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31 页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1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 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2下列哪一叙述是学习研究历史最可靠的材料() A“女娲造人”的传说 B河姆渡考古出土的“稻谷”“骨耜”“猪
2、纹陶钵” C电影荆轲刺秦王 D小说封神榜 3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以下能够反映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的农具是() 4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贼无有。”这表明老子主张 () A民贵君轻B精神自由 C节俭尚贤D无为而治 5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 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A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 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 C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 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 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的变法思想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相一致() 第 2 页 共 31 页 A孔子的“为政
3、以德” B老子的无为而治 C庄子的逍遥 D韩非子的以法为工具的中央集权思想 7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 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国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8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 自如。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A农民起义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D统治者的腐败 9商代青铜冶铸技术日臻完善,留下了众多青铜礼器。这表明商朝人已将其用于他们最看重的() A经济生产B政治活
4、动 C艺术审美D日常交往 10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 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 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1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12下面是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它说明汉代() 第 3 页 共 31 页 A.造纸有完整的技术体系 B纸张的质量较高 C私营造纸作坊规模庞
5、大 D纸的使用得到普及 13商人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制定历法,并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因此,他们结合天象、历法和 占卜,作为行事的依据。由此可见,商代() A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观测天象是为了解自然 C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 D生活带有宗教神秘色彩 14下图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邢侯墓)及铭文拓片。该墓的主人是邢侯,故被称为邢侯墓。该文物可用来 佐证,西周() A宗法观念的浓厚B分封制的存在 C传统礼制的松动D冶金业的落后 15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A秦朝人喜欢拄拐杖B秦朝法律残酷 C秦朝市场竞争激烈D拐杖是外来品 16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
6、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 表述正确的是() 第 4 页 共 31 页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依靠外戚掌权治国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 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 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
7、“国” 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 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时期都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第 5 页 共 31 页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司马相如(前 179前 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 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 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
8、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 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 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19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
9、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 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 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 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 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 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 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
10、,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 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 (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第 6 页 共 31 页 2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资料搜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 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 治理。 【识图分析】 (1)根据材料一中
11、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 【角色扮演】 (2)根据材料二回答,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理解学习】 (3)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探究争鸣】 (4)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刘芳和黄鹏产生了分歧。你同意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方法探究】 (5)评价历史上变法(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是什么? 第 7 页 共 31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A 【解析】根据题中“神农氏”“耕作方法”和“生产工具”可知,古代
12、中国的农业发展情况,故 A 项正确;传说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还要考古发掘,故 B 项错误;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 值,并不是凭空想象,故 C 项错误;炎帝只是传说中的人,材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性, 故 D 项错误。 2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女娲造人”是神话传说,电影是艺术,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小说也是艺术,来源 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故只有考古出土才是最可靠的材料,选 B项。 3C 第 8 页 共 31 页 4D 5C 【解析】夏、商、周三族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说明三族都认同黄帝族,这主要反映出当时民族认同 意识正在形成,故 C 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三
13、族,不是各族,故 A 项错误;祭祀本族的先王、先公,体现了 宗族观念逐渐强化,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袭制度,故 D项错误。 6D 7C 【解析】西周分封制是依靠土地和义务关系建立起周王与各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这种隶属关系是建立在 周王室实力基础之上的。随着诸侯势力的增长,世袭的诸侯与周王之间的隶属关系越来越疏远,不再听命 于周王。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诸侯互相兼并,数目减少,打破了周王室分封的政治格局,分封制走向崩 溃。故 C 项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 8C 【解析】根据材料“西汉初年”可知,“小腿”和“脚趾”的肿胀暗喻地方封国势力壮大,威
14、胁中央,C 项正确。 9B 【解析】商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日臻完善,商周时期也被称为青铜时代,由于青铜器比较珍贵,很少 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大量青铜器主要是供给奴隶主贵族日常生活使用或者在祭祀等政治活动中使用, 故选 B项。 10A 【解析】精耕细作就是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 A 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 B 项 错误;仅凭一幅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故 C 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 产模式的一部分,后者涵盖前者,故 D项错误。 第 9 页 共 31 页
