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56 页 2022 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项练习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棋王 阿城 车厢里靠站台一面的窗子已经挤满各校的知青,都探出身去说笑哭泣。另一面的窗子朝南,冬日的阳 光斜射进来,冷清清地照在北边儿众多的屁股上。两边儿行李架上塞满了东西。我走动着找我的座位号, 却发现还有一个精瘦的学生孤坐着,手拢在袖管儿里,隔窗望着车站南边儿的空车皮。 我的座位恰与他在一个格儿里,是斜对面儿,于是就坐下了,也把手拢在袖里。那个学生瞄了我一下, 眼里突然放出光来,问:“下棋吗?”倒吓了我一跳,急忙摆手说:“不
2、会!”他不相信地看着我说:“这 么细长的手指头,就是个捏棋子儿的,你肯定会。来一盘吧,我带着家伙呢。”说着就抬身从窗钩上取下 书包,往里掏着。我说:“我只会马走日,象走田。”他已把棋盒拿出来,放在茶几上。塑料棋盘却搁不 下,他想了想,就横摆了,说:“不碍事,一样下。” 就在这时,车厢乱了起来。好多人拥进来,隔着玻璃往外招手。我就站起身,也隔着玻璃往北月台上 看。我的背被谁捅了一下,回头一看,他一手护着棋盘,说:“没你这么下棋的,走哇!”我实在没心思下 棋,就硬硬地说:“我不下了。这是什么时候!”他很惊愕地看着我,忽然像明白了,身子软下去,不再说 话。 车开了一会儿,车厢开始平静下来。有水送过来
3、,大家就掏出缸子要水。我旁边的人打了水,说:“谁 的棋?收了放缸子。”他很可怜的样子问:“下棋吗?”要放缸的人说:“反正没意思,来一盘吧。”他 就很高兴,连忙码好棋子。对手说:“这横着算怎么回事儿?没法儿看。”他搓着手说:“凑合了,平常 看棋的时候,棋盘不等于是横着的?” 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忽然大叫:“棋呆子,你怎么在这儿?你妹妹刚才把你找苦了。没想到你在我 们学校这节车厢里,气儿都不吭一声。你瞧你瞧,又下上了。”棋呆子红了脸,没好气地说:“你管天管 地,还管我下棋?走,该你走了。”就又催促我身边的对手。我这时听出点音儿来,就问同学:“他就是 第 2 页 共 56 页 王一生?”同学睁了眼,
4、说:“你不认识他?哎呀,你白活了。你不知道棋呆子?”我说:“我知道棋呆 子就是王一生,可不知道王一生就是他。” 王一生简直大名鼎鼎。我们学校与旁边几个中学常常有学生之间的象棋厮杀,渐渐地,几乎每次冠军 就都是王一生了。我也就知道王一生外号棋呆子,棋下得神不用说,而且在他们学校里数理成绩总是前数 名。可我不信人们说的那些王一生的呆事,觉得不过是大家寻逸闻鄙事,以快言论罢了。 听说呆子认为外省马路棋手高手不多,不能长进,就托人找城里名手近战。有个同学就带他去见自己 的父亲,据说是国内名手。名手见了呆子,也不多说,只摆一副据说是宋时留下的残局,要呆子走。呆子 看了半晌,一五一十道来,替古人赢了。名手
5、很惊讶,要收呆子为徒。不料呆子却问:“这残局你可走通 了?”名手没反应过来,就说:“还未通。”呆子说:“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后来呆子认识了一 个捡烂纸的老头儿,被老头儿连杀三天而仅赢一盘。呆子就执意要替老头儿去撕大字报纸,不要老头儿劳 动 这时我旁边的人也明白对手是王一生,连说不下了。王一生便很沮丧。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你下 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 这种傻劲。” (有删改) 文本二: 我不会下棋,不解棋道,但我相信有像王一生那样的棋呆子。我欣赏王一生对下棋的看法:“我迷象 棋。一下棋,就什么都忘了。呆在棋里舒服。”人
6、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 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王一生一个人和几个人赛棋,连环大战,在胜利后,呜呜地哭 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是的,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 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 叫活着。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胜乎己。”弈虽小道,可以喻大。“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今成事业者 都需要有这么一点精神。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 有人告诉我,阿城把道家思想糅进了小说。 棋王里的确有一些道家的话。但那是捡烂纸的老头的思 想,甚至也可以说是王一生的
7、思想,不一定就是阿城的思想。阿城大概是看过一些道家的书,他的思想难 第 3 页 共 56 页 免受到一些影响。 阿城是有师承的。他看过不少古今中外的书。外国的,我觉得他大概受过海明威的影响,还有陀思妥 耶夫斯基。中国的,他受鲁迅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似乎还受过废名的影响。他有些造句光秃秃的,不求 规整,有点像莫须有先生传 。但这都是瞎猜。他的叙述方法和语言是他自己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云:“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说得很好。阿城的文体的可贵处正在“不取诸邻”。 “脑袋在肩上,文章靠自己。” 阿城是敏感的。他对生活的观察很精细,能够从平常的生活现象中看出别人视若无睹的特殊的情趣
8、。 他的观察是伴随了思索的。否则他就不会在生活中看到生活的底蕴。这样,他才能积蓄了各样的生活的印 象。可以俯拾,形成作品。 只有在今天,现在,阿城才能更清晰地回顾那一段极不正常时期的生活,那个时期的人,写下来。因 为他有了成熟的、冷静的、理直气壮的、不必左顾右盼的思想。阿城业已成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青年作家, 循此而进,精益求精,如王一生之于棋艺,必将成为中国小说的大家。 (节选自汪曾祺人之所以为人 )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描写了知青离开城镇时在车站分别的情景,既交代了时代背景,也为王一生的出场做了铺垫。 B. 小说在人物描写上独具匠心
