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775980 上传时间:2021-10-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6 页 统编版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 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共共 60 分分) 1(本题 2 分)“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 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 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2(本题 2 分)史载,康熙帝北巡,行至华

2、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发现一片水草丰美、林木葱郁、 动物繁多的地方,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令人“往相度地势,酌设围场”,划定了 14000 多平 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结合史实判断该“围场”具备了下列项中哪些功能() 。 避暑练兵围猎处理民族事务 ABCD 3(本题 2 分)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 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4(本题 2 分)有

3、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 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 第 2 页 共 16 页 B C D 5(本题 2 分)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曾对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实行和亲。这里所说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吐蕃C鲜卑D女真 6(本题 2 分)1170 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 ” 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4、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7(本题 2 分)“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8(本题 2 分)1877 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 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拜托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9(本题 2 分)

5、阅读下列国际组织机构示意图,“?”应填 A国际联盟B联合国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0(本题 2 分)16 世纪,英国自上而下地进行宗教改革,国王成为英国国教教会唯一的首脑。17 世纪六七 十年代,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宣布实行宗教自由,强调英国国教教会的至尊地位。此举旨在 A促进信仰自由B巩固君主立宪 C强化专制统治D落实权利法案 11(本题 2 分)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 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 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

6、系已经解体 第 3 页 共 16 页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12(本题 2 分)某学者在 1919 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 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理! 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 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 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B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揭示国联

7、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13(本题 2 分)1990 年 11 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 678 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 伊拉克在 1991 年 1 月 15 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 ,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 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 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4(本题 2 分)1950 年,

8、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 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 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BCD 15(本题 2 分)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 20 世纪的不同年代 分为若干板块,在 60 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 共同纲领封面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D内蒙古自治

9、区成立 30 周年庆典 16(本题 2 分)2017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70 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 继建立。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第 4 页 共 16 页 ABCD 17(本题 2 分)下图是 1953 年版 3 元人民币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民族团结原则民族平等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BCD 18(本题 2 分)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 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 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

10、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 者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19(本题 2 分)下图体现了新中国某种政治制度,下列有关理解正确的是 第 5 页 共 16 页 A内蒙古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 B 共同纲领正式确认该制度为新中国基本政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D是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伟大制度创新 20(本题 2 分)我国 55 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人口超过 100 万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地位

11、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管理。以上史实主要说 明 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水平提高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C少数民族地区治理关乎国家前途命运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1(本题 2 分)某文件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 自治”。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民政府的 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这一内容最早应出现在哪一文 件中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D1982 年中

12、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本题 2 分)据统计,西藏的少数民族干部由 1965 年的 7600 多名,到 1986 年底,发展到 3.1 万名,2014 年底,少数民族干部已有 11 万多人,约是 1965 年的 14 倍多,占全区干部总量的 70%以上。材料体现了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践行B政治协商制度得以贯彻实施 C基层民主建设得到巨大发展D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 23(本题 2 分)1949 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 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

13、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第 6 页 共 16 页 24(本题 2 分)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25(本题 2 分)“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 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 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 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 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

14、会时的谈话 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 26(本题 2 分)1954 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 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 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 A“不结盟”B“万隆精神”C“单极多极化” D“日内瓦精神” 27(本题 2 分)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 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 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

15、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28(本题 2 分)下表所示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 (略表) ,它反映了 200020062010201120122013 中国对中亚出口额(亿美元)77523165318582132323 中国对中亚进口额(亿美元)105351358210224642703 中国对中亚国家的进出口额呈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主导下的金融合作产生积极效果 第 7 页 共 16 页 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彰显活力 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稳

16、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ABCD 29(本题 2 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如下图所示, b 年建交高峰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运用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0(本题 2 分)1963 年 9 月,邓颖超(周恩来夫人) 、张茜(陈毅夫人)总结了驻外使馆夫人工作经验,如 表所示。这些工作经验 项目内容 任务 服从整体工作,跟上形势发展,运用适当方式,开展友好活动,参与相应斗争,配合总的任务,加 强调查研究,做好对外宣传 对象以驻在国为主。兼顾外交团;以上层和官方为主。

