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分类汇编】 测量平均速度 1、(2014天桥区)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 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 A 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 B 和斜面底端 C 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2)滑块由 A 滑至 C 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m/s (3)滑块在 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和在 BC 段的平均 速度 v BC 的大小关系是 声音的产生和利用 2、回顾声现象的实验和探究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音调高低”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把格尺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2、, 用相同的力拨动格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既能听到格尺发出的声音,又能看 到;改变格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做几次实验, 通过对比,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 是 。 (2)在观察“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中,如图乙所示,把一个电铃放入扣在抽气 盘上的玻璃钟罩内,通电以后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 气的过程中,现象是, 1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空气越稀薄,传播声音的效果越差,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推 理的方法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3)在观察“会跳舞的烛焰”实验中,如图丙所示,打开音响,播放乐曲,将一只 点燃的蜡烛放在音响前,会发现烛焰在随着音乐“跳舞”,且音量越大,烛焰跳得 越欢。此现象
3、说明。 甲乙 丙 3、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将会看到小球, 这个现象说明;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 料球弹起,这个现象叫做“共振”,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也能说明声音可 以传递,如果将甲、乙实验装置搬上月球,则实验甲(能/不能)成功实 验乙成功,这是因为在这个实验中,小球起的作用是 晶体和非晶体熔化 2 4、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 软的过程。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用如图甲所示 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 内吸收的热
4、量相同)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此刻杯内物质温度是。 (2)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12 丙,该 物质的熔点是。 (3)t 2 时刻,该物质处于态(选填“固”、“液”、“固、液混合”) (4)t 2 与 t 3 相比,哪一时刻杯内物体内能较大?,理由 是。 5、如图 11 所示,是某种固体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个标准大 气压下进行,且每分钟的供热不变,由图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这种物质是体。 这种物质在 AB 段是呈态。 BC 段表示这种物质的过程,熔点 是。 CD 段这个过程中热量,温度。 DE 段表示这种物质的过程,在这个过
5、程中,吸收热量,温 度。 3 6、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芳芳将适量的固体碎末装在试管 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放入适量固体碎末的试管放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其目的是 _ 。 (2)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_ 和_。 (3)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乙中所对应的固体属于_(选填“晶体” 或“非晶体”),理由是_。 (4)图像丙是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另一种固体熔化图像,其熔点是_, 熔化用了_min,处于固液共存的是图中的_段,在此过程中混合物要 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总体积_(选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沸腾实验 7、在
6、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 组同学用的是如图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选填“高” 或“低”)。 (2)图乙是 B 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3)B、C 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 他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 4 是,当时的大气压(选填“”或“=”)l 标准大气压; B、C 组得到 b、c 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不同 8、(2013丹东)某小组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实验装置和实验数据如图 所示: 时间012345678 /min 温度909294969899999999 /
7、(1)图中甲、乙、丙三名同学读温度计示数的方法正确的是_. (2)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此时水的沸点是_,水的沸点低于100 ,可 能的原因是水上方的气压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 个标准大气压. (3)水沸腾时有大量的“白气”冒出,“白气”是水蒸气_(填“汽化” “液化”或“升华”)形成的. (4)实验收集 9 组数据比收集 5 组数据的好处是_(只填字母). A.只有 5 组数据才能得到结论 B.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 C.得到物理量的关系更接近实际 (5)另一小组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 30 min,导致加热时间过长的原因是 _(写一个). 5 9、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某实验
8、小组观察到图 1 中图甲和图乙所示两种情况: (1)你认为图_(填“甲”或“乙”)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2)实验过程中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加热时 间,请你提出两条有效的操作建议: _; _. (3)探究结束后,四位同学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如图2,其中能 正确反映“探究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是() 6 平面镜成像原理 10、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聪同学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如图(a)和(b)所示。 摆放器材时,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平面镜上竖直_放一张白色纸板; 对比分析图(a)和(b),可得出的结论
