低处的土壤中,牧民们尽管放心 牧羊,羊群不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其科学依据是,低地的土壤是碱性黏土,沉淀物无法渗入其中。 专家评估团的结论让牧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在 3 周后,跟往常一样放牧了,不会有什么 大的损失。 但是,有一个叫穆雷克的年轻牧羊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评估团的专家们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他们只 评估了坎布里亚低处的土壤,却忽略了高处的土壤,如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壤。因为绵羊们不会总是安分守己 地在低处吃草,它们偶尔也会跑到高处去吃草。而高处的土壤大多是泥炭,属偏酸性土壤,所以根本锁不住 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从而轻易地进入羊吃的草中。 当穆雷克把这个意见反馈给远在伦敦的专家评估团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一番嘲讽: “我们的评估结论是建立在专业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你的则是个人推断。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 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然而,穆雷克非常固执,坚信自己的推断。为此,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给专家评估团打了 26 次电话,并给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国女王分别写了 5 封紧急的“汇报和投诉信”。 最终,穆雷克的意见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撒切尔夫人下令专家团重新评估坎布里亚郡高处的土壤。 结果发现,那里的沉淀物果然没有“消失”,并且一点减少的迹象都没有,而且那里的土壤果真是酸性的! 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专家评估团犯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弥天大错”,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 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 羊群活动的禁令,这个禁令一直到 2013 年 6 月 1 日才解除,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第 27 年。 灾难面前,人人有责,即便是一个毫无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的普通百姓,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质疑和 判断。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3 分)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把穆雷克称为“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2 分)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 (2)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4.阅读全文,说说穆雷克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四、小练笔四、小练笔(10 分)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 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 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 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检测 (满分:70 分 时间:45 分钟) 一、基础积累一、基础积累(20 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书写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2 分) A.慷慨(ki)帐蓬(pen)刨根问底(bo) B.呼啸(xio) 应征(yng) 不毛之地(mo) C.微薄(bo) 干躁(zo) 沉默寡言(gu) D.酬劳(chu) 坍塌(dn) 生机勃勃(b) 解析:A 项,“帐蓬”应为“帐篷”;C 项,“薄”应读“b”,“干躁”应为“干燥”;D 项,“坍”应读 “tn”。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D )(2 分) A.迷人的春天慷慨慷慨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不毛之地,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沉默寡言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解析:D 项,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此处应为“孤陋寡闻”。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2 分)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 100 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解析:A 项否定不当,应该删去“不”;B 项语义重复,应该删去“大约”或“左右”;D 项搭配不当,应 该把“笑声”改为“歌声”。 4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 分) A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B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C在我 1913 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D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解析:B 项中的两个顿号应改为逗号;C 项中的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顿号;D 项中第二个问号改为逗号。) 5.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C)(2 分)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解析:A.比喻;B.夸张;D.比喻。 6.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2 分) 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动作) 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 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 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 7.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4 分) (1)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 (2)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 (3)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 大啊!( ) (4)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 答案:(1)描写 (2)记叙 (3)抒情 (4)议论 8.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B )(2 分)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那是在 1913 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 B. C. D.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2 分) A.植树的牧羊人节选自武娟译的植树的男人一书。 B.植树的男人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C.植树的牧羊人这是一篇真实的故事。 D.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 稿而写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ABD 三项正确。C 项“真实的故事”不正确,因为植树的牧羊人 故事都是虚构的。 二、综合性学习二、综合性学习 (13 分)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 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 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汝州市有位耄耋老人退休干部王二长,他“退而不休”,承包了千余亩荒滩,从“业余植 树人”变为“职业植树人”,义务在该市蟒川镇滕店村燕子河滩种树,32 年来,共计植树造林 1 060 亩,铺就 了一条长达 3 公里的绿色长廊。在他的带领下,周边 5 个行政村 2 000 多户农民都纷纷上山种树,绿化山林 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曾经的荒滩如今已是绿树成荫,夏秋季节,桃、杏、梨、柿子、苹果挂满枝头, 煞是好看。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3 分) 信息里同时体现“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美丽中国”这三个要义。 解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本段文字由三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阐述一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对内容 的概括,宜采用句意合并的方法。即筛选出每句话的核心内容,然后综合起来加以概括。 2.材料二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请语意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并任选一个要素说说它的寓意。 (4 分) 构图要素由地球、太阳、山、水、橄榄枝以及字母 Z HB 构成。橄榄枝代表和平、安宁,又代表植物和生 态环境。地球、太阳、山、水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要共同保护它。山和水借用中国象形文字并 使之图案化,具有中国特色。ZHB 为 “中国环境保护”的缩写,表明是中国环境保护的标志。 解析:考查标志、图标所蕴含的寓意。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组织语言整合作答。 3.小明的父亲为爷爷的九十大寿准备了很多烟花爆竹。