17、适当接近中下层 方式 方法 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顺其自然,人情人理,合乎时宜,恰如其分.逐步深人;忌操之过急、轻率、 张扬。采取家庭访间,小型茶会烹调.探病、婚礼,送礼等形式 A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顺利开展B彰显了不结盟外交政策的新思路 C助推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D反映出外交领域女性地位的提高 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共共 40 分分) 31(本题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边防、海防建设历史悠久。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 第 8 页 共 16 页 海洋强国。 材料一 张骞通西域后, 设校尉管理屯田, “有副校尉, 秩比两千石头, 丞一

18、人, 司马、 候千人个二人。 ” 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 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域。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亦重。”丁日 昌也认为:“欲筹海防,宜以全力专顾台湾,庶台防无事而沿海可期安枕。”清末甲午战败割台时,光绪 皇帝甚至哀叹“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摘编自刘耀晚清台湾海防建设研究 材料三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19、和“21 世纪 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 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据中国日报网 2014 年 9 月 17 日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防亦重”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带一路”的意义。 32(本题 12 分)历代王朝大都致力于我国疆域的开拓与维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 221 年,秦由东北至西南沿

20、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 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 212 年,立石于朐界(今江 苏连云港市) ,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 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 5 个,临海的郡多达 21 个。包括番禺(今广州) ,东冶(今福州) ,钱塘(今 杭州) 、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 摘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 材料二明建国后,封锁海疆,“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与明朝廷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 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 1368 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

21、江、南直隶、山东、 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 年开始,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 倭斗争。 摘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维护海疆的举措,并概括其影响。 第 9 页 共 16 页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以来海疆形势的新变化,并简要评价明朝的海疆政策。 33(本题 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 年以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逐渐不再以政党和政权性质进行区分。中国的经济援助方式 也从无偿援助变为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方式、援助项目合资合作方式等强调互利双赢等方式。中非间发 展为“全天候”友谊,进而确立为政治上平等

22、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 系。 摘编自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 材料二2000 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已成为国际对非洲投资增速最快的国家,中国在非洲投 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 400 多家增至 3000 多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从 2000 年开始,中非合作论坛峰 会就曾承诺为中国国内外的非洲教育提供资金和支持。据统计,2012 年到 2016 年的五年间,非洲来华的留 学生总数为 61594 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 23.7%。中国还派出大量医疗人员赴非洲 国家援助。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维和官兵参与维和行动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为非洲

23、国家仗义执言。 据自朱瑞君、关伟娜数据看中非:“非”一般合作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1978 年以后中非交流合作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非合作的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 第 10 页 共 16 页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1B 【详解】 材料“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 体现的是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给音乐发展带去了活力,B 正确;ACD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 B。 2D 【详解】 围场是北巡时设置,在地理纬度上偏北,气候温凉,适宜避暑。根据

24、“出于肄武与定边的考虑”可知,围 场有练兵的功能。根据“划定了 14000 多平方公里的地方作为围场猎苑”可知,围场具备围猎功能。围场地点 位于华北平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此处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接壤地区,因此可以处理民族事务。根据以 上分析可知,D 正确,排除 A、B、C。 3B 【详解】 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 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 B 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 类型,故 A 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 C 项错误;材 料体现的观念仍

25、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 D 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出高考考查“双基”的基本特点。“表 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转化为问题意识,如本题材料可转化为“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 做麒麟”?这一方面说明明朝君臣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天朝上国”的心态,用中国文化解读外 国贡品。 4D 【详解】 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和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反映出东西方的交流。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D 项。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是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是东方国家之 间的交流,均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含有或的 A、B、C 项

26、。 5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唐朝唐王朝为改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吐蕃实行和亲政策,641 年,唐太宗派 人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 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蕃关系(课标外) (华东师大版) 。 第 11 页 共 16 页 6D 【详解】 试题解析: 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会积极吸取中原先进文化。 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 无论是诗中的“菊花”, 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赏 菊、饮酒

