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阅读-12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含教案+微课+音频)-省级公开课-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编号:30261).zip

相关 举报
  • 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_九年级上册(2018年6月第1版)_初中语文_第三单元_阅读_12 湖心亭看雪_ppt课件_(含教案+微课+音频)_省级优课_(编号:30261)
    • 教案30261.doc--点击预览
    • 湖心亭看雪课件.ppt--点击预览
    • 湖心亭看雪赏痴景微课.flv
    • 配乐古筝曲《高山流水》.mp3

文件预览区

资源描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它是明末清 初的小品文大家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 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 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 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因为游湖人的存在而更加彰显了它的魅力,奇 景与痴人相映成趣,通过品读,可以感受到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这一单元所选的古代诗文,皆为传统的名家名篇。在描写景物、抒 发感情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学习时,要注意体 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阅读这类诗 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本文除了作者本身的高雅情 趣之外,更多了一种家国情思的淡淡哀伤,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本文只有 160 字,语言精练传神,结构精巧典雅,笔墨写意自然。写景主要采用白 描手法,以空灵之笔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淡淡几 笔就将西湖雪景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简直就是一幅简约的画, 一首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这是一篇学习白描 的好文章,因此,抓住重点,以点带面,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便构成了本 文的教学价值。通过对雪景的赏析,也可以感受作者张岱的高雅情趣。最 后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之思。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在课内文言文学习上已经形成了一 套基本常规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形成了课前结合课下注释预习、课堂 学习,课后积累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对文意的疏通问题不大,但对文言 文内容、情感的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 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复述课文。 2.赏析雪后奇景,初步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痴。 重点与难点 重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痴。 难点:赏析雪后奇景,初步体味白描手法。 教学策略选择 与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 进者,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应该是学生的自由行为,学生在阅读中通过自 我的努力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这样的教法。 1.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创造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追逐新知的热情,是提高学生效率的有效 手段。因此我选取西湖春夏美景的画面展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 别样红”及“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意蕴,吸引学生,以此 导入新课。 2. 多形式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根据文言文学习 的特殊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 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抓住重点,以点带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诗词,在 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文的 景物描写采用白描手法,由面到点,由大到小很有层次美。引导学生沉浸 其中,想象“天人合一”,“宇宙辽阔、人生渺茫”的意境,有助于提高 个人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与 工具设计 PPT、希沃白板、音频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 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入(一) 师:俗话说: “上有天堂” 师:是啊, 杭州美景历 来为世人所 称道,西湖 更是杭州秀 丽风景的一 张名片,引 得无数文人 墨客驻足流 连。同学们 能想起一些 描写西湖的 诗句来吗? 师:今天我 们就跟随作 家张岱一起 走进西湖, 去湖心亭 看雪 。 导入(二): 西湖美。春 季,白居易 最爱湖东行 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夏季,苏轼 欲把西湖比 西子,浓妆 淡抹总相宜; 秋季,杨万 里只言山色 秋萧索,绣 出西湖三四 峰。在这个 冬季,张岱 带领我们一 起去湖心亭 看雪。 生(预设):例如:1.白 居易钱塘湖春行 2.苏轼饮湖上初晴 后雨 3.杨万里晓 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等。 回忆诵读相 关“西湖”诗作, 激发学生阅读兴 趣,给学生带来 审美的愉悦。这 样导入新课,将 现实与诗句紧密 联系在一起,能 够调动学生探索 西湖雪景的热情。 二、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学生 齐读课文, 教师认真听, 找出学生读 不准的字音 并板书正音。 预测学生读 音障碍:崇 祯 毳衣 雾 凇沆砀 铺 毡 喃喃 强饮 (二)请一 生范读课文, 读准字音。 师评价学生 诵读情况。 读古文要正 确流畅,还 要读出韵味。 做到句读分 明,节奏合 理,抑扬顿 挫,读出作 者的感情。 (三) “书读 百遍,其义 自见” ,请同 学们再一起 朗读课文, 读完后用现 代汉语简要 概述文章内 容。 (一)学生初读课文, 正音。 (二)请一生范读课 文,读准字音。并能 在教师指导下读得正 确流畅,读出韵味。 (三)学生再一次齐 读课文,读完后用现 代汉语简要概述文章 内容。 (张岱雪夜张岱雪夜 独往湖心亭看雪巧遇独往湖心亭看雪巧遇 金陵客金陵客) 为了让学生 整体感知文意, 我引导学生采用 齐读、个读等多 形式朗读,以读 带动对课文的理 解。同时要求学 生用一句话概括 本文内容,也锻 炼了学生的概括 能力。 课堂活动 (二):品读 赏析痴 1. 品痴行 提问 1:文中 有一个人对 作者张岱进 行了评价, 同学们能找 得出来吗? (“莫说相莫说相 公痴,更有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痴似相公者。 ” )如果只用 一个字来概 括呢? (“痴痴” ) 提问 2:“痴” 说得通俗点 是什么? 是啊,说得 通俗点就是 呆、傻,举 止异常。生 活中有些人 的行为就是 古怪,显得 呆气。比如: 数学家陈景 润,研究数 学非常投入, 常常走路也 在思考数学 题。有一次, 他不小心碰 到一根电线 杆,他忙道 歉连声对电 线杆说: “对不起, 对不起!” 张岱举止异 常吗?你能 用第一段中 的原文来回 答吗?一个 “独”字反 映了他什么 样的性格特 点? 学生找出舟子对张岱 的评价,并用一个字 概括为“痴” ,用圈点 勾画法在文中第一段 找出能表现张岱“痴” 的词语或句子并对其 进行分析,品味张岱 的“痴行”及其文人 雅士的清高孤傲。 西湖的奇景 因为游湖人的存 在而更加彰显了 它的魅力,奇景 与痴人相映成趣, 通过反复揣摩, 我认为文中有一 个字能很好地概 括全文痴, 因此紧扣“痴” 设置了以下三个 环节: 1.品痴行 2.赏痴景 3.议痴趣 2. 赏痴景 (1)找出描写 雪景的句子, 读一读。 师:孤傲的 张岱去湖心 亭看雪,看 到了怎样的 雪景呢?希 望同学们能 找出来并读 出气势和感 情。 (2)讨论: 这段景物描 写虽只有两 句话,但写 得很美,意 蕴也很深远。 请你结合朗 读体会,细 细品味它的 美,分别说 说它们美在 哪儿? 师小结:透 过这个混沌 一片的冰雪 世界,让我 们不难感受 到作者那种 人生天地间 如“沧海一 粟”的深沉 感慨。有孤 独、落寞之 感,又有超 凡脱俗的闲 情雅致。淡 淡写来,情 致悠长,洋 溢着浓郁的 诗意。 (3) “一痕、 一点、一芥、 两三粒”这 些语言生动 形象,华丽 优美吗? (1)学生找出描写雪 景的句子,读一读。 男生读前句,女生读 后句。 (男生读出前半 句的阔大苍茫,女生 读出后半句的空灵渺 远) (2)细读文章第二段, 赏析西湖雪后奇景。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 “与”字,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天空、云层、 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 难辨的景象,写的是 由上到下的全景,突 出天地茫茫,阔大辽 远之势,即着眼于 “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 连用“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由大 到小,由远及近,不 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 景色的变化,而且暗 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 缓行进,展现了一个 微妙而变幻的意境, 给人一种似有若无, 依稀恍惚之感。突出 “小”字。 (3)体味白描写法的 妙处:不,相反文字 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 中雪景之美,这种写 作手法就称之为白描。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 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 茫,人物的渺小轻淡, 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 之中,真是达到了 “天人合一”的妙境。 本环节既是“引 发” ,又是 “整 合” ,既是一种 说读活动,也是 一种能力训练。 多引导学生多角 度地、细腻地品 味语言文字。在 赏析西湖奇景后, 我将指导学生对 白描这一写法做 系统归纳。作者 写西湖雪景,抓 住景物的突出特 征, “一点” “一 痕” “一芥” “两三粒” ,文 字简练朴素,不 加渲染,使用了 白描的手法。 3.议痴趣 (1)一切景语 皆情语,透 过文字勾勒 的雪景,你 能隐隐约约 感到作者具 有怎样的品 性吗? “莫道君行 早,更有早 行人。 ”孤独 脱俗的张岱 到湖心亭看 雪,不想亭 上早有了人。 是谁呢?作 者与两位金 陵人在湖心 亭巧遇时的 心情如何? (2)教师小 结:同学们, 我们通过找 “痴行” 、品 “痴景” 、议 “痴心” ,已 经体会到了 张岱的痴, 他是个怎样 的人呢?请 你用“好个 _ _的张岱” 的句式评点 张岱其人。 (1)学生在教师引导 下细细品读课文,体 会张岱的“痴趣” 。体 会张岱巧遇金陵客的 心情: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这一惊叹发之于 二客,其实也是作者 的心声。作者不直接 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 愉悦、惊喜,反写二 客,足见作者构思之 巧,韵味无穷。 (亭中 人因意外惊喜才“拉 余同饮”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出 作者的兴致之高。本 来不会喝酒,但因这 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 喝,而且连饮三大杯, 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 的感觉,由此我们可 以联想“酒逢知己千 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惆怅、伤感。 知己难觅,难求。为 此古人曾发“人生得 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而作者不经意之间, 却遇到了,但紧接着 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 且难有后会之期。想 及如此,怎能不令人 惆怅! (2)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 个清高的张岱。好个 痴人张岱。好个超凡 脱俗的张岱。好个痴 迷自然的张岱。好个 思恋故国的张岱。好 个内心孤独的张 岱 在引导学生 议痴趣的过程中 介绍与作家作品 有关的知识,知 人论世,拉近作 品与学生的距离。 这同时也是一种 “穿插引进”式 的教学设计手法, 它让阅读变丰满 厚实,思想深刻。 课堂活动(三) :配乐朗读, 读出情味。 结束语: 无 论是强饮, 还是痛饮, 我们都感觉 到了金陵人 和张岱,把 自己抛舍到 自然中,又 超脱出来的 心灵体验。 “痴”正是 融于山水自 然,阅尽繁 华而能独守 的那一份寂 寞;也是不 同流俗,用 心去领悟而 得的那一道 真味;更是 真正实现了 天人合一, 物我两忘的 那一种超脱。 在什么都在 提速的今日, 慢生活被越 来越多的人 所追寻。听 从心灵和自 然的召唤, 像张岱一样, 有痴人雅兴, 可以在诗书 自然中乘兴 而至,悠然 沉醉。 最后让我们 在悠扬的音 乐声中,读 着文字,再 次走进西湖 雪景,走近 张岱。 学生伴着古典音乐 高山流水齐读课 文。 播放音乐, 音乐是流动的画 面,悦耳的诗篇。 给湖心亭看雪 配置音乐,使欣 赏课程真正成为 图、文、声并茂 的整体,具有很 强的感染力。古 典音乐让人产生 联想,情不自禁 进入到课文所描 绘的意境中,这 正是这门课最牵 动人心的地方。 学生配乐朗读, 古典而悠扬的音 乐能更好地帮助 学生再次走进西 湖雪景,走近痴 人张岱,从而丰 富自己的内心世 界,提升自身对 文学作品的鉴赏 能力。 