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教案701bd.docx--点击预览
-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2 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姓名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中关村第二小学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数学学段低年级年级二年级上册 相关领域问题解决 1.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鼓励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从而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数学素养的提 升离不开经验的积累,而经验源于经历,经历源于活动。 3 2.2.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一、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一、从知识的前后联系看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实际问题,而本节课是解决 一组比较关系的实际问题,这种新类型的出现,是对加减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 学生已经具备了比长短、比高矮、比多少的经验,在后续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倍、分数等解 决问题。本课内容作为比较关系问题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从新旧教材的对比看二、从新旧教材的对比看 我们发现几点变化: 1.直观模型更加丰富了。 丰富的背后是鼓励学生依托图形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外显,积累分析、解决问题 的经验,帮助学生建立符号意识,提升几何直观的能力。 2. 增加了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 这一变化引发了我的思考:无论是小方块,还是小棒,累加的方法表示起来很简单,也已 经实现了问题的解决。那么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何在? 三、从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材对比看三、从不同版本、不同国家的教材对比看 4 “一一对应”的思想充分凸显,这种方法更能清晰的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它是线段 图的雏形,对描述复杂的数量关系更具普遍意义。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调研题目:1.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调研对象:一 17 班 48 人 【数据统计】 5 【数据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求差”和“求和”的问题,仅有 7 个学生提出 了求较大数和较小数的问题,更让我没想到的是,居然有 10 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已知信息, 可见一些学生在提问题之前,缺少对信息的关注与思考。 2.小方做了 14 朵小红花,小丽比小方多做 4 朵,小丽做了多少朵? 【数据统计】 解决方式 具体情况简单分析人数百分比 无列式没有解题思路 12.1% 14+4=18(朵)有自己的想法 3981.3% 18-14=4(朵)由相差问题去思 考 36.3% 14-4=10(朵)不理解题目中的 比较关系,搞不 清楚谁和谁比 48.3% 列式 14+18=32(朵)求两人一共有多 少朵 12%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水平。42 个学生都能够正确的列出算式,他们真的理解了吗? 活动具体情况人数百分比 无策略612.5% 文字叙述:多 4 就加 4918.7% 画图的方式累加2245.8% 把你的想法写 一写、画一画 画图的方式,一一对应比较1123% 【数据分析】 在解决方法上既有累加的方法,也有一一对应比较的方法。能够借助一一对应比较的思 想来思考问题的仅有 11 个孩子,而多数学生都是在累加的角度理解。 6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又对这 11 个孩子进行了访谈: 3. 访谈题目: 结合图说一说,14+4=18 表示什么意思? 【数据统计】 【数据分析】 这些学生虽然列式正确,又有一一对应比较的思想,但是理解还是模糊的,对和标准同 样多的部分加比标准多的部分,就是所求问题理解不清晰。 我的思考:我的思考: 1.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2. 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几何直观是分析问题的有效支撑? 如何在活动中,促发学生的思考,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情况人数百分比 小方的 14 朵加比小方多的 4 朵 872.7% 与小方同样多的 14 朵加比小方多的 4 朵 327.3% 7 3.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含重、难点含重、难点) )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全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分析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发展符号 意识、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析和表征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 解加减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运用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理解两量之间的关系。 4.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可附教学流程图) 教学流程图:教学流程图: 8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最近咱们年级开展了“我为父母包饺子”的感恩活动,同学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父母的 爱。 出示信息:小安比小林多包了 3 个,小孟比小林少包了 4 个。 1.比较这两个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无论是小安还是小孟,他们都在和小林比。补充已知量:小林包了 12 个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小安包了多少个? 小孟包了多少个? 小孟比小安少包多少个? 3.你认为哪 2 个问题最关键,知道了它其他问题就都好解决了。 9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一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 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提出数学问题的 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思想教育。 