9、是_, (2)小明同学利用如图(c)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如何确定蜡烛 A 在玻璃板中所成像的位置_, 小明同学通过实验得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的结 论写出得到此结论的实验操作思路。 1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雨她们小组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 等器材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实验中对蜡烛 1 和蜡烛 2 有什么要求? (3)实验前,小雨她们猜测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虚像,你能帮她们检验这个猜 测是否正确吗? (4)用刻度尺量出像和物体各自到玻璃板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了证明你的结论的 正确
10、性,你还应该怎样对实验进行改进? 12、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的 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 A 的像(如图甲). 7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 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_.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 B 与蜡烛 A 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_.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利用 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了实验的结论是: _; 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 认为选择白
11、纸和方格纸中哪一种更好?_ 13、如图是小霖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A 是点燃的蜡烛,B 是与 A 完全相 同但未点燃的蜡烛。 第 3 题图 8 (1)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巧妙地确定了像的位置; (2)实验时应点燃 A 蜡烛的目的是为了,当移 动 B 蜡烛无法使其与 A 蜡烛像完全重合的原因是; ()实验中,若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了两个像,其中距离 观察者较远的像较_ _(选填“亮”或“暗”)。 1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 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
12、相同的蜡烛 A、B 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 以 A 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采用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 镜,是为了能在观察到 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 到并确定其位置 ; (2)选用两支等长的蜡烛 A、B,点燃蜡烛 A,小心地移动蜡烛 B,直到与蜡烛 A 的 像完全重合为止,如果将点燃的蜡烛远离玻璃板,则像 将( 选填“靠近玻璃板”“不变”或 “远离玻璃板” )移动。 (3)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观察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 烛焰的像,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填“虚”或“实”)。 凸透镜成像原理 9 15、小芳同学做探究凸
13、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她首先按右图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 中 H 点是 2 倍焦距处 (1)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 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选填“上”或“下”)调; (2)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 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 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_、的 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 B 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 成的是正立、放大的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小芳应从凸透镜的(选填“右” 或“左”)侧透过凸透镜观察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
14、透镜上半部分, 则光屏上所 成像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5)如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 上再次得到淸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适当的_(选填“凸透 镜”或“凹透镜”)才能实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1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 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 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 凸透镜焦距为 10cm,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0 (1)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上,其目的是_。 (2)凸透镜固定在光
15、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 时,在光屏上出现倒 立_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像;如果小明将光源移至8cm 刻度时,他通过凸透镜看到光源的_(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 的虚像 (3)将光源“F”放在 15cm 处,其大小如图乙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 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4)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
16、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光屏上像未给出), 如图 21 甲所示: 11 (1)光屏上所成像应是倒立、(放大/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一规 律制成的是(照相机/投影仪);保持透镜不动,只将蜡烛和光屏 互换位置,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 像,像的特点是倒立、(放大/缩小)的实像。 (2)实验过程中,蜡烛在燃烧中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使像重新 回到光屏中央,应将凸透镜(向上/向下)移动。 (3)像重新回到了光屏中央后,若将一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如图21 乙所示), 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只向
17、右移动光屏,像又清晰了,由此可判定该镜片 是透镜,该同志是(近视/远视)。 测量质量和密度 18、【1】小颖同学在长江边捡到了一块漂亮的雨花石,她测量雨花石密度的实验操 作是按以下步骤进行的: 12 用已经调节平衡的天平测量石块的质量,测量时应将(选填“石块”或“砝 码”)放在天平的右盘内。 若加减砝码的方式不能使天平平衡,则应该调节。 天平平衡后,盘内砝码情况及游码位置如图 15(甲)所示,则该石块的质量 为g。 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量石块的体积,石块放入量筒前后,量筒内水面高度变化情况 如图 15(乙)所示,则该石块的密度为g/cm3。本实验中系着石块 的线会使测量的密度结果真实值(选填“大于