9、,“放出光”“很可怜”“搓着手”等细节描写体现了王一生想要与人一决 高下的急切愿望。 C. 小说对棋王的称呼有多种变化:“那学生”“棋呆子”“呆子”“王一生”,巧妙地贯穿了“我”与他 相遇相识的过程,使叙述显得自然、合理。 D. 小说运用了插叙的手法,通过“我”的回忆介绍了王一生的几件“逸闻鄙事”,具体而形象地展现了王 一生的“呆子”形象。 6. 下列对文本二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一生的棋道、干将莫邪的故事都启示我们,只有沉溺于某事,全力去拼搏,才有可能创造生命的价值。 B. 作者引用庄子中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既诠释了王一生成为棋王之因,也寄寓着他对阿城的
10、厚望。 C. 作者认为,阿城能“不取诸邻”,自成一派,是因为他把道家思想糅进了小说里并能兼采古今中外文学 第 4 页 共 56 页 大家之长。 D. 如要获得成熟冷静的思想,除了作家自身的努力追求和学习之外,时间的沉淀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7. 历史上许多非凡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阮籍的“颓”、 米芾的“癫”、 李白的“狂”、 黄公望的“痴” 事。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棋呆子王一生的“呆”的深层意蕴。 8. 二十四诗品中的“俱道适往,着手成春”,是说写作需要利用多种道路并行追寻,才能使文章格调 自然清新。而阿城的作品可谓“着手成春”,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归纳他取得这样的成就所凭借的 “道”
11、有哪些。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鸡毛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是一个住在西南联大里的校外人,她又的确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明大西门外有片荒地,联大盖新校舍,出几个钱,零星的几户人家便搬迁了。文嫂也是这里的住户, 她不搬。可她的两间破草屋戳在宿舍旁,不成样子。联大主事的以为人家不愿搬,不能逼人家走,跟她商 量,把两间草房拆了,就近给她盖一间,质料比原来的好。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 宿舍旁住着这样一户人家,学生们没觉得奇怪,都叫她文嫂。她管这些学生叫“先生”。时间长了, 分得出张先
12、生、李先生但没有一个先生知道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人老实, 没文化,却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她的屋门是敞开着的。她的所作所为,都在天日之下,人人可以看到。她靠给学生洗衣物、缝被窝维 持生活,每天大盆大盆地洗。她在门前两棵半大的榆树之间栓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洗得的衣服夹紧 在两绳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大太阳的天气,常见她坐在草地上(昆明的草多丰茸齐整而极干 净)缝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为避嫌疑,她从不送衣物到学生宿舍里去,让女儿隔着窗户喊。“张 先生,取衣服!”李先生,取被窝!”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青草里有虫儿种种活食,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肯下蛋。隔多半
13、个月,文嫂就 第 5 页 共 56 页 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集市去卖。蛋大,红润好看,卖得也快。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 兰草提着一小块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她觉得这女婿人好。他跑贵州、重庆,每趟回来看老 丈母,会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环境里,她不知道大学是什么,却隐约知道,这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 的,尽管先生们现在并没有赚大钱、做大事、好像还越来越穷。 有个先生叫金昌焕,经济系的,算是例外。他独占宿舍北边一个凹字形单元。他怪异处有三点:一是 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二是从不买纸,三
14、是每天吃块肉。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铁丝上,领 带、鞋袜、墨水瓶每天就睡在这些丁丁当当东西的下面。再穷的学生也得买纸。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倒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这些通告、 启事总有空白处。他每天晚上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处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纸质大小、颜色,分 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也不顾文告是否过期。他每晚都开夜班,这伤神,需要补一补,就如 期买了肉,切成大小相等的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用过鼎罐,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 ,在学校茶炉上炖 热,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每夜用完功,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
