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卖家):wenku818 文档编号:1776701 上传时间:2021-10-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1 页 共 13 页 统编版(统编版(2019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第三三单元单元测试测试卷卷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 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B宋代东京的辉煌 C汴河两岸D坊墙倒塌以后 2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 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 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元

2、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3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政权崛起的担忧。他忧心忡忡地说:“二 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此处“二虏”是指 () A辽与蒙古B辽与西夏 C金与蒙古D金与西夏 4北宋大臣刘挚在忠肃集中对王安石变法作出如下评价:“二三年间,开 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 月变化天下。”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5下列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不正确的是() A实现富国强兵是其基本出发点 B其改革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C改革彻底解除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变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6按政权建立年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第 2 页 共 13 页 A契丹、金、北宋、元B北宋、契丹、金、元 C北宋、金、契丹、元D契丹、北宋、金、元 7南宋抗金的性质是() A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 B反对地方割据的斗争 C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斗争 D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 8“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 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麻。”出现这一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

4、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9绍兴和议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维持了 20 余年的和平, 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 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 10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 14 位天文学家,在国内 27 个地点进行天 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A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11北宋初年设立的某官职的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

5、赋役、狱讼听断 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该官职名称及设置目的分别是() A通判加强中央集权 B知州增加地方财政开支 C知县减少地方军费 D宰相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2在南宋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 第 3 页 共 13 页 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 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这反映了宋朝科举制() A仍为官僚贵戚所控制 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 D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 13宋代,很多士大夫在绘画上除了创作吟咏性情的文人画外,还好画“世俗人 物”,创作了许多诸如货郎图纺车图等表

6、现城乡百姓世俗生活的作品。 这一现象折射出() A市民文化走向勃兴B绘画主流出现转向 C士大夫阶层的衰落D理学影响艺术创作 14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 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15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 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交子的出现 B热闹的瓦子 C景德镇的兴起 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 16下列是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对立的示意图,正确演变顺 序是() AB CD 17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7、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 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表明元代() 第 4 页 共 13 页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18全球通史中说:“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 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以下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B陶瓷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大都成为北方经济中心 19关于下列表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朝代 南方北方 人口 (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 口数比例 西汉2470685

8、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北宋1124076062.9%662429637.1% A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北方人口总量在逐年不断减少 C唐朝时经济重心尚未转移 D人口南迁推动了经济格局变化 20从图一到图二,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体现了()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B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

9、0 分。分。) 第 5 页 共 13 页 21宋代是我国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 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 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 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 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 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 条彻底解脱出世的途径。 摘编自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宋朝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但

10、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 导致发明不能作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从西方的经验看来,必须商业的影响 力远超过农业生产的影响时,上述的突破才能发现。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 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这种种条件都无助于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 成果之用心设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生产力最高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由于种 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这一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去”。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指出“这种文学形式”是什么,并概括宋代主流文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技进步的表现,并据材料二,指出作者为什么认为 宋代难以“开展各种发明以推广其成

11、果”。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三中导致宋朝“发展势头未能继续下 去”的“不利因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 6 页 共 13 页 材料一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秩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 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 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同管)库,悉隶三司。中书 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马端临 文献通考 材料二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 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 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

12、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 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 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 义”“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官职的特点。其目的何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选 官制度发展的原因。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第一节五代十国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

13、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 7 页 共 13 页 第七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要 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至北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理上是指“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 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 “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

14、“礼乐”“服衣 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摘编自郑炜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二元人“中国观”的要点是:“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 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 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 国之道”的少数民族政权。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时期的“中国观”,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代“中国观”的新变化。 第 8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本题

15、共 20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2 分,共分,共 40 分分) 1D 解析:北宋时期的城市与唐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城 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答案为 D 项;长安城的落日无法准确表述出宋代与 唐朝相比在商业上发生的变化,排除 A 项;宋代东京的辉煌汴河两岸 无法体现宋代的商业活动较唐代有所发展的情况,排除 B、C两项。 2A 解析:根据材料“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可知,元 朝时中原与西域间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故 A项正确。 3B 解析:宋神宗为北宋时期,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故选 B 项;金灭辽,排 除 A 项;蒙古灭金、西

16、夏、南宋,实现统一,排除 C 项;金、西夏与南宋,政 权对峙,排除 D项。 4C 解析:材料“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 担,故 C 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 王安石变法对统治集团的影响,排除 B 项;王安石变法并没有导致北宋迅速灭 亡,排除 D项。 5C 解析: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维 护封建统治,其变法措施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由于北宋中期政治腐败,变 法失败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中期的社 会危机,但并未彻底解除社会危机,故 C 项与题意相符。 6D

17、 第 9 页 共 13 页 解析:907 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政权,916 年建国号契丹;北宋是 960 年由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1115 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1271 年忽必烈将蒙古政权改国号为元;故选 D项。 7D 解析:金政权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权,不是外来势力,故排除 A 项;金与南宋是 并立政权,不是割据势力,排除 B 项;金和北宋是两个政权,排除 C 项;岳飞 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地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是正义的战 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故选 D项。 8B 解析:材料反映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生产原料结构的变动。在经济发展诸