18、”、“小于”或“等于”)。 【2】小曦同学也想测这块雨花石的密度,却不小心把量筒损坏了。身边刚好还有盛 水的烧杯,她们利用剩下的器材和烧杯测出了石块的密度,操作步骤如下,请完成 其中的空格。(水的密度已知为 ) 水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位置,调节天平平衡,测出石块的 质量为m ; 1 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 ;(其中“适量”的含义是 指 。) 用细线系住石块放入第二步骤烧杯的水中,不接触容器底和壁,使天 平再次平衡,此时测出的质量是m ;通过测量的数据求出石块的体积 ,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了石块的密度。 13 【3】小涵看见了小曦的操作过程,她提出可以不
19、用小曦的第步,在原来的第步 后增加一步: 松开细线,让石块沉入烧杯底,调节天平再次平衡,测出此时的质量是 m 。 4 按照小曦的方案,石块密度的计算式为=. 19、某同学利用“替代法”测量一粒花生米的密度,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适当内容 选择一粒饱满的花生米放入装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杯中,发现花生米下沉至杯底, 如图(甲),此时花生米所受的浮力_重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往杯中逐渐加盐并搅拌,直至观察到花生米_,随即停止加盐,如图(乙) 取出花生米,用调好的天平测杯子和盐水的总质量,如图(丙),天平的读数为 _g 将玻璃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如图(丁),量筒中盐
20、水的体积为_mL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即为花生米的密度 (2)实验中若加盐过量,可进行如下操作:_ (3)实验中遗漏了重要的一步,即 _ 14 20、小明利用两个相同圆筒形玻璃杯、天平(无砝码)、水、刻度尺、胶头滴管等 器材测定食用油的密度。 (1)请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到标尺的端,调节天平两端 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将装有适量食用油和水的玻璃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中,用胶头滴管增、减杯 中水的多少,使天 平; 取下两只玻璃杯,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杯中水和油的高度 h 、h ,则食用油的密度 12 =(水的密度为) 水 (2)小明认为两个圆筒形
21、玻璃杯质量不完全相同会造成实验误差,请你也提出一项 可能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 21、小明和小红使用不同器材分别对酒精的密度进行了测量。 请将他们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小明利用天平、烧杯、刻度尺和水(己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调节好的天平称出烧杯和水的质量为m; 用刻度尺测出水面到烧杯底的高度为h ; 1 将水倒出,倒入酒精,用天平称出的烧杯和酒精的质量仍为m; 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 酒精 小红利用弹簧测力计、烧杯、石块、细绳和水(已知)测量酒精密度的过程如下: 水 用细绳拴住石块,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重为G; 15 将石块浸没在水中,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2、F ; 1 计算酒精密度的表达式为:=(已知:F 酒精浮 G 排 液 gV) 排 请你从操作难易程度方面,对两位同学的实验做出评估。 。 弹簧与伸长的关系 22、在探究弹簧的长度跟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利用了如甲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记录 数据如下: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_.(天平/弹簧秤/压强计) (2)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_成 正比。 (3)作出乙图的三个图象中正确的是_. g 值得测量 16 23、下表是小华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 比值 g/Nkg 测量对象 质量 m/kg重力 G/N 1 物体 10.10.989
23、.8 物体 20.21.969.8 物体 30.32.949.8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和_。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 (3)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将 g 值取为 9.8N/kg。但经过精确测量,发现在某些不同 的地理位置,g 值存在着微小差异。下表列出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g 值大小。 地点赤道广州武汉上海北京纽约莫斯科北极 g 值大小 9.780 9.7889.7949.7949.8019.8039.8169.832 地理纬 023063033311239564040554590 度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g 值相同的城市是:_。 造成 g 值不同的原因可
24、能是:_。 我国与许多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频繁,在这些往来的货物运输中,发货单上所标 示的“货物重量”,实质上应该是货物的_。 二力平衡 17 24、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主要是通过探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来实 现探究目的的。如图所示是可供选择的两种探究方案。 (1)图a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小卡片,图b的探究方案中研究对象是 ; (2)小明选择了图a所示的探究方案。他将系于小卡片两对角的细线分别跨过左右 支架上的滑轮后,就在两线端挂上钩码。这是用于探究两个力的和 对 物体平衡的影响; (3)探究活动中还要求要把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然后再松手。这样做的目的是用 于探究不在上的两个力对物体
25、平衡的影响。 (4)两个探究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方案的探究过程对实验结论的影响小一些? 为什么? 25、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状态时,我们认为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 (2)实验时,小明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的砝码时,木块处于 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 18 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个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填“平衡”或“不平衡”)要 避免这种现象产生,请你对该实验装置提出改进意见: (3)实验改进后,
26、如果想验证二力平衡条件的“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小明的做法是 (4)某同学认为: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其机械能可能会增大你认为他的观点 是的(填“正确”或“错误”) 26、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 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_,并通过调整 _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_(选填 “能”或“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探究_ _ 。 (3)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在图甲所示情况下,
