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畏浮云遮“望”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作背景,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并掌握近体诗的特征及律诗与绝句的简单区分。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望眼”的梳理,进一步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会从景、 情、背景中全面把握诗人所抒发的各种情感。 教学重点 1、文体知识掌握 2、体会并掌握望中见景,景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并掌握望中见景,景中抒情的写法,并能举一反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中国文字妙不可言,语言魅力无穷,让我们先通过一则谜语初步 感受一下(课件出示谜面:忘月无心玉无瑕) 。 (学生
2、猜谜) 没错,谜底恰是一个望字,我们刚刚猜谜的过程正是拨开云雾见 月明,符合我们这节课所学,让我们以望字为媒介,去揭开古诗中与 望有关的层层面纱,让我们一起不畏浮云遮望眼! (板书:望。不畏 浮云遮望眼) 二、望眼聚焦,掌握文体 1、初读野望 ,把握朗读要点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有进步,把诗的韵律感突显出来,那么这种韵律感 源于何处呢?让我们来揭开文体的面纱。 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 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 和谐感。 (学生齐读野望 ) 对仗,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
3、结构相同、意义对 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 ,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 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使得前后两句子整齐均匀、 音节和谐、 具有戒律感。 (再度齐读感受野望 ) 师:这种韵律感就源于这首诗的文体,让我们再来看王安石的登飞 来峰 ,我们来对比一下两诗有何异同。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发现两诗的异同) 师:依据学案,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近体诗中律诗与绝句的区别。同学 们,回顾我们的所学请你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近体诗,并判断其是律 诗还是绝句。 (学生背诵判断文体) 三、望中绘景,借景抒情 师:刚刚我们揭开了文体的面纱,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作,进一步感受 作者望眼下的景色,以及他们借所绘
4、之景想要抒发的情感。 (学生小组探究整理答案并分享) 野望通过描绘之景 ,抒发作者 之情。 登飞来峰通过描绘之景 ,抒发作 者之情。 四、学以致用,张开望眼 师:我们不仅对文体进行了了解,同时也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学会分析 诗歌,接下来让我们学以致用,张开望眼。赏析春望 望岳这 两首诗歌。 (课件给出示例) 解析野望 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以“依” “晖” “归” “薇”四字为韵脚押韵, 使得整首诗音韵和谐。二三两联对仗工整,使得诗歌整齐均匀,音节 和谐更具戒律感。 全诗描绘落日山林,牧人猎马归家之田园秋景,借以抒发作者孤独、 抑郁、苦闷、惆怅之情。 五、课堂小结 师:望眼聚焦,望中绘景,张开望眼 一望之下,是唐诗的格律韵美; 一望之下,是王绩的愁苦孤寂; 一望之下,是王安石的雄心壮志; 多少文人墨客的览物之情在这一望之下,名存千古。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今天所学完成对春望 望岳的分析,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不畏浮云遮望眼 景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