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含教案+视频+音频+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e0046).zip

相关 举报
  •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七年级上册(2016年7月第1版)_初中语文_第三单元_课外古诗词诵读_ 峨眉山月歌_ppt课件_(含教案+视频+音频+素材)_市级优课_(编号:e0046)
    • 峨眉山月歌.flv
    • 峨眉山月歌.pptx--点击预览
    • 峨眉山月歌朗诵音频.mp3
    • 念奴娇昆仑.mp4
    • 教案e0046.doc--点击预览
    • 诗朗诵配乐.mp3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李白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 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 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 “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代表作代表作: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 汪伦春夜洛城闻笛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唐) 峨眉/ /山月/ /半轮秋, 影入/ /平羌/ /江水流。 夜发/ /清溪/ /向三峡, 思君/ /不见/ /下渝州。 赏析古诗赏析古诗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歌 作者:李白 (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别诗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 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 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 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 ,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 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 ,还是有道理的。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 手法来“言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 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 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 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 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 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的朋李白的朋 友友 故人:老朋友故人:老朋友 ,这里指孟浩,这里指孟浩 然然。 烟花:指艳丽烟花:指艳丽 的春景的春景 天际流:流天际流:流 向天边向天边 碧空尽:消失碧空尽:消失 在碧蓝的天际。在碧蓝的天际。 黄鹤楼:中国著黄鹤楼:中国著 名的名胜古迹名的名胜古迹 广陵:即广陵:即 扬州扬州 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 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 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 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谢谢观看 1 1 / 3 3 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精品教案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诵读诗歌、诵读诗歌 1. 听音频,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同学各诵读诗歌,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 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 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 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 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 “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 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 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二、赏析诗歌二、赏析诗歌 微课学习:参照峨眉山月歌示例,赏析诗歌。 要求: (1)充分借鉴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 (2) 对必要的字词解释扩展,语言凝练、通顺。 (3) 赏析作者思想感情。 示例:峨眉山月歌参考译诗 2 2 / 3 3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清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赏析诗歌是一个必要且能有效 感知诗歌内容的台阶,同时亦存在不小的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自 主成长潜力,故第二环节的设计旨在锻炼学生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能力和解释扩展的语 言组织能力。应注意,在学生的自主完成环节上教师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教师宜基 于具体学情来完成细节的提升,在这个过程,教师切不可失去自己的位置。 三、送别诗三、送别诗 1.理解送别诗的含义。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 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 感顽艳。”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思考峨眉山月歌 与夜上受降城闻笛二诗中诗人借由“月”所传达的不同心境) 2、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创作背景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 730 年 (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 (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 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注解: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 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 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3 3 / 3 3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 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3、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 孤帆远映碧山尽,唯见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 5、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的尽头。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 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 历来传颂的名篇,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 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 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 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 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 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四、感情升华四、感情升华 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念奴娇昆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ppt课件-(含教案+视频+音频+素材)-市级公开课-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编号:e0046).zip)为本站会员(小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七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