27、等) 。A 不符合材料主旨,B 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 民族,所以 C 也不正确。 7B 【详解】 本题属于材料分析型的选择题,反映了,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歌谣的关键词,革命、剪掉辫子、 独立,A 选项革命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可能是简单的移风易俗,选项 A 显然不正确; C 选项民族区域自治无从体现,排除 C;反对帝国主义,歌谣无从体现,排除 D;歌谣讲的民族要剪掉辫子, 要革命,是民族主义深入民众的体现,选项 B 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8C 【详解】 考查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结合材料“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28、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运用近 代化史观,判断 C 项正确。材料指领事馆机构的设立,未涉及大使领事制度的建立,排除 B 项;A、D 项 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定位】必修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9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全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都是联合国的下属机构,B 正确,ACD 排除。故选 B。 10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国王强调英国国教的至尊地位,主要目的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君主专制 的目的,C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信仰自由说法错误,A 选项排除。君主立宪制是在 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之后,BD 选项排除。 11D 【详

29、解】 题干中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中认为,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说 明当时清朝的地方督抚已经注意按照国际法来处理中日之间的交涉问题,这明显体现了近代的外交观念, 故选 D;题干中没有说到日本是借助于西方列强侵害中国的权益,故 A 与题意不符;由“日本阻止琉球国 向中国进贡”可知,当时琉球国还在向中国进贡,维持着朝贡关系,故 B 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地方督 第 12 页 共 16 页 抚的上奏只是在行使其职权,对政府提出建议,而不是干预朝廷外交事务,故 C 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 排除。 名师点睛:中国外交近代化是指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试图通

30、过自身的力量赶走外 国侵略者获取独立,另一方面认同接受西方文明,外交上从消极排斥与抵抗、蒙昧无知中丧失主权,转变 为接触与适应、尝试改变弱势处境,再到主动争取国际社会主体权资格、追求建立平等新型外交的历史演 变过程。 12B 【详解】 据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当保镖,可是做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该学者希望 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应该主动有所作为,力争国权,故 B 选项正确;列强环伺的隐患,属于中国力 争国权的背景,不是材料主旨,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说明学者也 肯定了国联的积极作用,故 C 选项错误;当时国联受到英法控制,对中国争取外

31、交平等的不利性更大,故 D 选项错误。故选 B。 13A 【详解】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90 年 11 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 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故投了弃权票,故 A 正确。中国政府并不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故 B 排除。弃权票不等于反对票,故没有违背了大国一致原 则,故 C 排除。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表现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 的

32、政策,因而派遣专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正确;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 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 军事存在清除,错误;材料未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错误;综上正确,错误,因 此 A 项正确,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15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 20 世纪 60 年代的重大事件的记忆。其中 C 项发生在 1965 年,是符合题意的。 16C 【详解】 本题考查我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的先后顺序。宁夏回族自治区在 1958 年 10 月成立,新疆维吾尔族自治 区在 1955 年成立,西藏自治区在

33、 1965 年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在 1958 年 3 月成立。综上所述,各自治区 第 13 页 共 16 页 成立的先后顺序为,故选 C。 17B 【详解】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3 元人民币上同时有多种不同的民族文字,由此可知体现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 尊重少数民族的特点,符合题意,B 项正确;仅根据民族文字无法说明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不符合题意,排除包含的 ACD 项。故选 B 项。 18A 【详解】 根据“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 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可得出其赞赏的是中

34、国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故 A 项正确;材料与基层民主无关,排除 B;材料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排除 C;材料涉及的是民 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排除 D。 19A 【详解】 图片中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40 周年纪念,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7 年,是成 立最早的省级自治区,A 项正确;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是 1954 年宪法,排除 B 项;C 项说的是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 项指的是一国两制,排除。故选 A 项。 20D 【详解】 据题意可知,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与汉族享有平等的地位以参与国家管理,由此体

35、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故选;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 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排除;材料阐述的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排除;项 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 21B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在中央人 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除了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各项自治权利。故 B 项正确;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只是规定了“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6、 未制定具体的举措, 故 A 项错误;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故 C 项错误;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重申、健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 D 项错误。 22A 【详解】 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之下,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故 A 正确;材料涉及 第 14 页 共 16 页 的是少数民族地区,与政协、基层民主无关,排除 BC;材料数据呈现的是干部队伍,而不是经济,排除 D。 23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同列强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而是在新的、平等的基 础上同西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回答的问题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

37、系,B 正确;A 是一边倒回答的问 题,排除;C 与材料无关,排除;D 是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回答的问题,排除。故选 B。 24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 来,故选 B。60 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也就谈不上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 打破欧美对华经济制裁。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5A 【详解】 材料讲话意在强调与亚非国家和平合作。在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1955 年亚非会议召开, 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同

