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视剧香山叶正红观后感电视剧香山叶正红观后感 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香山叶正红于 11 月 22 日晚黄金时段,在央视一套开播,该剧以前所未有的独特视角,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进驻北京香山,运筹帷幄解放全中国的历史风云。据权威统计,播出以来,收视率高居全国榜首。“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狮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概而慷”,香山叶正红片头就通过抑扬顿挫的男中音吟诵毛泽东名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画面引入,回眸了新中国成立过程中,改天换地的光辉历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内容厚重,更需要精雕细琢的视听语言衬托。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西部,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处,是中国五
2、大革命圣地之一,在一片向阳的马蹄形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傍水,自古以来易守难攻,便于危机时刻及时撤退。1948 年 5 月到 1949 年 3 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驻扎了 10 个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方针。香山叶正红剧情用平铺直叙形式,近似记录片的风格,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概括性描述。 毛泽东、 周恩来等领导人正在为 “进京赶考”一事连续开会详谈,仔细敲定每一个细节。在这届全会上,毛泽东预见性地提出了“糖衣炮弹”和“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要求全党同志在夺取政权后,要保持清醒头脑,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
3、苦奋斗的作风。镜头切换到了 1949 年 3 月 25 日,这一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进驻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开始筹备建国大业。香山,是北京的标志性园林之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地方,它曾经是老一辈革命家“指点江山”、开启新纪元的革命阵地,入驻香山,意味着即将全面执政。朱德提到离开西柏坡后,许多同志认为革命胜利了,伸手要待遇、要享受、讲条件,还相互攀比,讲排场、休老婆,忘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些骄傲自满的歪风邪气,引起了毛泽东的警觉,一代伟人以自己朴素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香山叶正红塑造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粥时等领袖形象,伟岸而亲和,在平凡中见伟大,在“开天辟地”中不失人间烟
4、火气息。 毛主席和老乡一起看文艺演出, 喜欢吃老乡家自种的辣椒,与老乡换旱烟抽;向村里私塾先生借的书看完了及时归还,还托人送去了水饺,以示感谢;二中全会召开时,毛主席不愿添制新衣服,西苑阅兵时,他不坐豪华轿车,只乘敞篷吉普车,这种将日常生活点滴融入历史主题的全新形象, 让以往那些印在书籍里的文字有了零距离的视觉传递。香山别具史诗意境,尤其是红旗飘飘、枫叶正红的风韵,既浪漫又不失历史感。“双清别墅”是毛泽东入驻北平的第一个办公和居住地,在这里,伟人和他的战友们策划了北平和谈,指挥了渡江战役,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进军号角,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基础。饰演毛泽东的唐国强在这部新剧中的
5、演艺,堪称同类题材集大成之作,他通过细腻描摹去刻画领袖内心情感,让观众快速地和伟人贴近,产生情感共鸣。从香山看中国,香山叶正红以磅礴的气势,史诗般的篇章,引导观众回望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优良作风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怀。该剧从细腻处落笔,还原了历史风貌,在西柏坡和香山,毛泽东穿着打补丁的旧衣,这也是历史细节的真实还原当年毛泽东“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大部分都是从延安穿到西柏坡,再穿到北平的。剧中展示了郭沫若为纪念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300 周年写下的 甲申三百年祭,讲述了明朝灭亡的经过及原因,供后人借鉴。“一代闯王”、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打下江山历时十八年,失去天
6、下却只区区四十二天,他推翻了历经 276 年朝代兴废的大明王朝,迫使明末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景山公园上吊自缢, 他自己却又成了骄傲自满、生活腐败、沉迷酒色的新皇帝。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 里有句警示语录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 ,正是毛泽东以史为鉴反复强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那句话的由来。毛主席是凡人不是神,生活上与战士们一样啃着窝窝头,看着身边的年轻战士,主席想起了延安时期的警卫战士张思德,这位年仅 29 岁就英年早逝的警卫战士和许许多多为了中国革命而献身的同志, 让毛主席感怀伤心、落泪。剧中有一句非常平实的台词:“这大好河山值得牺牲奉献,这美好人间必如人民所愿
7、”。那些先行一步进城的子弟兵们,既为北平的和平解放而喜悦, 又为那些无法亲眼见证这一历史荣光时刻的战友而感伤。北平和平谈判,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于 1949年 4 月在北平进行的停火谈判。在和平谈判烟幕掩护下,国民党政府毫无诚意,以谈判拖延时间。从宜昌到上海 1800 公里长江防线上,国军部署了 115 个师、70 多万军队,妄图划江而治。国民政府和谈代表由张治中为代表, 其他的五名成员分别代表了国民党各阶层利益;中共方面由周恩来任代表团长,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聂荣臻为和谈代表,4 月 1 日起,国共代表就国内和平问题相互交换意见。4 月 15 日,中共代表团在尽可
