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大与缩小放大与缩小授课人单位: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46、47 页。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放大、缩小现象的过程,通过摆三角形等认识图形放大或缩小。2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3对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现象有好奇心,体会图形的相似,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教学难点: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放大或缩小的图形。课前准备:课件、火柴棒。教学预设设计意图一、设疑激趣,引出课题。通过填两个表格, 讨论如何贴照片。 从而引出课题。 板书:放大与缩小二、师生互助,建立目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放大与缩小。 看着这个课
2、题, 你想了解哪些知识?三、研究照片的放大与缩小。分别出示几张照片, 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图片放大了?放大的图片里藏着什么秘密,发现了什么?我们找到了照片放大的秘诀, 如果我要把这张大的照片缩小,该怎么办?教师小结: 放大与缩小就是要保证照片的形状不变, 大小改变。四、感受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放大或缩小的现象?老师收集了一些资料,请大家欣赏。五 、探究学习。1.出示问题。请你仔细观察三个等边三角形, 从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呢?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学习状态。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通过变形的照片使学生在趣味中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并找出规律。感受数学与
3、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自主探索,进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互相说一说。2.师生交流。3.读书,质疑。请同学们看书 46-47 页,还有问题吗?六、练习巩固,反馈矫正。第 1 题,判断。第 2 题,学生读题,独立完成,摆出来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想的。请同学前面展示。第 3 题,学生试做,集体订正。第 4 题,(1)投影出示四个长方形。(2)小组内讨论交流:观察哪两幅图具有放大与缩小关系?(3)全班交流。七、师生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和练习,请同学们谈谈收获?八、作业。自己用火柴棒设计一个图形,并把它放大、缩小。九、板书设计什么是?什么是?放放 大大 与与 缩缩 小小怎样做?
4、每条边相同倍数(几分之几)一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规律。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探索。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深刻理解两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概念。练习有层次,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诱 发了 创 造 性思维。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感觉本节课内容虽不是很复杂。但从教学过程来看,有些地方还是值得思考的,我觉得本节课中较成功的地方有如下几点;一、导入恰当。教学中的导入是我们熟知的教学环节, 但现在的课堂导入不同于过去的复习导入,过去的复习导入主要是从数学知识系统上考虑如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现在的课堂导入还要承担全方位调适学生良好学习状态的任
5、务。本节课 3分钟的导入,由帮助老师贴照片,引出放大与缩小,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区别。有效引领学生在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构,最后以“数学中的放大与缩小你想掌握什么?”为学生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二、关注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有自己的朴素的认识,但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的用数学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学生能准确的运用语言表达图形变化前后的关系,所以整节课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反复训练,以促进学生用语言进行思维变化。三、注重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节课一共安排了学生三处合作交流
6、, 第一次是学生自己按老师的要求摆出等边三角形,三个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同座间交流。第二次是师出示四幅图片后,让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第三次是在练习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动手摆一摆,结束后小组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放大与缩小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有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最有效。同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暴露了许多不足:一、没有抓住课堂中的生成进行教学。例:在探讨摆出的三角形的关系时,学生语言上遇到了困难,教师要适时引导:第一图形和第二图形什么关系?第一图形和第三图形什么关系?这样降低了学生复述的难度。二、课堂总结流于形式。以“说一说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结束时,很少有学生较完整的说,大部分学生说得较片面。其实,这样的总结没有实效性,如果能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提高,可能效果会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