15、 11A 【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 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 A 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B项; 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 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 D项。 12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造纸分为切麻、洗涤、浸灰水、蒸煮、舂捣、打浆、抄纸、晒纸、揭纸等环 节,技术体系完整,A 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均排除。 13D 【解析】商代以神权巩固王权,材料“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说明商代生活带有宗
16、教神秘色彩,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历法主要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 A 项错误;材料“将天象的变化视为天意的展现” 表明观测天象是为了解天意,故 B项错误;材料没有表明占卜是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故 C项错误。 14B 【解析】根据“成王命辅臣荣与内史宣读成王的册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选 B 项。宗法 制强调血缘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C 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 “冶金业的落后”表述错误,排除 D项。 15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刑法残酷,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置,这样使很多人因为 受到刑法的处置而残疾,以至于出现了材料
17、中“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的奇怪现象,故 B 项正确。 16B 【解析】外戚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不可能形成“光武中兴”局面,故 A 项错误;图片既反映了宦官专权的 直接原因,也反映了外戚专权的直接原因,B 项正确;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表述片面,排除。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1)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 墙等防御设施。 (2)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多民
18、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 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可知,建立在分封制基础 第 10 页 共 31 页 之上;根据材料“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可知,建有宗庙和社稷;根据材料“他们 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可知,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根 据材料“建高墙”可知,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第(2)问,根据材料“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 殖建城”可知,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19、结合所学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可知,奠定了多民族 统一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材料“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 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以周朝为模范且成为 传统中国主流思想可知,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根据材料“秦以后两千多 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可知,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8(1)汉国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 (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奉
20、命安抚西南,使邛皆请为内臣”可知,推动国家的统一;根据材料“宣 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可知,积极维护朝廷统治权威;根据材料“他的散体大赋 时人赞曰”并结合所学可知,推动了汉赋发展。第(2)问,从时代需要、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及个人因素等方 面分析。 19(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
21、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 政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回答做法;根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 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概括成效。第二小 问,结合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及影响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商人们 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概括。第(3)问,要紧紧围绕重农抑商政策和 古代农业社会回答。可分为长期政策和阶段性政策来回答;也可以从促进与阻碍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还 可以从互补的角度回答。 20(1)春秋战国时期
22、,由于铁制农具开始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 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新兴的地主阶级为 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第 11 页 共 31 页 (2)支持。因为商鞅变法奖励耕织。 (3)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4)同意刘芳的观点。理由: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已深入人心。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 奠定了基础。 (5)要把变法(改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变法(改革)是否顺应 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两
23、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国家承认土地 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会支持商鞅变法。第(3)问,根据材 料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推 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的形式。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同意刘芳的观点。商鞅虽死,但变法措施没有被废除,仍然延续, 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经济得到发展,
24、军事战斗力得到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 强的国家,为灭六国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第(5)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一件历史事件(变法)的评价 标准是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历史特定的大背景下考虑,看变法有没有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 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即从是否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的潮流来评价历史事件。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2 第 12 页 共 31 页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25、动荡,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来自() A政治领域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D思想领域 2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秦始皇此举旨在() A维护国家统一B实行暴政统治 C保障社会稳定D实现君主专制 3下列原始文明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元谋人仰韶文化殷商文化龙山文化 AB CD 4奴隶制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剥削制度。下列能充分体现这种残酷性的国君有() A尧、舜、禹B禹、汤、周武王 C桀、汤、纣王D桀、纣王、周厉王 5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
2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张骞出使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6汉书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推测, 秦朝修建驰道的目的不包括() A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 B促进边远地区的开发 C便于政令的上传下达 D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A陈胜、吴广B尧、舜 C刘邦、项羽D大禹 8“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无)邪(反叛)心。”下列与这一思 想最相似的是() 第 13 页 共 31 页 A宗法制B分封制 C