小明劝阻父亲不要放烟花,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可 父亲说:“爷爷九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表示孝道。”如果你是小明,请从“孝道” 和“环保”的角度劝阻父亲。(50 字以内,语言得体)(4 分) 示例:爸爸,我不赞成放那么多烟花。其实,表示孝道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帮爷爷实现他的愿望,在生 活和身体上多关心爷爷,或在爷爷生日那天种一棵纪念树,等等,放花炮既不能为爷爷带来任何好处,还 污染环境,影响邻居 解析:语言表达题,首先要有称谓;其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写清劝说的原因或理由;第三要注意说话的对象, 语言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最后语气要委婉,不可生硬强迫。做到文明礼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请为材料三拟写一个醒目的标题。(2 分) 示例:耄耋老人 32 年植树造林 1060 亩,铺就“绿色长廊” 三、阅读理解三、阅读理解(27 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 分)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 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 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 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 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 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 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 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 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 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 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 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 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 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4 分) 从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回答与态度可知,他是一个单纯而勤劳的人。而他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 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中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牧羊植树,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始 终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2.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 分)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从描 写角度) 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 情。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从修辞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出白桦树茁壮生长的状态,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3.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4 分) 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启示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 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拥有美丽富饶的家园。只要愿意,敢于实践、坚持不懈,一个 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 分) 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 坎布里亚是英国西北部的一个郡,以盛产绵羊著称,这里也是英国羊肉出口的重要源地之一。 1986 年 4 月 26 日,距坎布里亚 1 800 英里之外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了核泄漏事件。一个星 期后,英国政府才了解到此次事态的严重性,得知其辐射量相当于 400 颗美国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 英国政府开始担心下雨,因为一旦下雨,核放射物便不会飘浮在英国的上空,而是直接落在英国的土地 上。他们尤其担心核放射物会落在坎布里亚郡的土地上,形成沉淀物,然后流渗到低处的泥土里,被青草吸 收,最后被羊吃进肚子里。 一个由英国最顶尖的核专家组成了评估团,迅速来到坎布里亚郡。专家们通过反复取样和调研,最后得 出了一个非常乐观的结论核放射物将在 3 个星期内全部消失,不会渗入低处的土壤中,牧民们尽管放心 牧羊,羊群不会受到核污染的影响。其科学依据是,低地的土壤是碱性黏土,沉淀物无法渗入其中。 专家评估团的结论让牧民们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可以在 3 周后,跟往常一样放牧了,不会有什么 大的损失。 但是,有一个叫穆雷克的年轻牧羊人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评估团的专家们有一个重要的漏洞他们只 评估了坎布里亚低处的土壤,却忽略了高处的土壤,如山腰和山顶上的土壤。因为绵羊们不会总是安分守己 地在低处吃草,它们偶尔也会跑到高处去吃草。而高处的土壤大多是泥炭,属偏酸性土壤,所以根本锁不住 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从而轻易地进入羊吃的草中。 当穆雷克把这个意见反馈给远在伦敦的专家评估团时,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而遭到一番嘲讽: “我们的评估结论是建立在专业和科学基础之上的,而你的则是个人推断。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 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然而,穆雷克非常固执,坚信自己的推断。为此,他在一个月内先后给专家评估团打了 26 次电话,并给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英国女王分别写了 5 封紧急的“汇报和投诉信”。 最终,穆雷克的意见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撒切尔夫人下令专家团重新评估坎布里亚郡高处的土壤。 结果发现,那里的沉淀物果然没有“消失”,并且一点减少的迹象都没有,而且那里的土壤果真是酸性的! 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专家评估团犯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弥天大错”,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 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人的健康。之后,英国政府颁布了一个限制 羊群活动的禁令,这个禁令一直到 2013 年 6 月 1 日才解除,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的第 27 年。 灾难面前,人人有责,即便是一个毫无学术背景和专业技能的普通百姓,也不应轻易放弃自己的质疑和 判断。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3 分)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后,牧羊人穆雷克质疑英国专家评估团对核泄漏沉淀物的鉴定结果,并多 次向评估团打电话,向撒切尔夫人和女王写“汇报和投诉信”,最终阻止了核污染。 2.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把穆雷克称为“一个阻止了核污染的牧羊人”?(2 分) 因为如果不是穆雷克这个牧羊人,那么带有核污染的羊肉将会堂而皇之地走上全世界的餐桌,危害无数 人的健康。 3.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 分) (1)所以根本锁不住沉淀物,沉淀物会很容易在土壤里游走。 高处的土壤无法抵御沉淀物的渗入。 (2)你不要再毫无根据地杞人忧天了,还是安安分分地放好自家的羊吧! 专家评估团认为穆雷克所说的“高处的土壤中含有沉淀物,会进入草中”是毫无根据的,纯属不必要的 担忧。 4.阅读全文,说说穆雷克是一个怎样的人。(4 分) 穆雷克是个有责任感、不迷信权威、不惧嘲讽、坚守真理的人。 四、小练笔四、小练笔(10 分)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 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 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 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 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 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 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 头,却上心头”。 植树的牧羊人导学案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圈点勾画关键词句,评价牧羊人形象。 3.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多种手法的运用。 4.挖掘环保因素,提高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 1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2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学法指导学法指导 课文篇幅较长,适合默读。多遍默读,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 人物形象,三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文章中一些议论性的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 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致,生动形象的语句。体会文章议论、描写与叙述有机结合的特色。 