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0 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年上海市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考生注意: 1.1.本试卷共本试卷共 2626 题。题。 2.2.试卷满分试卷满分 150150 分,考试时间分,考试时间 100100 分钟。分钟。 3.3.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一、文言文(4040 分)分) (一)默写(一)默写(1616 分)分) 1. (1)清晨入古寺,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2)青山横北郭,_。 (李白送友人 ) (3)相见时难别亦难,_。 (李商隐
2、无题 ) (4)其必曰:“_,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 ) (5)纪录片航拍中国有一组镜头展现了祖国秋季的绚丽色彩,我们可用白朴天净沙 秋中的 句子“_,_”为画面配字幕。 【答案】(1). 初日照高林(2). 白水绕东城。(3). 东风无力百花残。(4). 先天下之忧 而忧(5). 青山绿水,(6). 白草红叶黄花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主要靠平时的背诵和积累。做题过程中注意:一、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认 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默写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初、绕、残、 忧、黄花”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二) 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3、【甲】橘逾淮为枳(节选)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公输(节选)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 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
4、, 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2. 两段选文都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橘逾淮为枳选自_ , 公输选自诸 子百家中_家的经典著作。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好句子。 齐人固善盗乎? 4.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体现了楚王是个善于纳谏、知错能改的人。 B. 【乙】文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 C. 晏子的辩驳义正辞严、墨子的说理诙谐幽默。 D. 言辞交锋后,晏子使对方理屈,墨子令对方折服。 5. 选文通过对话,表现出晏子和墨子都具有_和_的特点。 【答案】2.(1). 晏子春秋 (2). 墨 3. 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4.
5、D 5.(1). 机智(2). 善言 【解析】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晏子春秋 ,又称晏子 ,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 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 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 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 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
6、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 领域靠拢。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 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齐人固善盗乎?”注意关键字: “固”: “本来”, “善”: “善于”, “盗”: “偷窃”。翻译为:“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 【4 题详解】 A.根据甲选段我们可以看出楚王是一位仗势欺人、自作聪明的人,故 A 错误; B.乙选段主要写墨子以理说服公输盘,并不能突出公输盘是个狂妄自大、固执己见的人,故 B 错误; C.通过选段可以看出晏子善
7、用类比等反驳方式,幽默诙谐,不失气度,而墨子善用比喻,逻辑推理, 是对方屈服,故 C 错误;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作答本题,需要对选段有一个整体的认知。选段甲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凭着他 的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祖国及个人尊严;选段乙写墨子凭借自己的才智,以理说服公输 盘。两篇文章都属于辩论文,所以都体现了“善辩”和“机智”。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吗?” 晏子离开座位严肃地回答说:“我听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 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
8、。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 偷盗,进入楚国就偷盗,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变得善于偷盗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跟他开 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 乙: 公输盘说:“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先生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我希望借助您的力量去杀了他。” 公输盘很不高兴。 墨子先生说:“请让我奉送(给您)十金。” 公输盘说:“我坚守道义坚决不杀人。” 墨子先生起身,拜了两拜,说:“请(让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你在制造云梯,将要用它来 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 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知道这道
