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2021 年年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附答案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第一次文代会:1949 年 7 月 2 日至 19 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 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 824 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 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 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 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 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 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2. 电影武训传讨论:开始于 1951 年 2 月电影武训传的上映, 毛泽
2、东观看后认为其具有 “重大政治问题” , 于 1951 年 5 月 20 日 人 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关于电影的讨论,将其定性 为“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 “向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投降”。随后, 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展开,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开创了以讨 论为名,实际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取代了正常的文艺批判、学术批判, 形成了此后一系列思想与政治批判的模式。同时,继续强化了毛泽东 的权威地位,损害了党内民主,加深了毛泽东对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偏 见,为随后开展的对陶行知的重新批判铺平了道路。 3. 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 1956 年 5 月 2 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
3、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 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 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 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 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4. 新民歌运动:1958 年“大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自发地用诗歌的 形式歌唱自己的劳动,表达自己的理想,出现了“新民歌”创作的热 潮。后来经过有组织的搜集、整理,加以提倡和推动,形成了声势浩 大的“新民歌运动”。 5. “两结合”创作方法:1958 年 3 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 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
4、内容应是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 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 “最好的创作方法” , “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 也适用于文艺批评”。 6. 楼梯体诗歌:十七年文学普遍受到苏联文学影响,楼梯体诗歌即是 一个例子.楼梯体又称为阶梯式、 台阶式诗,因诗行的排列有规律地错 落成为阶梯(楼梯、台阶)形而得名.楼梯式的优点是节奏铿锵,有很 强的节奏感,可以增强诗句的气势.同时,它又不是一种僵硬的固定格 式,在楼梯式的整齐节奏下,诗句却常常使用散文式灵活生动的长句, 富有变化,因此楼梯式诗歌结合了格律诗和散体的优点.中国诗人郭 小川、贺敬之、闻捷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雅
5、可夫斯基诗风的影 响,又在创作实践中融汇了民族诗歌的艺术传统改造了马雅可夫斯基 的阶梯式,创造了一种民族化的阶梯式中国新诗. 7. 天山牧歌:这部诗集包括四个组诗、九首散歌和一首叙事诗。在 这部诗集里,最受人称道的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两组 爱情诗。 8.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 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 “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 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 和情感反应。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 叙说的结合。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 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
