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议论文如何善于使用修辞手法 孔子说:“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要想让议论文的语言生动起来,远离枯燥,使人读之 顺口,听之悦耳,品之有味,就要在“辞气”上下些功夫,而修辞就是给语言增色添彩的催化 剂。修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修辞指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修辞格;而广义的 修辞则泛指遣词造句,修饰辞章。可见,修辞在写作中无时不用,无处不在。我们这里重 点谈修辞格的运用。 一、巧用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美一、巧用比喻,增强语言的形象美 乔纳森卡勒认为,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 识它。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荀子的劝学:“吾
2、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文章为了说明“假物”的重要性,連续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 形象地说明借助学习,人们可以有很大的进步,从而充分论证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当然,造比喻句时,除了考虑本体与喻体间的相似外,还要顾及句子的准确性、逻辑 性与合理性。 二、巧用引用,增强语言的哲理美二、巧用引用,增强语言的哲理美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说方法。在议论文中,巧妙地引用名言、
3、警句、格言、俗语、 成语等进行说理,往往会使所要阐述的内容高度凝练,言简意赅。这种充满哲理的语言,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所以,请大步迈向前方吧。正如简媜所言:“人生便如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要抗拒风雨,因为苦难是化了妆的幸福;不要沉溺于安逸,因为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 会先来。 大学的门, 请尽管用力去推开, 就像李白那样“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学的路,请尽全力去闯荡、去探索,就像屈原所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篇作文立意积极向上,观点明确,打动人心的还有那镶嵌在文中如珍珠般的名句。 古今名言纳于作者笔下,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
4、的哲理性。 三、巧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美三、巧用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美 排比是一种富有极大表现力的修辞形式,它可突出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行文的气势。 用排比进行议论说理, 既可增大信息量, 又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的我有一个梦想,就大量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排山倒海,一气呵成。 一篇关于“自立”的作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这说明 一个人不能永远依赖他人生活,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如果一味依靠 他人,你将一无所有。 这段文字引用名言论证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名言的引申却失之空泛、肤浅,翻来覆去
5、说的一个意思,没层次,没深度,论证疲软无力。 可以对它进行这样的修改: 德国的布莱希特说过:“不管我们踩着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也许你 有富裕的家境,也许你有身在仕途的父母,也许你有父母为你铺就的人生坦途,这些用金 钱、地位和宠爱做成的“高跷”会使你在人生之路上昂首阔步,可一旦“高跷”倒了,你便会重 重地摔倒在地,除了落得个鼻青脸肿外,一无所有没有用自己的双手摘来的浆果,没 有用自己的头脑设计的未来,更没有用自己的双脚走出的人生之路。 经过这样的修改,语段的内容变得充实丰满,节奏自然流畅,论证力度大大提高。 四、巧用疑问句,创造文章的波澜美四、巧用疑问句,创造文章的波澜美 语言
6、贵有波澜,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不仅指内容要一层一层逐步推进,而且 指语言要富于变化。巧设疑问句,是造成波澜的有效方法。 读毁树容易种树难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杨树横着种、倒着种、折断后再种都能活,可是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岂不 怪哉?怪么?不怪,因为毁树容易种树难。生活中也有许多事包含着与此相近的道理。 这个开头先用了一个反问句,肯定“十个人种树却抵不住一个人毁”这个现象是奇怪的。 但是后面却又设计了一个设问句, 对这个设问句的回答是“不怪”, 两个问句对同一个现象却 有一正一反的回答。这样,文章波澜陡起,吸引人们去探究答案。 五、句式变换,增强文章的节奏美五、句式变换,增强文章的节奏美 汉语中,句子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单句、复句,有主动句、被动句,有肯定句、 否定句,有长句、短句,有整句、散句 不同类型的句子可以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可以显示出不同的美学魅力。选择恰当 的句式,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思想,还可以增强作文的文采。在议论文中,恰当地使用整 句散句、长句短句,更可以增加文章形式的美感。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也讲:“圣贤书辞,总称文 章,非采而何?”倘若议论文没有文采,怎么能吸引人看,又怎能立论千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