15、子,瞅准了,扎出一块, 闭目而食之。然后,躺在丁丁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到了四年级,他在聚兴诚银行里兼了职。晚上仍是开夜班,搜罗纸片,吃肉。自从当上了会计,他添 了一样毛病,每天穿好衬衫,打好领带;又加一件衬衫,再打一条领带。同屋的人送给他一个外号:“二 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金先生不在乎,他要毕业了,在重庆找好了差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隔一个星 期丢一只。文嫂到处找过,找不着。她又不能像王婆骂鸡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大学 里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口乃(的)鸡呢?我口乃鸡呢?” 文
16、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她吓了一跳:女儿戴得一头重孝。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十八盘,翻到 山沟里了。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有点傻了。但她和女儿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毕业,要离开昆明,临 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就多了。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 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第 6 页 共 56 页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同屋的朱先生叫文嫂过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点值得一拣的 东西。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他的王国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照样
17、替金先 生打扫,她的笤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啊呀天呐,这是我口乃鸡呀!我口乃笋壳鸡 呀!我口乃黑母鸡,我口乃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我口乃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口乃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好像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苦和无告全都哭了出来。 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理解
18、,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九个字干净地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交待清楚,即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 内迁设于昆明。 B文嫂虽“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但其妨碍建校,拒绝搬走,并得寸进尺,要求学校加盖鸡窝,还是 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C文嫂为金先生服务,虽然是为了讨生活,但也因其对知识分子的敬意而尽心尽力,而金先生却偷吃了文 嫂赖以生存的鸡。 D文章结尾文嫂大哭一场,这哭声是对自己不幸命运的悲叹,也是对自己一辈子委屈的发泄,更是对偷了 鸡的金先生的控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家于平淡中开掘出金昌焕在斯文外表掩藏下的虚伪与鄙俗,对五四运
19、动以来被神化的学生形象进行了 质疑与反思,具有现实意义。 B 鸡毛为笔记体小说,其文字叙事简要,朴素干净,点到即止。华丽浮躁之词极少,多为平实之语, 遵循了汪曾棋一向的语言风格。 C本文以“鸡毛”为线索,也以之为题,既与小说结尾部分文嫂发现鸡毛相呼应,又寓指人生的琐碎和杂 第 7 页 共 56 页 乱,反映出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邪恶。 D在结构上, 鸡毛则有着汪先生一惯的大巧若拙的特色,表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小说全文, 全无拘束,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不淡不烈。 8汪曾棋的鸡毛和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均运用了讽刺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分析两篇文章在 塑造人物方面都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5
20、 分) 9汪曾棋说“我的感情无非三种:忧伤、欢乐和嘲讽”,本文中我们能看到文嫂的“忧伤”,能看到对金 先生的“嘲讽”,也能感受淡淡的“欢乐”,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欢乐”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5 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9 题。 文本一: 丰子恺先生的人品与画品 朱光潜 在当代画家中,我认识丰子恺先生最早,也最清楚。说起来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和我都在 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他在湖边盖了一座极简单而亦极整洁的平屋。同事夏丐尊、朱佩弦、刘薰宇诸 人和我都和子恺是吃酒谈天的朋友,常在一块聚会。酒后见真情,诸人各有胜概,我最喜欢子恺那一副面