6、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 雅科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组织形式,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 偶、排比方法,以加强形式感。这种鼓动性的诗,大量出现在大规模 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 9. 诗化散文:杨朔第一个明确提出“以诗为文”的艺术主张,在整 体构思上通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使散文境界优美,诗意盎然,使描 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如雪浪花借浪花来表现老泰 山的性格和激扬的时代; 海市借奇异的海上幻景展现今日渔岛生 活的兴旺美好;茶花赋借绚丽的茶花展现出祖国的欣欣向荣。 10. 当代散文三大家:秦牧、刘白羽和杨朔。杨朔散文的风格,诗意 盎然,意境深邃,清新优美;刘白羽散文的风格,激情澎湃,
7、大气磅 礴,雄浑壮美;秦牧散文的风格;寓教于乐,博见多识,理趣横生。 11. 三家村札记:“三家村札记”是 1961 年 9 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 刊物前线杂志为“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 而开辟的一个专栏。代表作家为吴晗、邓拓、廖沫沙,合称为“马南 星”。三家村札记介绍古人读书治学、做事做人、从政打仗等方 面的历史知识,以针砭现实生活中的弊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 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启迪性,对当时一些“左”的错误和不良 作风有所批评和讽刺,深受读者欢迎。文革初被、毛泽东姚文元、关 锋等人批判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成为“文革”序幕中的 标志性事件。文革结束后 1
8、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杂文集 三家村札记 。收杂文六十五篇。 12. 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 马南邨乃其笔名),自 1961 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 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 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 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 富有文彩。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 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 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 作用。“文革”之初,燕山夜话被打成大毒草,作者受迫害
9、含冤 死去。1979 年,邓拓得到平反昭雪,本书才重见天日。 13. 杨朔模式:散文家杨朔在十七年时期创造的一种“颂歌”文体模 式。(艺术构思上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使作品的思想得到寓 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分)一般采用曲 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象征比附的模式化成为其创作的定 势,如睹物思人模式, 雪浪花、 茶花赋等;觅自然之景不得, 联想人间之景模式 ,泰山极顶、海市等。因此具有了雷同 化倾向和求工的斧迹。 14. 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 1956 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 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 框框,而显示出某
10、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 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 此外,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 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因其相似的创作倾向,也被看 作是“第四种剧本”。突破“工农兵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 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 我军和敌人的军事斗争”)的既定框架和公式。 15. 八大样板戏:“革命样板戏”的正式命名是发表于 1966 年 12 月 26 日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贯彻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 的文章,它首次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 山、海港、奇袭白虎团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 毛
11、女 和交响音乐 沙家浜 并称为 “江青同志” 亲自培育的八个“革 命现代样板作品”. 16. 白洋淀诗群:1969 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新 县境内的白洋淀“插队”,如根子、多多、芒克、林莽等;另外,一 些其他地方的知青, 与他们关系密切, 经常交流看法和诗艺, 如北岛、 江河等。他们的诗歌写作形成一定规模和群体性,被称为白洋淀诗 群。他们的创作被看作是“朦胧诗运动”的先声和准备。 17. “三结合”: 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这 个“创作方法”是在 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提出来的。当时, 某些领导,无视文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强调文艺创作也要搞群众运