27、小华 下一步的操作是: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 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 A.减少摩擦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小卡片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材料 C.容易让小卡片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19 D.小卡片容易扭转 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27、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 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等。 (1)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 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其原因 是。 (2)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
28、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解决了上述问题,这是因 为。 28、阅读下列短文,回答短文后的问题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 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20 (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_,利用_的原理,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观察甲乙二个图得出的结论_, _ _二个图是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1)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_,利用_的原理,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就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观察甲乙二个图得出的结论_, _二个图是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探究压力的作用
29、效果 29、小强同学利用洗手间的肥皂及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探究过程如图 12 所示。 (1)小强通过观察海绵的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 论: (3)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 题: 21 (4)小强将肥皂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发现无论是大块还是小块肥皂对 海绵的作用效果与之前一样,他经过分析、论证得到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小强的方法是:(选填“正确”或“错误”), 理由是: (5)在物理学中,用_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0、如图所示的三个高度相同的实心铁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正方体铁块 A
30、 最重, 圆柱体铁块 C 的底面积最小。哪个铁块对桌面的压强最大呢?同学们提出了以下三 种猜想: 猜想一:正方体铁块 A 最重,所以它对桌面的压强最大。 猜想二:圆柱体铁块 C (1)以图中长方体铁块 B 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桌面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根据表 达式分析判断上述哪一个猜想是正确的。(已知铁的密度为,长方体铁块的高度 为 h,底面积为 S。) 压强表达式的推导:p= (2)分析判断:由上面压强的表达式可知,铁块对桌面的压强只 与有关,所以猜想是正确的。 (3 22 31、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 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
31、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 列问题: (1)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_程度来确定。 (2)分析比较图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_。 (3)分析比较图_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 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显著。 (4)进一步综合分析图甲、乙、丙和丁的实验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_ 。 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32、(2011贵阳中考)小强利用 U 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 压强的特点。实验前,他注意到 U 形管两边的液面已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如图甲所 示。 23 (1)当他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后,发现U 形管两端液面如图乙所示的情景,则实验 装
32、置可能出现了_问题。 (2)排除故障后,他重新将金属盒浸没于水中,发现随着金属盒没入水中的深度增 大,U 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_有关。 (3)接着小强要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则应保持_不变。 (4)小强保持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 情形如图丁所示。比较丙、丁两次实验,小强得出了“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 大,其内部的压强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的结论是否可靠? _。原因是:_。 33 深度橡皮膜方压强计左右液面高度 序号液体 /cm向差/cm 1水5朝上4.9 2水5朝下4.9 3水5朝侧面4.9
33、4水10朝侧面9.7 5水15朝侧面14.6 6酒精15朝侧面11.8 24 (1)比较序号为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液体在同一深 (2)比较序号 3、4、5 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 (3)比较序号为_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同一深度处,不 同液体的压强与密度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 34、小刚在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捧)后,推导得出 F 浮=液 V 排 g,从而知 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_和物体_有关。小刚进一步猜想, 物体所受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针对这个问题,他选用以下实验器材进行 探究:弹簧测力计、体积相同的圆柱体和长方体铝块各块、烧杯、细线和
34、水。 实验步骤如下: 用细线将圆柱体、长方体铝块先后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它们的重力分别为 G1、 G2 ; 将圆柱体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浸没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 将长方体铝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浸没入水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 则:(1)比较两铝块的重力 G1、G2 的大小关系为; (2)利用以上实验数据比较:若,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无关; 若,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形状有关。 35、 同 学们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仔细观察了老师所做的演示实验(如 图所示)课后复习时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经过反复的思考、讨论,提出了 对该 实验的改进意见,并动手制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实