【课前导学课前导学】 一、新知认知一、新知认知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渲染故事气氛 ;烘托人物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 ;暗示社会环境 ;深化作品主题 2.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 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使文章 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曲折性或波折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通过对 “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使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 3.对比手法的作用。 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表达效果:运用这种 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4.插叙的类型及其作用。 插叙是叙述中常用的一种方式。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 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 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从内容上看,插叙有下列常见的形式: 追叙:追叙是追忆过去,追忆往事,以帮助读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对情节进行追溯性的叙述。 补叙:补叙是对情况和事件作某些补充,一般并不发生于原来的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 丰富叙述的内容。 逆叙:逆叙是指插入的一段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及古。 插叙的主要作用有: 对主要情节补充衬托作用;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 格。 使情节更加完整;补充说明有关文章具体内容;文章结构避免平铺直叙;有助于情节的展 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 二、预习任务二、预习任务 1.标段序,边读边画词句。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篇小说。 三、预习检测预习检测 (一)基础检测(一)基础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栋梁(dng)干涸(g)坍塌(tn) B.遮拦(zh) 呼啸(xio) 缝隙(fng) C.溜达(da) 戳坑(chu) 微薄(bo) D.酬劳(chu) 乍看(zh) 鲜嫩(n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海拔废嘘地毯沉默寡言 B.毅力敬佩干躁源源不断 C.富饶滚烫硬朗刨根问底 D.水渠流淌帐蓬不毛之地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干枯,没有水。) B.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比喻追究底细。) C.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不长毛发的地方。) D.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散步,闲走。)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C.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 100 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二)课文感知(二)课文感知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_的故事。1913 年 6 月, 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_ 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 了他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_”,得知“牧羊人”改 “_”为“_”,除橡树外还种了“_”“_”树,我看到了 “溪水”。1945 年 6 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_ ”,变得 “_”。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 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课中导读课中导读】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以“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影响” 的形式概括。) 明确: 2.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 3.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请同 学们以表 格的形式来描述故事的情节发展!(PPT) 4.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 话? 明确: 5.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明确: 6.课文从头至尾都有标志时间的语言,文章除了以时间顺序行文,还有一条怎样的线索呢?(提示: “我”从头至尾除了关注牧羊人,还关注了什么?) 明确: 7.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明理由。(文中标记) 8.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 一、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一、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奇迹 1.这篇文章的学法是什么?齐读文前“预习”提示二。 2.文章写作者和牧羊人三次见面,哪一次见面叙写的语段最少? 明确: 3.默读课文最后三段,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词句。 预设:(可自由圈点勾画,说出理由。)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 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批注:_) “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 量是多么伟大啊!”(批注:_) “1945 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句也能勾画吗? 明确: “那年,他已经 87 岁了” 明确: 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变化二、圈点勾画,读出高原变化 请同学们跳读第一次、第二次与老人见面的语段,从行文思路、老人特征、荒原变化及评价赞 美四个方面圈点勾画。(2 分钟) 问题 1:“我”第一次去高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找出那时高原特征的词句吗? 明确:词: 句子: 问题 2: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 问题 3:第二次来高原后,高原出现了什么变化?你找到相关语句吗? 明确: 请一同学连着读读,再评价其读。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的,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 草。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问题:高原在变化,朗读的感情、语调等要不要发生变化?第一个句子读快还是读慢? 明确: 问题:第二句要读出什么味来? 明确: 问题:第三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要读出什么味? 明确: 问题:作者用什么手法写出高原的惊人变化?这样的变化可以圈点 17 段的哪一个词? 明确: 三、圈点勾画,探究老人三、圈点勾画,探究老人“奇迹奇迹” 1.作者在第 17 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明确: 2.牧羊人在高原上创造了奇迹,这奇迹,最应该归功于牧羊人哪种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呢?(圈出 一个词来)请你从文本中找到依据。(画线) 明确: (1)“一个人”又说明什么? 明确: (2)还有哪些句子能说明这个人有毅力,坚持不懈呢? 明确: (3)这句中哪个词可圈,说明他有毅力? 明确: 3.“他已经种下了十万棵橡子,在这十万棵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儿,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 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齐读)(11 段) (1)从这段话里,你可以圈点什么词?为什么? 明确: (2)从这段话里,你们读出来什么?(讨论) 4.再读“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他不知 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棵橡子都种了下去。”(10 段)从这段话里,你 们读出来什么? 明确: 5.默读第 5 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 6.默读第 7 段,这是什么描写?表明了牧羊人什么? 明确: 四、圈点勾画,品味好词佳句四、圈点勾画,品味好词佳句 1.下面语段中哪两个形容词可圈?可不可以删去?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10 段) 明确: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 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11 段) (画横线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 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15 段) 明确: 五、文章也是五、文章也是“奇迹奇迹” 这篇文章是作者于 1953 年应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 的约稿而写的。文章打动了编辑,他们就派人去寻找文中描写之地,却发现那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这 么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精)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13《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含教案+导学案+同步检测+素材.zip)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