27、科举制D“推恩令” 9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 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 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 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 10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 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 11如两图所示,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只有七个了。 图片信息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人民遭受的灾难更加深重 B
28、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 C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12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三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 关注人生,留下的是生活态度:真实、自由、宽容 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 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 A儒家法家道家 B法家道家儒家 C道家儒家法家 D道家法家儒家 第 14 页 共 31 页 13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A中华文明的演进B生产工具的进步 C耕作技术的发展D古代纹饰的演进 14“朕统六国,天下归一”。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
29、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AB CD 15图示法有助于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下面“疆域四至”示意图所属的朝代是() A商朝B西周 C东周D秦朝 16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 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 1
30、5 页 共 31 页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 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 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哪两个序号之间?请说 明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 义。 第 16 页 共 31 页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 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 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
31、,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 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起来的封建制 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买入)食不利,而又 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七八千年前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一时期的原始人类代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和作用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推断商鞅的思想主张,并简述其影响。 19下列是秦朝建
32、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材料 第 17 页 共 31 页 (1)依据图示,概括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2)根据所学知识,归纳中央集权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优缺点。 20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不同领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围绕 历史人物,完成下列探究。 任务一梳理知识 (1)根据下面表格的分类,将有关的历史人物序号填进对应的空格内。 刘邦蔡伦张角董仲舒陈胜司马迁刘秀霍去病张骞汉武帝 类别序号类别序号 开国皇帝史学家 科技人物农民起义领袖 (2)简述下列人物的主要成就。 霍去病:_ 司马迁:_ 任务二观点论证 (3)杰出历史人物的贡献在
33、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请以张骞为例,运用史实加以论证。 第 18 页 共 31 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B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社会上层建筑,从此角度可知答案为 B项。 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王嬴政认为自己的功业超过古代的三皇五帝,把“皇”与“帝”连在一起,称“皇 帝”,并自称“始皇帝”,后代称为二世、三世皇帝,以至千世万世,体现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故选 D 项。 3D 4D 5C 6A 7A 8D 【解析】材料大意是:天下要想实现太平,就得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
34、力量单薄就容 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生反叛之心,“推恩令”与这一思想最为相似,故 D 项正确。 第 19 页 共 31 页 9A 【解析】西周通过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来实现对各地的监察,这有助于巩固 对新拓版图的控制,故选 A 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材料涉及的是对地方的管理,排除 B项; 西周并不是皇权政治,秦始皇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排除 C 项;材料强调对地方的监察控制, 而不是选举部落贤人为王,排除 D项。 10D 【解析】根据材料“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并结合所学可知,李必、骆甲担心自己因是故秦 将领而得不到信任,由此
35、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选 D项。 11D 【解析】西周到春秋时期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到战国后期比较有实力的就只有七个了,原因是大 多数诸侯国都被一些强大的诸侯国兼并了,这反映的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故 D 项正确。诸侯国数量减 少与人民遭受的灾难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 A项;材料无法体现兼并战争的激烈程度,排除 B 项;材料 不能反映封建制度是否确立,排除 C 项。 12D 【解析】由“关注人生自由”可知,这应为道家“无为”的思想;由“关注国家公正”可知, 这应为法家“法治”的思想;由“关注文化仁爱”可知,这应为儒家“仁”的思想。故选 D项。 13A 【解析】根据图
36、片可知,从原始陶器到青铜器,再到铁制农具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 会的进步,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A 项正确。图中只有铁犁铧是生产工具,代表耕作技术的发展, 铁犁铧上没有纹饰,B、C、D 三项均不能全面反映三幅图的主题,排除。 14A 【解析】根据材料“朕统六国,天下归一”可知,正确;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是秦始皇暴政的表现, 错误。故选 A项。 15D 16A 【解析】皇帝的居处、服食、车马以及父母、妻妾和儿女都有专门的称号,别人都不得使用,这突出了皇 第 20 页 共 31 页 权的至高无上,故 A 项正确。郡县制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故 B 项错误;“君权神授”体现
37、了皇权 的神秘性色彩,故 C项错误;此称谓并未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故 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1)序号之间。 理由: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增强秦国的国力。 (2)特点: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 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 历程:从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同。 意义: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3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应位于“秦孝公即位”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 前,即序号之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发生在秦孝公时期,其作用是增强了秦国 的国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秦人一再东迁”“孝公迁都至咸阳, 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可知,秦人活动空间由边缘到中心,逐渐进入华夏文明 的核心地带,由西方向东方逐渐进入关中和中原地区,活动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在 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 甚至消失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可知,从
