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2.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乃、熏、亥”等 5 个生字,会写“祭、杭、恃”等 8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默写示儿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重要字词的意思,进而完整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把握诗意,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比较分析三首诗歌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2.赏析名句,感悟其表达的诗人的情感。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会认、会写“祭、乃”2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这首诗,理解字词,理解诗歌大意。能背诵、默写这首诗。3
2、.借助注释、查资料、展开想象等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语感。授课时间:授课时间:月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 说到 “爱国情怀” , 你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哪些热爱祖国的仁人志士的形象?看来,同学们对历史上的爱国英雄从没忘怀。今天,我们将要穿越到南宋那个国土失守、朝廷苟安的时代,去听听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叮嘱。2.教师出示示儿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 “示” ,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 “儿” ,儿子。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
3、了解示儿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1)教师指名介绍作者,检测预习情况。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是我国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2)教师介绍写作背景。1126 年,金国攻陷了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地区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从国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的铁蹄下挣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可是,南宋政府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
4、做宰相,一味向金人屈膝求和。这种局面, 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人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不知有多少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陆游写下这首示儿诗的时候,九州破碎已经整整 84 年了。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1210 年元月)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3.教师检查预习及交流情况,重点解决生字识记、书写及词语的理解。(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示儿” “元” “九州” “王师” “乃翁”等词语。(2)语气及情感:
5、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所以要以愤慨、悲伤的语气来缓缓地读。要读出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刚才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 梳理了诗的大致意思, 体会到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现在,我们不妨拿起笔把诗人病危时将儿子喊到病床前诉说遗愿的情景描绘出来。(1)陆游病危时情景怎样?他临终前最牵挂什么?(病入膏肓、气息微弱;九州同。 )(2)陆游为什么而悲?(中原没有收复,祖国没有统一。 )(3)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嘱托是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你觉得陆游是怎样嘱咐自己的儿子的?(吃力地,用尽了
6、最后一丝气力。 )(5)陆游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自己的儿子,他为什么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事?(出于对国家的热爱。 )2.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采用第一人称说说内容。示例:我本来知道,当我死了以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我相信, 大宋的军队一定会收复中原的, 一定会的! 到了那一天,你们一定要在举行祭祀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让我也能高兴高兴。3.教师小结。小结: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
7、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这是难能可贵的。全诗字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了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四、课堂延伸,文化积累四、课堂延伸,文化积累1.引导学生回顾陆游一生所写的爱国诗词。在 20 岁的时候,陆游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在 48 岁的时候,陆游从军边关,在漫天飞雪和凛冽的寒风中,他这样高唱:“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在 52 岁的时候,他因为主战而被罢官,遭受迫害,大病不起,他仍然坚定地说:“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在 68 岁的时候,这位年将古
8、稀的老人终日缠绵病榻,可是他魂牵梦绕的依然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210 年的寒冬,这位 85 岁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窗外,是北风凄厉的呼号;屋内,昏暗的烛火下烛泪在流淌。面对着床前哀戚的儿孙,这位老人留下了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学生搜集有关陆游的其他诗作, 回顾陆游 85 年人生道路上留下的心声, 感悟其情怀。3.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课时目标:1.会认“熏、亥、恃、擞”4 个生字,会写“熏、杭
9、、亥、恃、哀、拘”6 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3.理解两首诗中的重点词语,进而把握诗意。4.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授课时间授课时间 :月日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凝聚着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的示儿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背诵示儿 。2.我们学习示儿时,就知道陆游将“北定中原”的希望寄托于南宋的王师。在这期间,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那里的老百姓生活悲惨,颠沛流离,甚至家破人亡。而南宋的王师在干什么呢?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位南宋爱国诗人林升题写在
10、旅店墙壁上的一首诗题临安邸 ,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板书:题临安邸。 )二、学习古诗,体会诗情二、学习古诗,体会诗情1.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1)结合注释理解诗题。 (题,题写。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邸,旅店。 )(2)介绍作者。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温州平阳人,南宋诗人。(3)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南宋士人林升所作,此诗写在南宋京城临安的一家旅舍的墙壁上,是一首“墙头诗”。2.认识生字,理解重点字词。(1)认识生字“熏”和“杭”,注意区分“熏”和“黑”“杭”和“抗”。(2)运用上节课上学习的理
11、解字词的方法自主学习题临安邸中的重点字词。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品读想象,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推断诗句的意思。(2)教师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意思。示例: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西湖边的游客都是些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唱歌跳舞,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乌烟瘴气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苟且偷安,忘记了中原失地,忘记了北方受苦受难的臣民,简直把繁华的杭州当成了昔日的汴州。(3)评析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描写了祖国大好河山,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西湖歌舞几时休”却让诗人触景伤情。 “休”字掷地有声,不但
12、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饱含着诗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因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暖风熏得游人醉”揭露了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丑态。“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苟且偷安、 不思国政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2.交流感悟,升华诗情。(1)读着这首诗,你感受到了诗人一颗怎样的心?(爱国。 )他的爱国之心体现在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老百姓痛苦生活的担忧。(2)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
13、面对中原失地上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四、运用方法,自主学习1.面对国土的沦陷,面对人民的不幸,一个又一个爱国志士站了出来。陆游爱国心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心念念着国家安定统一; 林升忧国忧民, 对贪图享乐的南宋统治集团予以辛辣的讽刺;龚自珍关心国计民生,在昏沉、愚昧、一片死寂的现实状况下发出一声怒吼,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来,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首气势磅礴的己亥杂诗 。2.解诗题,明背景。(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自读自悟。(2)指名读课题,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解释诗题。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法,本诗
14、所指的“己亥年”是 1839 年。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下,一路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成 315 首日记体组诗。因为都写于己亥年,所以这315 首诗都称为(学生读课题: 己亥杂诗 。 )(3)了解作者。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了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 ,留存文章300 余篇,诗词近 800 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4)介绍背景。这首诗是己亥杂诗中的一首,作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 年,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48
15、 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3.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教师检查学生自主朗读情况,适时正音。(3)理解重点字词。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引导赏析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2)展示交流,教师释疑解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诗意:神州大地要呈现蓬勃生气,必须依赖“风雷”的威力,除旧布新,像现在这般万马齐喑的局面,实在太沉寂、太可悲了。我
16、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意:我请求天公再振作一下精神,为神州大地送来各种英杰俊才,以拯救祖国的大好河山。5.朗读背诵,体会情感。6.教师小结,升华诗歌表达的情感。小结: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给予清朝当政者讽谏,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 充满理想, 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心中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五、对比阅读,整体回顾1.同学们,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共同学习了前两首诗, 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自学了第三首诗。通过品读、理解、感悟,同学们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表达的情感。现在我们将这三首古诗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些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1)学生齐读三首古诗。(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相同点:这三首古诗都表现了深沉的爱国情。不同点: 示儿是临终遗愿,遗恨不能看到祖国统一; 题临安邸是对统治者的谴责、讽刺,对百姓命运的担忧; 己亥杂诗是深情呼唤,亟待通过变革振兴国家。2.对比阅读,感悟情感上的细微差别。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1.积累有关爱国的诗句。2.完成语文补充习题 。七、板书设计七、板书设计示儿-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意古诗三首题临安邸-忧国忧民以及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己亥杂诗-创景抒情-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教后记: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