8、能采纳对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 8 条 24 款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国民党政府代表表示可以接受, 双方约定 4 月 20 日为签字最后期限。4 月 20 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定书上签字,和平谈判宣告破裂。张治中,这位国民党政府的首席谈判代表,在淞沪会战中曾率部英勇抗日,是一位爱国将领,与周总理私交甚深,曾经多次帮助中共,和谈之后被留在北平,后来参加了 1949 年开国大典,亦对新疆和平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彪炳史册。南京,古称金陵、建康,这里如龙蟠虎踞,是史上六朝故都,也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残存的最后一个所谓的政权、文化中心。翻开南京史书,金陵沧桑百年,1842 年鸦片战争后,清政
9、府被迫在南京下关江面上的英国军舰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划江而治,成了国民党政府”固守南京,决战长江”最后一枕黄梁美梦。长江天堑和众山环绕,成了南京城的天然屏障,它留给历史的背影,不仅浓缩了金陵城下秦淮河的繁华和才气,更在于号称”故都第一圣地”夫子庙里多少才子佳人的诗赋名篇而名扬天下。北平和谈破裂的第二天,即 1949 年 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江北枕戈待旦的解放大军,在炮兵、工程兵的火力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民党的江防,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队号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解放南京,国
10、民党政权宣告垮台。渡江战役期间,先后有 320 多万民工参与了支前、筹粮筹船。当年年仅 14 岁的马毛姐手臂中弹,依然咬牙坚持六次横渡长江,运送了几批解放军成功登岸,是当年卸龄最小的支前模范。从时间线上,香山叶正红无缝对接的是”三大战役”之后,也可以看着是之前播放的电视剧大决战的续集。剧情也接上了平津战役后期的历史际会,傅作义投诚,北平城和平解放,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免遭战火涂炭,是国之大幸。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黄炎培是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招待的第一位客人。 黄炎培提到共产党能否找到一条新路, 跳出 “历史周期率” ?毛泽东的答案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一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 这条
11、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能不敢懈怠,只有动员人民当家作主,才不会政息人亡。香山叶正红与唐国强配戏的不是刘劲,也不是孙维民,而是初次饰演伟人形象的许文广,在屏幕上,喜欢革命历史题材的我,在心理上早已熟悉和接受了刘劲、孙维民塑造的周总理形象,他们拿捏的角色分寸非常到位,可谓是神形兼备。许文广饰演的周总理更多靠的是化妆来贴近历史人物,其硕大健壮的体形与记忆中日理万机、清瘦身材的“国民总理”形象有种视觉上的差异,当然,也许是不久前看过许文广在三国剧中饰演过一代枭雄袁绍和在古装剧芈月传中饰演皇帝身边的太监穆监等角色反差过大的缘故吧。在宏观的主线叙事外,香山叶正红反特故事的悬疑、渡江侦
12、察的紧张,与精彩的剧情相辅相成。其中,李克农是我党情报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也是整个反特故事线上的核心人物,解放军某团团长姜莱阳身上体现的,则是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大无谓精神。香山叶正红紧扣进京、和谈、渡江、经济建设、筹备政协、开国大典六大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剧情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渡江战役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云集长江北岸,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此时,一艘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军舰,无视我军警告,擅自闯入长江下游前线水域,妄图阻挡我渡江,还将炮口瞄准了我军阵地。我前线炮兵果断开炮,“紫石英”号中弹搁浅,升起白旗。如果说 1840 年鸦片战争时英国远征军那一声炮响,惊醒了中国人的天朝美梦,那么
13、1949 年长江沿岸解放军的震天动地炮声,则唤来了大不列颠帝国落日的余辉!整个渡江战役历时 42 天,人民解放军伤亡六万余人,无数先烈倒在了新中国成立前的路上,“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前头英勇地牺牲了”。时光茬苒,岁月如棱。四十一年前的 1980 年,国际风云变幻,南疆烽烟四起,北邻陈兵百万,南打北备,全军进入一级战备。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危急时刻,我满怀报国热眈,应征入伍,在京城海军某部服役。期间,无数次路过天安门广场,都要驻足、伫立、仰望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南北中轴线上,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承载着整个国家和民族对英雄先烈的纪念和缅怀, 纪念碑台座下镶嵌着巨大的“胜利渡
14、长江”为主题的汉白玉浮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箔大字朝向北边的天安门,纪念碑南向背面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小楷碑文: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 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短短 150 字碑文,清晰地记载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折射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坚定意志。香山叶正红昭示我们:历史的巨轮滾滾向前,任何敌对势力都不可阻挡我们前行的步履!电视剧
