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1764802 上传时间:2021-09-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7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 一、主要教学内容一、主要教学内容 21文言文二则 22月光曲 23京剧趣谈 口语交际 语文园地 二、各课间的联系二、各课间的联系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 二则 月光曲 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三、单元主体目标三、单元主体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言文,了解故事内容。 2.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 民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

2、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5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的能力.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7.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四、本单元重点:四、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 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 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 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 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 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 “音乐为大众服务” 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

3、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 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 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 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 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 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 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五、课时安排。五、课时安排。 21文言文二则两课时 22月光曲两课时 23京剧趣谈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课时 语文园地两课时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

4、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课件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 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 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 诵,流传至今。 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 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 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 3:课题】 (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 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 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

6、3 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 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 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 2.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 3.从“鼓”字引导

7、,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 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 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 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 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 的阅读体

8、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 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 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 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 还会有 1: 鸟语花香。 2: 春天百花盛开。 3: 冬天白雪皑皑。 )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 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

9、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 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 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 师:当伯牙志

10、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 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 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 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 感情读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 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

11、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 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 一样。) (板书: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 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 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 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 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出示【课件 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12、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 吗?你想安慰伯牙、 赞美伯牙、 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 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 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 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

13、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 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 3师: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 曲高山流水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 ,了解了关于“知 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 (板书课题:书戴嵩 画牛)齐读课题。

14、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 “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 6】 戴嵩是唐代画家, 韩滉的弟子, 韩滉镇守浙西时, 戴嵩为巡官。 擅长画农家、 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 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 7】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 44 厘米,横 40.8 厘米,现 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

15、喜欢这幅画吗? 这幅画上是什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 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 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 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 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

16、.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 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 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 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 出示课文大意: 【课件 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 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 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

17、大笑着说:“这张画是 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 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 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 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 (板书: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 缝制了画套, 用玉做了画轴, 经常随身带着。 ) 从这

18、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 斗 牛图“尤所爱”。 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 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 女佣。” (板书:牧童 笑 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19、(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 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 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 朗读、 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 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 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

20、很明显的。在 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要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 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 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要注重指导文言文 的读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在 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 一点好处的。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从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中, 让学生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 的同情和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进行美的的教育。 2.学习掌握“谱、莱”等 9 个生字,

21、理解“谱写、传说、幽静、恬静、纯熟、 陶醉”等词语,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 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体会由实在事物展开的适当的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弹奏第二首乐曲时的情和景, 体会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 意境的统一。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 2.范读课文,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3.讲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

22、计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说起月光,你一定会想起许多优美的诗句,回忆起许多与月光有关 的故事或传说。这一课我们就看看月光曲是如何诞生的。 【出示课件 1:课 题】 (板书课题:月光曲)这篇课文很美,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 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自学课文,读后提问 (结合句子训练,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提示: 月光曲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不是,是一个传说) 解释“传说”:是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懂得月光曲这篇课文

23、写的是关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 3.月光曲是个什么曲子?看谁在曲子的前面能加上恰当的附加成分。 (通过练习,懂得月光曲是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 4.结合学生回答,介绍贝多芬,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 2】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这样 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 福!” 5.歌谱同学们是知道的,根据歌词写谱,叫谱写。如果没有歌词,单纯作曲 子,也叫谱写,简单的说法叫谱曲子。曲子写好了,就叫什么?(谱成) 写曲子叫谱写,写出非常壮丽的诗,也可以说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谱写了 一首扣人心

24、弦的诗篇。 三、理解结构,引导分段 1.这一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 2.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这个传说? 3.那么课文可以分成几大段? 段意: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这是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你们听老师读课文。范读课文第二大段。 四、读后提问,分清层次。 1.现在你们谁懂得了贝多芬为穷兄妹前后弹了几首曲子?第几首是弹的 月 光曲? 2.第二部分按照贝多芬弹第一首和第二首为根据,分成两层。 出示【课件 3】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 210 自然段 第一层:第 26 自然段 第二层:第 710 自然段 五、进入情境,体会内心 读讲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

25、。 1.指名读本段第一节。 2.通过教师描述,带入情境: 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美的画面:出示【课件 4:相关 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 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 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 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口,而且从窗口里透出 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 ) 3.这儿离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又给人美的感觉,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我们 就可以说这儿多么幽静啊!这小路就可以说幽静的小路。 4.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