21、 红耳热、雍容恬静、一团和气的风度。后来我们都离开白马湖,在上海同办立达学园。大家挤住在一条僻 窄而又不大干净的小巷里。学校初办,我们奔走筹备,都显得很忙碌,子恺仍是那副雍容恬静的样子,而 事情却不比旁人做得少。虽然由山林搬到城市,生活比较紧张而窘迫,我们还保持着嚼豆腐干花生米吃酒 的习惯。酒后有时子恺高兴起来了,就拈一张纸作几笔漫画,画后自己木刻,画和刻都在片时中完成,我 们传看,心中各自欢喜,也不多加评语,在文艺中领取乐趣。 第 8 页 共 56 页 当时的朋友中浙江人居多,那一批浙江朋友们都有一股清气,即日常生活也别有一般趣味,却不像普 通文人风雅相高。子恺于“清”字之外又加一个“和”字
22、。他的儿女环坐一室,时有憨态,他见着居然微 笑;他自己画成一幅画,刻成一块木刻,拿着看看,欣然微笑;在人生世相中他偶然遇见一件有趣的事, 他也还是欣然微笑。他老是那样浑然本色,无忧无嗔,无世故气,亦无矜持气。黄山谷尝称周茂叔“胸中 洒落如光风霁月” ,我的朋友中只有子恺庶几有这种气象。 当时一般朋友中有一个不常现身而人人都感到他的影响的弘一法师。他是子恺的先生。在许多地 方,子恺都得益于这位老师。他的音乐图画文学书法的趣味,他的品格风采都颇近于弘一。在我初认识他 时,他就已随弘一信持佛法。不过他始终没有出家,他不忍离开他的家庭。他通常吃素,不过做客时怕给 人家添麻烦,也随人吃肉边菜。他的言动举
23、止都自然圆融,毫无拘束勉强。我认为他是一个真正能了解佛 家精神的人。他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弘一法师近来圆 寂,他不远千里,亲自到嘉定来,请马蠲叟先生替他老师作传。 我对于子恺的人品说这么多的话,因为要了解他的画品,必先了解他的人品。一个人须先是一个艺术 家,才能创造真正的艺术。子恺从顶至踵是一个艺术家,他的胸襟,他的言动笑貌都是艺术的。他的作品 有一点与时下一般画家不同的,就是他有至性深情的流露。子恺本来习过西画,在中国他最早作木刻,这 两点对于他的作风都有显著的影响。但是这些只是浮面的形象,他的基本精神还是中国的,或者说,东方 的。我知道他尝玩味前
24、人诗词,但是我不尝看见他临摹中国旧画。他的底本大半是实际人生一片段,他看 得准,察觉其中情趣,立时铺纸挥毫,一挥而就。他的题材变化极多,可是每一幅都有一点令人永久不忘 的东西。我二十年前看过他的一些画稿例如指冷玉笙寒 月上柳梢头 ,到于今脑里还有很清晰的 印象。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 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他的人物装饰都是现代的,没有模拟古画仅得其形似的呆板气,可是他的境界 与粗劣的现实始终维持着适当的距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 他的画就像他的人。 书画在中国本有同源之说。子恺在书法上曾经
25、下过很久的功夫。时下一般画家的毛病就在墨不入纸, 画挂起来看时,好像是飘浮在纸上,没有生根;他们自以为超逸空灵,其实是画家所谓“败笔” ,像患虚症 的人的浮脉,是生命力微弱的征候。子恺的画却没有这种毛病。他用笔尽管疾如飘风,而笔笔稳重沉着, 像箭头钉入坚石似的。在这方面,我想他得力于他的性格,他的木刻训练和他在书法上所下的功夫。 第 9 页 共 56 页 文本二: 我们经常说某篇文章“有意思” ,这“意思”无法说出,它是一种感觉,混杂了多种感觉,比如嗅觉、 触觉、听觉、视觉。由觉而悟、使我们或者得到一种启示或者得到愉悦。这一类散文,它多是多义性的, 主题的模糊,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能进入的。这类
26、散文,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没有真情,它就彻底失 败了,而真情才能产生真正的诗意。这是我谈一个文学艺术作品秘结的问题。 我在阅读别人作品和自己写作中的一个体会。任何作品都有他产生作品的秘结。有的是在回忆,有的 是在追思,有的是在怀念。比如,我们读李商隐的诗,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们都觉得 好,我们之所以觉得好是它勾起了我们曾经也有过的感情,但这些诗李商隐绝对是有所指的,他有他的秘 密,只是这秘密谁也不知道。历史上许多伟大文学艺术作品被人揭开了秘结,而更多的则永远没人知道。 这就说明,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 的诗意。
27、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 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 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 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 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 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 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天才的作家都是这样,有灵性才情的作家都是这样。如果用心去读 沈从文、张爱玲、林语
28、堂他们的散文,你就能发现到处都是。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 5.下列对文本 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散文情节安排巧妙自然,描写丰子恺酒后乘兴作画的情节,与后文他跟随客人吃肉边菜形成呼应, 突出他的随性洒脱。 B.文章所写的都是生活小事,如叙家常,细致生动地描摹一个人品与画品统一的画家形象,同时流露出作 者对友人的崇敬。 C.作者描写丰子恺亲到嘉定请人替他圆寂的老师作传,既突出了师生二人的情谊深厚,又凸显了丰子恺善 第 10 页 共 56 页 良和侠义的性格。 D.作者认为丰子恺的画作技艺高超、画品一流,和他骨子里的至性深情以及中国传统诗