9、理而不对楚王进行劝阻,不能说 是忠君的;劝阻却没有成功,这不能称作坚持;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 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叫做明白事理。” 公输盘被说服了。 (三)(三)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 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 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 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 盖伟明初不知其为 东坡。 自谓名 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 曰:“不意乃见所畏 。”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 【注】刘伟明弇(yn) :弇
10、是刘伟明的字。爵里:爵,爵位;里,故乡。不意乃见所畏:没想 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剧:痛快。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盖伟明初不知其为 东坡()自谓名 不下人() 7. 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 (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 (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 (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8. 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_”而东坡则回避 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_,_,最终东坡以“_”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答案】6.(1). (1)是(2). (2)名声、名望
11、7. A 8.(1). 欲以折服之(2). 当时被贬岭南,(3). 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4). 嘉其才气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解释。“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翻译为: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 坡。 “为”解释为“是”的意思; (2) “自谓名不下人”翻译为: 自认为名声不落于人, “名”解释为“名 声”。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乃复问东坡所从来”,“乃”是“于是”的意思,“复”是“又”“再”的 意思,根据前文,刘伟明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
12、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可以看出“刘伟明 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所以第一个空填“欲以折服之”;“时东坡谪岭南”可以看出 苏轼当时被贬岭南,当时的苏轼名气很高,但是他只回答“罪人苏轼”可以看出他在抑制刘弇的傲气,最 后“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可以看出苏轼的大气洒脱。 【点睛】参考译文: 刘伟明字弇,年少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才学自负,经过考核,成绩优秀,高中词科,意气风发,怡然自 得,看不起同辈。绍圣初,游览一禅刹,当时东坡被贬岭南,路过庐陵,也来游玩,恰好遇到刘伟明,互 相问了爵位故乡姓氏。刘伟明突然回答说:“庐陵刘弇。” 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自认 为名声不落于人
13、,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苏轼慢慢的回答说:“罪人苏轼。”伟明便 大惊,看了又看,致敬说:“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东坡也赞赏他的才气,跟他痛快的相谈然后 离开。 二、现代文(二、现代文(3838 分)分) (一)(一)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植物也“聊天” 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 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 在看不见的地下, 植物也“聊天”, 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 研究发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
14、可 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竟然促进相邻的了 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在乙烯影 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 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 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 化,这
15、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 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 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 强抗虫力。 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 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 起武器发动战争。反之,则和。对水稻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有亲缘关系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根系会尽量小 心翼翼地避开彼此,最大程度减少竞争,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 力 侵入
