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18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1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洪武十三年(1380 年),明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 明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 A控制军队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D改革科举 2清初兼具收复满族发祥之地与维护国家统一双重使命的行动是() A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郑成功收复台湾 3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
2、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4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 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B文天祥 C戚继光D郑成功 5“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 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 A抨击君主专制B反对礼教 C提出“致良知”D注重实学 6明末清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下列思想顺应了这种社会变化的是() A法不阿贵B理在气中 第 2 页 共 18 页 C工商皆本D经世致用 7文化是
3、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 更有一部大历史境界的“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它是() A三国志通俗演义B红楼梦 C水浒传D西游记 8以下是某同学做的历史课堂笔记,该笔记的主题应是() 措施目的 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皇帝独揽大权 设内阁制度协助皇帝决策 设特务机构严密控制臣民、法外行事 A.明太祖加强皇权B明朝的君相关系 C明成祖加强皇权D明朝的君主专制 9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 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4、 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10元代曾在西南和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治土民”的自治制度。明清改为直接委派流官管理,即 “改土归流”。该变化表明() A君主专制体制定型B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C国家重视边疆开发D民族自治模式的形成 11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 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 重建儒学信仰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道德自我完善 ABCD 12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华文明却日渐落伍。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有() 专制皇权高度加强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商品
5、经济的发展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AB CD 13乾隆帝继位后,历时 10 年,组织编撰了我国封建时代一部空前绝后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这对于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编撰过程中,被销毁的 图书约有三千种,几乎与四库全书收书量相当。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体现 B推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 第 3 页 共 18 页 C使科举制走向僵化束缚士人思想 D保存国粹弘扬传统文化 14康雍乾时期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平定准噶尔部和新疆回部、 派驻藏大臣、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以上措施按地理方
6、位排列正 确的是() 15下表为清朝乾隆元年安徽休宁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土地规模户数所占土地比例 1 亩以下692.4% 110 亩12243.6% 1020 亩3641.4% 20 亩以上612.6% 合计233100%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租佃关系普遍化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16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 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表明顾炎武() A主张废除传统儒家思想 B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 C批判程朱理学的佛学化 D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 二、非选
7、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娘子,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 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1570 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 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 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 胡姬,貂帽锦裘,
8、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 1581 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 边旷土皆得耕牧”。 第 4 页 共 18 页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18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 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
9、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 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 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本草纲目成书于 1578 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 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着 重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
10、纲目的优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第 5 页 共 18 页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 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 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的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 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 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
11、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 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 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 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 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 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
12、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和影响。 20清廷对于出海贸易颁布了各种限制性法律和条例。对外国商人来华贸易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广东十三 行加以控制和垄断。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 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A导致沿海地区的贫富分化 B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 C防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第 6 页 共 18 页 D促进中国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B 【解析】明朝初期
13、,明太祖担心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以“胡惟庸案”为理由废丞相,主要是为了强化 皇权,加强统治,故选 B项。 2A 3D 【解析】齐民要术由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 著作,也是世界首部农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由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被誉为“东方 医学巨典”;农政全书由明末徐光启著,是我国古代农学科学集大成之作;天工开物由明末著名 科学家宋应星著,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根 据本题图片内容看,它们应收录于天工开物,故本题答案为 D项。 4C 5A 6C 7B 第 7 页 共 18 页
14、 8D 【解析】根据材料“废中书省和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度”“设特务机构”可知,是明朝为加强君主专制 而采取的措施,故选 D 项。明朝内阁制度在明成祖时才正式确立,而废除宰相制度、设立特务机构则始于 明太祖时期,A、C 两项表述片面,排除;设立特务机构与君相关系无关,建立内阁制度则意味着已废除 宰相,排除 B 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可知,内阁成功地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 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强大,故选 A 项。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地制约皇权, 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 C项;明太祖时废
15、除宰相,排除 D项。 10B 【解析】明清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加强,故选 B 项。秦朝时 君主专制体制基本定型,排除 A 项;元朝和明清采取不同的民族区域管理政策,都体现了对边疆开发的重 视,排除 C项;改土归流是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取代地方世代相袭的土官,并非民族自治模式,排除 D项。 11D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王阳明“致良知”主张的目的,故错误;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 有之”,说明人人都有良知,故正确;“无私则无心”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致吾心之良 知者,致知也”,通过“致良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故正确。故选 D 项。 12