29、词古画对其画品的 熏陶有密切关系。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的语言平易,较少堆砌辞藻,虽然加人排比、比喻等于法,但整体上不饰浮华、引人人胜。 B.文本一先集中刻画丰子恺的人品,再详细解读他的画品,结构女排系凑,牧文本二的散漫更显清晰。 C.文本二作者将李商隐的诗与现代人写的东西相比,一袋一贬,强调了诗意在散文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D.文本二中作者善于旁征博引,运用多个事例来佐证目己的创作土张,让整个乂阜颇具哲学思辨气息。 8,文本一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丰子恺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分) 9,文本二指出,收文要创作“有意思的散文” ,诚俄文木一是如
30、俪他到“有意思的散文”这一主张的。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小步舞 法莫泊桑 第 11 页 共 56 页 大灾大难不会使我悲伤,我亲眼目睹过战争,人类的残酷暴行令我们发出恐惧和愤怒的呐喊,但绝不 会令我们像看到某些让人感伤的小事那样背上起鸡皮疙瘩,有那么两三件事至今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它 们像针扎似的,在我的内心深处留下又细又长的创伤,我就给您讲讲其中的一件吧。 那时我还年轻,有点多愁善感,不太喜欢喧闹。我最喜爱的享受之一,就是早上独自一人在卢森堡公 园的苗圃里散步。 这是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上个世纪的花园,一座像老妇人
31、的温柔微笑一样依然美丽的花园,绿篱隔出 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他们的小 窝坐落在木板上,朝着太阳大开顶针大的小门。走在小路上,随时都能看到嗡嗡叫的金黄色的蜜蜂,它们 是这片和平地带真正的主人,清幽小径上真正的漫步者。 我不久就发现,经常到这里来的不止我一人,我有时也会迎面遇上一个小老头儿。 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 灰礼帽,想必是太古年代的古董。 他长得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他爱做鬼脸,也常常微笑。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 这手杖对他来说一定有着某种不同寻
32、常的纪念意义。 这老人起初让我感到怪怪的,后来却引起我莫大的兴趣。 一个早晨,他以为周围没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 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 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他是在跳舞呀! 跳完舞,他又继续散起步来。 我注意到,他每天上午都要重复一遍这套动作。 我想和他谈一谈,于是有一天,再向他致礼以后,我开口说: “今天天气真好啊,先生。” 他也鞠了个躬: “是呀,先生,真是和从前的天气一样。” 一个星期以后,我们已经成了朋友,我也知道了他的身世。在国王路易十五时代,他曾是歌剧院的舞
33、 蹈教师。他那根漂亮的手杖就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的一件礼物。一跟他说起舞蹈,他就絮叨个没完没了。 第 12 页 共 56 页 有一天,他很知心地跟我说:“先生,我的妻子叫拉卡斯特利。如果您乐意,我可以介绍您认识她, 不过她要到下午才上这儿来。这个花园,就是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生命,过去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个了, 如果没有它,我们简直就不能再活下去。我妻子和我,我们整个下午都是在这儿过的。只是我上午就来, 因为我起得早。” 我一吃完上午饭就立刻回到公园,不一会儿,我就远远望见我的朋友,彬彬有礼地让一位穿黑衣服的 矮小的老妇人挽着胳膊。她就是拉卡斯特利,曾经深受那整个风流时代宠爱的伟大舞蹈家。 我们在一张
34、石头长凳上坐下,那是五月。阵阵花香在洁净的小径上飘溢;温暖的太阳透过树叶在我们 身上洒下大片大片的亮光。拉卡斯特利的黑色连衣裙仿佛整个儿浸润在春晖里。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小步舞是怎么回事,好吗?”我对老舞蹈师说。 他意外地打了个哆嗦。 “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他开始用夸张的文体发表起对小步舞的赞词来。可惜我一点也没听懂。 突然,他朝一直保持沉默和严肃的老伴转过身去: “艾丽丝,让我们跳给这位看看什么是小步舞,你乐意吗?” 于是我看见了一件令我永生难忘的事。 他们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像孩子似的装腔作势,弯腰施礼,活像两个跳舞的小木偶,
35、只是驱动这对 木偶的机械,已经有点儿损害了。 我望着他们,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一次既可悲又可笑的幽灵现身,看到 一个时代已经过时的幻影。 他们突然停了下来,面对面伫立了几秒钟,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 三天以后,我动身去外省了。我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当我两年后重返巴黎的时候,那片苗圃已 被铲平。没有了心爱的过去时代的花园,没有它旧时的气息和小树林的通幽曲径,他们怎样了呢? 对他们的回忆一直萦绕着我,像一道伤痕留在我的心头。 (张英伦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第 13 页 共 56 页 A.“我”初见老舞蹈