26、着步, 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 声,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 子,他会怎么想?请同学们联想。 5.贝多芬正是这样想的。所以他走近茅屋,后来还走进了茅屋。 贝多芬为什么要走进茅屋呢?(他听到了一个姑娘和一个男的对话后,走进 了茅屋。 ) (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现在让我们跟着贝多芬来到茅屋的窗口,便听到了两个人的对话。 (1)男女生分角色读。 (2)读后指导: 那有多好啊!这句话要把姑娘渴望能听到贝多芬弹琴的心情读出来。 (板书: 聆听谈话) 谁能根据说话的内容,加上适当的提示语,想象他们说话的神情、语气。出 示【课件 5】 男的()地说

27、 一个姑娘()地说 同桌对读。 指名两人。现在让我们大家跟随贝多芬来到小茅屋的窗外听屋里的谈话。 6.听到这里,贝多芬可能会怎么想? (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 人也爱我的曲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票价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 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 7.从哪一个词里说明他一点儿也没有犹豫, (就)说明他对穷苦人是非常同 情,很有感情的。 (板书:同情) 8.贝多芬进了屋,看到的是什么情景,使他同情、感动,哪些词语说明茅屋 里的姑娘和男的确实太穷?自己说说看,把这些词语画下来,再练习读读。 (一支、微弱、正在、旧、瞎) 指点:学到这里

28、,我们知道了吧,为什么那琴声是断断续续,因为弹琴的是 个盲姑娘。 9.下面是贝多芬和他们的对话。指名分角色读本段 4、5 两节的对话。 10.读后指导。 指点(结合示范) :注意姑娘已经听得入了神,他是那样激动地说。 应该怎么读呢?要读好,首先要理解。 解释:纯熟就是技术高超而又熟练。 出示【课件 6】重点指导: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技术这么熟练,感情表现得这么深,盲姑娘会想,这弹琴的人是谁?因此课 文上两个您读起来不一样,第一个是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后来她作出了 判断,弹得这么好的,只有贝多芬,因此第二次;您就很肯定:您就是 示范;练习朗读。 通过填充练习,小结课文。出示【课件 7

29、】 ()贝多芬走近()茅屋,给一位() ( )姑娘弹琴,贝多芬的 琴声使盲姑娘()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2.总结课文、练习。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前后衔接,进入新课 1从前课导入:第一课我们学了第一段第一部分,讲贝多芬走进了低矮的 茅屋, 为盲姑娘弹了一首曲子。 盲姑娘听了贝多芬的曲子, 那么激动, 那么兴奋。 上一课我们提到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还说,如果我做到 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啊。这时,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的兴 奋,这样的喜悦,贝多芬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

30、的话。 3.于是,贝多芬又给她弹了一曲,这个曲子就是月光曲 。这首曲子是不 是贝多芬早已谱写好的,还是即兴弹出来的?从哪一句里可以看出?(他飞奔回 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 4.同学们想一想, 当时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著名的钢 琴曲呢?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听着,听着,又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请你们看看插图、带着这个问题自学第二层。 (学生自学) 二、感受情境,享受艺术 1.是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出这样一首世界闻名的钢琴曲呢?这个情景 课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出示【课件 8】 (老师读课文: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按 起琴键来。 )读后描述,把学生

31、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这个情景多美啊。蜡烛灭 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为了描写这个环 境,课文中用了什么词?(清幽)这个“清”是亮、清朗的意思;“幽”给人宁静的 美感。 前面也讲到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两个词的意思加在一起是清幽、 幽静,都有寂静的含义。但清幽有秀丽的意思。月光是那么亮、那么美,也给人 宁静的感觉。 2.现在就请你们把这一节课文读一下,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 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学生各自准备,同桌两人对 话。 ) 出示【课件 9】例话:一阵风拂过,把蜡烛吹灭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 照亮了茅屋。茅屋里的一

32、切好像披上了银纱,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月夜呀, 身边的穷兄妹是这样的穷苦,他们同样需要音乐,我一定要用我的音乐给他们带 来快乐,给盲姑娘带来光明,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月光弹起琴来。 3.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穷兄妹带来了 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从哪儿我们可以知道? 4.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 看看下一节课文,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句子是写穷兄妹俩 因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学生自学。 ) 5.学生读写实的部分:出示【课件 10】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 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

33、得大大的眼睛。 指名读。引导学生体会这两处写事实的课文,从内容上讲是连贯的。 6.从事实引出联想,课文中用了哪两个词语? (板书:好像仿佛) 7.下面,我们先看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曲子,他好像看到了什么?有几个画 面。 学生自学课文分层次。 月亮升起来了;月亮越升越高;忽然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三个画面。 他们兄妹俩听着好像看到了这些美妙的画面。 8.用简易画创设情境,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1)语言描述带入情境:现在我们也仿佛来到皮鞋匠的小屋里,站在盲姑 娘身边,一起听贝多芬弹琴,想象自己也看到了课文上的一幅幅画面。老师轻声 地慢慢地哼唱月光曲起始句,我们也好像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什么?