16、和挤压对方的生存空间,抑制对方生长。科学家用确凿的证据表明,植物也有亲疏观念并具备相应 的辨识能力,对内相互协调,对外扩张领土。 科学家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将适宜合种的植物相邻种植,抑制病虫害,增加 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 9. 第段的“热闹”在文中的意思是_。 10. 本文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 _; _; _。 11. 第段中“极力”一词不能删除,为什么? 1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第段写到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 B. 第段写到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通过产量。 C. 标题交代了说明对象,并用拟人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7、 D. 文章的结尾指明了未来对“植物聊天”全新的研究方向。 13. 第段还需要加入下面的例子,请说明理由。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 【答案】9. 交流方式多,交流次数频繁 10.(1). 植物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交流(2). 植物能通过发出物理信号进行交流 (3). 植物能通过第三方的帮助进行交流 11. “极力”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准确说明相邻而种、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间的竞争之激烈,体 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去则无法准确说明这种竞争程度。12. C 13.这个例子写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电信号,与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发现植物能 发出声信号,是不
18、同国家的研究成果,属于两种不同的物理信号,添加后使说明更充分、更科学。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词语所在的句子所处的位 置来理解词义;根据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词义;从词语表达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义;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理 解词义。本题“热闹”出现在第二自然段,根据文章内容,我们应从第二段后面的文段寻找答案。后文中 提到:“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 信号等)进行交流”“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 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根
19、据文段的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交流方式多,交流次数频繁。 这就是“热闹”的含义。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回答本题要抓住总起句、关键句、过渡句等。第段的关键句都 是第一句话,是文段的主要内容。而第段讲“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这是举例说明第 段中“乡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所以第段说明的内容是一样的。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回答此类题目,要思考“该词本意是什么,在文中写了什么,与上下 文是什么关系”,然后点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性) 。“极力”一词出现在第七自然段, 是用尽一切力量的意思,主要是为了说明“
20、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即非亲缘关系的水稻之 间存在很大的竞争,用“极力”一词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2 题详解】 A.第段“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 就释放相应的乙烯”而不是 A 提到的花生通过释放氰化物和 乙烯与其他植物交流,故 A 错误; B.第段“非亲非故的水稻种植在一起则相反,它们的根系会扎得更深,极力侵入和挤压对方的生存 空间,抑制对方生长”,而不是 B 提到的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一起时可以通过产量,故 B 错误; D.文章结尾提到通过关注植物的“聊天”,破译植物语言,增加植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并没 有指明研究方向,故 D 错误; 故选 C。 【13 题详解】
21、本题考查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 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 的适量性。本题中给出了“英国研究人员发现,花朵能发出微弱的电信号,表示已经被采过蜜了”的事例, 主要就是说明“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使得说明更具科学性。 (二)(二)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无边丝雨,飘飘洒洒,连绵山脉笼罩在雨雾中,那天,是我来这所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的第一天。 来之前我曾想,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或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信
22、 心,甚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不过在一展抱负之前,我得先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下雨导致了停电,小学里没有现成的床,幸亏 我准备了睡袋。厨房里生锈的地锅满是污垢,第二天光刷锅我仿佛就刷了一个世纪。更令人头疼的是没有 自来水,只有一个盛水的桶,桶里的水仅够洗漱、要是想做饭、洗澡,就得去校外打井水。 每天放学后,送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我会顺便家访。没想到,孩子们的上学之路道阻且艰,尽管政 府已经把山路修得很平整,但很多孩子更愿意走林间小路,因为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穿行在 树丛中的羊肠小路上,我明显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孩子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奇特的事情,比如山林的深处有野鹿、银狐,比如曾经有孩子
