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2 页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练习题精选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方言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我们今天仅用短视的眼光看待方言,可能看不到它实在的价值,但如果因此忽略它,任其消失,则是不可还原的。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第二,我们用传统方式做训诂研究,解释古代文献词义、句义,需要借助方言;第三,语言的多样性是丰富人类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观念: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
2、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方言能极大地增强同一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对社区营造和谐宜居的优良环境有很好的助推力。在现有的信息化的背景下,方言差异性减少、普通话影响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考虑到方言的价值,我们希望方言不要以这么快的速度退出社会生活,希望方言在更长的时间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传承。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
3、、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中国南方地区多语言环境情况较多,尤其像广西这样的地方,一个人往往会说几种方言,比如西南官话、粤语、客家话,有的还会说壮语。这是百姓自然而然掌握的,并不存在学得多就学不好的情况。因此,在目前环境之下,城市的家长不用担心孩子以后普通话说不好,要让孩子从小有机会说方言,与普通话同时接触。研究表明,实际从小处在多语状态的人,脑神经系统的发育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双语多语环境
4、下的孩子在智力发展过程中,并不会吃亏,反而更有优势。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使用文明的意识。这种文明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兼顾对方的心理状态,并成为一种习惯。在交际的现场,方言的使用要掌握好度,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这种文明意识不是短时间能形成的,但我们在进行方言传承和保护时,也要把这种意识传播出去。我们并不鼓吹方言独大,而是主张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摘编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材料二:苏州历来重视对苏州话的保护和传承,从政府到民间都做出了不少努力。第 2 页 共 22 页2008 年,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成为
5、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作首批试点城市,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发音人,采录了昆曲、苏州评弹、苏剧等各种地方口头文化语料。2012 年,苏州市语委办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截至目前,苏州市语委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小学生苏州方言比赛;苏州市语委已举办了五期苏州话辅导师培训班,培育了四百多名苏州话辅导师;苏州市教育局、市语委办、市广电总台己举办了三届苏州童谣比赛。另外,本地新闻媒体推出了一批关于苏州话的节目;十多条公交线路同时使用普通话、苏州话报站;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也对苏州话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从 2017 年开始,网师巷社区把苏州语辅导师请到社区,通过童谣、 情景短剧等形式在孩子
6、中推广苏州话。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成立“说苏战”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沙龙活动推广苏州话和地方传统文化。(摘编自保护传承吴依软语方言文化传承能不能“嗨”起来?)材料三:早在2012年,科大讯飞就以粤语为突破口开展方言识别技术攻关,2017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护计划”,3 年来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 86 万条,支持 23 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南话等 11 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 AI 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方言保护计划”发起人之一李强军介绍,方言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归纳是方言识别的基础。以前,这项工作很大程度依
7、赖于被调查者的主观感知,而归纳完整的语音变化、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等工作难以单靠人力完成,所以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地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其实,外语语音识别与方言识别的人工智能训练方法是相通的。随着技术进步,可用统一的语音识别模型,导入各地方言等不同语料进行无监督训练。我国语言学界将现代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区,方言识别难度有所不同,落实到输入法产品中,识别准确率也略有差异。适配不同的方言识别,对整体语音识别技术也会是一种促进和优化,还有助于设计出更贴合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语音交互产品。美国“风险投资节奏”网站数据显示,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语音市场,2019 年
8、第一季度智能音箱出货量占全球总出货量一半以上。国外智能语音产品厂商也在努力开发能识别各种英语口音的版本。独具中国特色的“方言版”语音识别产品有助于中国企业开展差异化竞争。(摘编自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多彩乡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言之于人类文明,如同物种之于自然,具有长远的意义,不能让它轻易消失。B. 方言既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地方特定族群表达情感的载体。C. 方言是为进行不同的社会交际、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而存在的,在现代社会不可或缺。D. 使用方言要有文明使用语言的意识,说话时要分场合,看对象,不能随心所欲。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
9、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方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有损于人类文化的多样性。B. 在保护和传承方言时,一方面要将方言“保存”起来,另一方面,要创造方言运用的环境和机会。C. 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就是要求每一个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普通话和方言和谐相处。第 3 页 共 22 页D. 发展方言识别技术,既是很多科技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客观上也有利于方言的保护和整理。3. 下列选项有利于方言的保护和推广的一项是A. 很多家长认为说方言会影响普通话发音,别的小朋友都说“高大上”的普通话,自家孩子如果突然冒出一句方言,会被嘲笑,甚至孤立。B. 到 2030 年,我
10、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70%,而伴随这一趋势,中国农村的地方文化将更加支离破碎,方言的文化自信也渐趋于无。C. 流动人口普渴望获得身份的转变与认同,为了能够尽快地适应流入地的社会文化生活,他们会积极主动的熟悉、学习流入地的方言。D. 民革苏州市委的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使用普通话,70%的人会羡慕别人能讲苏州话,却没有学习苏州话的愿望。4. 请简述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方言?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 C2. C3. C4. 先总述方言对人类文明意义重大;然后多角度论述方言价值;接着论述多语多言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最后主张建立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5.