12、动,对作家进行“瞎指挥”。他们总结出来的这种把思想、生活、技 巧形而上学地割裂开来又拼凑起来的“创作方法”,挫伤了广大作家 的积极性,抹煞了他们的创作个性和不同风格流派,产生的只能是公 式化概念化雷同化的作品。 18.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 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 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 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 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 种创作原则
13、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19. 蓝星诗社:蓝星诗社是余光中等人于 1954 年成立的当代诗歌文 学团体,并逐渐形成了蓝星诗群诗歌流派。蓝星诗群诗歌流派的代表 诗人有余光中、覃子豪、钟鼎文、罗门、蓉子、夐虹等。 20. “创世纪”诗社:创世纪诗社由台湾现代诗诗人洛夫、张默和痖 弦于 1954 年发起,诗社成立之后开始出版创世纪诗刊。洛夫、 张默、痖弦三人号称“创世纪铁三角”。创世纪诗刊的出现,团 结了一批台湾诗坛的现代诗人,形成了创世纪诗群诗歌流派。 21. “现代文学社”(台湾):1956 年 9 月,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夏济安先生创办文学杂志,广泛介绍西方现代派理论
14、,刊登西方 和台湾的现代派作品,产生较大影响。1959 年 7 月,夏济安去了美 国。1960 年 8 月,文学杂志停刊。文学杂志的一批学生作 者,也是夏济安教授的学生,于 50 年代末,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成立 了一个交友性质的组织“南北社”。一年后,该组织扩大改组,更 名为“现代文学社”,推选白先勇为首任社长,成员有陈若曦、欧阳 子、王文兴、李欧梵等。“现代文学社”成立不久,1960 年 3 月, 他们创刊了现代文学 杂志,白先勇任主编。 22. “乡土文学”(台湾):台湾的一些作家在民族思潮与关心现实 的思想支配下,他们摆脱过去书斋式的作品,深入社会下层生活,关心 民族,重视农民、渔民、工人
15、与做小生意人,描述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工 作面貌,当时被称为乡土文学。 60 年代以前成长起来的一批乡土文 学作家,其中主要的代表是赖和、杨逵、吴浊流、钟理和等。60 年代 以后,随着乡土文学发展成为高潮,台湾又涌现陈映真、黄春明、王祯 和、王拓、扬青矗、尉天聪等一批新的乡土文学作家。 二填空题 1.十七年文学阶段里,文学思潮发展必须在两个前提的确立中进行: (1)首先是确立以讲话精神为主体内容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 威地位;(2)其次是对已有的各种各样的历史形态的旧有美学观念 进行清理。 2.中国当代文学需要面对与传承的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1)五四新 文学传统与资源 (2)30 年代文学传统与资
16、源(3)延安工农兵文学 传统与资源 3.1964 年 6 月北京举行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红灯记智 取虎威山杜鹃山 4.1965 年 11 月上海文汇报 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 瑞罢官),预示了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 心任务。 6.1965 年 11 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 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7.文艺无条件地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 个基本理念。 8.于会泳总结革命样板戏创作经验,提出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 (1) 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2) 在正面
17、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3)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9.红灯记 沙家浜 智取虎威山连同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 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乐沙家浜 等 8 个剧目封为革命样板戏。 10.60 年代小说题材的分类方式与尺度有鲜明的政治性 11.林海雪原的传奇特征与战争的残酷险恶结合得最为巧妙,被 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12.赵树理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周立波山乡巨变 13.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 14.红旗谱的文学价值在于,显示五六十年代的小说家怎样将个 人的经验自觉地置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规制之下, 融入并主动地建构一 时代的文学。 15.红岩参与革命叙述的方式和题材都