】 活动二、活动二、直观刻画、分析解决直观刻画、分析解决 一、小安包了多少个? 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彩笔和白纸,请你在这张纸上先画一画,再用算式表示出来. 1.两人一组,说一说你的想法。 2.汇报反馈: 累加 (1)他用到了哪些信息?在解决问题之前,选取信息很重要。 (2) 说一说你的想法。 总结:不管是用小棒、还是三角形,都是在 12 的基础上,增添了 3 个。 一一对应比较 小林: 小安: 10 (1)谁能看懂这种想法,到前面来给大家讲讲。 (2) 看看前面的方法,再看看这种方法,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引导学生与“累加”作对比,在生生互动中体会,画两排更能清楚的表示是两个人的 数量在比较,更能清晰地体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小林: 小安: (1) 我还看到有一个同学他是这样画的,这是谁的? (2)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他? (3)这部分虽然他没画出来,你们知道表示什么吗?标注:与林同样多。 (4)小结:看来,小安跟小林比,是在与小林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了 3 个。 5.列式:12+3=15(个) 二、小孟包了多少个? 1. 这个问题和哪些信息有关系呢?谁能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汇报反馈 小林 小孟 11 总结:不管是比 12 多 3 还是比 12 少 4,都是在同样多的基础上增加或者减少。 今天,我们解决的就是: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板书) 三、总结回顾: 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 我们从年级开展的活动中,提取了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 利用画图的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 一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画图是分析问题最有效的策略,在学生已有累加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比较加深对一一对应方法的理解,积累学生建构直观模型,分析问题的经验。 】 活动三:借直条图活动三:借直条图 拓展提升拓展提升 在“感恩父母”的活动中,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记录了每个人包饺子的数量,提出了 一些数学问题.还算出了自己组包饺子的总数,这是老师根据你们的信息,整理的情况。 二组比一组多 7 个 五组比一组少 14 个 四组比一组多 21 个 小林 小孟 小安 12 六组比一组少 1 个 七组比一组少 11 个 九组比一组少 1 个 三组比一组多 2 个 八组比一组少 11 个 1. 认真观察这些信息,你能看出哪个组包得最多吗? 2.你们知道四组包了多少个吗?为什么不知道? 3. 补充信息:一组包了 59 个。 你们还愿意一个一个地画,表示出饺子的个数吗?为什么? 4. 那我们就请小纸条来帮帮忙,用橘色纸条表示一组的 59 个,请你利用 2 张蓝纸条,在 下面表示出四组比一组多 21 个。2 人一组,动手试一试。 5. 反馈: 一组 四组 (1)这样表示行不行,还有什么想说的? (2)生生交流,得出准确的表示方法 一组 59 个个 59 个个 13 四组 说一说,这三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总结:当数量很大时,不用具体的把每个饺子都画出来,用这样的方法(直条图)也可以 很清楚的表示他们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筛选哪个组包饺子的数量最多,和不断修正直条图中比一组多的 21 个, 让学生感知数的多与少,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先体验一个一个画饺子的数量太麻烦了, 再引出直条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跨越,而且为以后借助线段图解决 实际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5.5.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课后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后测 回收废电池: 14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先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通过课前和课后的对比,我们发现学生能够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大部分学生不再站在累加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选择了一一对应 的比较方法,体会到了一一对应比较的意义。更让我们欣喜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能够选择直 条图来分析问题,看来他们的思维已经由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 6.6.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300-500(300-500 字字) ) 15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从头到尾”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在发现中,体会理解、选择信息对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在画图中,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积累经验; 在对比和需求中,建构直观模型的经验, 发展学生的数感; 我们认识到问题解决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 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感恩父母 爱在行动 小林 小安 小孟 我比小林多包3个 我比小林少包4个 我包了12个饺饺子 小安: 小林: 小孟:少4 多3 12个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多3 少4 少4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多3 同样多同样多 小安: 小林: 小孟: 12个 少4 多3 提取信息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小林包了12个饺饺子 小安比小林多包3个 小孟比小林少包4个 小孟包了多少个?小安包了多少个? 12-4=8(个)12+3=15(个) 二组比一组多7个 五组比一组少14个 四组比一组多21个 六组比一组少1个 七组比一组少11个 九组比一组少1个 三组比一组多2个 八组比一组少11个 四组比一组多21个 四组包了多少个饺子? 一组包了59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