11、政府重视。政府应出台保护方言的相关规定,启动方言的保护工程,推动方言保护工作的开展,举办相关活动,培养方言教师,积极推动方言的使用。社区、学校等社会组织或机构配合。推广地方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方言的传播和运用。人工智能助力保护。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方言数据库,对方言进行采集、记录、归纳和整理;发展语音识别技术,支持方言语音输入,为方言的使用提供条件。【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第 4 页 共 22 页化、
12、变未然为已然。C 项,“方言是为进行不同的社会交际、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而存在的”错误,由原文“社会要逐步养成双语双言、多语多言的状态,并习以为常我们在完成不同的社会交际功能、适应不同交际场合时,完全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可知,方言的运用可以帮助进行不同的社会交际,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但并不是出于这个目的而存在的。C 错误。故选 C。【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
13、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C 项,“就是要求每一个人既能说普通话,也能说方言”错误,由原文“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因此,我国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没必要将方言保存保护与普通话推广对立起来,双语双言、多语多言应是社会之常态”可知,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指在多语多元的社会,每一个人可说方言,也可以说普通话。C 错误。故选 C。【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选项有利于方言的保护和推广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 项,“家孩子如果突然冒出一句方言,会被嘲笑
14、,甚至孤立”,家长的这种心理,不利于方言的保护和推广。B 项,“中国农村的地方文化将更加支离破碎,方言的文化自信也渐趋于无”,这些都不利于方言的保护和推广。C 项,“积极主动的熟悉、学习流入地的方言”,有利于方言的保护和推广。D 项, “近四分之三的学生在与同学交流中使用普通话”和“没有学习苏州话的愿望”都不利于方言的保护和推广。故选 C。【4 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首先找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对象是“方言”,由材料一第一段“方言
15、对于人类文明而言具有长远意义,如同物种意义上的不可再生性”可知,先总述方言对人类文明意义重大;由第二段第一句话“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可知,材料一的二、三段从多角度论述方言价值;由材料第四段“据统计,世界上大部分第 5 页 共 22 页人口,都使用不止一种语言”和材料第五段“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多言多语应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这实际也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可知,此两段;接着论述多语多言是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常态;由第六段“我们并不鼓吹方言独大,而是主张构建一种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可知,最后主张建立和谐的语言生活环境。【5 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
16、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苏州市语委办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截至目前,苏州市语委办已连续举办了十届中小学生苏州方言比赛;苏州市语委已举办了五期苏州话辅导师培训班,培育了四百多名苏州话辅导师;苏州市教育局、市语委办、市广电总台己举办了三届苏州童谣比赛。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相关条款也对苏州话保护做出了相关规定”可知,政府出台了保护方言的相关规定,启动方言的保护工程,推动方言保护工作的开展,举办相关活动,培养方言教师,积极推动方言的使用。因此保护方言需要政府重视。由原文“从 2017 年开始,网师巷社区把苏州语辅导师请到社区,通过童谣、情景短剧等形
17、式在孩子中推广苏州话。苏州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推出“说苏哉”微信公众号,成立“说苏战”协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沙龙活动推广苏州话和地方传统文化”可知,推广地方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方言的传播和运用。由此可知,保护方言需要社区、学校等社会组织或机构配合。由原文“所以建立分属不同方言的数据库,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地对方言文字、发音等进行整理”可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方言数据库,对方言进行采集、记录、归纳和整理;由原文“科大讯飞就以粤语为突破口开展方言识别技术攻关,2017 年科大讯飞又发起方言保护计划,3 年来已收集方言语音超过 86 万条,支持 23 种方言语音输入,实现包括粤语、四川话、湖
18、南话等 11 种方言的语音合成;微信小程序我 AI 说方言方便公众随时随地上传方言,建设中国方言库”可知,发展语音识别技术,支持方言语音输入,为方言的使用提供条件。由此可知,保护方言需要人工智能助力保护。【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
19、)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 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让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第 6 页 共 22 页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
20、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传统文化新
21、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 , 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3 日)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 ,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 ,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 花木兰 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
22、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 , 陕西日报2018 年 11 月 21 日)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到校参与
23、“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 2017 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第 7 页 共 22 页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
24、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 ,华龙网 2018 年 5 月 3 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这启示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本,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 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 能够展现诗词的魅力, 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C. 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25、和发展。D. 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 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 有时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一些诗词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 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
26、“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6. 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答案】4. C5. D6. “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解析】【4 题详解】第 8 页 共 22 页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C.项,“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有助于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错误,原文“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
27、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可知“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的是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把戏曲文化融入校园生活中。故选 C。【5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
28、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D 项,“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错误,原文“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选项变未然为已然了。故选 D。【6 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原文“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说明传统文化传承可以有多种创新方式,增加其趣味性;“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
29、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 2017 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可以概括为要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让学生被传承传统文化吸引,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力量。【点睛】概括材料主要内容
30、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第 9 页 共 22 页(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 2013 年年底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