18、有其独特性 16.路翎洼地上的战役朱桂花的故事初雪 17.“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8.描写恋爱与革命关系的红豆是宗璞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茹志娟的百合花是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 20.毛泽东在 1942 年提出戏曲的“推陈出新”问题,1944 年提出“旧 剧革命”的问题。 21.新中国成立后,田汉的三部历史剧:关汉卿文成公主谢 瑶环 22.十七年文学,有“三大家”之说的是:杨朔、秦牧、刘白羽 23.“新民会”的成立标志着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4.1925 年,张我军出版了乱都之恋,是台湾文学史上第一部新 诗集。 25.言情小说、武侠小说、历史小说是影响最大的三
19、种通俗文学样式。 26.1952 年余光中出版处女诗集舟子的悲歌 27.五陵少年标志着诗人余光中向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回归, 将古典精神与现代的情绪相交融,建构出一个崭新的诗美空间。 28.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 80 年代前期规 模最大,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现象。 29.赖和的小说把现实主义精神与时代精神、本土环境相结合,为台 湾新文学树立起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 开创并确立了台湾现实 主义与乡土文学的传统。 30.余光中望乡的牧神逍遥游咦呵西部 31.1954 年,洛夫与张默起纪诗社,提倡“新民族诗型”。代表作石 室之死亡标志着洛夫诗歌现代风格的形成。 32
20、.郑愁予,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第一本诗集草 鞋与筏子。梦土上是郑愁予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 33.张晓风自称“一个真正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的人”,1977 年发表具 有现代感的位子。 34.从传统戏到现代戏,中国戏曲在 60 年代遵循时代的要求,实现了 “人”的观念向革命性,阶级性的转变。 二、思考题 1. 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答: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 20 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 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长期、复杂的过程,既指 1949 年之前 的现代文学史阶段,也包括 1949 年至今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曲折起伏 过程。而 1949-1976 年间的
21、中国文学,包括是十七年文学(1949-19 66)和“文革”文学(1966-1976)两个阶段。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代文学需要面对与传承的三个文学传统与 资源是什么?它们在新中国的命运如何? 答:(1)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2)三十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 (3)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命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所形 成的延安艺术理念, 就开始了对包括国统区文艺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影 响与渗透,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末,以服务人民政治和表现工农兵为 核心的延安工农兵文学理念已表现出对全国文艺界混乱局面的清肃 趋势。 3. 第一次文代会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是
22、什么? 答:主要内容: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 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 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 个协会。 重要意义: 根据毛泽东文艺思想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工作的成绩与 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 总方针,指出了建国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 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 4. 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三次批判运动的概况及其教训。 答:批判: (1) 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批判焦点: 1) 批判电影的历史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2) 批判影片宣扬的资
23、产阶级投降主义和个人苦行主义 3) 批判影片对中国农民战争的否定,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 (2) 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批判内容: 1) 认为俞平伯以自然主义的唯心观点分析和评论红楼梦 2) 形式主义地理解红楼梦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以模仿性代替了 作品的独创性 3) 以考证代替科学的分析,而且有时不免流于繁琐 (3) 胡风集团的批判 胡风文艺思想: 1) 主观战斗精神: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来源于“生活的深入涵蕊 胸怀的扩大”,来源于“作家的献身的意志和仁爱的胸怀”。 2) “写真实论”:真实的生活写照不断揭示民众的“精神奴役 的创伤”;真实的体验传达高扬“主观战斗精神” 3) 关于世界观与创作方