1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西方各国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清政府正处于封建社会,专制皇权高度 加强,农业仍然是经济的主体,国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中国逐渐落伍 的原因,排除。故选 D项。 13A 【解析】清乾隆年间,皇帝怀着整理文化典籍和销毁“反动”书籍的目的进行编纂,这是专制统治在思想文 化领域的体现,故 A 项正确。四库全书属于文化典籍汇编,不能推动文化中心的转移,故 B 项错误;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科举制没有直接关系,故 C 项错误;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保存中国的古代文化典 籍,传播古代学术文化,并不是弘扬传统文化,故 D项错误。 第 8 页 共 18 页 14B 1
17、5A 【解析】材料中 110 亩农户占 43.6%,1020 亩的农户占 41.4%,这说明当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较盛 行,故 A 项正确。数据信息是土地占有情况,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效率,也不能体现租佃关系,故 B、C 两 项错误;20 亩以上农户占 12.6%,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相对来说不太严重,故 D 项错误。 16B 【解析】根据材料“王(阳明)学末流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可知,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心 学的后继者背离了儒学的传统,逐渐与佛学相近,远离儒学正宗,这表明顾炎武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 故 B 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18、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1)原因: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 (2)功绩: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 【解析】第(1)问,由材料“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 200 年”并结合所学可知,多年战争,人民 渴望和平;由材料中明朝“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和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可 知,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由材料“深受俺答汗器重”“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
19、系顿时紧张, 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可知,三娘子个人能力与威望也是原因之一。第(2)问,材料 说的是三娘子推动了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与长期友好交往,所以对其评价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回答。结 合所学,从民族交往、双方政治关系以及对草原地区发展等角度分析。 18(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立志重修”“多年寻访,
20、三易其稿”“天天食 之”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本草纲目的内容、呈现形式、分类方法、与前人 成果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 些医药用品”“着重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19(1)特点: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出现雇佣劳动;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 第 9 页 共 18 页 兴城市。 影响:冲击着自然经济;新的生产关系萌芽(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传统重农抑商思想 受到冲击。 (2)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21、。(任答四点即 可)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 后期是一个高峰”可知,大多形成于明朝中后期;根据材料一“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 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可知,市镇居民从业结构变化;根据材料一“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 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可知,出现雇佣劳动;根据材料一“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 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可知,专业性市镇发展为新兴城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 “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
22、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的市镇兴起,使得农 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并 结合所学,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冲击自然经济、促使雇佣关系出现、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冲击传统重农 抑商思想等方面进行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 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 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 二“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
23、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 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从人地关系、环境、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即可。 20B 【解析】材料“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 程”说明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致使中国与世 界隔绝,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故 B 项正确。严格限制外商活动与贫富分化无关,故 A 项错误;闭关自 守政策一定程度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但不能防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故 C 项错误;闭关自守政策阻碍 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故 D 项错误。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4、第四单元测试卷 2 第 10 页 共 18 页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 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 记述出处 “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清史稿 “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军机大臣年表 A.因战事而设B设于雍正十年 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 2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
25、录于()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 3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 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C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4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位于即墨市鳌山卫,鳌山卫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 年),建卫后对防备倭寇侵 扰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B文天祥 C戚继光D郑成功 5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
26、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 是无法承担的”造成洪武皇帝工作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是() 第 11 页 共 18 页 A宰相制度的废除B锦衣卫的设立 C内阁的设置D东厂的设置 7法国学者伏尔泰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这一 时期中国正处在() A“贞观之治”B“康乾盛世” C“开元盛世”D万历年间 8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为了整顿文化市场 B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制造冤狱,破坏社会稳定 D禁锢思想,促进社会的
27、发展和进步 9明确时序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下列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其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张骞出使西域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来华 AB CD 10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开始与欧洲国家交往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 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AB CD 11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 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 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28、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2康乾盛世时期,国家版图在前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下列措施与此相关的是,清朝 () 在蒙古族地区设置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境设伊犁 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 ABCD 13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第 12 页 共 18 页 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14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 却在农