18、因素 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因素。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促进了棉纺织业 迅速发展,棉花种植因而推广,故选 B 项。 9D 解析:根据材料“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可 知,绍兴和议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D 项正确。绍兴和议不是平等协商, 金朝处于优势,排除 A 项;B 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排 除。 10D 解析:材料“元世祖派了 14 位天文学家,在国内 27 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体 现了国家对天文科学的扶持,这有利于古代科技的发展,故选 D 项。材料无法 体现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排除 A 项;材料仅体现了元代对天文 学发展的重视

19、,排除 B 项;郭守敬并非劳动人民阶层,排除 C项。 11A 解析:材料“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该官职名称是北宋的通判, 其设置目的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A 项;材料中的“守臣”就是知 州,排除 B 项;设置知县是为了以文官代替武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C 项; 宰相是中央官职,不可能和“守臣”共治地方,排除 D项。 12D 解析:根据材料“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不许朝廷官员推 第 10 页 共 13 页 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等信息可知,宋朝增加了考试选拔的多项规 定,反映了选拔程序越来越严密,故选 D 项;根据材料“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

20、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另派考官”可知,宋朝科 举限制了官僚贵戚的特权,排除 A 项;“杜绝了”一词表述绝对化,排除 B 项; 材料中“糊名”“誊录”等信息正是公平竞争的反映,排除 C 项。 13A 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 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故选 A 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其他绘画类型的比重 描述,故无法得出绘画主流是否发生转向,排除 B 项;据材料可知,士大夫兼 画文人画、世俗画,市民文化的勃兴不代表士大夫阶层的衰落,排除 C 项;材 料中的世俗画侧重于描写城乡百姓的世俗生活,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等理学思想 对绘画创作的影

21、响,排除 D项。 14C 15D 16B 17B 解析:根据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 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防止地 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 18C 解析:植棉属于农业经济,故 A 项错误;B 项反映的是手工业生产,排除;市 场的活跃体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C 项正确; 大都是元朝的首都,不能证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 D项错误。 19D 解析:此表反映出从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比例增长,北方人口比例下降,可 见南方人口多于北方人口,这有利于促进南方开发,从而推动经

22、济重心南移, 即经济格局变化,故选 D项。 第 11 页 共 13 页 20C 解析:根据图一中“郡”“国”可知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威胁中央集权,根据图 二中“中书省”“行省”可知是元朝的行省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C 项。汉朝是大一统的朝代,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制度,排除 B 项;D 项“郡县制”说法错误,排除。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4 小题,第小题,第 21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2 题题 16 分,第分,第 23 题题 14 分,第分,第 24 题题 16 分,共分,共 60 分。分。) 21(1)这种文学形式:宋词。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

23、;形式自由活泼;趋 于平民化。 (2)表现: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 用于航海。 原因:农耕经济无法推动社会改革;商业的影响力小。 (3)不利因素: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科技发明难以 推广;理学的束缚。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宋代”“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 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结合所学得出宋词;第二小问,据材料一 “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得出具有娱乐艺术性,据材料一“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 拘谨的地位”得出形式自由活泼,据材料一“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 段”“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得出趋于平民化。第(

24、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分 析得出,活字印刷术推动了印刷业革新;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指南针应用于 航海。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得出农耕经济 无法推动社会改革;据材料二“宋朝的商业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 微了”得出商业的影响力小。第(3)问,据材料一“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 得出理学的束缚;据材料二“宋朝的经济不能用以改革社会,是导致发明不能作 有系统增进的一大主因”“平铺在亿万农民头上,就为效至微了”得出小农经济占 统治地位,科技发明难以推广;结合所学得出封建政治体制的束缚。 22(1)特点: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

25、权。 第 12 页 共 13 页 (2)表现: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减少考试资格限制;严格考试程序;重考试 内容的实用性。 原因:崇文抑武方针的影响;借鉴唐朝科举制弊端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 的需要。 23建议一:增加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缩减政治史内容。 理由: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 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 深远影响。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 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 建议二: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 理由: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

26、展 迅速,市民阶层壮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 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增加该部分内容, 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 解析:角度一,据材料目录可知该目录重视政治史,忽略经济史,章名中“封建 经济的继续发展”内容过少,相应理由论述可参考宋元时期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角度二,结合必修二经济史和史学观念可知,社会史观体现不足,可考虑增加 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相应论述可参照宋元时期相关史 实回答即可。最后作出总结概括。 24(1)宋代“中国观”:主要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 地区。 原因: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

27、蒂固;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 明和游牧文明生产方式的差异。 (2)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 族;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 第 13 页 共 13 页 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可 知北宋时期的“中国观”是指汉族及其聚居地,不包括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地区。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 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可知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农耕文明和游牧文 明生产方式的差异;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第 (2)问,根据材料二“中国的疆域是元人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可知, 从汉族聚居地变为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元代疆域;根据材料二“中国的人民是汉 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可知,从单一的汉族变为多民族;根据材料二“中国的 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可知,从农耕文化变为多元文化;根据材 料二“中国主权的行使者,可以是汉人政权,也可以是行中国之道的少数民 族政权”可知主权的行使主体不再有民族之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统编版(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wenku818)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