23、上学途中 从高高的山坡上滚下去,居然没有受伤那些离奇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天地中的人们充满灵性和浪漫的生 命元素。 这种浪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是昙花一现。当我亲眼看孩子们闷着头大口吃着缺油少荤的单调午餐 时,我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孩子们对我播放的有些 纪录片提不起兴致。的确,面对这些小小年纪就艰辛生活着的孩子,我没有资格要求他们去关心遥不可及 的远方和素不相识的人们。但我能做些什么? 支教的最后一天,为了给我送行,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画黑板画、贴气球、布置教室。他们的欢笑 声像高原洁净的空气一般清新怡人,节目是孩子们提前好几天排练的,每表演完一个,我都拼命
24、鼓掌。 欢送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孩子们悄悄出去了。起初我没有在意,后来发现教室里人越来越少,门 外响起呜呜哭声整个走廊里都是蹲在地上哭的孩子。我手足无措,不知道先去安慰哪一个。我不忍心 面对他们,转身回到教室,然而黑板上的字又一次刺痛了我,我疯狂地擦着满满一黑板孩子们写给我的话 “别走!留下来!”“留下来!别走!”任凭泪水恣意流淌。我真的太为难了 ! 傍晚,坐在回程的高铁上,一位妈妈在给孩子指着远处美丽的红霞,孩子笑着;旁边坐着的是被山 区孩子触动了的我,远方生活着的是通过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山区的孩子们。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4. 下面对第段环境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5、() A. 点明“我”前去支教的时节是春季。 B. 交代“我”去支教的地点是偏远山区。 C. 为文章第段停电情况的出现做了铺垫。 D. 烘托了“我”对支教工作的恐惧心理。 15. 第段画线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_。 16. 阅读第,完成下面的填空。 山区孩子的生活状态: 艰辛: _ 浪漫:孩子们讲述流传在山间的奇特故事。 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孩子们_,_的性格。 17. 第段中说“我真的太为难了”,是因为_,_ 18. 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含义。 【答案】14. D15. 突出刷锅时间长,体现支教生活的艰难 16.(1). 孩子们上学之路道阻且艰(2)
26、. 孩子们的午餐缺油少荤,十分单调(3). 坚 忍、(4). 纯朴、乐观(写出任意两点) 17.(1). “我”看到孩子们伤心,不知如何安慰(2). “我”舍不得孩子们,但不得不离开 18. “我”对孩子们念念不忘(孩子们对“我”念念不忘)。支教会激发孩子们探索外界的兴趣,这是 孩子们对“我”的回响。支教也促使“我”持续地关注孩子们,这是“我”对他们的回响。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根据文章内容,“来之前我曾想,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或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信心,甚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由此可以看出我对支教是怀着一种探索 和向往的心理,而不是恐惧
27、心理。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张主要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 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文中“一个世纪”就是用了夸张,来突出时间长,通过一个简单的刷锅就可 以看出执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而体现支教生活的艰难。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回答本题要找关键句, 关键词。 前两个空体现“艰辛”的句子, 第段出现“我 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所以这句话前面“孩子们闷着头大口吃着缺油少荤 的单调午餐时”便是其中一个体现,另外根据第自然段,“孩子们的上学之路道阻且艰”也是其中一个 体现。根据第段孩子
28、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奇特的事情,那些离奇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天地中的人们 充满灵性和浪漫的生命元素。可以看出孩子们在艰辛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乐观、淳朴。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回答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用原句回答或概括相关内容进行回答。先定位 第段,“我真的太为难了”在段落的最后,那就需要从段落前面寻找答案,文中提到“我手足无措,不 知道先去安慰哪一个”,据此可以概括为“看到孩子们伤心,不知如何安慰”。“我不忍心面对他们 然而黑板上的字又一次刺痛了我,任凭泪水恣意流淌”,通过这句可以看出“我”舍不得孩子们, 但不得不离开”。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句子的含义一般要考虑
29、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文章内容、文章主旨做出回 答。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的一次支教经历。在支教过程中,我了解了这些孩子们,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 的感情,所以念念不忘是相互的,既有“我”对孩子们念念不忘,也有孩子们对“我”的念念不忘。这是 表层含义,而深层含义就是支教后的一个变化。我的支教,教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通过我看到了大千世 界,激发了探索外界的兴趣,这是孩子们对“我”的回响;同时支教也让“我”被山区孩子触动,会持续 地关注孩子们,这是“我”对他们的回响。 三、综合运用(三、综合运用(1212 分)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学校举行“唱响经典”歌会活动,夏夏是歌会的策划者和主持人,请你