35、验装置,其中A、B 为两个规 格相同的弹簧秤,C 为重物,D 为薄塑料袋(质量不计),E 是用废弃的大号饮料瓶、 25 带孔橡皮塞以及弯曲玻管自制的溢水杯,杯中加人红色的水,F 是升降平台(摇动手 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 为铁架台 (1)实验中同学们逐渐调高平台 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 簧秤 A 的示数;弹簧秤 B 的示数(选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比较弹簧秤A 的示数变化量 F 和弹簧秤 B A 的示数变化量 F ,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F BA F (迭填“”、 B “”或“=”) (2)通过分析,你认为应提醒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36、请写出 两条) _; _ (3)对比前图、后图的两组实验,改进后的实验与原实验比较有哪些优点? (请写出两条) _; _ 36、(1)下图是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实验过程图,通过图中_两 个步骤测出了浮力(选填代号即可)。 26 (2)小明同学利用上面实验中的器材和木块,进一步探究了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所 受浮力的大小是否遵循阿基米德原理。但实验过程中有一个步骤与上图不同,这个 步骤是_(选填代号即可)。 (3)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的“物理小博土”为同学们 做了如下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实验中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为_。请 你从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分
37、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 明你的探究结果: 探究的因素是:_。 选用的图是:_.(填图中的序号)。 探究的结果是:_。 测量机械效率 37、小刚小组探究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后,联想斜面也是一种机械,那么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刚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跟斜面的 27 粗糙程度有关,小萌猜想可能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于是他们将一块长木板的一 端垫高,构成长度一定、高度可调的斜面,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同一木块沿不同的斜 面匀速向上运动,如图所示。下表是他们实验记录的有关数据。 在第 1、2、3 次实验中,选用玻璃、木板、毛巾作为斜面表面的材料,是为了 _. 在第 2 次实验中,拉力
38、做的总功是_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_ 。 分析第 1、2、3 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当其它条件一定时,_。 若通过分析第 1、4、5 次实验数据,得出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斜面的机械效率越 大。你认为存在的问题是:_。 实验中还发现,斜面材料相同时,斜面倾角越小,越_(选填“省力” 或“费力”)。 38、在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中,某同学用 同一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28 (1)编号处数据应为_,编号处数据应为_。 (2)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 _有关。 39、某小组使用几个相同的滑轮分别进行机械效率的测定,如图。
39、他们将测得钩码 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并将计算出的有用功W、 有用 总功W和机械效率数据一并记入下表: 总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 (2)表格中数据=; (3)比较实验 1、2,第 2 次的机械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 (4)比较实验 2、3,影响这两次实验机械效率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使用滑轮组的优点是。 40、用图所示的装置来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要求,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绳端时,拉力的方向应,并使物体上升。 (2)若弹簧测力计移动 15cm,则物体移动cm。 29 (3)若被提升的物体是钩码,每只钩码重为 2N,每只滑轮重为 0.5N,弹
40、簧测力计读数是 2.5N,则拉力做的额外功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4)若再加挂一只钩码重做实验,所测的机械效率与前一次相比将。(选填“相同”或“变大”“变小”)。 比热容的测量 1、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王做了如下图示的实验,在 2 个相同的烧杯中 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并用相同 的两支温度计分别同时测量水和煤油的温度变化,实验数据如下: (1)在此实验中,为比较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加热相同的时间,观 察的不同;也可 以 。 (2)分析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 时,吸热的热量多,表明的吸热能力大。
41、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更高。 (4)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 加热时间的长短,在探究活动中常用到这种方法。请你运用同样方法设计一个方案 来比较电磁铁磁性的强 弱 30 2、为了比较水和沙子容热本领的大小,小明在 2 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水和沙子。 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 (1)在实验前要控制水和沙子的_和_相同。 (2)比较水和沙子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有两种: 方法一: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它们各自升高的温度。 方法二:_。 (3)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的目的是_。 (4)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
42、,_ (沙子水)升高的温度 更高 (5)实验中有些同学发现:刚开始加热时,情况与(4)结论不符,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是 . 3、如图18 所示,甲、乙、丙三图中的装置完全相同,燃料的质量都是 10g,烧杯内 的液体质量和初温也相同 (1)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应选择_两图进行实验, 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通过_来反映的; (2)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特点: 应选择_两图进行实验; 不同物质吸热的多少是通过_ 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_ A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物质 C使用相同的烧杯 31 如果质量和初