36、师时见他拿着一根手杖,后来得知这是德克莱蒙伯爵送给他的一件礼物,二者不仅 前后照应,也暗示着人世的沧桑。 B.老舞蹈师夫妇跳完小步舞之后,“忽然出人意料地相拥着哭起来”,这种失态其实是一种宣泄,说明当 时他们的内心压抑痛苦。 C.老舞蹈师在一个早晨,“以为周围没有人,便做起一连串奇怪的动作来”,他之所以避开别人,是因为 他出身高贵、性情高傲、孤芳自赏。 D.小说注重从小事中感受大时代,虽然“我”与老舞蹈师夫妇的相遇相识十分平常,但偶尔提到的“国王 路易十五时代”,却使寻常故事有了历史感。 7.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4 分) 8.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
37、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葛覃 孙犁 注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 ,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 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 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 合大
38、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 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第 14 页 共 56 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 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 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 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日本投降以后,我
39、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 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 “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 ” 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 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 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 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
40、好奇心!因此,我 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 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 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 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 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 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 “葛覃! ” 我随他走进屋里,
41、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 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 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拿回住 处去看。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 第 15 页 共 56 页 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 “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 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
42、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 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 我说: “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 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 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 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 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
43、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 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 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 文本二: 芸斋主人曰:人生于必然王国之中,身不由己,乃托之于命运,成为千古难解之题目。圣人豪杰或能 掌握他人之命运,有时却不能掌握自己之命运。至于凡俗,更无论矣。随波逐流,兢兢以求其不沉落没灭。 古有隐逸一途,盖更不足信矣。樵则依附山林,牧则依附水草,渔则依附江湖,禅则依附寺庙。人不能脱 离自然,亦即不能脱离必然。个人之命运,必与国家、民族相关联,以国家之荣为荣,以社会之安
