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运动与身体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P54-55 的内容。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运动与身体变化 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次引导学生采用实验的方法, 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研究、 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一问题来源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话题。教材分别从相同运动、不同时间和不同运动、相同时间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来安排实验的。在实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参与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等数学活动,并把这些数学活动作为得出实验结论的基本手段,培养了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本节课之
2、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收集、整理数据以及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课前教学生学会正确的测脉搏的方法,原地高抬腿、青蛙跳等运动动作要领,保证课上顺利进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运动前后脉搏跳动变化规律的过程,感受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增强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和能力。2.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3.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难点: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教学
3、准备:教学准备:每小组一个秒表和一份任务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情景呈现,提出问题观看一段同学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录像(课件出示) 。提问: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揭示课题。 (板书:运动与身体变化)【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合作交流,实验讨论1.原地高抬腿 30 秒(室内)(1)组织学生测出运动前每分钟脉搏次数(小学四年级学生每分钟脉搏约 90 次) 。(2)原地高抬腿跑 30 秒,停下来各自测出 1 分钟脉搏的次数,组长做记录。(3)休息 2 分钟后,测出 1 分钟脉搏的次数,记录下来。算出平均数。(4) 组长汇
4、报, 教师把数据输入各组平均数汇总表 (课件出示) 。2.原地高抬腿跑 1 分钟(室内)(1)活动过程同原地高抬腿跑 30 秒。 (板书:相同运动不同时间)(2)比较发现: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发现做同一种运动,时间不同,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不同。 ) (板书:脉搏跳动不同)3. 青蛙跳 30 秒(室外)用同样的方法收集、分析数据。4.剪刀石头布 30 秒(室内)(1)活动,收集、分析数据(板书:不同运动相同时间)(2)比较发现:观察表中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做不同的运动,即使时间相同,对身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板书:脉搏跳动不同)(
5、3)观察比较自己与组内的数据,有什么想说的?(由个人-小组-全班的情况, 发现平均数更能证明实验结论的科学性。 )【设计意图: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组织学生经历不同运动发现无论是相同运动,不同时间还是不同运动,相同时间,脉搏跳动都是不同的,对身体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回顾实验,小结收获提问: 运动引起的脉搏变化是怎样的?比较几次运动前后脉搏发生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1)引导学生谈谈对几次实验的感想、收获或疑惑。(2)向学生介绍运动使脉搏跳动加快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介绍,使学生较全面了解运动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告诉学生做适量的运动有益身体健康。 】四、引申反思,拓展应
6、用1.提问:通过实验,你对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作业:(1)了解四年级学生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次数达到多少比较合适,老师是怎样为我们安排活动的。(2)设计并完成活动:测量你在不同运动前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记录下来并制成统计表,与同学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全面小结活动过程,不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引导学生通过对活动过程的回顾,知道动手实践也是解决问题、获取经验的重要方法。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运动后,除了会引起脉搏跳动的变化,还有肌肉的发热、引起呼吸等其他的变化,激发学生去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运动与身体变化运动与身体变化相同运动相同运动不同时间不同时间脉搏跳动不同脉搏跳动不同不同运动不同运动相同时间相同时间脉搏跳动不同脉搏跳动不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