教学评价设计 本文虽不过 160 余字,却创造出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是描写西湖雪景 的经典之一。本节课的“活动板块型”框架,打破了以往文言文课堂教学 的沉闷。学生们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 交流,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互动研讨中发展了思维能力,增 强了协作意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反复研读文本,抓住了“痴”字作为教学核心,在课堂 上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教学,并有课堂生成,例如说让学生起来模仿金陵客 遇见张岱时的语气,有的学生巧妙增加了几个字,活灵活现地把当时情景 演绎了出来,不仅增强了对文章的理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构成了一个 教学亮点。 但教学从来都是遗憾的艺术。在课程设置上本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需要改进。比如说在导入部分有学生说“欲把西湖比西子,山色空蒙雨亦 奇”时我并没有及时纠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而继续 进行了下一环节的教学,这是不妥的。还有在“找痴行”时用时过长,导 致后面的“赏痴景”和“议痴趣”两个板块略显紧促,这是在以后的教学 中需要改进的一个地方。 情 景 对 比 湖心亭 看 雪 背景:湖中人鸟声俱 绝 景 人 全景 广漠 特写 渺小 炉旺酒沸 拉余同饮 (冷) (热) (孤独) (巧遇 知己) 抒发:痴人之痴心(山水之乐、知己之乐) (大) (小) 对 比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毳( )衣 雾凇( ) 沆 ( )砀( ) 铺毡( )更( )定 . . 崇( )祯 ( ) 更( )有此人 强( )饮 chng zhn cu sng hng dng gng zhn gng qing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再读课文,读出韵味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 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 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 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读课文,概述文意 张岱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巧遇金陵客 。 文中有一个人对作者张岱进行 了评价,同学们能找得出来吗?如 果只用一个字来概括呢? 课文探究 (一)议痴行 1.“是日更定”“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 2. “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特立独行、清高孤傲 (二)赏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独往湖心亭,看到了怎样的 雪景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 1.有人认为,三个“与”显得拖沓, 应删掉,你认为呢? 不可以。原文语气连贯,具有音韵 之美,并且由上到下生动地写出了湖上 冰花弥漫,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 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具有磅礴浩淼的壮 观美。 雾凇沆砀,天雾凇沆砀,天与与云云与与山山与与水,水, 上下一白。上下一白。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成“长 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 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 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 就是白描。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 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 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张岱在自然中如此忘情,表明他对自然有什 么感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景) (三)品痴心 1.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 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2.文中“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中的“似”是什么意 思?张岱与他在亭上遇到之人有何相似 之处? 1. 张岱(),字 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明末清初山阴(现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身于官宦之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 ,好山水,晓音律。明亡后立誓不仕,只愿 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书中缅 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 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背景链接一 2.“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 (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 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 (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避入山中 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下湖心亭 看雪。 3.“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 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3.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 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 惆怅、伤感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三单元-阅读-12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含教案+微课+音频)-省级公开课-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编号:30261).zip)为本站会员(小黑)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九年级上册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