44、为安。 创造不息,克尽职责,求得命运之善始善终。葛覃所行,近斯旨矣。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孙犁(1913-2002) , “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 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 。文本 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 ,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葛覃来到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小说刻画了一个 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B.葛覃打水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而
45、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 第 16 页 共 56 页 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 C.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而后来到白洋淀做老师后,就基本不再写诗了。这种变化是主 人公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 D.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深湛沉着,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 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 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B.孙犁开创的“荷花淀派” ,景物描写优美诗化,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葛
46、覃 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典型特色。 C.国家经历大变,往往有时代印记鲜明的文学作品出现。建国前后,也涌现了许多孙犁这样的乡土文学 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与时代息息相关。 D.史记 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 “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 芸斋小 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的特点。 8作者评论“葛覃所行,近斯旨矣” ,请分析葛覃所行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 (4 分) 9有人说,读这种作品“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 。请从“小说”与“历史”的角度简析 葛覃的艺术特征。 (6 分) 第 17 页 共 56 页 (二)现代文阅读(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本题共 4 4 小题,小题,1
47、616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威克菲尔德 霍 桑 记得哪份旧杂志还是报纸上登过一篇故事,据说是真人真事。说是有个男人姑且称他威克菲 尔德吧离家出走许多年。此事纵然算不上最恶劣的,也算得上记录在案的最离奇的丈夫失职事例了。并 且,在人类一切怪行中也堪称了不起的任性举动。这对夫妇住在伦敦,丈夫借口出门旅行,在离家很近的 街上租了房子,在那儿一住就是二十年,听任妻子和亲友音讯全无,而且丝毫不存在这样自我放逐的理由。 二十年来,他天天看见自己的家,也时常看到遭他遗弃的可怜而孤独的太太。婚姻幸福中断了如此之 久 人人以为他必死无疑,遗产安排妥当,他的名字也被遗忘。妻子早就听天由命,
48、中年居孀了。忽一 日, 他晚上不声不响踏进家门,仿佛才离家一天似的。从此成为温存体贴的丈夫,直到去世。 故事梗概就记得这些。但此事,虽说纯属别出心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却以为,它真能引起人 类慷慨的同情心。咱们心里清楚,咱们自己绝不会去干那种事,可总觉得也许有人会干的。至少它常常浮现 在脑际,令我拍案称奇,觉得故事一定当真,而且对主人翁的个性也形成看法。要是读者乐意,愿意听我 聊聊威克菲尔德二十年来的荒唐行径,我也欢迎。 威克菲尔德是何等样人呢?咱们尽可自由想象,随意称呼。他其时人届中年,对妻子从未爱得如醉 如痴,如今更是冷静下来,习以为常,风平浪静。在所有丈夫当中,他大概最忠实,因为生性疏
49、懒,感 情不论何处寻到归宿,就安营扎寨。他脑筋聪明,却老是懒洋洋地想呵想呵,漫无目的。要不就是缺乏达 到目的的活动。他思想萎靡无力,很难抓住恰当的言词表达。想象力这个词儿,按其本来词义理解,根本 不是威克菲尔德的天赋。这么颗冷漠却不曾堕落或用情不专的心,这么个从无狂热念头,也不为标新立异 而迷乱的脑筋,谁会料到,他竟在怪人怪行当中首屈一指呢? 第 18 页 共 56 页 咱们现在来想象一下威克菲尔德向妻子道别的情形。那是十月里一个黄昏,他跟太太说要搭夜班 马车到乡下去。她很想问问他路有多远,去哪里,大概啥时回来。可是,为纵容他那种故弄玄虚无伤大雅 的爱好,就只看了他一眼算作询问。他告诉她一定别
50、指望他乘回头车回家,要是耽搁三四天,也用不着担心。他伸出 手去,她把手给他,以十年夫妻理所当然的方式,接受了他临别的一吻。门在他身后关上之后,她发现它又 给推开了一条缝。透过这条缝,丈夫的脸在朝她微笑,一会儿就不见了。 已届中年的威克菲尔德就这么走了。几乎决心要整整一个星期不回来,让他的好太太着着急。他拐 上几个没必要的弯,再打几个冤枉来回之后,就安安逸逸地歇在了一间小小公寓的炉火旁边,原来早就订 好的呀,就在自家旁边的一条街上,这就是他旅行的终点。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气,神不知鬼不觉 就到了这里。不一会儿,他仿佛听到远处有人呐喊,像在呼唤他的名字。不用说,准有一打好管闲事之徒 一直在盯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