24、法的关系: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可以弥补 作家世界观上的缺陷 4)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强调吸收外来文艺和外来形式。 5) 以上胡风等人的个人主义的文艺思想被定性为资产阶级性质的个 人主义的文艺思想。他们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 教训: (1) 对武训传的政治表态体现了政治对文学干预,使人们不能深 入思考起文化内涵,开启了政治斗争处理思想问题的先例,对作家的 创作热情是一种伤害,也是影响本时期文学创作的水平的原因之一。 (2) 对俞平伯红楼梦的批判体现出粗暴的教条主义批判对文学艺 术的损害, 对五四以来的学术积累不能实事求是的分析而是简单的否 定,使左倾蔓延。 (3) 对胡风集团的批判是文艺思想批
25、判转变组织上和政治上的对敌 斗争。 5. “双百方针”带来的文学“解冻”,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知识分子所渴求的文化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文艺界也出 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松动与转机,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包括对“人”的 思考也出现一些有限的探索。 表达了对诸如现实主义真实性、 典型性、 文艺创作中的人情与人性、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 文艺生产规律与领导体制, 歌颂与暴露以及人物性格的塑造等诸多方 面问题的兴趣与论争。 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初步露出活跃的苗头,出现了两类新颖的作品。 一类是直面现实矛盾,大胆“干预生活”,突破了长期以来只准歌颂 不准暴露的禁区。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26、另一类是突破 长期封锁的人情、 人性的禁区, 把笔触伸向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 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端,如邓友梅的在悬崖上。 6. 如何评价 1958 年的“新民歌运动”? 答:新民歌运动最初也提供了不少新鲜的艺术元素,但作为一场运动 来提倡,这一诗种的的不良倾向就明显起来:一是为配合政策宣传作 夸张性印证;二是把生活抽象化,作虚幻性想象,使创作主体与生活 实感发生了游离。 7. 简述五六十年代小说家的分化情况。 1、国统区来的作家创作衰竭 2、解放区来的作家创作兴旺 (1)三四十年代重要的小说家的流失(茅盾、沈从文、张恨水、张 爱玲、徐訏、钱钟书等); (2)另一些开始适应新的文学的需要
27、(巴金、艾芜、沙汀)笔下的 文字无力了; (3)丁玲、萧军、路翎由于政治受挫,无法继续写作; (4)被体制认可的解放区的作家赵树理、周立波、欧阳山、周而复、 马烽、刘白羽、杨朔、草明、孙犁等人,他们在创作上也遇到一些难 题,但还是发表了许多作品。 (5) 一批更适应新的写作要求的作家出现 , 如杨沫、 杜鹏程、 吴强、 梁斌、峻青、冯德英 8. 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有何特征? (1) 以描写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艰苦斗争过程的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杜鹏程保卫延安。 (2) 具有史诗创作情结, 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 战事跌宕起伏, 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面, 都
28、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 煌,形成一部壮丽的“史诗”之作。 (3) 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中塑造的英雄形象, 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不可战胜的 “超意志力”。 9. 赵树理小说的特点及其局限性是什么?为什么说 锻炼锻炼 “曲 折的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它与当时其它同类题材创作相比有什 么特异之处? (1) 特点: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 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 (2) 局限性:把这些有精神弱点的人物放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进行表 现,使这些人物在进步力量遣责中或是有所收敛,但这是有某种程度 的转变,但并不能使之简单地彻底转变
29、(3) 锻炼锻炼写于 1958 年,正是“大跃进”的高潮期间。当时 的文艺界刚刚经过“反右运动”,表面上一片“莺歌燕舞,背地里却 一片心惊胆战, 赵树理不可能也不允许写小农村的真实情况。 所以 锻 炼锻炼也只能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 10. 简要评析创业史中梁生宝与梁三老汉形象。 梁生宝: 1) 是一个思想境界很高的农民。他在旧社会养成的对阶级兄弟富于 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品德,经过党史的教育,很快升华为一心为公的 社会主义思想。 2) 他在旧社会没有实现的创立家业的强烈愿望,也升华为创造社会 主义大业的雄心壮志。 3) 他时刻以党的利益为重,富有自我牺牲精神,克己奉公、踏实肯 干,时刻表
