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_初中语文_第六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夜雨寄北_ppt课件_(含教案+视频)_市级优课_(编号:20d43)
- 《秋词》《夜雨寄北》教学素材.flv
- 《秋词》《夜雨寄北》教学课件.pptx--点击预览
- 教案20d43.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秋词夜雨寄北 悲凉 凄切 秋词秋词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 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革新失败 被贬。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你从诗里看到了什么内容 ? 对 比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 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 上了蓝天。 奋力搏击 不屈不挠 这首秋词通过鹤直冲云霄的描 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不屈不 挠的精神。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 的苦恼。那就让我们学习这只白鹤吧! 走进生活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在 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 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夜雨寄北 朗诵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 ,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 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个“涨”字,既写出了夜雨之大之急,又道出了作者无尽的愁思。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具有回 环之美。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一、在网络上搜集一首思念家人的 诗进行赏析。 二、背诵这两首诗。 作业: 教学目标 一、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一)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 诵。诵。 (二)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二)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二)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二)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一).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 感染。感染。 (二)(二)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三)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 (一)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一)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二)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 染。染。 (三)(三)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学习诗人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2 二、教学难点二、教学难点 (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一)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一、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一的学生并不陌生, 静夜思 春晓 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 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 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 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具体来看, 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 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 赏并未入门。美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 的开端。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 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 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二、解决问题之设想二、解决问题之设想 (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初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 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在这 一板块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吟读” ,而不能像 小和尚念经。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 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3 (二)点拨诵读,感悟诗境。(二)点拨诵读,感悟诗境。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 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 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 和艺术欣赏的美感。关于诗人和写作背景资料,可在课前布置学生 自己去查询,在课上由学生进行口头介绍。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 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可作适当地提示和补充。了解了这一些, 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感情自然就会上来,有感情地诵读 也就不成问题了。对诗意的理解固然要讲,但不宜讲得太多太繁, 应边点拨边诵读,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潜移默化的作 用。学生在初读阶段已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和领会,但往往只 是一种模糊的只能“意会”的感受。古诗词语言凝练,表达含蓄, 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在教学中的相机点拨,能够促使学生深 入其中,真切体会简练语言中的无穷之意,并得到情意上的熏陶。 (三)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三)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 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 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古诗词教学如 何实现这一目标呢?由于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 ,讲求“不 着一字,尽得风流” ,它们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大。在古诗词鉴 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应 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透过纸面 看到纸背。 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环境中实施直观演示法。 运用智慧课堂、电子白板信息环境下实施练习法。 任务驱动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4 教学过程 秋词秋词 夜雨寄北夜雨寄北 赏析赏析 一、课前准备一、课前准备 在教育云平台上向学生布置了作业,即利用网络搜集刘禹锡的 个人生平资料和初读两首诗。并且在平台上浏览学生搜集结果加以 提炼。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 治上主张革新,革新失败被贬。 课前准备导入新课作者介绍 介绍李商隐 赏析秋词 赏析夜雨寄北 拓展链接布置作业 感知夜雨寄北 5 二、导入新课二、导入新课 秋天,在大自然中永远扮演的是一个“悲”的角色,文人墨客 用他们的诗把秋熏染的凄凄切切。你想到了哪句描绘秋的诗?在这 些诗句中我们读出了悲伤、寂寞,那么秋诗有其他风格的吗?下面 我们来领略刘禹锡不一样的情怀。 三、作者介绍三、作者介绍 (一)学生展示搜集的材料。 (二)从学生展示的材料中提取归纳主要信息。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 治上主张革新,革新失败被贬。 四、赏析四、赏析秋词秋词 (一)感知诗意 1.范读并要求学生从中听出刘禹锡诗中的豪气。 2.学生暗自揣摩两分钟并展示朗读。 3.出示思考的问题:你从诗中读到了什么内容? (二)赏析全诗 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重点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它飞上了蓝天。 引导诗情是豪迈的。通过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感受到白鹤的奋发 向上和不屈不挠。 3.引导学生学习鹤的品质,从而了解诗人的精神品质即奋发向 上、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视频播放让学生了解到刘禹锡的坎坷遭遇,从而更能理解 他的精神品质。 (三)归纳中心 这首秋词通过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不屈 6 不挠的精神。 鼓励学生自己练习组织语言进行归纳。 (四)拓展链接,走进生活,鼓励学生要有克服挫折的勇气。 重点强调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应该像刘禹锡一样充满豪气、愈挫愈勇。 (五)在学生理解和欣赏整首诗的基础上再读这首诗,再次强调 充满豪气地读。 五、五、 介绍诗人李商隐介绍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在晚唐诗人中,他 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 。 六、感知诗意六、感知诗意 (一)范读并要求学生听清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 (三)学生展示朗读。 (四)设置问题:你从诗的题目中读出了什么内容?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七、赏析全诗七、赏析全诗 (一)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 苦跃然纸上。 (二)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 一个“涨”字,既写出了夜雨之大之急,又道出了作者无尽的愁 思。 (三)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具有回环之美。 八、八、 拓展链接,欣赏拓展链接,欣赏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7 九、九、 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一)在网络上搜集一首思念家人的诗进行赏析。 (二)背诵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秋词 夜雨寄北 刘禹锡 李商隐 对比手法 回环之美 壮美 凄美 教学反思 虽然这首诗很多同学以前都读过,但有的诗句还是难以理解。 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浅层次的“喜欢”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这是我首 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怎么讲,讲多少也是需要好好琢磨的。诗 教学往往有着这样的困境:不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分析得太多了, 诗意则会在理性的分析中被消解。因而要把握好分析的度,要让学 生在理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意。再则,诗无达诂,诗歌的理解可 以是多元的、丰富的,怎样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让 学生对诗歌有着融入了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这也是很重要的。可 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诗歌的氛围中呢?我在教学中采用反 复的诵读,听朗诵,自己读,这些方法是最有效的, “书读百遍,其 义自现” ,课堂上读是必不可少的,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如果在设置问题时能够更具体,学生回答方向会更明确,效果 会更好。 如果在多媒体环境下能够配上音乐来朗读会更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