29、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15下列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处的建立者是() A完颜阿骨打B努尔哈赤 C皇太极D康熙帝 16大明王朝统治中国长达 270 多年,创造了诸如明长城和北京城等辉煌成就。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是() A李自成大军攻占北京B崇祯皇帝自缢万岁山 C明朝中后期连年灾荒D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
30、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 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 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 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 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 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
31、,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第 13 页 共 18 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 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中所示政府构架演变的时间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设置的影响。你是否同意对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的评价? 为什么? (3)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什么趋势
32、?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 后的 2 200 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 2/3 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 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 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 第 14 页 共 18 页 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
33、史时期,可以说,这就 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 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 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及这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列举中国古代典型
34、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雍、乾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 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 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 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
35、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 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 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 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 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 15 页 共 18 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
36、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D 【解析】材料“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说明雍正十年设置的军机处,材料“雍正 七年”说明雍正七年设置的军机处,由此可知,两则材料相同的地方是军机处设于雍正年间,故选 D 项。 2D 【解析】齐民要术由生活在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 著作,也是世界首部农学“百科全书”;本草纲目由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被誉为“东方 医学巨典”;农政全书由明末徐光启著,是我国古代农学科学集大成之作;天
37、工开物由明末著名 科学家宋应星著,该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被誉为 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根 据本题图片内容看,它们应收录于天工开物,故本题答案为 D项。 3D 第 16 页 共 18 页 【解析】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发展,大量工商业市镇兴起,导致大都市的规模比起以前小了许多,故 D 项正确。 4C 5D 【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官位较高,故 A 项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故 B 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 C 项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故 D 项 正确。 6A 【解析】根据材料“洪武皇帝独自处理国家大事无法承担
38、”并结合所学可知,“洪武”是明太祖朱元 璋的年号,明太祖废除宰相后,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负担加重,故选 A 项。 7B 8B 9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西汉;发生在唐朝;发生在明朝;发生在元朝。因此,按时 间先后顺序应该是,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10D 【解析】元朝时期,欧洲已经与我国有了交往,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外交往中遭到西方殖 民者侵略,如葡萄牙 1553 年侵占我国澳门,正确;明朝还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胜利,如抗击倭寇的胜 利,正确;这一时期,郑和下西洋,远航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正确。故选 D项。 11D 【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
39、”“宫廷”“郡邑大夫”等可以看出昆曲受宫廷和官府重视,宫廷和官府主 第 17 页 共 18 页 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 D 项正确。 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A项;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 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故排除 B 项;材料“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体现了社会 等级的分明,故排除 C 项。 12A 【解析】初设于清初,完成于乾隆时期,正确;是康熙在位时期的措施,正确;是雍正在位时期的 措施,正确;在东部沿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抗击倭寇是明朝前期的政策,错误。故选
40、A项。 13D 【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中期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一现象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D 项正确。A、B、C 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 除。 14C 【解析】小农经济此时并未瓦解,故 A 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 B 项错误;地主收租常不在秋 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说明农民收入多赖家庭副业,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田租缴纳情况的前 后对比,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 D项错误。 15C 16D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
4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1)特点: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背景: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得出个性鲜明;根据材料“诗、书、画、印完美结合” 得出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根据材料“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得出借物抒情,以形表 意;根据材料“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诗画极富生活气息”得出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等。 第(2)问,结合所学,可从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 18(1)时间:
42、明太祖时期。 第 18 页 共 18 页 原因: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 (2)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不同意。原因: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却没有了丞相,所以,时间是在明太祖时期。第二小 问,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要加强君主专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及所学知识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不是“盖隐然执政 之府”。因为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
43、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毕竟是君主专 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而不敢作出任何更改。第(3)问,从明初废 丞相到设立内阁,再到清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的趋势是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19(1)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形成因素:文化认同和国家统一的理念。 (2)典型代表: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3)采取军事行政措施,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统一天山北路等。派兵收 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反击外来侵略,维护
44、领土主权。如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 约。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如派出驻藏大臣等。 20(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 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