38、亚非各国的联系。所以选 A。 26B 【详解】 根据材料“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万隆精神”,周恩来在 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同”是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 迫。故 B 项正确;“不结盟”是指不与其它国家结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A 项。 “单极多极化”与 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C 项;“日内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精神,与材料不符,排除 D 项。 27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 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

39、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 A 项正确;中 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 1950 年,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 织建立于 2001 年,故 D 项错误。 28C 【详解】 由“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对其进出口的是数额都逐渐增 加,故符合题意;中国与中亚国家组建了上海合作组织,进出口额的增加体现出结伴而不结盟关系下的 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充满活力,故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进出口是属于贸易领域的,与金融合作没有直接关 第 15 页 共 16 页 系,故排除;中国与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多边贸易有利于稳定自己区域内

40、的经济秩序,但不能说稳定世界 经济秩序,故排除。 点睛:数据表格类题目,首先要看清表格是关于什么的数值,里面各栏的数值分别是哪一方面,然后要对 表格中的数值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最后可以得出有关信息。这是关于数据表格类题目做题的基本步 骤,这一题也不例外。 29C 【详解】 通过材料示意图的信息可知,b 年建交高峰在 19891993 年左右,主要原因是东欧剧变后苏联解体产生了 许多新的国家,与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重要关系,自然与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密切相 关,所以 A、B、D 三项均属于该次建交高峰的原因;C 项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运用成功解决了香港后 澳门的回归,这属于

41、中国的内政,故 C 项是题目要求的选项。故选 C 项。 30A 【详解】 驻外使馆夫人工作经验有利于推动新中国外交顺利开展,故选 A 项;BC 两项表述与材料所示时间明显不符, 排除;D 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排除。故选 A 项。 31 (1)措施:设置相关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赋 税制度。积极作用: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利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民族融合;有 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历史背景: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传统(“天朝上国”)思想观念的 的转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先进

42、中国人的探索与觉醒。 (3)坚持开放和平发展的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 (1)“措施”,根据材料一信息“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唐朝统一西域后,唐政府在西域驻 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得出:设置相关机构,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管理;由材料信息“推行内地 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路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至西 域”得出:推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赋税制度。“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保障了“丝绸 之路”的畅通、有利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 统一等角度

43、分析。 (2)“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二信息“鸦片战争后,国初海防,仅备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 势一变,海防亦重。”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传统 思想观念的的转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与觉醒等角度分析。 (3)“意义”,根据材料三信息“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 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从 坚持开放和平发展的建设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角度分析。 第 16 页 共 16 页 32 (1)举措:设

44、置行政机构;皇帝巡视。影响: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促进了国家统一) ;有 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2)变化: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也 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 【详解】 (1)举措:根据“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得出设置行政机构;根据“数次东巡海疆”得 出皇帝巡视。影响:可从有利于古代中国疆域格局的创建、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等分析总结。 (2)变化:根据“建立军事防御机构”“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 得出来自海上的侵扰与威胁加剧。评价:根据“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

45、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 务”“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得出和平交流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维护了海疆安全与稳定;根据“禁 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得出也限制了海上贸易的进行。 【点睛】 33 (1)变化:意识形态因素不断弱化;援助方式从注重无偿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援助方式逐渐多样化; 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并升级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原因:国际局势的缓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前期政策的弊端;非洲国家发展的需要。 (2)推动了非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非友好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3)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务实合作 【详解】 (1)变化:根据“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逐渐不

46、再以政党和政权性质进行区分”得出意识形态因素不断弱化;根 据“国的经济援助方式也从无偿援助变为政府优惠贴息贷款援助方式、援助项目合资合作方式等强调互利双 赢等方式”得出援助方式从注重无偿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 援助方式逐渐多样化; 根据“确立为政治上平等互 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得出中非关系全面发展并升级为新型战略伙伴 关系。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国际局势的缓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前期政策的弊端、非洲国家发 展的需要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中国在非洲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从 400 多家增至 3000 多家创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洲来华 的留学生总数为 61594 人,在各大洲来华留学生中增长最快,同比增长 23.7%。中国还派出大量医疗人员赴 非洲国家援助”等信息可知中非合作推动了非洲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中非友好发展;有利于国际政治经 济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中非合作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务实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