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课程作业 2)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 “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 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 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 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定义:定义: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 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 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 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 期待的
2、。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 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 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 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启示启示:“皮格马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 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 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 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 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提出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 3 名学生 共
3、18 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 18 名学生 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 现这 18 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 18 人全都在不同 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 管理学应用管理学应用:运用到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 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 好”、“你是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 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是经 过激励后,才能得以最大限
4、度的发挥,也就变成了行。 “陌生化陌生化” “陌生化”原本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 它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 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是西方“陌生化”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也是西方“陌生化”诗学的成熟标志。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 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 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 常理、 常事, 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 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 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心理学纲要指出,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 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
5、(无新奇、无惊奇、无挑战)是极少 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所以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 能在新的视角、 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 持它,而“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 广告叙述视角的陌生化, 就是把广告中人物的“我”的全知全能 视角转化为“它”的视角进行观察。 如宝丽来“立可拍”的戛纳获奖 广告片, 就是利用“狗”的视角来进行叙述, 通过狗的眼睛来看事物。 在广告中, 一只小狗因为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而遭到主人的严厉呵斥。 但这一切其实是家里的猫所为。 满腹委屈的小狗决心抓住猫的罪证洗 脱冤屈。终于等到一次主人离家的时候,猫又开始乱翻东西了,只见 狗的眼睛四下
6、张望, 眼光从架子上的刀转到了桌上的一架“立可拍” 照相机身上,利用“立可拍”拍下了猫乱翻东西的罪证。当主人回家 时,狗儿神气地叼着那张充当“罪证”、可以洗清自己冤屈的照片在 门口迎接着主人。 整个广告都是从狗儿的拟人化的视角进行描述, 生动幽默而让人 忍俊不禁。它摆脱了以往照相机采用人物拍摄进行叙述的惯例,转而 把主人公的表演任务交给了往往是广告配角的动物, 叙述视点的交叉 移位,使广告表现的内视点孕育出了不同个性色彩的视线。这种陌生 化的创造, 使得习惯于把任何对象都贴上“我的”标签的人们不得不 重新对此作出思考和评判。让消费者以旁观者的身份、从不寻常的视 角去看待广告商品,大大拓展了广告
7、艺术表现力和主题说服力,也有 利于把消费者从视觉疲劳中解脱出来。(视觉广告的“陌生化”手法) “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 “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 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 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于 19 世纪末提 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已经出现,其各美学流 派虽然观点驳杂,但视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则是其普遍的理论倾向,他 们都追求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 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
8、系,激起我们 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 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在贝尔看来, 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 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 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 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 上感动人。 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 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 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 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 握这个“
9、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 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简述简述“达达主义达达主义”的艺术主张的艺术主张 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艺术流派的一种。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 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 他们通过反美学 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绝望。达达主义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清醒的非理性状态、拒绝约 定俗成的艺术标准、幻灭感、愤世嫉
10、俗、追求无意、偶然和随兴而做 的境界等等。 这场运动的诞生是对野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一种抗议。 达达主义者们坚信是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催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而这 种价值观是一种僵化、呆板的压抑性力量,不仅仅体现在艺术上,还 遍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达达主义运动影响了后来的一些文艺流派, 包括超现实主义和激浪派。 达达主义者认为“达达”并不是一种艺术, 而是一种“反艺术”。 无论现行的艺术标准是什么,达达主义都与之针锋相对。由于艺术和 美学相关,于是达达干脆就连美学也忽略了。传统艺术品通常要传递 一些必要的、暗示性的、潜在的信息,而达达者的创作则追求“无意 义”的境界。 对于达达主义作品的解读完
11、全取决于欣赏者自己的品味。 此外,艺术诉求于给人以某种感观,而达达艺术品则要给人以某种 “侵犯”。讽刺的是,尽管达达主义如此的反艺术,达达主义本身就 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流派。 “达达”作为对艺术和世界的一种注 解,它本身也就变成了一种艺术。 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论述你对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论述你对“美是生活美是生活”的认识的认识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 认为艺术是对生活 的“在现”,凡是显示出生活的,就是美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机械唯 物论的缺陷,使他在美学和艺术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尤其是他过分抬 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在画中的诸多 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
12、统绘画因素的吸收。 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 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 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 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 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但是 格尔尼卡 的抽象艺术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 但它仍然是美的。 简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美学价值简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美学价值 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传说中最重要的故事,几乎 被所有宗教画家描绘过。但在达芬奇为米兰格雷契修道院饭厅画 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画家对画面艺术形象处理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那就
13、是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处在孤立 被审判的位置上。 这是因为画家们对人的内心复杂情感无法表现, 从形象上难以区 别善恶。由于达芬奇对人的形象和心理作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能 从人物的动作、姿态、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出来。 画家选择的瞬间情节是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 差弟子 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犹太民族的主要节日)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 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 当耶稣入座后即席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每个人对这句话都作出了符 合自己个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大感不惑要求 追查是谁;有的
14、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过去的画家无 法表现这一复杂的场面和弟子们各不相同的内心精神活动, 唯达芬 奇从现实生活中对各种不同个性人物的观察,获得不同的个性形象, 于是在画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在耶稣右边的一组中,我们看到一个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着, 仿佛从耶稣前往后退缩似的。他的肘部搁在餐桌上,手里抓着一只钱 袋。我们知道他就是那个叛徒,犹大伊斯卡里奥特。 犹大手中的钱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们想起,他就是为耶稣和其 他门徒保管钱财的人, 钱袋里装着出卖耶稣得来的三十块银币的赏钱。 即使他没有拿着那只钱袋,我们也能通过达芬奇的绘画方式, 辨别出这个罪恶的敌人犹大。 犹大的侧面阴影
15、旁是圣彼得, 我们也可以看见他一头银丝与一 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轻的圣约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着一 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对着犹大的背后。 圣约翰的头朝彼得垂着。在所有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爱的一 个。约翰象耶稣那样平静,他已经领悟了他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是小雅各,他力图去理解他所听到的可怕的话,他两手 摊得大大的惊叫了起来。 从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疑惑不解的托马 斯,他怀疑的神色通过他竖起的手指表现出来。 小雅各的另一边,圣菲利普往耶稣靠去,双手放在胸前似乎在 说:“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远不会出卖你的。”他的脸由于 爱和忠诚而显出苦恼的神情。 围着耶稣的这三个门徒,处于故事的发生的中心。 巴塞洛缪与老雅各的身体向他们倾着, 而他们身旁的老安德鲁并 没有站起来,但他想听听,于是便举起手似乎要求安静。 右边还剩下最后三个门徒,他们正在讨论有关耶稣说的那句话, 他们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均发生在这幅伟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当 我们欣赏它时,都会从门徒的感情与性格中获得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