34、你们 说,老师画。 (2)第一幅画面: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理解水 天相接) 边作画边指点:粼粼指水清。 指导想象画面: 听到贝多芬的琴声, 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 这是一个平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 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 ) (板书:月亮升起) (3)第二幅画面。 叙述: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她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 (板书:月亮升高) 微云是小云吗?从整个句子看,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儿的“微” 是什么意思?(薄) 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的,你们说

35、老师画。 (边讨论边画图) (板书:微 波粼粼) 这时贝多芬的琴声,一定比开始时怎么样?(再回到插图,进一步把学生带 入情境) (4)第三幅画面: 描述: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 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板书:卷起巨浪 波涛汹涌) 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光?从哪儿知道?结合学生回答作画: 雪亮的浪 花一个连一个涌向岸边(见右图) 指点:可见仍然是月光照耀下的大海,那是一种欢乐的,令人激动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皮鞋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 在怎样弹琴,琴声怎样?(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身子也可能摇摆起来,节奏也越 来越快。 ) 9.描述性小

36、结:贝多芬的琴声把鞋匠带到了海边。这儿,有平静的大海,有 奔腾的大海;有柔和的美,也有壮阔的美。但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 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 这是多么美好、光明的景象,又是多么广阔自由的天地呀! 10.皮鞋匠所联想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出示课件 11】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 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指点:眼睛睁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向往的那个光明美好的情景。这一点还 表现在哪里?(恬静的脸上。 ) 解释恬静:盲姑娘脸上是恬静的,表示心里很舒适的,很安逸的。这波涛汹 涌的大海,盲姑娘以前有没有看到过? (板书:月

37、光照耀) 这琴声使穷兄妹感到快活,感到幸福,几乎忘掉了周围的一切:快乐得入迷 了,时间比较长,程度比较深,忘掉了一切,就叫陶醉。 出示【课件 12】指导读: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 象。 这里运用重复,强调看到得是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 11.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同在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 大的关系。 引导对比: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 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不那么深刻感人。 ) 指导读: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是叙事,哪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 章的思想感情。 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

38、的 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 更加丰富、深刻。 男生读写实部分。 女生读联想部分。 12.照应前文指点;盲姑娘听到贝多芬的第一个曲子是入神激动,听了月光 曲是恬静、陶醉,我们想想看这个穷苦的盲姑娘此刻心里觉得怎么样呢?她心里 可能要说什么?我们帮她说出来。 13.贝多芬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而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的 时候,我也是非常幸福的,这时贝多芬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也很 激动?(飞奔) 。 贝多芬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明月夜,走进低矮简陋的茅屋,为穷兄妹弹了一首 又一首,这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爱。这个动人的传说本身,同样

39、是一 首很美的月光曲 ,这也表达了人民对贝多芬的爱。所以课文用月光曲做 题目,是很有道理的。 三、满怀深情,激情描述 1.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哥哥或者妹妹,与贝多芬先生之间发生了 这么一段故事,现在,贝多芬回旅馆了,你的心情怎样? 2.创造性描述: 贝多芬回到客店记录月光曲时,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么想?请你写一 段话描述。 (板书:创作月光曲 感动) 出示【课件 13】要求: 1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贝多芬在追记时,眼前可能出现了什么景象,学习在写事中加入联想。 注意用上好像、仿佛,引出联想的内容。 学生描述。 总结: 学习了这个美妙的传说,我们知道了贝多芬对劳苦大众的感

40、情是很深的。课 文本身写的是关于 月光曲 创作的传说, 其实这个传说本身也是一首动人的 月 光曲 。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第九段是重点段,让学生认真读书,了解哪些是联想,哪些是实在事物。之 后听过聆听月光曲 ,指导感情朗读。 “只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音乐的魅力, 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应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 最后,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盲姑娘和哥哥醒来后,会说些什么?”可以学习 文中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生的作品令人惊喜。比如“啊,简直太美妙了!不愧 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演奏,让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 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 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

41、涌过来我太感谢贝多 芬先生了,能为我们兄妹演奏,这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 ”习作不仅表达了 对贝多芬的感谢,还会运用文中的优美语言,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23*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驰骋、尴尬、虚拟、约定俗成、凸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特色。 3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了解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京剧表演中马鞭的应用和亮相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京剧表演特点的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京剧演出片段的课件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 说起中国的国