30、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道德情操。 梁三老汉: 1) 梁三老汉是一个小私有者的典型,一个性格极为复杂的两重性人 物。他由留恋私有制到接受公的制的思想转变过程写得十分真实、细 腻、动人。 2) 一方面,他有劳动者的勤劳善良、朴实正直的美德,对党和新社 会有着深厚感情。 3) 另一方面,他又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的重担,狭隘怎么、 保守愚昧,因而梁三老汉的形象在作品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11. 李双双的民间文化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1) 电影李双双隐形结构是来自民间表演艺术中的“二人”对戏 的模式,这在民间地方艺术中是很普遍的形式。 (2) 李双双的人物性格的喜剧性也来自民间: 1)
31、 李双双的性格里有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快嘴李翠娥的性格遗 传,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敢笑敢哭,活脱脱的一个农村妇女的快嘴 形象。 2) 喜旺作为唱“丑”的,更显得诙谐有趣,他精通民间乐器,喜唱 河南梆子戏,还粗通兽医技术,具备了民间文化人的身份。 12. 试论林道静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1) 林道静这个人物形象类似于文学史上的“子君”、“沙菲”等人 物,但又有别于她们,她可以说是走完了五四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没有 走完的道路。 (2) 同时是她是一个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可以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 摸索前进的苦难历程的一次总结, 被认为是具有重要的认识意义和教 育意义。 13. 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人性美表
32、现在哪些方面。 (1) 以独特的视角关注人和人的内心。在百合花中,作者将小说 从纷飞的战火中拉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 写了一个十九岁的小通讯员 在战争生活中的生活状态 (2) 以生动的形象刻画真实的人,在作者的笔下,无论是小通讯员、 新媳妇,还是作为叙述主体的“我”,都有血有肉、个性鲜明。 (3) 在细节处映射人性之美。用细节反映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同时,作 者也在有意传达着这样一个理念, 那就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对于爱和 美的追求,以及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的情感。 14. 谈谈孙犁战争题材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1) 写的虽是战争风云,但作者并没以云展开那种炮火烟尘中短兵相 接的厮杀场面,也没有紧张扣
33、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散文化的手 法,从容不迫地描绘一个个生活片断,描写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在抗 战中的心态和表现,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 孙犁特别善于刻画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她们真诚、纯朴、聪慧 而带有几份灵性 15. 谈谈洼地上的“战役”的艺术特色。 (1) 首先,表现在没有按照一般战争小说的模式,以紧张激烈的战斗 情节云再现战争的过程,而是以严酷的战争背景下,表现典型人物从 各自的起点出发一步一步走向战争,通过战火的洗礼,成为无畏的英 雄。 (2) 其次,小说不回避矛盾,大胆闯入“人性”“爱情”的禁区,不 仅表现在选择了爱情题材, 更表现在将主人公的爱情摆在严酷的战争 和
34、军队的铁的纪律面前,在尖锐的矛盾中表现人物。 (3) 再次,小说在表现人物之间关系方面,洋溢着一股浓郁的革命的 人情味。 (4) 第四,作品中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但人物心理描写非常细腻生 动,这个给读者很深刻的印象。 16. 谈谈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新官僚形象。 新式官僚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刘世吾的性格比较复杂,是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他身上带有 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 人感到可亲和钦佩。 他知道什么是 “是” , 什么是 “非” , 还知道 “是” 一定战胜“非”,又知道“是”不能一下子战胜“非”。但他并不热 爱“是”,憎恨“非”,并帮助“是
35、”去战胜“非”。他取笑缺陷, 却并不愤懑,更不想克服它;他欣赏成绩,却没有热情,也并不想去 巩固和发展它。但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 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 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 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 17. “百花文学”中那些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有何特色。 (1) 其一,突破了建国以来爱情题材作品单一、呆板的局面,真实地 描写了理智与感情,政治与生活之间的复杂性。如宗璞的红豆 (2) 其二,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相互关心,体贴与支持。如 陆文夫小巷深处 (3) 其三。
