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识导航:1. 积累重要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重点句子。2. 熟读全文,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论断的合理性。课文精讲:课文精讲:一、朗读正音一、朗读正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2、;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重点研读二、重点研读1.1. 释义,赏内容释义,赏内容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
3、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 自贼者也;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译文:译文:孟子说: “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
4、去了,那么人们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 羞耻心是义的发端, 谦让心是礼的发端, 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
5、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解析解析: 本篇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 具体说, 从人人都有 “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推导出他有施行仁政的根源。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故“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就是孟子的思路。孟子的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孔子曾经说过: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 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一方面。孟子就不同了
6、,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 ,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 “有怵惕恻隐之心”都是真情自然流露,毫无功利目的) 。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接下来,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具体包含的内容: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并指出, 没有这些就是非人。 作者更深入一步, 指出这“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
7、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 四种道德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这四心、四端,就像人身体的四端一样与生俱来,跟前面提到的“无非人也”呼应,这也正是“性本善”的观点。有这四端,却自已说不能为善的人,就是残害自己的本性。当然,孟子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但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 )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 。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 “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
8、培养。他特别指出了扩充这四端的重要性:君王如果能够扩充这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普通民众如果不能扩充它们,就连父母也不能侍奉了。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 “四心” )推导出天赋道德论( “四端” ) ,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 (仁政) 。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 “扩而充之” )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 就是到任何时代, 强调这些, 总比鼓吹人性本恶, 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9、语文小讲堂】【语文小讲堂】非非鸟的双翼背向生长错误的不是责难典例: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归去来兮辞 )翻译: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错误的。典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翻译:人不是生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典例: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逍遥游 )翻译: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2.2. 拓展探究拓展探究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 ,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 ,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解析解析: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
10、善的本性逐渐泯灭, 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 。因此, “仁政”的主张具有实践意义。知识清单:知识清单:1.1. 通假字通假字(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2)若火之始然(同“燃”)2.2.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以以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介词,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介词,把)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介词,在)作师说以贻之(连词,表目的,来)3.3.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2)名词活用作状语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词作状语,在心里)4.4. 特殊句式特殊句式(1)判断句
1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2)状语后置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同步练习:同步练习:(答题时间:(答题时间:3030 分钟)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一、基础知识运用1.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贼其君者也贼:偷窃B. 反身而诚反:反过来C.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违背D.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暴:突然出现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功成名就金就砺则利B. 天下恶乎定非恶其声而然也C. 仁之端也仁,人之安宅也D.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强恕而行3. 根据原文内容,翻译下列句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_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
12、乡党朋友也。_二、阅读能力提升二、阅读能力提升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 “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 “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 “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 “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孟子学习)对曰: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吾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 “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 “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
13、 “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 “否,非此之谓也。礼曰: 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 “岂谓是与?曾子曰: 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 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 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
14、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无他好臣共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有改动)4.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
15、乎D. 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寒疾,不可以风风:吹风,受风B. 吾何慊乎哉慊:不满足,遗憾C. 乡党莫如齿齿:痛恨D. 今天下地丑德齐丑:类似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通过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 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与态度,他认为君臣关系应建立在仁义的基础上,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逊待人。B. 本文的可读性较强,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C. 孟子还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德高望重
16、,就轻慢了地位和年龄比自己低的臣子,国君应该表现出尊德乐道的风范。D. 景丑氏认为孟子对齐王不恭敬,孟子本来要见国君,可是一听到齐王的命令反而不去了;景子觉得孟子这种做法与礼记上说的不相合。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_(2)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_答案:答案:1. C解析:贼:残害。反:反省。暴:残害。2. C解析:就:成就靠近。恶:疑问代词讨厌。之:的。而:转折连词修饰连词。3. (如果)现在忽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面, (那么)人们
17、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为了跟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了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4. A解析:抓住“好” “所教” “不好” “所受教”及连词“而”分析, “而”前面需要断开,排除 B 项、D 项。 “犹不可召”的主语为“管仲” ,结合句意内容分析,第二个“管仲”前面断开,排除 C 项。5. C解析:C 项, “乡党莫如齿” ,意思是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 “齿”译为“痛恨”错误,应该译为年龄。6. C解析:对原文“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的理解错了。 “其一”是指齐王在“爵一,齿一,德一”中仅占了其中之一的“爵一” ,意思是你仅仅是国君,年龄没有我大,品德没我好;我虽然不是国君,没
18、有爵位,但三者之中我占了“其二” ,即“齿一”和“德一” 。所以这句话应理解为: (国君)怎么能凭他的爵位高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7.(1)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2)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抚养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参考译文】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 “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可以让我见见您呢?”孟子回话道:
19、“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 “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说: “昨天生病,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 “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 告诉他: “请您一定不要回家, 赶快到朝廷去!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景子说: “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
20、齐王。 ”孟子说: “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 ,那么, (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 所以齐国没有人像我这样敬重齐王。 ” 景子说: “不,不是说的这个。礼规定说: 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 ;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 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孟子说: “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 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
21、,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吧。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抚养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 (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尹, (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 (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 (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