30、帮助他一起完成相关任务。 “唱响经典”曲目单 乐章主题歌名经典歌词解说词 第一乐章 传承千年 文化 知否知否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之间, 岁月悄然走过。 但愿人长 久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 第二乐章 歌咏当代 精神 我和我的祖 国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 朵。 浪花飞溅在海面, 祖国根植于心中。 19. 夏夏要为歌会写开场白,你认为最恰当的顺序是()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为了让经典歌曲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也一定能唱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相信我们不仅能从歌声中感知经典文化的脉动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唱响经典”全校歌会 A. B. C. D. 20. 请你结
31、合节目单中但愿人长久的经典歌词,为夏夏完成解说词的仿写。 21. 夏夏想把让世界充满爱放进曲目单,你认为应放入哪个乐章,请结合下图的歌谱节选简述理 由。 【答案】19. A20. 【示例】月亮时有圆缺,祝福相伴永远。 21. 应放入第二乐章。歌词中的“共风雨”“共追求”“同一样的爱”等所表达的大爱情怀,符合当 下倡导的“同一个地球”的理念,具有时代精神。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场白的顺序。做排序题要理清里面的逻辑关系。本题中,作为开场白,一定要先问好,所 以应当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应当介绍歌会活动的目的,即,所以我们才在这里举行这场歌会活动,即 ,最后我们要介绍歌会活动的意义和,
32、其中和有连词“不仅也”,所以应当放在的前 面。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根据给出的材料,我们知道仿写应当紧扣“但愿人长久”这个主题,仿写的时候 要注意内容、结构、手法都要一一对应,首先分析示例运用了对偶(可以宽对)的修辞手法,然后根据但 愿人长久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句仿写为:月亮时有圆缺,祝福相伴永远。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材料,这是“唱响经典”歌会活动,第一乐章主要是传承千年文化, 第二乐章是歌咏当代精神。 让世界充满爱 是一首流行歌曲, 由郭峰作曲, 于 1986 年 6 月 1 日发行。 2008 年, 该曲获得中国流
33、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 30 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同时歌词所展示的内容“共风雨”“共 追求”“同一样的爱”等,都应当放在第二乐章,歌咏当代精神。 四、写作(四、写作(6060 分)分) 22. 题目:有一种甜 要求: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有一种甜有一种甜 有一种甜,那是母爱。 从降临开始,就有一双眼睛始终注视着你。为你舔舐每一滴泪水,为你倾注所有的关心。 在无数个深夜,她逼着自己醒来,只为看看你是否睡得安稳。 在每一个早晨,她总是第一个忙碌,帮你准备最可口的早餐。 幼儿的你,总是离不开母亲的怀抱,那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安心; 少年的你,逐渐有
34、了自己的想法,时有时无地想要独立自主。那种稍显叛逆的思维方式会从另一个角 度证明你将要离开这种安心,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 你渐渐长大,语气愈发显得不耐烦,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做好一个母亲应有的角色。她看着你从嗷嗷 待哺到叛逆独立,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慨。虽然心中万般不舍,可这终将是你必须走上的成长之路。 今天,是你对成长之路的第一次重要试探,九年的学生生涯迎来总结时刻。在考场门口,一片火红, 那是母亲对你满怀深情的祝福。一张张期待的脸庞,迎接王者的归来。当你走出考场的那一刻,尝到那种 甜了吗? 结果如何,已经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牢牢记住,那喷薄而出的甜蜜芬芳,是必须 和母亲
35、一起品尝的绝妙滋味! 人们总是喜欢甜,那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幸福味道。可作为味觉,甜,太短暂了。想要保持这种甜蜜, 我们不得不拼命地努力,竭尽全力去争取每一次品尝的机会。在收获的同时,我们也必定会失去些什么, 这是永存的真理。 可无论我们获得了什么,都不会失去母爱的甜蜜。那是从一开始就和我们紧密相连的牵绊。请握紧你 的手,紧紧地抓住这份甜蜜滋味,那是你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的珍宝。 【解析】 【详解】考查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一定要注意分析题目,抓住题眼,必须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题 目是“有一种甜”。侧重点在“甜”。甜是内心的一种心理感受,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人之常有的。审 题、选词时要抓住这个题目的核
36、心。对考生来说,自己成长路上收获的甘甜、家人亲情的美好感受、父母 师长的支持鼓励、日常生活获得的点滴感动凡是让自己感受到美好,感受到爱护与滋养的生活中平凡 日常的现象,都可以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再就是注意修饰词“有一种”,这种甜是有故事的,是和 平常不一样的,是有独特体验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有一种”同时提醒考生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侧 重描写事情给作者带来的甘甜美好的感受,也提示考生要选取典型事件,充分体现出 这“一种”“甜” 在何处,这是写文章的重点之一。以“我”为中心或见证人,叙述亲情、友情、师生情、自然情。不但要 具体生动地呈现事情本身,还要体现出自己在这个经历中的心路历程是什么?一开始就觉得甜蜜幸福,还 是渐入佳境,还是先苦后甜。题目中的“有一种”并不明确指定具体方向,不仅可以是学习,也可以指向 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有意义的、令人兴奋、获得感动的事,校园内、社会上、家庭中乃至国际上的事都可以 写。但是不熟悉或感情平淡不出彩的材料少用或者不用。如果写记叙文的话考虑记叙的顺序,采用倒叙还 是插叙。故事情节是否要曲折一些,生动一些,在“甜”之前是否来点“苦”或者“酸”,通过添加波折, 为文章添彩。当然在叙述的过程中,不要一叙到底,不让文中的主人公说话,要运用描写,景物描写、语 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让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自己,为文章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