43、始温度均相同的 A、B 两种液体,吸热后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象如图 19 所示,由图可以看出,_液体的温度 升高得较慢,_液体的比热容较大 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间的关系 4、(2012福州)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当 (2)小新将实物连接成如图 1 所示电路,其中有一处连线错误,请你在连接错误的 导线上画“”并改正 (3)将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定值电阻 R 两端电 压为 2V,电流表示数如图 2 所示,为A,则 R 的阻值为 (4)换上 10 的电阻后,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将(选填“变大”或“变小”), 此时应将滑片 P
44、 向(选填“A“或“B”)端移动,使电阻两端电压为V (5)小芳同学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 数,电压表有示数,其原因可能是 32 5、某同学想探究通过铅笔芯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 选用的器材有:阻值约为 4 的 2B 铅笔芯一根,两节 干电池组成的电池组,00.6 A 的电流表,03 V 的电 压表,滑动变阻器(10 2 A),开关,导线等 甲乙 (1)该同学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在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_ 端(选填“a”或“b”). (2)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 电阻两
45、端电压,这种实验方法是_法的思想 (3)排除故障后,该同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将获得的几组数据记录在上表 中当采集第三组数据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乙所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 为_A (4)由表中数据可知,通过铅笔芯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成_比 (5)若本实验的电源采用四节干电池,则提供的电压表的量程还适用吗?_; 原因是_ 33 6、在“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刚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1)请用笔划线代替导线,按电路图将实物连接起来。 (2)小刚连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发现两个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总在晃动,造 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分别是、。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46、,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2V,读出并记下电流值; 再将 5n 的电阻改接成 10n 的电阻,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 2V,于是他下一步的操作是: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填“左”或“右”)移动, 使,并记下电流值;再改接 20n 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 (4)此实验得到的结论 是 7、我们已进行过“科学探究;欧姆定律”, (1)请你在下边方框画出该实验的电路图。 (2).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 电流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法。 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在探究过程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表示电压不变 时,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图像是图;表示电阻不变时,
47、电流随电压变化的 图像是。(选填“甲”或“乙”) (3)在探究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的目的 是和。 34 (4)实验的结论是. 。 。 8、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跟它两端电压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2 所 示的电路(电源电压 3 V 恒定)。 (1)请你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在图 13 中完成实物电路连接(要求电表选 择合适的量程,导线不能交叉)。 (2)连接电路时开关应,闭合开关之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_ 端(选填“左”或“右”)。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得到如下数据: 35 a. 该定值电阻的阻值 R=_ b. 根据上述数据,在图 14 所示的坐标系中做出 IU 关系
48、图象 c从实验可以得出:通过电阻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比 d第 3 次测量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是_Q。 9、如图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电路图。 (1)由于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究某一因素变化对电流 的影响时,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即采用了法。 (2)实验探究分两步进行:a.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b.保持电压 不变,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图14 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其中正确表示电 阻不变,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图像是图(选填“甲”或“乙”)。 (3)在探究过程中,使用滑动变阻器 R 的目的 是。 (4)综合图甲、乙图像可得到的结论 是。 1
49、0、小红利用如图 25 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 6V 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R 的阻值分别为 25 、20 、15 、10 、5 ,实验 中控制电阻 R 两端的电压为 2.5V 不变. 36 (1)请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最大阻值不小于_ 的滑动变阻器; (3)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有示 数,电流表没有示数,则故障可能 是 ; (4)实验中将定值电阻 R 的阻值由 25 依次更换为 20 、15 、10 、5 ,为使电 压表的示数不变,则每次闭合开关后都应该将
50、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依次向_ _移 (选填“左”或 “右”); (5)若将乙图中的电阻 R 换成标有“2.5V”的小灯泡,用此电路也可以测量灯泡的 功率. 电阻的测量 11、下面是小明做“测量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 12 甲中的实物连接完整。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应移到_端(选填“A”或“B”)。 37 (3)小明在连线时,不小心将线连错了,开关闭合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时, 发现电流表的示数变大,电压表示数变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纠正错 误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3V 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12 乙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