42、粹,有些同学可能会想起京剧。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 丰厚文化底蕴,每一位中国人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京剧艺术不仅深受炎 黄子孙的喜爱,同时,她那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魅力,征服了全世界各国酷爱艺术 的人们。这节课,我们就走近京剧,了解一下京剧的艺术特色。 【课件 1:课题】 (板书课题: 京剧趣谈)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准课文 1课文从哪两个角度讲了京剧表演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 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 记一下。 2 【课件 2】出示词语认读: 驰骋 尴尬 虚拟 高扬 低垂 装饰 约定俗成 绱鞋底 酒宴 唯恐 不可开交 戛然而止 越

43、发 三、了解京剧特点 1 【课件 3】出示第一部分马鞭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京剧表演骑马时,为什么不用真马? (2)京剧表演中,用什么道具来表演骑马? (3)演员拿着马鞭代替真实的骑马有什么好处? (4)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举出了哪两个例子? 2小组交流,明确问题答案。 3.指名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舞台方圆太小,马无法驰骋,所以只能找一样东西来替代,马鞭是比较合适 的。 (板书:虚拟) 演员手拿马鞭,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演员有无穷无 尽的表演自由,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板书:马鞭) 作者为了说明虚拟的道具也是可感觉可使用

44、的举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拾 玉镯中小姑娘绱鞋底用的线是虚的,一个是宴席上举杯喝酒是虚的。 (板书:绱鞋底 举杯饮酒) 3全班交流,了解用马鞭虚拟表演的特点。 四、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马鞭部分,思考作者由马鞭说起,为的是说明京剧表演中的 什么特色。 2读第二、三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写出这两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演员表演绱鞋底,针线都是虚的,但感觉可以使用。三、演员表演举 杯喝酒,实际上并不真喝。 ) 3作者说京剧中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以使用时,用了什么说 明方法?(举例子,一是绱鞋底,二是举杯喝酒。 ) 4京剧欣赏,看表演领悟京剧表演的艺术特色。 (1)多媒体播放: 【课件 4

45、】京剧中骑马、绱鞋底、举杯饮酒的图片。 (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五、体会表演特点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亮相部分,要求读懂这部分内容后,把重点讲给别人听。注意讲清 楚: (1)这一部分讲了京剧表演中哪两种奇特场面? (2)这两种表演有什么好处?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讲给别人听。 3师生评议。 (板书:亮相 静止 杂技) 4.片段欣赏,体会好处。 多媒体播放: 【课件 5】相关的京剧片段,学生结合文字描述体会这种表演 方法的好处。 六、拓展阅读资料 出示: 【课件 6、7】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

46、舞化的京剧表演 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 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 生) ,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一个 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 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京剧有唱,有舞,有对白,有武打,有各种象征性的动作,是一种高度综合 性的艺术。 板书内容 京剧趣谈 虚拟:马鞭 绱鞋底 举杯饮酒 亮相:静止 杂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把握略读课文教

47、学的尺度。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 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 任务, 不止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 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 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 更上一层楼。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特色,产生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3.交流时表述要清楚,可结合图片、实物等资料,让讲述更加生

48、动。 重点难点:重点难点: 1.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去关注 中国书法艺术。 2.学会搜集资料,整理观点,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师: 1.名家书法作品的图片。 2.笔、墨、纸、砚等书法用具。 学生: 1.就感兴趣的话题提前搜集相关资料。 2.旧报纸、毛笔、墨水。 教学课时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写一写,激趣导入 1.书写导入。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笔、墨、纸,写出自己的名字,或写上自己 喜欢的成语。 (2)学生先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小组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3)教师采访书写优秀作品的同学,问问他们

49、为什么能将字写得这么好。 预设: 六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接触书法学习, 有些同学肯定学习过书法。 至于没有学过书法的同学,此时亲自拿笔写一写,感受传统的书写方式也是一件 很有意义的事。 2.教师出示关于书法的纪录片片段,初步感知书法艺术之美。 过渡:同学们,有人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无言的诗,无形的画。可以说, 书法和戏剧一样也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数千年来, 人们书写都是靠笔、 墨、 纸、砚,也就是文房四宝。我们用硬笔书法的历史与之相比,实在是短暂。今天, 我们就来聊一聊书法,从各个角度聊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 二、赏一赏,感受魅力 1.欣赏课本上的书法作品,教师可进行欣赏指导。 公元 3

50、53 年 4 月 22 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 ,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 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 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 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 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 临河序等,通篇遒劲飘逸,字字精妙,符 合传统书法的最基本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其 笔法刚柔相济,书体以散求正,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凝练,有如神人相助而成, 被历代书法家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欣赏兰 亭集序 ,会获得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读一读描写书法作品的词语,学会鉴赏书法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语文 > 部编版(统编版) > 六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