31、、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选自光明日报 ,有删改)材料二:我国实现到 2020 年让 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精准扶贫的核心是扶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 找准路子, 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 这需要紧紧抓实“三个覆盖”:产业发展覆盖到村,强化致富门路,加大回引创业力度,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扶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道路硬化覆盖到社,夯实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人心齐,泰山移”;技能培训覆盖到户,提升造
32、血功能,细化技能培训规划,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转移的培训力度。(选自“搜狐网”,有删改)材料三: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 7 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是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不过,新的反贫困运动仍有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使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不稳定的局面。从这个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社会基本公平和正义。但是,现实中的精准扶贫往往伴随着新的问题,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因为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这就存在着一个分配给谁的问题。精准扶贫中的再分配,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
33、会“不公平”问题,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一旦涉及利益分配,这些传统的因素和新产生的因素都会卷入进来。这样很容易产生新的“认同”政治。在很多地方,社会对基层官员的信任度本来就不高,“精准扶贫”是一种新的“政治”,搞不好容易造成新的隔离和对立。(选自“和讯网”,有删改)材料四:精准扶贫是一项惠民工程,目的之一是让农村地区改变贫困面貌,促进其经济发展,实现小康。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往往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村民的文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贫困由此而生。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诸多访问对象的文化程度只停留在小学低年级水平。六十岁以上的村民中接受过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数
34、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水平过低使得村民对大多事物的理解存在偏差,第 10 页 共 22 页不愿接受新鲜的东西。他们难以理解国家政策,一般不太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所以出现了对精准扶贫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选自科学与财富 ,有删改)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如果要在 2020 年实现农村人口“脱贫”的既定目标,就必须在“扶贫”的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B.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打赢脱贫攻坚战离不开技术指导,可见“扶技”是精准扶贫最为核心的内容。C. 精准扶贫基本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一旦涉及利益分配,
35、就容易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D.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的“精准扶贫”,却常被一些文化水平低的农民误解,出现参与度不高的现象。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四则材料都详细说到了精准扶贫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但对实现扶贫目标并未抱有消极悲观的态度。B. 打好脱贫攻坚战,技能培训、发展教育、促进公平是重中之重,任何一方面存在短板,都可能导致精准扶贫无法落到实处。C. 四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网站,有期刊,但都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D. 对于“精准扶贫”的报道,材料一侧重理论支撑,材料二侧重“扶技”问题,材料三、材料四侧重扶贫过程中产生
36、的难题。6. 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答案】4. B5. A6. 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尽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参与度。【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最后做出判断。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
37、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 项,“可见扶技是精准扶贫最为核心的内容”错误,因为材料二中说“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第 11 页 共 22 页故选 B。【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A 项,“四则材料都详细说到了精准扶贫所遇到的困惑与难题”错误,材料一强调的是要求,不
38、是困难和难题。故选 A。【6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材料中有答案可以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的答案,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回答如何才能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这个问题,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来回答。依据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将精准扶贫落到实处。依据材料二
39、“实现农村地区脱贫奔富最核心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找准路子,因地制宜开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项目。依据材料三“因为是通过分配方式进行,经常会导致村民阶级的再分化,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一般表现在不同宗族之间、家族之间、村民群体之间”,可知开展“精准扶贫”要全力避免产生新一类型的社会“不公平”问题,尽量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依据材料四“六十岁以上的村民接受教育的人极少,中年人中大多女性没有接受过教育”“发展教育,提高村民认知水平和文化程度对解决贫困问题尤为重要”等内容,可知开展“精准
40、扶贫”要发展农村教育,扩大相关宣传,让村民更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参与度。【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1、。材料一粽叶飘香,雄黄酒浓,又是一年端午到。传承千百年,历久而弥新,这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今天仍有着浓郁的传统意、文化味。在湖北秭归,一年一度的端午诗会、龙舟比赛如期开场,吸引了海内外第 12 页 共 22 页游客的目光;在安徽合肥,“益起读”公益活动进入社区,和孩子们在阅读经典中寻找端午节的意义。这些活动,让人们在吃粽子之外,体会到节日更丰厚的内涵。近年来,担忧“端午节成为粽子节”的声音不时出现。的确,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千百年来的民俗传统,但如果把端午节等同于吃粽子,则可能在“除了吃还是吃”的单调活动中遗忘了文化内涵、丢掉了精神价值。饮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却绝非是唯一载体。端午承载着我们
42、这个民族相沿不废的集体记忆,这其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韵味,比粽子更加芳香,也更值得品尝。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
43、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棕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
44、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20 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
45、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材料三第 13 页 共 22 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
46、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国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
47、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
48、 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B. 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C. 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D. 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休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B. 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
49、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C. 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D. 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 现在的元宵节吃汤圆,寓意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是现代的人们重视亲情的体现和家庭观念的回归。B. 现在春节几乎没有人在敬神、祭祖,取而代之的是,春节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热闹,但越来越没有文化。第 14 页 共 22 页C. 中国传统节
50、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才能留住乡土情怀。D. 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答案】1. C2. B3. A4. 材料三的中心论点是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材料采用了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如第三段中例举了“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来论证现点,第一段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