36、虽有浓郁的理性审视色彩,但其主题都是通过悲欢离合的 儿女情,通过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的刻画来完成。如邓友梅的在悬 涯上 18. 试以林海雪原和红岩为例分析“十七年文学”中革命英 雄传奇的特点。 林海雪原; (1) 民间传统小说因素的影响。 传统小说“五虎将”的模式:少剑波:忠诚(政治方面)勇毅(个性方 面)双全;刘勋苍:骁勇威猛、谋略不足;杨子荣:胆识过人、百战 百胜;栾超家:身怀绝技、粗俗诙谐;孙达得:忠厚老实、刻苦耐劳。 “五虎将” 每个人物身上突出一种主要性格,有的是忠,有的是勇, 有的是谋,有的是技(才),有的是德。 (2) 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故事的浪漫夸张 在结构布局上,林海雪原也带
37、有比较明显的“两军对阵”的思维 模式,而且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 别的坏”的模式。但由于传奇作品本身所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与故事 的浪漫夸张的传统,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反而强化了这种艺术效果。 (3) 作品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基调 林海雪原 虽然也暴露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和描写了解放军战士 的英勇牺牲精神, 但在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时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 观主义的基调。 19. 简述五六十年代诗人的普遍困境。 由于现当代诗歌创作所确立的一体化规范, 导致不少现代使人在进入 50 年代以后,陷入创作上的困境。胡风、鲁藜、牛汉、绿原等“七 月派”使人在反“胡风集团”运动中
38、被剥夺写作权力,而穆旦、郑敏、 杜运燮(他们后来被称为九叶诗人)则因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的冲 突而被冷落,郭沫若、冯至、臧克家、艾青、田间等虽努力调整自己 的艺术方向,也有许多作品面世,但表现了艺术上的普遍衰退现象。 20. 简述“七月派”、“九叶派”在五六十年代的境遇。 胡风、鲁藜、牛汉、绿原等“七月派”使人在反“胡风集团”运动中 被剥夺写作权力, 而穆旦、 郑敏、 杜运燮 (他们后来被称为九叶诗人) 则因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的冲突而被冷落。 21. 简要说明闻捷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 1955 年,闻捷发表了五个组诗,其中吐鲁番情歌、博斯腾湖 畔、果子沟山谣,都与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有关。这些作
39、品连同 其他的一些诗作,在 1956 年结集为天山牧歌出版。它们用牧歌 的笔调来处理“颂歌”主题,并发挥了闻捷长于“叙事”的艺术处理 方法的才能。在苹果树下、志愿、猎人等短诗中,作者 努力建立一个完整的、首尾呼应的结构,并在对“事件”、“细节” 的单纯化的提炼中,来增加情感表达的空间。 五十年代末, 闻捷开始创作已酝酿了七八年的叙事长诗 复仇的火焰 。 它讲述的, 是五十年代初发生于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的叛乱和平息的 过程。有着庞大的艺术结构,追求雄伟恢宏的气势;在展开事件发生 的社会背景的描绘上,在安排若干复杂交错的人物线索上,在重视人 物性格的刻画上,有理由将它称为“诗体小说”。 22. 时
40、间开始了和一般的颂歌有什么不同?是否体现了胡风一贯 的创作主张?试以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首先,从诗歌基调来说,17 年诗歌的基调是激昂、乐观、开朗、欢 快、浩豪放的。而时间开始了虽然是颂歌,可是诗的内容大部分 是对过去的回忆,描写的是战争、革命、斗争给人民和家庭带来的痛 苦与悲伤,因此泉诗反映出的基调是悲伤、压抑、忧郁的。这与 17 年诗歌要求测基调是截然相反的。 其次,17 年诗歌主要是讲亲情、爱情,而时间开始了虽然但部 分也在讲亲情、爱情。可是仍有一小部分涉及到色情的,比如光荣 赞中写到杨白劳送独女去给淫棍地主抵债,李秀英被包工特务奸污 等内容多多少少涉及到了色情。 再次,从诗歌意象来说,
41、17 年诗歌的意象都是革命意象,而且应是 确定的,如圣地、红旗、红星等等,象征这革命热情,民众的忠诚。 而时间开始了虽然在欢乐颂中的意象是革命意象,可是到了 青春曲意象却成了“风、云、草、雪、雨”这样的非革命、感 性的意象。它反映的是孤独的知识分子的情趣,而这与 17 年的诗歌 理念是相违背的,17 年时期鼓吹的是知识分子要做党驯服的工具, 洗心革面,积极向党。 然后,从思维模式上来看,17 年诗歌的思维模式是单线、线性的。 而胡风的颂歌时间开始了的思维模式却不是这样的。时间开始 了也有像 17 年诗歌那样对过去的痛苦回忆,对现实的光明描写, 但对未来的描写却不是幸福的,而是寥寥几笔,而且这几
42、笔还是描写 的是对未来的怀疑,对未来向往的不深。如英雄谱中写到“幸福 的那个痛苦并不会一下子完全败退” 而且他一直在反问斗争的真诚与 真理的爱情在哪里?不仅说明他对现实的光明有一些恍惚, 而且对于 未来的幸福很迷茫。 再次,从创作主体与对象来讲,17 年诗歌所要求的是放大的自我对 集体的赞美。而时间开始了创作主体是小我,代替的是自己的立 场,而且还是一个分裂的小我,如在英雄谱中有一段写到“我突 然变成了两个,一个在我心里向他狂吼,但另一个我温和地拦住了。” 最后,17 年诗歌的价值指向是鼓动民众,教育民众积极投入到斗争 中。克时间开始了人物形象虽然丰满,但给人很多歧义,无法教 育民众。如颂歌中
43、写道的杨天真诗歌革命烈士,热爱革命,敢于为革 命献身,同反动主义做斗争。可是杨天真又是那样的无知,最后才惨 死在敌人的屠刀下等等,胡风笔下的任务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 消极的一面,因此时间开始了的价值指向很复杂。 23. 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分析“十七年文学”中政治抒情诗的主要 特点。 广义地说,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大多数诗歌,都是“政治诗”: 即题材上或视角上的政治化。不过,仍存在有着更确定诗体模式的、 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诗体。这一概念的出现,大约在五十年代末 期或六十年代初,但作为一种有独立形态的诗的体式,出现的时间要 早得多。 一、从艺术渊源上说,政治抒情诗写作的影响来自两个方