15、香山叶正红观后感电视剧香山叶正红观后感 2近日,由巴特尔执导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香山叶正红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以香山为切口,讲述了 1949 年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入驻香山“进京赶考”,解放全中国、筹建新中国、搭建起新中国四梁八柱的故事。这部剧展现了中国在转折时期开天辟地的巨变, 永远走在赶考路上是这部剧想要传递的主题。据香山叶正红表现了中共中央在香山的这段历史,在毛主席这个重要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导演从生活起居、形体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尽可能地生活化、常态化。相较于之前的诠释,该剧少了正襟危坐的拘谨感, 多了几分生活感。 连演员唐国强在看完剧本之后也表示, “戏写得生动
16、又接地气”。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创作不能只写上层,也要写基层。除了毛泽东等伟人领袖,香山叶正红还塑造了姜莱阳、柳二勇等深受观众喜爱的虚构人物,既典型,又有基层代表性。然而,虚构人物也并非没有原型,是多人形象合并起来的群像浓缩。例如毛主席的警卫员柳二勇, 用这一个警卫员代表很多警卫战士的思想情操和他们的纪律要求,也表现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主旋律题材作品反映历史真人真事,不论剧本创作还是拍摄,都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例如在展现人物言论时,既要真实表现,又要以讲故事的方式去调整,将真实与虚构进行结合。近年来,主旋律作品不断涌现,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而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不说教,不说大话的红色主旋律作品
17、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巴特尔认为,“主旋律作品的创作要从生活出发、从真实出发,选择的角度很重要。同样是一个历史真事,从哪个角度来表现,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是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不应该曲高和寡,要不断创新,积极拥抱年轻人,用真实可感的内容打动人心。电视剧香山叶正红观后感电视剧香山叶正红观后感 3观电视剧香山叶正红,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剧中领袖群像刻画得伟岸亲和,“进京赶考”演绎得生动深刻。首先, 电视剧片头通过吟诵毛泽东名篇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令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以香山为切口,鸟瞰新中
18、国成立过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恢弘展现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在香山期间领导和指挥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最后决战, 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筹划和建立新中国的光辉历程。香山叶正红剧中,“七届二中全会”、“西苑阅兵”、“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国共和谈”等重要事件依次展开,带领观众走进历史,感受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建国风云”。比如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西柏坡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战略方针。也正是在这届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糖衣炮弹”和“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
19、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历史课本上的概念名词在香山叶正红中有了更清晰、具象化的影视呈现, 让当下的人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们觉得: “糖衣炮弹”的比喻太生动、太形象了。“两个务必”至今仍然很受用,永不过时。毛主席和民主人士黄炎培“周期率”在双清别墅再次谈起。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黄炎培认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地方乃至一国都跳不出“周期率”的支配。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却找出了一条能跳出“周期率”的新路。这条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幕令人赞叹:“困扰历朝历代的周期率终于破解了,这就是人民民
20、主的力量。 事实证明, 中国共产党不仅找到了, 也做到了。给人们印象深刻的还有伟人的“烟火气”。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优良作风和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比如毛主席在西柏坡看文艺演出,喜欢吃老乡家种的辣椒,还跟老乡换旱烟抽;向村里的私塾先生借按时还书、托人送去了饺子,以表谢意;开七届二中全会,毛主席仍穿着打补丁衣服,西苑阅兵,不坐豪华轿车而坐普通吉普车,对民主人士和英模代表的情况如数家珍。谈到七届二中全会的保卫工作, 毛主席更是依靠群众, 保卫工作要保密,但不要神秘。所有这些,使伟人的塑造非常鲜活,接地气。他们没有高高在上,不食烟火,而是和人民站在一起,与人民心连心。当人们看到主席抽着老乡的旱烟,满足村里孩子的愿望,带着他们坐汽车。我们更能在这些日常细节中体会到什么是人民领袖,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人民赢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