39、秦人自认为属于华夏到中原华夏诸国接受和认 同。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人融入华夏民族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 形成)奠定了基础。 18(1)社会状况:生产力有了提高,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原始农业发展,粮食有了储备;出现原 始村落,社会内部人人平等。 举例: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 (2)变化:由集体耕作的井田制到租佃制出现。 因素:铁器牛耕的使用。 作用:提高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 (3)主张:重农抑商。 影响:重农有利于农业发展,为富国强兵奠定基础;抑商不利于商业发展和经济繁荣。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农耕聚落”“耒、耜的出
40、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血缘集体之 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列举。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奴隶 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概括。第二、三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三“田者利则事者众”“籴(买入)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不)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可 知,商鞅希望人们从事农业而远离商业,结合所学可知,商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 第 21 页 共 31 页 可从农业和商业两个角度分析。 19(1)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2)优点:集中全国人力
41、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加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文化等交流;强有力的 中央政府一般能够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遇有自然灾害,可以调动全国人力和物力救灾、减灾; 能够迅速增强国力等。缺点:把全国的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 点,容易造成中央决策失误,导致全国范围的大灾难;权力的过分集中也容易形成暴政;不利于调动中央、 地方等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等。 20(1) 类别序号类别序号 开国皇帝史学家 科技人物农民起义领袖 (2)霍去病:率西汉军队,打败匈奴的进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并开拓疆域。 司马迁:编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3)张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外交家。
42、他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 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故开国皇帝是;司马迁是西汉 时期的史学家,著有史记,史学家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科技人物是;公元前 209 年陈胜 领导秦末农民起义,184 年张角领导东汉黄巾军起义,农民起义领袖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霍去病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司马迁编著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 分别从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评价。 第 22 页 共 31 页 【新
43、教材】统编版(【新教材】统编版(20192019)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第一单元测试卷试卷 3 3 (时间:时间:75 分钟分钟满分:满分:100 分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3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 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新兴阶级的产生B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社会秩序的稳定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2“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 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 多种野兽
44、化石,还有大 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 4 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说明北京人() 会制造石器会种植粟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B CD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过程。在史前社会,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 会过渡的根本原因是() A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衰落 B男性的力量超越女性 C氏族社会的战争频繁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4“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A推行县制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D编制户口 5下面是小明同学关于两汉文化整理的读书笔记。其中有误的是() A史学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 B文学汉
45、赋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C数学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D科技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6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第 23 页 共 31 页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 C政权分立D诸国变法 7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骨架。下列一组秦始皇措施图示体现的中心主 题是() A加强文化控制B加强经济管理 C巩固国家统一D加强君主专制 8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他完成了长途旅行,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 “长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A打击匈奴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D开通商路 9
4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 “甘其食, 美其服,安 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1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1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 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 5000 年。由此可
47、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12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 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第 24 页 共 31 页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 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 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13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 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B法律制度
48、 C政治制度D文化心理 14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 2 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 巡狩”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15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如图)上,用小篆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 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 A经济繁荣B国家统一 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乐业 16“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被周边民族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 得到发展是在()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五代十国时期 二、非
49、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共 4 小题,小题,17 题题 13 分,分,18 题题 14 分,分,19 题题 13 分,分,20 题题 12 分,共分,共 52 分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司马相如(前 179前 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 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 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 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 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
50、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 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 据史记等 第 25 页 共 31 页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 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