44、面。一是中 国新诗中有着浪漫派风格的诗风;准确地说,应是它们中的崇尚力、 宏伟的一脉, 如郭沫若等的作品。 当然更直接的承继是三十年代的 “左 联”诗歌,和艾青、田间和抗战期间大量出现的鼓动性作品。另一是 西方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尤其是苏联的革命诗人的诗歌遗产。在中 国新诗酝酿和诞生时期就介绍到中国的“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 的“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裴多菲等,他们对中国新诗某一部 分的影响是持久的。苏联革命诗人,特别是马雅可夫斯基,从处理现 实政治,到艺术表现,都给当代政治抒情诗提供可直接仿效的基本方 法。 二、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 的身份出现,来表
45、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 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 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 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 上是抽象的思想, 抽象的概念, 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 , 而 “形 象”也逐渐演化为“抽象”的、象征化“符号”的性质。政治抒情诗 一般都是长诗, 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 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分明、声韵铿锵。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 “楼梯体” 的组织方式, 并不断融入中国古典诗歌的对偶、 排比方法, 以加强形式感。 当代许多诗人都写作过
46、这种被称为“政治抒情诗”的作品,如李瑛、 闻捷、张志民等,而贺敬之和郭小川则被认为是这一“诗体”的主要 写作者。 24. “新民歌运动”留下哪些经验教训。 1958 年“大跃进”的背景下产生的,运动前期出现的一些较为优秀 的作品,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渴望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热 爱社会主义,歌颂劳动,爱情的心愿,思想感情健康,艺术表现也较 为成功,但后来由于“新民歌运动”受“大跃进”的浮夸风的影响, 导致了它违背艺术规律,缺乏生活的真实基础,客观上迎合了“浮夸 风”,“共产风”。因此对“新民歌”应一分为二的看待,不可一概 的肯定或否定。 25. 简述杨朔、秦牧、刘白羽为例分析诗化散文的主
47、要特色与不足。 秦牧以“知识的花城”,杨朔以诗的意境的创造,刘白羽则是富有 浪漫主义气质的“政治抒情文”。 一、 杨朔散文着力于一种严峻的思考、哲理的诗化、深挚的爱恋的诗的 意境创造。严峻的思考,显示其深沉;哲理的诗化,显示其淳净;深 挚的爱恋,显示其缠绵。 秦牧散文的创作思想和美学原则是追求 丰富的知识性,在谈天说地、论古道今的知识趣谈中寄寓深刻的思想 性。 刘白羽的作品雄浑、豪放。于哲理思索中含深沉,于感情喷薄中露 豪迈, 于布局谋篇中显潇洒, 于征辞选字中见绚烂。 鲜明的地方色彩、 浓郁的抒情气氛、词藻华丽的语言,构成了他独特的风格。 二、 杨朔在构成上讲究严谨有致,层次清晰,要求首尾呼
48、应,布局疏密 有间,虚实相生,达到小中见大,曲以致深的艺术效果。 秦牧在处理题材和突出主题上迂回曲折,把许多新鲜的事物、知识 穿织在一起,自然地表达出来。 刘白羽的散文结构讲究潇洒跳脱和严谨简练的结合。善于在“现实 历史现实”中运用对照、反复、疏与密、虚与实等手法来构 成散文的波澜。 三、 杨朔善于将口语和古典诗词熔于一炉。在写作时惜墨如金,这就使 他的文字常有“精钢百炼,渣滓尽去”之精炼,又有古文字的斑斓和 口语之活泼相融合的韵味。 秦牧重视语言修辞,在酣畅淋漓、亲切恳挚中引入大胆的想象,在 丰富华丽的词藻中倾入热烈的事情。 刘白羽笔墨热烈,粗犷而又华美。他的文字总是含有绚丽的色彩, 火热的
49、情感。他描绘的自然背景常常像油画一样鲜明、绚丽而又富有 层次感。 总结:杨朔的散文,捕捉生活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由 小见大,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具有新颖隽永的特色,比较诗化;秦 牧的散文,谈古论今,海阔天空,如林中漫步,灯下谈心,趣味性与 幽默性相辅相成;刘白羽的散文,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激情洋溢, 意境深远,文字优美,集诗情、政论熔于一炉。 26. 试述通讯报告在建国初的兴盛成因。 1。是这期间众多的事件和事物引起了作家们的高度重视,使他们把 笔触转向这些重大的事件和萌芽、生长的新生事物; 2。抗战到解放战争期间活跃的文艺通讯和报告文学仍然保持着以往 的势头,刘白羽、华山等的作品
50、直接开启了这期间纪实散文的历史源 头; 3。由于有组织的征集和提倡,大批新的作家从生活的最前沿涌上创 作界,以其亲历性和生活广泛性为纪实文学增添了新生力量。 27. 50 年代初期散文创作的两大主题。 一是正在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 二是建国初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 经济建设。 28. 试述邓拓燕山夜话的艺术特色。 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能够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观点精辟, 见解独到(事事关心、围田的教训) 具有广博的知识性,取材广泛,能引经据典,涉笔成趣(爱护劳动 力的学说、守岁饮屠苏) 行文语言犀利明快,机智幽默 29. 试述三家村杂文的特点。 (1)1961 年,邓拓、吴晗、廖沫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